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荷塘月色BCA學案 (蘇教版高一必修學案設計)

學習目標:

1.基礎知識:(1)字詞的理解和運用;(2)朱自清和他的散文;

2.閱讀能力:(1)理清作者的行蹤,把握文章的層次;(2)探究作者思想情感的脈絡。

                     B案(課前預習)

一、關於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文學研究會早期成員。江蘇東海人,因祖父、父親都定居揚州,又自稱揚州人。原名自華,號秋實。

生活經歷: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傳統教育,1916年中學畢業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20年畢業後在江、浙的中學任教,極受歡迎。1925年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國倫敦學語言學及英國文學,回國後仍在清華大學任教授併兼中文系主任。早年從事新詩創作,內容多寫小資產階級的失意,也有覺悟青年對光明的呼喚。在清華任教後,創作轉向散文,同時研究古典文學。        

朱自清正直愛國,參加“五 四”和“一二九”運動,但階級的侷限使他長期脫離現實。抗戰任西南聯大教援期間,思想有較大轉變。1948.8.12病逝前,諄諄囑告家人,說已簽名拒絕美援,不要買政府配售的麪粉,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評價影響:《別了,司徒雷登》(毛澤東)讚揚他有骨氣,“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代表作品:著有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著作,大都收入四卷本《朱自清文集》(1953開明書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綠》《荷塘月色》《燈影槳聲裏的秦淮河》。

二、寫作背景: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極端苦悶的時期,“五四”以後,革命鬥爭深入 ,原來曾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的知識階層也發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墮落、有的前進。朱自清不滿黑暗的現實,又沒有勇氣投入鬥爭。“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他處於極度的不安之中。關於朱自清當時的思想情況,他的夫人陳竹隱女士有過具體的描述,“大革命失敗後,蔣介石統治了全國。佩弦當時沒有找到正確的出路,四顧茫然。”覺得心上的陰影越來越大。他又在苦悶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在當時他兩條路都沒有走,而是採取了逃避的辦法。他先前曾說過:“我只是在行爲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他還沒能擺脫這種思想,又顧慮着“ 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生活。” 作者只是想用超然塵世的中和主義來排遣解脫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可以說是朱自清付諸行動的藝術表現。

三、字詞

    幽僻            蓊鬱               蒼茫            彌望         

田田         嫋娜            風致乘涼       獨處        嫋娜               霎時            脈脈          峭楞楞

梵婀玲          媛女              裳            斂裾

四、辨別下列 詞語

         chéng(乘涼)                   

         shèng(千乘之國)

         yuàn(媛女)

         yuán(嬋媛)

        mài(脈絡)

        mò(含情脈脈)

        āi(挨近)

         ái(捱打)

         ch(獨處)

         chù(妙處)

              chàn(顫動) 

     顫

              zhàn(顫慄)

                       C案(重點難點突破)

檢查B案的內容

合作探究,研讀文字

理清作者的行蹤,劃分文章的層次;

在各部分中劃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探究思想感情的脈絡,思考這些句子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分析文章的1-3段

A、全文首句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作用是什麼? 

B.第2節中的情與景是如何結合的?

C.第3節中有“這是獨處的妙處”,這妙處何在,表達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A案

一、《導學練》P73語言積累

二、預習、背誦課文四、五、六自然段

 

網二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