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我與地壇讀後感

讀後感1.75W

第一篇

有人說,《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淒涼而滄桑,但我卻並不認同,大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緣故吧。在我看來,《我與地壇》給人的是一種靜下心來細細思考人生的靜美。說到人生,不可迴避的便是出生與死亡。記得上大學時,常常爲着“人爲什麼要生下來,爲什麼要活在這世上”的問題所困擾,想不明白想不透徹。且每每對同學、朋友提起,他們都勸我要想開些,在他們看來似乎我是有着自殺傾向之人,總讓他們覺得不安。想了許久也沒有想透,卻也累了,便不再去想,竟平日裏多了些開朗活潑,日子過得也亮堂了些。只是偶爾這個問題仍會從腦海中蹦出來,但常常也是儘量避免去想,去深思,就做些其他的事情將這種思緒排擠到腦後去。近日來,這一問題又頻頻在腦海中閃現,不得排遣,遂又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對於生與死的問題,我沒有想明白,而史鐵生在地壇呆了那麼多歲月,卻終究是想明白了,在書中寫到:“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是啊,生只是上帝交給我們的一個事實,既然只是個事實,想來也只有接受罷了,已經無謂爲什麼生下來,爲什麼來到這世上。心中的不明與疑惑稍稍有些明瞭。

讀《我與地壇》,除了可以讓人靜靜思索這生與死的問題,也讓人深深感受到母愛之偉大,親情之彌足珍貴。史鐵生在截癱之後,他的母親每天生活得都是戰戰兢兢,想去關心安慰他,卻又知道任何安慰的語言在那時都蒼白無力,最終需要自己的兒子自己在心裏真正想明白了。那時,他母親的痛苦與無奈就如作者寫到的“一心以爲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是啊,在那個時候,他母親的痛苦豈是他可以感受和了解的,即使在他母親去世後,他也有過“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之感嘆。但也是在他母親去世後,他纔對他母親當年的心情有了些許理解,對自己當年對母親的態度感到悔恨。這真正是在教我們如何珍惜母愛,珍惜親情。到此處,不免也想到我的母親,她那樣瘦弱、那樣平凡,甚至她還是個隻字不識的文盲,可她也是這世上一位偉大的母親。無論是小時候,還是我已經長大工作,母親的關愛從來也未曾改變,可她也從未將愛掛在嘴上。我的母親是位農村婦女,繁重的農活和瑣碎的家務,我總在想她那樣瘦弱的身體是如何承受得了的。可是她自始至終都在默默承受着,自始至終都將我和弟弟的吃穿用度照顧得細緻妥帖,這就是母親,只要自己的孩子過得好,自己本身受多少辛勞都會選擇默默承受。

其實,讀《我與地壇》,在這深切感悟之外,還讓人得到了心靈上的淘洗與安撫。作者在文中與地壇的關係滲透着看似簡單實則極爲豐富的感情,地壇中的風風物物,在作者感情的重染下彷彿變得靈氣十足的感情,這裏有人與自然的交流。在那些樸實無華的文字下,本是一座廢棄的園子卻是充滿着溫情,彷彿這園子裏的一花一木都成了安安靜靜的傾聽者,教人可以心無旁騖地述說自己,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他們都認真安靜地聽着,讓你的感情真實地抒發。曾有人說,在自然面前,人最接近自己的心。說得真是對極了。如今的世界,喧囂、躁動、功利、粗暴,甚至有些瘋狂,因爲人們已經很少去了解自己的心,而是隨波逐流在名利場上不可自拔。

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可謂感悟良多,也很想推薦給大家讀讀,所以便有此作。

第二篇

史鐵生之所以能寫出《我與地壇》這樣一篇傾世絕作,我認爲是他經歷了太大的苦難。正如因癌症16歲就離開人世的輕狂少年子尤所說,人都應該到醫院去住一段時間。只有經歷了真正的苦難,在一個類似地壇一樣清靜的境地,人才有可能停下匆匆的腳步,反省一下自己曾經的遭遇,只有被命運逼到了生命的邊緣,人才有可能真正思索人生的意義——生死有何區別,人爲什麼活着,應該怎樣活,怎麼面對苦難,怎麼自我救贖。史鐵生倒是應該感想命運爲她安排的苦難,不然,他怎麼會對生命的奧祕有如此深刻的理解,怎麼會擁有如此博大的胸懷、如此深邃的思想、如此雋永的文筆,怎麼會活得如此清醒、坦蕩?

我沒有經歷過史鐵生經歷的深重苦難,當然也不會得到以上他得到的一切。但是,有一種東西,我們共享,全人類共享,那就是慾望。

慾望,是孩子小時候渴望長大、渴望遊戲、渴望零食,是許多人工作後渴望業績、渴望地位、渴望權力、渴望名聲,是每個人渴望親情、友情、愛情……慾望是對目標、理想實現的渴望,人們爲了它而努力追求,它是人前進的動力,是人活下去的動力。

人們用“慾壑難填”形容人的自私、貪婪。確實,因爲無限膨脹的慾望,貪官知法犯法,奸商不擇手段。但這不是慾望的錯,是實現慾望的手段有問題。只要不侵犯到別人實現其慾望的基本權利,追求自己的總沒有錯。我們不能說要扼制人的慾望,因爲“消滅慾望的同時也消滅了人性”,因爲人生就是實現目標以滿足慾望的過程。

有多少人遁入空門後看破紅塵,自殺昇天,遠至古代的君王,近至現今《紅樓夢》中林黛玉的扮演者。他們失去了人性的最本質——慾望,因此生死對他們而言並無區別。看破紅塵的他們認爲,人最終難逃一死,人生最終會變爲一片虛無。可是他們只看到了人生的結果,而沒有看到人生這個過程的精彩。每個人都在追求結果,但每個人都活在過程中。

目標是我們想象中遙遠而美麗的彼岸,而慾望是我們的發動機,讓我們有勇氣、有力量、有意志與一路上所有的驚濤駭浪搏鬥,同時創造出一次美麗的航行。即使彼岸遙不可及,即使彼岸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好,那又有什麼關係呢?慾望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提供強大的動力讓我們創造一個人生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這個屬於我們自己的過程,一旦產生,一旦被經歷,就無法被抹去,無法剝奪了。這樣,我們面對死亡也不必恐懼,因爲人生之過程的精彩不會隨着生命的逝去化爲烏有,它已融入我們的記憶中,讓我們無悔,讓我們坦然。

標籤:地壇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