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我與地壇讀後感800字

讀後感1.41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8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與地壇讀後感800字

我與地壇讀後感800字1

或許是對這位正值壯年,本應大展宏圖,卻突遭雙腿癱瘓打擊,但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痛苦、迷茫甚至絕望的作家的好奇與同情,我一直樂於讀他———史鐵生的文章。

他的文章中有不少是寫他的母親。自然而然的閱讀,有意無意的在他的文章中尋找契合點。一個身體走入絕境的人,在冥想和回憶中,寫盡了生之曲折。

最先接觸到的是他的《我與地壇》。名字雖看似與地壇有關,但更多得是寫他的母親。在他失去雙腿的那段時間,他鬱悶、逃避、心灰意冷,終日獨自一人推着輪椅到地壇去,在老樹下或荒草邊或頹牆邊默坐、呆想。然而這卻給母親出了一個難題。她知道他心裏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他出去走走,但她又擔心他。有時,史鐵生在園子裏呆得太久了,母親就會來找他。對於他的出行,母親無時無刻不在驚恐擔憂,正如作者所說

許多年以後,我才漸漸明白,母親這是在自我安慰,自我禱告。是給我的暗示,是懇求與囑咐。只是在她猝然長逝以後,我纔有餘暇設想,當我不在家的那些漫長時間,她是怎樣心神不定坐臥難安,兼着痛苦與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

對於史鐵生的母親來說,她有一個長到二十幾歲忽然癱瘓的兒子。她情願把痛苦加註在她自己身上。她小心翼翼的顧忌着史鐵生悲痛的心,即使那時的她正身患肝病,卻更加擔憂孩子的未來和他的心結。

然而就在史鐵生快要撞出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匆匆離去時只有四十九歲。直至母親猝然長逝,史鐵生纔開始清醒。對於母親,自己所表現出來的倔只留下了悔恨,沒有絲毫驕傲。那時的史鐵生還太年輕,他被命運衝昏了頭腦,一心以爲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人,殊不知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裏時要加倍的。而母親在臨終前,仍唸叨着她那有病的兒子和還未成年的女兒。連最後一面也沒有見着,只留給作者無盡的傷痛和懷念。

母親的去世,也許是史鐵生最大的遺憾。在她去世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讓人動容。作者所刻畫的

母親形象深入人心,就像世上千千萬萬的母親一樣。我也會從中讀懂史鐵生的懺悔與悔恨,在生活中不留遺憾。

我與地壇讀後感800字2

在史鐵生的文章中,對往事的回首就像這羣飛鳥一般迴旋不去。史鐵生散文的一大特點就是:在細節豐滿,印象鮮明的記憶中,重新體味那份溫情與美好;在瀰漫着淡淡憂傷的語調中,不斷髮出一些令人深思的感嘆和不無偏執的追問。

在他的文章中,無論是蜂兒、螞蟻、繁花野草;藍天、白雲、行人都是那麼的形象生動,那麼的記憶深刻,就像我們本人也親歷其境一樣。

他對生命的感觸也是很獨特的。“死是一件不用着急的事情,是一件怎樣都不會耽擱的事情,”所以,他決定試着活下去。想到自己被截肢,整天坐在輪椅上,那感覺真的是無法想象有多麼的煎熬。因此,我們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好,只要想想,死是怎樣都不會耽擱的,我們可以試着活下去那不就更加好麼。反正袁隆平培育的雜交水稻也可以養活你。

下面一句“太陽也不疲勞,把樹的影子縮小成一團,把疏忽大意的蚯蚓曬乾在大路上”,寫的很是精彩。用這麼細膩的語言向我們描述了猛烈的太陽暴曬下的微笑光景,很是微妙。我覺得下次提醒別人要注意防曬的話可以用得上這一句,當然也要遇上知音才行,不然就是對頭彈琴了。

意義的原因很可能是意義本身。不是人有慾望,而是人即慾望。

很多時候,我們想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會聽過到很多反對的聲音。他們認爲那樣那樣做是沒有意義的,不該那樣做。殊不知,我們又不是他們,怎麼他們可以以自己的立場來決定我們的方法論呢?明明世界觀就不一樣,方法論肯定不一樣啊!就像著名記者芮成鋼說過的,“如果你掌握我所掌握的一切,那麼你就會同意我所說的了”。他們之所以不認同我們,是因爲他們掌握的跟我們掌握的不一樣而已。

有人對籃球有興趣,因而他會更加註意姚明多一點,但是對於喜歡羽毛的人就不那麼關注姚明,而是關注林丹多一點了。

有時候我們做某件事情僅僅是因爲我們想去做,無需理由。(注意,這裏說的事情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合理更要合法哇)。我喜歡吃蛋,那麼我每次都點有蛋的菜,那麼我就不會在意“怎麼他每次都吃這個,難道不膩的麼”。

我與地壇讀後感800字3

在大概瞭解史鐵生時,我只認爲他又是一種像海倫凱勒那樣面對挫折不被打敗,勇往直前,最終有了自己輝煌的成就的人,但在讀完這本書後我才發現不是這樣的。

一個偉大的靈魂,是值得人們去細細欣賞與研究的,正如史鐵生所說:“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嗎?”在正值青春年華時,正是大好時光時,他雙腿癱瘓一輩子與輪椅爲伴,這給了他致命的打擊,一度想要去死,好在最終想通了,但不幸的是多年後他又患上了尿毒症,每週兩到三次腎臟透析晚年又有多種心臟肝臟的症狀,一系列的痛苦卻並沒有壓倒他反倒堅持寫作,最終因腦溢血突發搶救無效死亡。

他將一切看得通透,他曾說死是一件不急於求成的事,是一個必然降臨的節日。這說明他是多麼的豁達通透,剛雙腿癱瘓時,一度想死,認爲活着沒有意義上,上帝爲什麼要如此折磨他?最終他母親的愛打動了她,使她對母親感到愧疚,開始反省自己,思考生與死的問題,最終他的思想超越了生死,超越了世俗,超越了靈魂。

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作家,還是朋友依靠的港灣和心靈的慰藉,他不會去拒絕別人,他願爲朋友兩肋插刀,他安慰朋友說:“把命運交給上帝,把勇氣留給自己”,是的,他自己把命運交給了上帝,但又活出了精彩的自己。

他的一生就像傳奇一樣,有着那麼多的磨難和挫折,但卻永遠沒有被打敗過,他只會在困難面前越來越強,越來越堅定。死神追着他,他拼命往前跑,他不甘心就這麼死了,這也是他爲什麼能夠多活20年的原因了。

所以無論什麼原因,你都不應該放棄,想想你周圍的人,我們彼時帖身健康,所以更要像史鐵生一樣擁有一個沒有遺憾的人生,這纔對得起自己,一生短暫易逝,人只有這一生才更珍貴,更應該活得精彩,遇到困難時想想史鐵生,咬咬牙,堅持過去,笑對人生,笑對生活,面對生死坦然相待。

我與地壇讀後感800字4

作者(史鐵生)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裏,對自己所看到的人生百態發出的感悟和思索,同時也回想母親在世時的艱辛,痛苦而追悔莫及。結合種種場景,對生命作出了深度的思考和正視。

看完這篇文章,隨作者對人生也有些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中卻洋溢着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更多的是對生命的思索,對生與死的理解,真的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完美作品。

作者在他最狂妄的年齡失去了雙腿,慘痛的災難降臨到他頭上,失去雙腿後對他來說是沉重的打擊,亦如五雷轟頂。失去雙腿讓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所有的不順,所有的自卑,所有的痛苦讓他痛不欲生、失魂落魄。每天面對這一切,他只有選擇逃避與逃離,逃離的最好藏身之處就是地壇——這座古園,想象着躲進這古園裏自生自滅,逃避現實乃至放棄生命的想法。也正是這種躲避讓作者可以靜下心來看清古園歷經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變化與輪迴,花開花落,植物競相生長,生物的生機勃勃等等景象。當經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

後面,史鐵生不僅思考了自己的逆境,也深思自己癱瘓後對母親的打擊。起初他並沒感受到母親的痛苦,只是一味的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醞釀和母親的去世後,他感知到了母親的忐忑與無奈,不易和心酸,現欲將好事相告於母親時卻無法實現。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堅定了他的信念,他決定將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何況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下了第一把種子。然後,是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無數次地給作者鼓勵,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從而堅強的活下去。

看完這篇《我與地壇》後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也怒視那些面對挫折和苦難選擇親手扼殺自己生命的人,例如:莫泊割喉自殺、馬利亞諾自給一槍自殺、海子臥軌自殺等等,追其之根就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任,對生命的不重視。人的一生很短暫,也不會是一帆風順,會遇到很多的不幸與坎坷,不管我們是否身心健康都要勇於面對,勇於克服,如此所有的困難都不足爲懼。要對生命負責,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史鐵生用這篇文字書寫了心路歷程,給了我們前行的動力,讓我們要善待生命……

我與地壇讀後感800字5

“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別以爲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不能想,卻又不能忘……”

當我第一次在封面上看到這行深藍色細若蚊足的字時,彷彿收到了故友的一封簡短的信,字字都是刻在骨子裏的真切。於是,我輕輕翻開,帶着那句話給我的親切感走進地壇,走近史鐵生先生。

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史鐵生先生失去了他的雙腿。這慘痛的事實讓他“曾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於是他日日躲進地壇,去觀察,去深思,去體味人生,去尋找希望……在地壇中看一對老夫婦走在夕陽的餘暉下,聽那熱血的青年永不間斷的唱歌,看不幸而漂亮的女孩消失在大欒樹下,聽長跑運動員坎坷曲折的人生……園中的這些人和這些事,創造出一片生命的森林,給予了史鐵生先生無限的感動和鼓勵,喚起了他沉睡的意志,堅定地向前。

在史鐵生先生的人生道路上,有一個人,永遠扮演着執燈人的角色,那就是他的母親,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

“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感動,還有力量。讓我感嘆於默默的、無私的母愛,它永遠像涓涓細流,想隱於叢中,卻着實躺在了我的心間。

於是我想到了我的母親。那次,一回家,我就重重地把沉甸甸的書包摔在牀上,對於開門後的一聲問候,只是轉身後留下的背影。“媽,能不能給我接到下學期的書啊。”帶着生硬的語氣卻是說着懇求的話。“語、數、英、物、化都要麼?”她卻還是溫柔地回答着,我便有些歉意,轉頭“嗯”了一聲。“我去問問吧。”( )

第二天,當我拔開鎖孔中的鑰匙,就十分驚喜地看到放置在桌上的一疊書。雖然封面都是一道道白色印痕,或是有層次不齊捲起的書角,但是我卻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抱在懷中,視之爲珍寶。開門,靜坐,檯燈的微黃色的光照着老舊的書頁,我的眼前已不是字,而是母親爲了這幾本書而奔波了身影:她走過一級級的樓梯,問過幾個陌生的人,打過幾通電話,才湊齊了這麼幾本書。於是昨日的事又將我拉進深深的歉疚當中。細思,曾經一句“早點睡吧”,就讓她感動,爲她剝開糖紙就讓她覺得甜蜜,爲她煮一碗麪,就會升騰出滿滿的幸福……

我讀《我與地壇》,讀平靜,讀坦然,讀對生命的思考;我感,感平凡,感無私,感涓涓細流般的愛。

我與地壇讀後感800字6

苦難給予人的不僅僅是痛苦,對於一個意志堅強的人來說,苦難有時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具有獨特的價值。

幾乎每個人都會受到挫折。因爲對意義的尋求是人最基本的需要。當這種需要找不到明確的指向時,人就會感到精神空虛,當這種需要有明確的指向卻不可能實現時,人就會由受挫之感。所以,承受苦難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又該怎樣看待生命的苦難呢?倘若一個人落入了某種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積極創造和正面體驗的能力,他的生命是否還有意義呢?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及相信或至少說服自己相信厄運終將過去,然後,又能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即使一個人處在最惡劣的境遇中,它仍然擁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既可以選擇承受苦難的方式。這就告訴我們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應以樂觀的態度去看待生命的苦難。人生就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命運造就的,命運的造就也就決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擔的方式,在苦難中默默的忍受命運的重壓正如作者史鐵生的母親,他自己的不幸在母親那裏是加倍的,而母親卻用鹼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爲所愛的人承受一切苦難,爲所愛的人獻出了一切,堅定的生活下去。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母親對兒子的愛,讓作者明白了面對苦難應該怎樣活下去。

就命運而言,我們無法去論公道。這是一個音克難而充滿着差別的世界,如果你被選擇去充任那苦難的角色,那麼你還能有什麼別的方式來度過你的人生呢?看來只好接受苦難,這樣看來事情似乎變得非常絕望了,但實際不然,我們接受苦難並不代表我們要做苦難的犧牲品。如果我們像是鐵生那樣弄明白生死不是由自己決定的,人活着就應順應自然,苦難是人生中要遇到的,肯定苦難本身在人生中的意義,就能獲得頑強活下去的信心,開闢一條屬於自己的幸福之路。

如果允許選擇,人們寧願要平安的生活,但克難的確是人生必含的內容,一旦遭遇。他也的確提供了一種機會,人的某些特質,唯有藉此機會才能得以考驗和提高,一個人透過承受苦難而獲得的精神是一筆特殊的財富,由於它來之不易,也就不會輕易喪失。

我與地壇讀後感800字7

很難想像一位健康的人突然失去了她的雙腿,她的內心會遭受怎樣的打擊煎熬?一蹶不振亦或是從此更堅強?健全的人任憑所有的想像,也依然無法描述那些突遭不幸人的痛楚,翻開《我與地壇》,讓我們與作者一同來感受那段曲折的心理歷程。

《我與地壇》 講述了作者與地壇的關係和她與母親的愛,讓我們感受到智者精神的魅力,以及澄淨的思維和深切的領悟帶給我們的啓迪和引導。“一個被命運打倒而最終又站起來的人與一座古園的故事,從頹廢消極 到平靜感悟的轉變”。作者史鐵生在最狂妄的年齡歲失去了雙腿,艱難掙扎於人世,她在地壇遇到的人和看到的事以及一系列的感悟,終於讓她在絕境中找到了生存的理由和生命的可貴。

在作者眼裏,地壇稱得上“宿命”:它在那裏歷盡滄桑等待了四百多年,並且爲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它給予她冷靜、思考、希望。作者在沉思中,放棄了對生與死的追究和執着,她決定“試一試”活下去,逐漸地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了寫作上——一個新的生命的旅程。

作者是幸運的,不僅因爲冷靜思考讓她擺脫了心理的困擾,最大的原因是她有一位關愛理解她的母親,這也是打動我的部分。第二段中,作者詳細寫了母親因爲自己的倔強遭受的苦難:每天把我送出小院、每天爲待在園子裏的兒子擔心、偷偷來園裏尋找兒子的身影······她是一位母親,她慈愛、理解自己的孩子,她有一顆柔軟脆弱的心。但這一切,作者似乎在母親的去世後才發現,留下的只有愧疚與悔恨。母親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在兒子的記憶中越發深刻,苦難而偉大着。

作者在沉思中,給了生死一個簡單的定義:生與死都是命中註定,都是事實。是的,這並非我們所要考慮,對它也不必有太多的追究。從本質上來說,應該想想“怎樣活下去”“怎麼活得更好”。“好”沒有明確的定義,而是人們的主觀感受,現實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不全是痛苦;幸福與痛苦之間,也許就是看待事情角度的差異。作者在地壇公園看到:小小的蜜蜂、微不足道的螞蟻、不起眼的瓢蟲、一丁點的蟬、小小的露水、令人不屑一顧的小草,它們都在追求生命的價值,實現自己的理想。凡是自然界的東西,從不因爲自己的渺小而銷聲匿跡,從不因爲別人不重視而自我輕視,放棄生活的'信念。而身爲“人”的我們,又怎能因一個挫折就輕易地放棄生命?即使生命只是曇花一現,我們也要把美麗的瞬間留下。

讓我們從此積極樂觀生活,不因挫折而抱怨,感恩自己的父母,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800字8

以前總想着買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來看看,卻因時間關係而沒有去買回來品嚐,趁這個比暑假還長的寒假,一飽眼福。

翻開這本書,隨機的一頁,便令一句話永遠印在我的腦海裏,“彷彿這方園就是爲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是什麼,能夠歷經四百多年,在等待一個人,而這個人,是作者,史鐵生。

我開始懷着好奇與忐忑認真讀這本書,熟悉陌生交織的作者和作品。史鐵生,一個21歲就雙腿癱瘓,又患上尿毒症的這樣一個被上帝和生活摧殘殆盡的廢人,居然能夠堅強的活下去,且終鑄造了這本書。到底是爲什麼,是什麼讓史鐵生從悲觀漠然的態度到讚歎生命及感恩上帝的呢?記得兒時上過一篇課文,講史鐵生雙腿癱瘓後母親照顧他到母親去世的故事,那時,史鐵生可是脾氣暴怒無常。

記得他“望着望着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着聽着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也許,作者他的行爲,就像一個殘缺不全的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別人的優、全。

而在他想崩潰,失魂落魄時,他母親已離他而去時,他則想起了地壇,與其結下了不解之緣,地壇雖荒蕪,卻沒有衰敗,仍舊充斥着生機與活力,仍然是生命的代表,就像作者自己一樣,作者何嘗不是一個雖表面無蔥鬱,荒蕪卻內心仍舊有着對生命渴望的生機。

他母親說,也好給他個僻靜的地方自己舔舐傷口,思索自己的命運,思索人生的價值。

開始時,我想,地壇與我有什麼關係,爲何還牽進了他的母親,這三者中的關係一開始完全是朦朧的,直到看完,我才真正明白了其中的真諦,是地壇,是他的母親,他的母親與地壇教他對待生命,要好好活着,是親情,是地壇,給了他對生命的感悟,是他母親再一次給了他生要好好的勇氣。

也許是那北海的花,也許是那暗夜長燈下悠長的笛聲,也許是兒時的玩伴,也許是那教堂左樓之上的鐘聲,讓作者領悟生命,感恩生命。

有一句話,“每一個有激情的演員都難免是一個人質。每一個懂得欣賞的觀衆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場陰謀。每一個乏味的演員都是因爲他老以爲這戲劇與自己無關。每一個倒黴的觀衆都是因爲他總是坐得離舞臺太遠了。”各種周邊環境,特殊原因,讓作者看透生命,留下鼓舞生命的良劑。

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在荒蕪,但有生機的地壇徜徉,背影離去,生死天邊,只剩我與地壇,感悟着生命的吶喊!

我與地壇讀後感800字9

讀完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一書後,我受益匪淺,讓我感受到無論有多少困難折磨,我們都應該勇於去面對,因爲有許多人或事在引導我們走向美好未來,我們應該懷着一份感恩的心感謝他們。

一個正直熱血澎湃年齡,突然雙腿癱瘓,這是一個怎樣的打擊,無論任何人都接受不了,都會一蹶不振。對於史鐵生來說也是一樣,他的脾氣開始變得越來越壞,經常發脾氣,總是逃進這個破敗的地壇。他在逃避,他在恐懼,他開始脫離這個社會。

地壇一個寧靜而又充滿啓示的地方。慢慢的,似乎地壇在啓示他對是生與死的考慮,地壇中那些微小的動植物周而復始的生存,啓發了他大自然的規律。在無數次的與地壇的接觸中,他由對生命失去信心轉向選擇生存下去。地壇在無形中引導着史鐵生走向生活。在別人看來是一個荒蕪的園子,但是他卻看看出了他的不衰敗,使得史鐵生以豁達開朗的態度去對待生與死。

地壇給了史鐵生以生的啓示,使他堅定了對生活的信念,具備了頑強生活下去的精神,慢慢地將自己與地壇聯繫在一起,使他不再混沌,對生活充滿信心。

同時,一個默默的在身後支援他,鼓勵她的母親,也在只因他了解生存的意義。

他在癱瘓後,獨自一個人跑到地壇,讓母親草了多少的心。母親一邊操持家務,一邊還無私的奉獻自己毫不張揚的愛。而他卻冷淡的對待母親,從未對自己關心的無微不至的母親想過,後來直至母親去世後才明白母親。

母親堅強而苦難的一生,勇於面對人生的不幸,也指導了史鐵生對生活堅強的態度和勇於直面不幸的人生。

地壇和母親成爲他以後生活的方向指針,他們指引着,啓示着史鐵生勇於面對苦難,堅強生活下去,勇於奔向生活的信念。如果沒有地壇與母親,史鐵生可能永遠混沌下去,不能自拔。

對於我們來說,我們又何嘗不需要懷着這份感恩的心,看待身邊的事物,他們是我們生活的方向標,無私的啓迪我們,無私的愛護我們,無私的奉獻一切。史鐵生讓我們明白,我們應該珍惜一切,懷着感恩的心去對待身邊的一切。

我與地壇讀後感800字10

第一次看書名時暗自猜想,是一部小說?講述的是主人公與一位名叫“地壇”的人的故事?還是另有他法?

當我合上書頁時,不禁被當時的天真給逗笑了。依稀記得有這個想法是因爲當時看了這本書的引薦語:“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名叫地壇……”。其實這想法也並非大錯特錯。對於史鐵生先生而言,地壇不僅僅是一個景點,更像是一位朋友,在他處於人生低谷悲痛之時,“他”給予他撫慰,聽着他抱怨上帝的吝嗇;在他寂寞孤獨之時,“他”給予他溫暖懷抱;在他對世界絕望時,“他”告訴他自然中蘊藏的壯美之景。於是,史先生重新點燃了生命的火焰,不再悲天憫人,恍惚意思到,在這些白白流動的時間中,是該幹些什麼了!他拿起筆,開始近乎瘋狂的創作,而這,卻讓他的精神失去自由,當他再走回地壇時,他釋放了自己,明白了創作的目的,爲活着而寫作。

我閉了閉眼,又擡頭望向窗外,世間有多少不停忙碌奔波的人,又有多少在不堪壓力最終被擊垮,而史先生卻全力堅持了下來,這其中原因爲何?我想,應該是史先生有着他自己的精神家園吧,就像王小波曾著一本書,名叫《我的精神家園》,裏面闡述了他對精神家園的理解和自己的寄託。於大家,每一個人都在被不同的挑戰而挑戰,有的人倒了,有的人繼續咬力堅持着,惋惜的是,他們卻又被下一個挑戰給打敗了。而這時,真正能讓你再次滿血復活的,正是你的精神家園!那裏有你的信念,有你刻苦銘心的曾經,有你堅持不懈的緣由。在你強大精神的支援下,成功必將會再次屬於你。

或許那步着似荒蕪又生機勃勃的土地——地壇——是史鐵生先生最堅持的精神支柱,或許那個心心念念永遠掛在心頭上的人,是你勇往直前的動力;或許那段你可以爲之上刀山下火海的感情,是你向更完美的自己進發的執念;或許是對國家,對自然的那份拳拳之情,讓你忍受了一切苦難獻身於世界。這麼多的或許,卻只爲說明一件事,當你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園時,一切突如其來的考驗最終會因爲你的強大而退縮。

我拿起筆,精神抖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清爽,想着我最後一年最期盼的成功,翻開了手頭的書本。

我與地壇讀後感800字11

同一本書不同的人會讀出不一樣的味道。百味人生!

《我與地壇》寫的是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壇作爲寄託自己情感與發泄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於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裏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迴,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

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着,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着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地了,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果、內容不一。

史鐵生不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作者始初並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醞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脫苦惱,並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於到時後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

在課本未節選的部分中,還有作者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出現的人們及對他們人生的思索;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複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轉變爲穩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還需一片淨地,細細地品味人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800字12

《我與地壇》飽含了史鐵生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這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媽媽的思念。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失了自己的雙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這本書中他說過“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還有他自己也說了“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可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拒絕了死亡選擇了生活。是他的媽媽的愛給了他力量,點燃了他生的渴望,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夥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他們都給了史鐵生無數的感動。

許多人面對着突如其來的打擊不知所措,甚至絕望,扼殺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鐵生他投身於寫作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爲健全而豐滿的思想。看到了史鐵生,我便想到了許多身殘志堅的人。約翰庫緹斯,他天生的殘疾,但他卻熱愛生命,用他那清晰的頭腦,很好的幽默感告訴了世界生命的堅強,告訴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還有海倫。凱勒,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識的偉人。我們不能做到他們那般的堅強,但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他們不懼怕病魔,我們便不畏懼辛苦。我們沒有他們那般的覺悟,但我們需要做我們可以卻偷懶做的一些小事。

史鐵生其中的一句話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媽媽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不禁讓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親爲了給兒子買橘子,雖然只是短短几個字卻寫出了父母對兒女的疼惜。這又讓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媽媽雖然沒有過其他父母捨身救兒女的經歷,但我看得出,每天夜裏爸爸就從睡夢中醒來爲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媽媽不是什麼家庭主婦,她不能爲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經常爲我找些老師,輔導我學習,她的一通又一通電話,接受長時間的輻射都是爲了我。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着,他的媽媽爲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裏消失了。這一點小小的細節,正常人注意不到,這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更讓人感動。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尋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讀後感800字13

一張輪椅,一個青年,一位母親,一段親情,一種對於生與死的思考,這大概就是我最初理解的《我與地壇》。後來,我每每夜起,翻開這本書,我開始爲作者的痛苦遭遇而惋嘆,開始爲作者母親而擔憂、心痛,以至於開始思索人生。

作者史鐵生,在他人生最燦爛的時候,迎來了命運的玩笑:失去了雙腿,終日只能以輪椅爲伴。而在他最無助的時候,他找到並來到了地壇,也不妨說是地壇選擇了他。從此,他成了那個園子裏一切的見證者,而那個園子也成了他靈魂唯一的住所。

有人說,《我與地壇》是一部極富悲情色彩的作品,但我從中更多的看到得是一種力量,一種愛。作者的執著與堅強感動着我。雖然失去了雙腿的他曾在年少時有過失落和暴躁,但他從無一日間斷地來到地壇,去深思,去觀察,去體味人生,從而平靜、釋懷以及看淡了一切。正是因爲如此,他才能在後來的人生中從陰霾中“站”起來。而觀如今,我們衣食無憂,可遇到一丁點的挫折就怨天尤人,哭天喊地。難道我們不應該學習作者的精神嗎?

母愛的偉大無私震憾着我。作者的雙腿癱瘓帶來了他痛苦的青春,也就註定了他母親痛苦且短暫的一生。當他年少無知,自暴自棄時,他母親所承受的痛苦可以說是無法想象的,但她沒有終日以淚洗面,而是用自己的不動聲色去放縱他,去呵護他,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獨自忍受煎熬。這也無異於給自己判了死刑。也許作者是以現在的成就來告慰母親的再天之靈,可昔人已故,只能追悔莫及。再看看我們現在,一個個孩子在家都是小王子、小公主,利用父母對自己的愛來胡作非爲。時不時對父母呼來喚去,毫無半點感恩之心,羊都有跪乳之恩,鴉亦有反哺之義。朋友們,醒醒啊,別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作者的博愛感染着我,雖然作者自身殘廢,可是對生活的熱愛流露於筆尖,如果沒有愛,他怎麼發現地壇的內在?如果沒有愛,他怎麼能觀察數年來地壇的變化,以及每一位進出地壇的人的特點。只有對生活充滿熱愛,情感昇華到博愛的人,才能細心的觀察這一切,用心的記錄這一切。

而如何才能擁有愛,懂得愛,我以爲愛由心生,愛的源頭來自於心底。所以讓我們學着接受愛,也學着去愛身邊的人。

我與地壇讀後感800字14

人活着的時候總會想幾個問題:1、爲什麼活着。2、爲什麼要死。

按照史鐵生先生的話來說,前者思考沒有任何意義,因爲當人出生的那一刻起,活着就已經是一個既成事實,無法改變。至於後者,父母賦予了生命,死亡又是一個必然結果,這趟通往生命盡頭的列車既然還得再開那麼一會兒,何必着急下車,好好活着唄,沿途還能欣賞一下風景。

思考爲什麼活着雖然沒有什麼意義,但是思考怎麼樣活着卻還是有點價值的,史鐵生先生的看法是人活着就是慾望二字,這與我認爲的人活着的苦,其本質就是慾望的無法滿足或者延遲滿足的想法是一致的。人活着總是爲了得到點什麼,也許是名,也許是利,也許是愛情,也許是快樂,人懼怕死亡的本質也是害怕死了之後什麼都沒有辦法得到了。

現在網絡上經常能看到說衆生皆苦,但爲什麼苦,無非就是慾望難以得到滿足,按照這個邏輯,那如果沒有了慾望,是不是就沒有了苦?於是我想起了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裏有提到這個問題,關於人能不能選擇自己的慾望,答案是不能。赫拉利的觀點是人不能選擇慾望,人的意識其實是受慾望驅使的。科學家做過實驗,可以根據大腦成像圖,就能提前知道人想幹什麼。人無法剋制的擁有了自己的慾望,而殘忍的是並不是所有慾望都能通通被滿足,面對那些絕對不可能被滿足的慾望,只能飽受煎熬,所以衆生皆苦纔是一個無法規避的無奈。

如此看來,留給我們的剩下兩種選擇,可以選擇接受,也可以選擇迎面而上。前段時間我聽了一位老師在課上講,他說,“人應該學會和自己和解。”我想了一陣子,後來發現其實和自己和解就是一個接受自己平庸的過程,並且接受自身慾望無法被滿足這一事實的過程。想明白了之後突然就釋然了,不是不想得到那些渴望已久的東西了,而是無所謂了,隨它去吧,有就有,沒有就沒有,僅此而已。另一種的選擇迎面而上就比較正能量,堅持不懈,對所有阻礙着自己的那些困難說不,努力努力再努力,不屈服,不放棄,特別感人。

兩種選擇哪一種更好其實也沒有什麼標準答案,史鐵生先生在《我與地壇》裏最後一句這樣寫着:“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爲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

我與地壇讀後感800字15

史鐵生之所以能寫出《我與地壇》這樣一篇傾世絕作,我認爲是他經歷了太大的苦難。正如因癌症16歲就離開人世的輕狂少年子尤所說,人都應該到醫院去住一段時間。只有經歷了真正的苦難,在一個類似地壇一樣清靜的境地,人才有可能停下匆匆的腳步,反省一下自己曾經的遭遇,只有被命運逼到了生命的邊緣,人才有可能真正思索人生的意義——生死有何區別,人爲什麼活着,應該怎樣活,怎麼面對苦難,怎麼自我救贖。史鐵生倒是應該感想命運爲她安排的苦難,不然,他怎麼會對生命的奧祕有如此深刻的理解,怎麼會擁有如此博大的胸懷、如此深邃的思想、如此雋永的文筆,怎麼會活得如此清醒、坦蕩?

我沒有經歷史鐵生經歷的深重苦難,當然也不會得到以上他得到的一切。但是,有一種東西,我們共享,全人類共享,那就是慾望。

慾望,是孩子小時候渴望長大、渴望遊戲、渴望零食,是許多人工作後渴望業績、渴望地位、渴望權力、渴望名聲,是每個人渴望親情、友情、愛情……慾望是對目標、理想實現的渴望,人們爲了它而努力追求,它是人前進的動力,是人活下去的動力。

人們用“慾壑難填”形容人的自私、貪婪。確實,因爲無限膨脹的慾望,貪心的官知法犯法,奸商不擇手段。但這不是慾望的錯,是實現慾望的手段有問題。只要不侵犯到別人實現其慾望的基本權利,追求自己的總沒有錯。我們不能說要扼制人的慾望,因爲“消滅慾望的同時也消滅了人性”,因爲人生就是實現目標以滿足慾望的過程。

有多少人遁入空門後看破紅塵,自殺昇天,遠至古代的君王,近至現今《紅樓夢》中林黛玉的扮演者。他們失去了人性的最本質——慾望,因此生死對他們而言並無區別。看破紅塵的他們認爲,人最終難逃一死,人生最終會變爲一片虛無。可是他們只看到了人生的結果,而沒有看到人生這個過程的精彩。每個人都在追求結果,但每個人都活在過程中。

目標是我們想象中遙遠而美麗的彼岸,而慾望是我們的發動機,讓我們有勇氣、有力量、有意志與一路上所有的驚濤駭浪搏鬥,同時創造出一次美麗的航行。即使彼岸遙不可及,即使彼岸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好,那又有什麼關係呢?慾望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提供強大的動力讓我們創造一個人生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這個屬於我們自己的過程,一旦產生,一旦被經歷,就無法被抹去,無法剝奪了。這樣,我們面對死亡也不必恐懼,因爲人生之過程的精彩不會隨着生命的逝去化爲烏有,它已融入我們的記憶中,讓我們無悔,讓我們坦然。

標籤:地壇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