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我與地壇教案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我與地壇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與地壇教案

我與地壇教案1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殘疾後在地壇的啓示下對生命產生 新理解、新感悟的歷程。

2、品味文章深沉綿密的語言特色。

3、體會文章第二部分對生命的感悟。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作者筆下地壇寧靜肅穆、生機盎然的美。

2、領悟生命的意義、內涵。

【教學設想】

這是一片課內自讀文,教師引導學生透過速讀把握文章概要,透過細讀與反覆吟誦重要語段體味語言的深沉綿密和領會思想的深邃。

【教學過程】

一、匯入(提出兩個問題)

1、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熱愛生命》塑造了一位淘金者形象,請同學說說淘金者是怎樣的形象?

2、從中我們感悟到了什麼?

二、你還知道哪些和命運抗爭並取得成功的例子。

讓學生自由回答,引出我們今天還要接觸一位這樣的人他就是作家史鐵生。

三、介紹作家作品史鐵生

(1951~),生於北京,67年清華附中畢業,69年去延安插隊。21歲時,因腿疾住進醫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從此他再沒站起來。他在做了7年臨時工之後,轉向寫作。1983年他發表《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一舉成名。現爲專業作家,中國作協會員,其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並有英法日文譯本在國外出版。作品:《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插隊的故事》《合歡樹》 《我與地壇》《答自己問》《務虛筆記》史鐵生在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曾一度想到死,他家附近的地壇成了可以“躲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在由死到生的過程中地壇給了他很多生命的啓示,他在地壇呆了十五年,他有許多感悟,他把這些感悟用優美的語美寫了出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我與地壇》。

四、學習第一部分

讓學生默讀課文,把第一部分你認爲比較精彩的語句劃出來,分析精彩的原因。

學生劃出的基本就是景物描寫三部分,在讓學生回答原因的同時,引出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五、學習第二部分

生死問題解決了,剩下的是怎樣活的問題,請同學們快速閱讀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怎樣回答“怎樣活”的問題的。

第二部分在寫法上的特點: 人神對話,重點理解一些難懂的句子,例如:“這是你的罪孽也是你的福祉”。

我與地壇教案2

教學目的:

透過學生自讀和老師指導,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並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評價,借鑑吸收。

1、理解、體味史鐵生對生命以及其苦難的感悟。

2、學會感受母愛、理解母愛。

3、理解地壇描寫與抒情的關係。品味作者沉靜、綿密、抒情的語言特點。

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和結構。

2、作者傳達怎樣的複雜感受。

3、反覆誦讀文章、討論與指導相結合。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放音樂《命運交想曲》

同學們一定知道這首音樂——貝多芬的《命運交想曲》。這當中洋溢着一種抗爭命運的激情。我們今天就來學一篇也是抗爭命運的文章。打課題和作者幻燈片。本文標題是《我與地壇》,但是作者僅僅是寫了我和地壇嗎?還寫了母親。現在請同學們迅速找出第一句能把“我”、“地壇”、“母親”三者聯繫在一起的句子。

第二部分的開頭一句: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二、朗讀、分析、評價

(一)第一部分

1、 他是“跑”到地壇去的嗎?不是。那又是如何去的?他怎麼了?(用課文的原句來回答)

“我搖着輪椅進入園中”

2、 “獨自”跑到地壇去。爲什麼“獨自”去?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心境?找出課文的句子來分析。

“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寫出了作者那時的孤獨、頹廢、殘廢自傷的心境。

3、“總是”到地壇去。爲什麼“總是”到地壇去?這是一個環境怎樣的地壇?它是不是與作者有什麼靈犀相通之處?這樣的環境特點使作者的思想有了什麼樣的啓示?(用課文原句來回答)

特點:荒蕪但並不衰敗。

朗讀寫“荒蕪”的句子;稍分析作者對這種環境的情感。朗讀寫“不衰敗”的句子;稍分析此處景物的特點。

啓示:生是一個不可辯駁的問題;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配樂朗讀此句。)

這個啓示使作者的命運起到了什麼樣的變化? 擺脫了那頹廢、消極、殘廢自傷的心境,走出了人生的低谷。“眼前的一切變得不再那麼可怕了”。他“決定活”下來了。(古園的形體“辛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的。譬如``````”這些環境的永恆特點又給作者思考“怎樣活” 提供了一種氛圍。所以說我與地壇的關係十分密切,用課文的詞語來說是有一種“宿命”的“緣分”。甚至可以說是作者的救命恩人。所以他“總是”要跑到地壇去。

(二)第二部分

導:作者說他“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那麼就有幾個問題要問同學們:

1.是作者以前的行爲給母親到底出了一個什麼“難題”?

2.母親又是怎樣對待這個“難題”?

3.可見他的“母親”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4.這樣的母親,母親這種對待“難題”的方式又給了作者什麼樣的啓示?

(個別學生朗讀1-3段,配上音樂。其他同學劃出回答前三個問題的關鍵語句。)

(1)“難題”是一個難以解決的矛盾,兒子的行爲給母親出了一個什麼難以解決的矛盾?五個“知道”,“擔心”,不僅僅是“擔心”,還有“痛苦”、“驚恐”。

(2)母親沒有退縮、沒有消極的對待、更沒有放棄,而是“承擔”這“苦難”,堅毅地走下去,母親希望直到兒子找到一條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3)母親是一位“疼愛”而且能夠“理解”兒子的母親。是一位“註定”“活得最苦”

的母親。而且是一位“意志堅忍”的母親。

(4)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給了生存的啓示:要堅強地承受苦難,要堅忍的生活下去。而這正給作者“怎樣活”遞了一把鑰匙。(速讀課文,找出下文中寫出母親給我“影響”的一句。)“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麼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光陰的流逝轉,在我的印象中愈鮮明深刻。”

5.作者知道這一點是在什麼時候?又是怎樣知道的?

“在她猝然去世之後”。是透過“設想”而知道的。其中蘊涵着深深的對母親的懷念。可見,這裏不僅寫出了母親這一輩子給了我生存的啓示,同時也是一首獻給母親的讚歌。

(個別學生朗讀,評點,老師範讀,再學生齊讀。)

三、分析、評價,借鑑、吸收。

導:地壇的特殊環境給了作者這樣的生死觀的啓示。母親的生命歷程也給了作者那樣的生存啓示,那麼我想問同學們:你對生死觀有無別的看法?

爲理想而活,爲愛我的人而活,也爲母親的驕傲而活等等。作者經歷了深重的苦難,經歷了這般近乎致命的打擊後,才悟出這樣一個非常深刻的對待生命的道理。所以我又想問同學們:你又如何看待“苦難”?有句話這麼說“只有經歷痛苦,人才能變得深刻;只有經歷痛苦,人生才變得輝煌;只有經歷痛苦的人生,纔是真正的人生。”但我想每個人不希望自己災難降臨,所以我又想問同學們:你是如何看待“苦難”的?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的?(歌詞“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

我與地壇教案3

學習目標:

1、理解地壇、母親對“我”的影響,即三者間的關係。

2、情感薰陶,深入體會作者關於生死、親情等複雜難言的感受。

教學設想:

緊扣教材,以分析景物描寫和母親的人物形象爲主線,以情感薰陶爲載體,積極調動學生生活中的情感積累和感性認識,引領學生進入作者的心靈世界。

教學重難點:

1、地壇裏的景物給作者生存的啓發(該怎樣活下去?)

2、作者讀懂了母親的活法(面對苦難人生的態度)

課前準備:

1、閱讀《讀本》中其餘五部分。

2、播放電視散文。

3、印發講義:人生就是與困境周旋。

4、網上查閱關於作者的資料、作品及評價文章。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創設氛圍,多媒體播放《命運》交響曲(CD、VCD、磁帶均可)。由“扼住命運咽喉”的貝多芬引出同樣與厄運抗爭併成爲生活強者的本文作者——史鐵生。

二、簡介作者

生平、作品及餘秋雨的評價(我必須仰望史鐵生這樣的'作家,還有那些真正在沙漠中以自己的生命去冒險探索的旅行者。)

三、展示學習目標

四、研習課文第一部分

(一)作者對生死的感悟是和一個特殊的環境連在一起的,這就是地壇(板書)。分析開頭關於地壇的景物描寫部分。明確特點:荒蕪冷落(板書),抓住“剝蝕”、“淡褪”、“坍圮”、“散落”等特殊語序在朗讀中品味語言。繼而把握作者此時的精神狀態:失魂落魄(板書)。

(二)作者爲什麼“一天到晚耗在這園子裏”?對園子有了新的認識即意外的收穫,找關鍵句。朗讀、分析第五節的景物描寫,其中的小動物及露水草木雖然生命卑微,但仍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這充滿生機(板書)的環境給作者啓示:要活下去,要珍愛生命(板書)。

(三)生存還是毀滅,作者“終於弄明白了”(朗讀:一個人,……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那怎樣活,地壇繼續充當着作者的精神導師。分析第七節的景物描寫,落日、雨燕等給作者的啓示:熱烈勇敢有希望的活下去。

(四)小結:精神家園(板書)

五、研習課文第二部分

(一)史鐵生在地壇作了長期的呆想,最終參悟了人生的意義,完成了思想上的涅磐。然而,這結果,可不是他一個人完成的,作者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他母親(板書)的伴行。

思考討論作者寫了怎樣一位母親。

圍繞理解兒子(毫不張揚的愛)不幸(艱難的命運)堅強(堅忍的意志)等幾方面分析。

找出母親最讓你感動的一個舉止或作法。(3、8節)

(二)寫母親爲表達感激懺悔之情,更重要的是作者讀懂了母親對苦難人生(板書)的態度:勇於承擔(板書)。母親面對人生苦難的這種活法給作者(板書)的影響和啓發至關重要:生命航標(板書)

多媒體播放滿文軍演唱的《懂你》

(三)明確母親、地壇與我的關係。作者成功時,母親卻去世了。有感情地誦讀第七節,四個“又是”表達了物是人非的至痛。

(四)以畢淑敏《提醒幸福》中的一段話做結。

五、課餘練筆

圍繞生命或母愛談自己的認識感受,文體不限,700字左右。

標籤:教案 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