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人是什麼(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中外哲學家對“人是什麼”的回答。

人是什麼(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2、蒐集整理概括歸納文中的重要資訊,品味富於文學色彩的語言。

3、在質疑思辯的過程中深刻思考人生的意義。

教學重點: 1、理解中外哲學家對“人是什麼”的回答。

2、蒐集整理概括歸納文中的重要資訊,品味富於文學色彩的語言。

教學難點: 1、在質疑思辯的過程中深刻思考人生的意義。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今天,我們先做一個仿句。

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願爲春天獻上一點嫩綠;假如生命是一棵大樹,我願爲大地撒下一片綠陰;假如生命是一朵鮮花,我願爲世界奉上一縷馨香;假如生命是一枚果實,我願爲人間留下一絲甘甜。……其實,無論是小草、大樹,還是鮮花,生命的意義都是在於付出,在於給予。愛因斯坦說過:人只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短暫而有風險的人生的意義。趙鑫珊的《人是什麼》就向我們闡述了人生的意義。下面請大家閱讀課文,完成練習。

二、出示學習目標:(投影)

1、結合練習,理解中外哲學家對“人是什麼”的回答。

2、蒐集整理概括歸納文中的重要資訊,品味富於文學色彩的語言。

3、在質疑思辯的過程中深刻思考人生的意義。

三、基礎知識(略)

四、講解:

(一)中外名人的觀點概括

請大家回答中外名人是怎樣回答“人是什麼”這個問題的,他們覺得人應該是什麼。

學生概括回答,評價學生的回答。(出示投影)

(1)愛因斯坦觀點的總結:愛因斯坦雖然曾經認爲人是很難知道生活中什麼是有意義的,但是他認爲之所以成其爲個人,生存之所以有意義是人是偉大人類社會的一員,人是離不開社會的,社會支配着人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離開社會的人是毫無意義的。人是社會性的。作者對這樣的質樸的回答是欣然接受的。愛因斯坦的一生也是朝氣蓬勃、光風霽月的。(人是社會性的)

(2)不同的人的回答是迥然不同的。雨果是怎樣回答?

雨果觀點的總結:他認爲人是罪人,並且是判的死緩的罪人。我們知道刑法上有死刑緩期執行,一般是兩年時間。雨果認爲我們有不確定的時間,因此說來是非常短暫的。可見雨果認爲人生是短暫的,而又經受苦難的。作者認爲雨果的回答有時候就非常憂鬱,特別暗淡。(人生是苦難短暫的)

(3)加繆又是怎樣認爲的?(也把人看成是古希臘神話中終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

加繆觀點的總結:西西弗斯觸犯了主神宙斯,只好永無休止地辛苦。我們注意“也”說明他和雨果持一樣的觀點,不僅是短暫苦難的,而且像西西弗斯一樣終身辛苦的。(人生是苦難短暫而辛苦)

(4)歌德在論及西西弗斯時候,和加繆的態度一樣嗎?(幾乎是另一種調子)

歌德觀點的總結:他認爲一生在推石頭只是辛苦工作,但是沒有什麼可抱怨的。他的一生是偉大的,貢獻是突出的。(人生是辛苦而無怨的)

(5)康德的觀點是什麼?(人是藉助於令人驚異的能力--想像力--創造文化的生物。)

總結:人是在創造文化。康德認爲人在創造文化時候,如果生活達到絕對滿意,就會動機停止,不想再做事情,無所事事,而這是與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所以康德認爲人就是不斷地進行創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樂的最好方法。(人生是不斷的創造)

(6)西方的哲學家有這樣的觀點,東方的哲學家孔子對人是怎麼認爲的?

孔子觀點的總結:生無所息。認爲人只要活着就要奮鬥不已,在今天還要爲中華民族騰飛而拼搏。(生無所息)

(7)誰的觀點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只要活着,誰不在用力推着巨石?這既是人生的責任,不也是人生的寄託,人生的希望嗎?當我們揮汗如雨推着那巨石一點一點上山的時候,內心不是涌動着成功的喜悅嗎?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意義不就體現在這不懈追求的過程中嗎?生命固然不能承受太重的壓力,但生命照樣有不能承受之輕!

2、東、西方的哲學家的見解有一致的地方嗎?“一致的見解”這個一致性體現在什麼地方,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愛因斯坦、康德、歌德認爲處在社會中的人要工作、創造,即使有消極悲觀色彩的雨果和加繆也認爲人是辛苦的,而孔子認爲人要奮鬥不已。)說明東西方哲學家不約而同認爲人生是辛苦的工作、創造,生無所息。(板書:生無所息)

3、那麼東西方哲學家這種不畏勞苦,生無所息的動力從何而來?我們看看作者給出了怎麼樣的回答?

(二)、講解作者的觀點

1、作者認爲人是由什麼組成的?(對往事的追憶、對現時的把握、對未來的憧憬)

2、你覺得人生是哪一部分最重要?(現時)(板書:把握現時)

3、作者卻把這個部分放在什麼地方的,文章先寫了什麼?(放在了課文的最後,大量篇幅用於對往事的追憶)(板書:追憶往事)

4、作者認爲不管是誰,對眼前現時的把握,都應該是重點,現時的比重應該佔百分之九十五,卻用了大篇回憶,有意義嗎?(對。的確有意義。)

(1)作者舉例說誰沒有童夢重溫的經歷,誰沒有那放學回家,進屋叫一聲“媽”的少年時光。這樣的經歷讓人感到溫馨甜蜜,對於這樣的一些回憶有什麼樣的意義?

第一,給人慰藉快樂;

(2)漸行漸遠的童年回憶,是人生中彌足珍貴的收藏,它猶如記憶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回憶可以給我們帶來什麼?

第二,增強憧憬未來的信心和勇氣;

(3)那麼圓明園的秋天裏的春天,林間小道上的幽會和散步也是甜蜜的。這裏圓明園的秋天指的什麼?(圓明園是廢墟,所以把它的春天說成“秋天裏的春天”,這個“秋天”並非自然的季節,而指廢墟的景觀)可是情人離去了沒有回來。這種情況會讓人傷心欲絕。這種回憶也有意義嗎?

第三,即使痛苦往事的回憶也是甜美的憂鬱,能給人最高的美學享受;

甜美的憂鬱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憂鬱”是指過去生活中的痛苦,是一些令人傷感的對象。而這些東西一旦到了回憶中,或成了文學藝術的題材,就往往會因爲距離或藝術創作的魅力而形成美感。

“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這種深情的囑咐,寄予的厚望就是這一美感的突出體現。

(4)“如果記得臨別時我穿的這綠色衣裙,你走到哪裏都會愛上綠草的。”情人分別的話語還可以成爲詩歌的內容,所以回憶是“構成文藝作品的一大內容”, 能夠勾起人們對往事的回憶。

第四,回憶是許多文藝作品創造心理動機之一;

(5)其實追憶往事就其本質來說,也是一種幻想,一種“白日夢”。 這裏所說的“本質”,應該從“現實的角度”和“物理的角度”上來理解,回憶中的世界,雖然過去存在過,但是現在並不存在,是虛幻的,所以說也是一種幻想,一種“白日夢”。那追憶往事的意義在於什麼?

第五,追憶往事可以彌補現時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願望的實現。

5、文中還寫到“至於希望和對未來的憧憬,在本質上也是幻想,也是夢。”那麼,希望和對未來的憧憬是幻想,是夢,應該就沒有意義了吧?(板書:憧憬未來)

(有。沒有希望的人,就是絕望的人。人一天也不能沒有希望。它是精神的細胞,是精神的白血球和紅血球;是一個人生命力旺盛的標誌之一。)

6、即使是老人他們也不乏充滿希望的人。我們說夕陽無限好,妙在近黃昏。希望還是什麼?(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追求真理要比佔有真理更高貴。因爲對真理追求的過程是人對真理認識不斷髮展深化的過程。追求的過程是無止境的,追求的過程也是讓人感到幸福滿足的。)

7、對往事的追憶和對未來的憧憬都顯得那麼有意義,那麼重要,作者爲什麼認爲對現時的把握是最重要的?

(讓我們將最後四小節一起讀一遍)看看三者之間的關係?

(1)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現時每一分鐘,以最有效的方式獻身於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纔是未來美景最可靠的保證。(是必要前提,如果不把握現時就是幻想)

(2)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會像初冬從樹上飄落下來的最後一片枯葉,在西風殘照中孤零零地漫無目的地亂舞。(運用了比喻,生動形象的說明了人生的意義,從反面說明了不能把握現時的人就像最後一片枯葉)

(三)、總結:

總觀全文,作者認爲“人是由三部分組成的:對往事的追憶、對現時的把握和對未來的憧憬”。 追憶往事可以給人智慧,可以使人意識到自身在當前的處境,可以照亮當前人生的道路,增強憧憬未來的信心和勇氣。憧憬未來、不斷追求、充滿希望的人,纔有不竭的動力。然而把握現時是“人的最重要部分”,是因爲把握現時是實現志向的必要前提,是走向未來美景的可靠保證,所以我們必須牢牢地把握現時,去不停的工作、創造,生無所息。 (板書:箭頭符號)

(四)、在你的腦海裏,你覺得哪些人他們的人生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1、人物(保爾 雷峯   劉胡蘭   魯迅、聞一多、張海迪、李素麗)

2、你覺得自己的未來有什麼嚮往?你覺得你的人生應該是怎麼樣纔有意義?

3、小結:人生是永遠的西西弗斯!雨果的一生,加繆的一生,歌德的一生,還有愛因斯坦的一生,都是西西弗斯的一生!但是,西西弗斯的一生是悲劇,因爲他在被迫推着一塊自己並不想推的巨石,他的苦役是缺少意義的。人生的意義卻要靠你用自己的點點滴滴去譜寫!其實,高三的我們面前就是一座高山,我們要樹立遠大的目標,腳踏實地,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愛因斯坦認爲:“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從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會有點奇異的色彩。”老師堅信你們會有一個燦爛的前程,會在塵世獲得幸福。

(五)、佈置練習1、完成配套練習。2、積累名言警句。3、寫一篇小的片段作文《感悟生命》

(六)、板書設計:

                   生無所息

       追憶往事           把握現時           憧憬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