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阿房宮賦》導學案,學生版 (人教版高二選修)

學習目標:

《阿房宮賦》導學案,學生版 (人教版高二選修)

1.學習理解本文“文賦”的文體特點及所運用的“賦”的表現手法(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象、大膽奇特的誇張); 

2.學習借鑑本文借古諷今,敘議結合的構思和寫作特點;

3.積累掌握“一”“愛”“取”“畢 ”“辭”“獨”“族”“焉”“而”“夫”等實詞和虛詞的多種用法。

學習重點: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言詞彙

學習難點:學習文賦的“體物”(敘述、描寫);體會本文的“寫志”。

阿房宮簡介:“阿房”舊讀“ēpáng”,根據歷史記載,阿房宮東西寬三裏,南北長五里,可容納十五萬人居住。裏面道路縱橫交錯,宮殿屋宇林立。其前殿東西長五百步,南北寬五十丈,高達十數丈,可以容納萬人。而這,只是阿房宮的主體建築。以此爲中心與咸陽相連接,周圍三百里內星羅棋佈修建了二百七十餘座離宮別館祠堂廟宇。各個建築之間有寬闊平整的道路或閣道相連接,直通到終南山下。整個宮殿規模宏大,富麗堂皇。 

修阿房宮用的全是珍貴木料和質地優良的石料,參加修建的工役有七十萬人之多。這些材料從千里之外的蜀地(四川)和荊地(湖北)遠道運來。那時交通落後,全靠人拉馬馱,其艱鉅非同一般。當時有運石工人編的歌唱道:“千男呼喲萬男喊, 巨石大如山。渭水河啊甘泉口, 石落水斷流。”

工程於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始建,至秦滅亡時也未全部完工,故未正式命名。據說當時人因宮的前殿所在地叫阿房,就稱其爲“阿房宮”。秦亡後,項羽進入咸陽,焚燒秦國宮殿,大火三月不滅,阿房宮變成一片焦土! 

賦:

原來是《詩經的》的六義之一。即“賦、比、興、風、雅、頌。

在六義中,它是一種鋪陳直言的手法。

作爲一種文體;最早見於荀子的作品《賦》篇。真正繁榮在漢代。所以常稱之爲漢賦。

漢賦的發展:騷體賦、大賦、抒情小賦三個階段。

漢賦的特點:儲存了六義中“賦”的鋪陳直言;繼承了楚辭韻散結合的特點;吸收了屈原的華美詞彩,和敘事,抒情相結合的特長。

作者杜牧:

     字       ,號         。晚唐傑出的        和           。

   出身名門,祖父杜佑歷任中唐三朝宰相。因此自幼受過很好的教育。26歲中進士,曾任黃州、池州、睦州刺史,官至中書舍人。晚年居住長安城南的樊川別墅,後世稱他“           ”。

  杜牧爲人剛直,不肯逢迎權貴,因此仕途上不是很得意,然而獨特的家世和處境,使他在政治上顯得極有見識,而且敢於議論,敢於直陳時弊。

  文學創作成就首先表現在詩歌上;他的詩歌膾炙人口,善於用短小的篇幅,精煉的語言,清麗自然的畫面,表達委婉含蓄,雋永深沉的情感。其中比較有名的;《過華清宮絕句三首》《赤壁》《泊秦淮》《江南春絕句》《山行》《清明》

  他詩風在晚唐詩壇獨樹一幟。人們將他和          相比,因而稱之爲“           ”;他又和李商隱同時代且齊名被人們合稱爲“           ”。

  他的散文質樸清新,其中的《阿房宮賦》曾得到“               ,              ”的盛譽,長期流傳,成爲膾炙人口的名篇。

關於《阿房宮賦》的寫作背景:

文章寫於唐敬宗寶曆元年(公元825年)。唐敬宗十六歲繼位,貪色,大興土木,遊宴無度,不視朝政,求訪異人,希望獲得不死之靈藥,因此在位三年即爲宦官劉克明所殺。作者預感到唐王朝的危險局勢,就寫了這篇賦。可見本文表面上寫秦因修建阿房宮,揮霍無度,貪色奢侈,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是                             ,                       ,要以古爲鑑,不能哀而不鑑,最終只能落得“                                  ”的結局。

正音:

驪山        金塊珠礫       縵回      不霽何虹      妃嬪媵嬙     焚椒蘭                  轆轆          杳不知           盡態極妍          摽掠         鼎鐺          邐迤

錙銖         架樑之椽         在庾之粟粒         橫檻         嘔啞          參差

實詞:

1.四海一           2.驪山北構而西折         3.直走咸陽       4.各抱地勢                5.爲秦宮人            6.渭流漲膩          7.雷霆乍驚         8.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9.不知其所之也          10.一旦不能有        11.人亦念其家          12.使六國各愛其人

13.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古今異義:

1.鉤心鬥角  古義:                               今義:現多比喻各用心機,明爭暗鬥。

2. 韓魏之經營  古義:                            今義:也泛指計劃和組織。             

3.可憐焦土     古義:                            今義:也指(數量少或質量壞到)不值一提。

詞類活用:

1.驪山北構而西折                              2.辭樓下殿,輦來於秦

3.朝歌夜弦                                    4.朝歌夜弦 

5.鼎鐺玉石,金塊珠礫                          6.函谷舉

7.鼎鐺玉石,金塊珠礫                          8.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9.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10.後人哀之而不鑑之

11.四海一                                    12.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

一詞多義:

1、盤盤焉,囷囷焉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2、廊腰縵回                                     縵立遠視

3、使負棟之柱                                   使六國各愛其人

4、杳不知其所之也                               後人哀之而不鑑之

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燕趙之收藏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5、黃鶴一去不復返                               六王畢,四海一

上食埃土,下應黃泉,用心一也             長煙一空,皓月千里           一死生爲虛誕

6、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根不固而求木之長

7、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秦愛紛奢,人亦愛其家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

8、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秦以攻取之外           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取妻如之何?                      留取丹心照汗青

9、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課題:《阿房宮賦》第二課時

年級: 高二(  )班    學生姓名:          學號:        組名:        

文章脈絡:

第一部分(1-2段):         (手法)阿房宮建築的        、          ,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二部分(3-4段):         (方式)指出“秦愛紛奢”不恤民力自然會導致      的命運,規勸唐朝統治者勿                   。  

第一段分析:

文章的第一段寫阿房宮的            。首先對阿房宮的            進行總體性地描述。  “                                         。”這四句話用非常簡練的語言寫出了秦統一天下的氣勢和阿房宮的建成。“                                   ”交代了阿房宮的佔地面積之廣和建築之高。“                                                  ”寫出了阿房宮在地理上依山傍水的宏闊景象。以上語句勾勒出阿房宮整個建築羣             的氣勢,接下來,作者又對阿房宮的局部進行細膩地描繪。寫到了樓閣的密集程度,走廊和屋檐的形狀,樓閣之間互相鉤連、互相環繞的氣勢,還寫到了像蛟龍一樣的長橋,像彩虹一樣的複道。甚至寫到人置身其中都會迷失方向,來突出這個龐大的建築羣的              。作者還展開了豐富的想像,寫出阿房宮中的歌舞效果。這一段對阿房宮全局的描寫筆法            ,對阿房宮局部的描寫細膩周到,充分描繪出阿房宮這一宏偉建築羣的精緻豪華、富麗堂皇。

【1.第一段是怎樣以既簡練又誇張的筆法,對阿房宮進行總括性描寫的?】

參考答案:

“                                    ”,只用十二個字就勾勒出秦滅六國和阿房宮的建成,筆法         ,突兀有力。“                              ”寫出了阿房宮佔地之廣、建築之高,是一種          (修辭)的寫法,“                                               ”寫阿房宮的依山傍水的走勢,非常       。

第二段分析:

第二段極力渲染阿房宮中           的生活。又從兩個方面來寫。一方面寫宮人們的       生活,連用了五個         兼         句描寫她們梳妝打扮以及出行的盛況,妝鏡如星,烏髮如雲,香氣如霧,車過如雷,以自然界的星雲雷霧作爲      體,可見宮人數量之多,追求靡麗的風氣之盛。然後寫她們極力展示自己的嬌媚,以等待皇帝的寵幸。寫宮人就是寫皇帝,秦始皇滅六國之後,把六國的美女都集中到阿房宮中,滿足他一個人的聲色慾求,可見秦皇的荒淫生活。另一方面寫                            。僅僅用“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八個字,就描寫出秦人奢侈浪費無度的狀況。第一段寫宮室建築也好,第二段寫美女珍寶也好,都是爲了表現秦始皇的          ,爲下文論述天下興亡的道理作          。

【2.第二段是怎樣寫阿房宮內的奢靡的?】

參考答案:

第二段從     個方面來寫阿房宮內的          。一方面寫宮人們的          生活,另一方面寫秦人對珍寶                         。

第三段分析:

第三段將秦始皇和老百姓之間天壤之別的生活狀況進行         ,又自然寫到暴秦的       。作者首先提出“                            ”,人人都想過好的生活,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接着語意一轉,再次渲染阿房宮的              。連續用了六個        句,極力寫阿房宮的柱子、椽子、釘子、瓦縫、欄檻、樂聲之多,從細微之處突出阿房宮的豪華氣派,這組排比句中的每一句都以老百姓的勞作吃穿作爲        對象。農夫、織女、穀粒、帛縷、城郭、市井言語,這些人和事物的數量竟然不如阿房宮中微不足道的部件的數量多。一方面是奢靡的生活,一方面是辛苦的勞作,這種巨大的反差已經預示了                的危機。“                                 !”這四句話簡明扼要地交代了秦王朝的滅亡,和篇首“                                       ”的氣勢構成了鮮明的對比。

【3.第三段中的大段排比是圍繞哪兩個對立方面展開的?表明兩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參考答案:第三段中的大段          是圍繞“         ”和“          ”兩個對立面展開的。表明兩者之間的矛盾關係:秦始皇                   ,老百姓在              。老百姓的怒氣已經積壓在心中了,只是不敢說罷了。

第四段分析:

最後一段是作者的        ,闡明瞭論點:“                                           。”對於歷史發出無限感慨,“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爲君,誰得而族滅也?”並且思及未來,“                                                   。”意在言外,很顯然也是在警示唐敬宗“大起宮室,廣聲色”的危機,提醒他要            ,不要重蹈               的覆轍。

【4.最後一段的議論以秦爲中心,上下延伸,總結歷史教訓。這一段的哪些話是作者在向當朝統治者敲警鐘?】

 “                                                        ”是作者在向當朝統治者敲警鐘。

【5.簡要比較《阿房宮賦》與《六國論》、《過秦論》在寫法上與本文的異同。】

分析共同特點是:都以秦與六國的興亡爲論題,都針對當時朝政有爲而發,規勸當政者要引以爲鑑。

各篇的獨創性是:

 (1)、賈誼《過秦論》論秦亡,在歷史上首先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                      ”的道理。

 (2)、蘇洵《六國論》論六國之亡,第一次從“六國破滅”的     因素的角度來立論,對這些內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多方面,而且處處顯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3)、杜牧《阿房宮賦》,可以說是用賦的形式來寫議論文,這寫法本身就具有獨創性;其次,作者選擇了一個具體、形象的事物作爲立論的角度,把阿房宮作爲秦始皇             的象徵,作爲秦始皇壓榨人民的見證,作爲秦王朝覆滅的標誌,這種立論的方式更具有特色。

 

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