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橋邊的老人優秀教案

橋邊的老人優秀教案一

教學目標:

橋邊的老人優秀教案

1.初步瞭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創作風格;

2.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與題旨;

3.能說出小說的敘述視角和敘述人稱;

4.掌握有限視角中第一敘述人稱的運用,並能試着以第一人稱寫一段人物內心獨白。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查閱關於海明威人生經歷及創作風格的資料。

2.閱讀小說,透過人物對話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

3.不看課文,回憶課文的大致內容和閱讀時的感受。

4.思考:你的閱讀感受和小說的寫作手法之間有沒有什麼關係,換句話說,作者運用了什麼樣的藝術手法使你產生這樣的閱讀感受?

(二)體驗與建構

1、賞析作品,品析對話。

依據課文中的對話,尤其是“我”與老人對話時“答非所問”的情景,說說你感受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① “微笑”“最後”“只得”(對故鄉的熱愛,被迫離開的不捨和無奈。愈是平靜,愈是微笑,愈是令人心酸。)②矛盾:“我”問老人的家及政治態度時,老人的繁衍;老人問“我”動物能否捱過炮火,“我的心不在焉。(兩人身份不同。“我”作爲反法西斯戰士,關注自己的戰鬥任務,最多也是對老人境況關心;而老人遠離政治與戰爭,內心關注的是與自己相伴的動物的生命。)

1)對話設計富有張力。

文中的對話,由“我”的“勸離”與老人的“不動”構成兩極,彷彿一場太極推手錶演。文中“我”兩次勸老人離開,但他始終沒有挪動。老人難以動身的主要原因當然是體力不支、疲憊不堪。另一方面,對家園的留戀以及對未來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動身的內在因素。對於一個76歲高齡的孤獨老人來說,在生命臨近終點之際卻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慾望自然減退,以至於可置生死於度外。

2)對話成爲推動敘述的主要力量。

這篇小說的人物幾乎原地不動,除了對話沒有其他動作;小說的情節也非常簡單,它的展開主要藉助人物對話。小說裏的對話簡單高效,蘊涵了所有該有的生動情節,反映出人物的個性心理。我們不妨分析一下下面一段對話:

“你從哪兒來?”我問他。

“從聖卡洛斯來。”他說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鄉,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

“那時我在看管動物,”他對我解釋。

“噢。”我說,並沒有完全聽懂。

“唔,”他又說,“你知道,我待在那兒照料動物。我是最後一個離開聖卡洛斯的。”

這一句接一句,彷彿踏實堅定的腳步,將我們一步步引向老人的身世。老人提到故鄉便暫時忘記了眼前艱難兇險的處境並微笑了起來的這一細節,告訴我們他是多麼愛他生活的家園;呆在那兒照顧動物直到最後離開的這個細節,又說明他對它們是多麼不捨。離開自己深愛之物、讓它們被炮火摧殘,這種被迫和無奈何其苦澀和悲哀。

3)對話看似簡潔,卻蘊涵大量的資訊。如:

“什麼動物?”我又問道。

“一共三種,”他說,“兩隻山羊,一隻貓,還有四對鴿子。”

“你只得撇下它們了?”我問。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個上尉叫我走,他說炮火不饒人哪。”

“你沒家?”我問,邊注視着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後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

“沒家,”老人說,“只有剛纔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隻東西怎麼辦呢?我簡直不敢想。”

老人對動物如數家珍,我們不但瞭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狀況,這幾隻動物在老人心目中所佔據的地位,還了解到老人離家時的無奈和被迫。“我”“注視着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後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暗示了我對老人命運的擔心:沒趕上去巴塞羅那的卡車就等於要留在戰場上了,而此時,最後的大車也即將駛離。末尾處老人“搖晃了幾步,向後一仰,終於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實際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來。這一切,都是被客觀地呈現出來,讓讀者憑藉小說所透露地資訊推匯出來。這也正體現出海明威所倡導的“冰山理論”。

小結小說的藝術特色:語言簡約;寓意含蓄深遠。

海明威曾在《午後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對於他想寫的東西心中有數,那麼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者寫的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經寫了出來。冰山在海里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爲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八分之一是讀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雖然沒有寫出來,能爲讀者感受到的。”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論”。(對於海明威的“冰山理論”,研究者們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體風格,認爲海明威早年從事新聞記者工作,練就了簡約幹練的文體風格,在從事小說創作後,他還是提倡簡練的電報體寫作風格。海明威的小說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詞和日常用語,摒棄了空洞詞藻。)

再如結尾的表達作用:①交待故事的結局②點明故事背景③渲染氛圍,烘托心境④象徵手法,暗示中心。

2、分析形象,理解主題

1)文中刻畫的橋邊的老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試加以分析。

文中刻畫了一個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他熱愛自己的家鄉,一談到自己的家鄉,老人就高興地笑了,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溢於言表。他心地善良,充滿愛心。敵人入侵,他不得不逃離家鄉,但一直牽掛他養的那幾只動物,對這幾隻動物能否避過戰火,一直放心不下。他不關心政治,他不理解敵人爲什麼會入侵自己的家鄉,表達了對戰爭的厭惡之情和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2)《橋邊的老人》結尾處,當“我”再次催促老人離開、而老人無力動身時,海明威這樣寫道:“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不再是對着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試用第三人稱或第一人稱,描寫老人此時的內心世界。

3)短篇小說不可能像長篇小說一樣對社會歷史作壯觀的描寫,它只能選取一個小角度、一個側面,以小見大地折射出有意義的主題來,那麼《橋邊的老人》這篇小說的主題是什麼?

“我”和老人的對話始終圍繞着“動物”,有人說在這樣的戰亂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慮動物的安危呢?你對這個問題是怎麼想的,談談你的看法。

補充背景介紹:

小說取材於20世紀30年代西班牙內戰。1936年7 月,西班牙內戰爆發,共和政府軍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軍展開激戰。海明威不但與許多美國知名作家和學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義的捍衛民主、反法西斯鬥爭,而且作爲戰地記者三次深入前線,在炮火中寫了劇本《第五縱隊》,並創作了長篇小說《喪鐘爲誰而鳴》。

與前兩部反映戰爭的作品不同,《橋邊的老人》關注的不是英雄、正義,也不是“主義”、政治,而是戰爭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們是無辜的受害者。殘酷的戰爭來了,將家園、親人都無情地撕碎。在這裏,戰爭成了作者的譴責對象,對生命價值的珍視更令小說充滿了悲憫的力量。

瞭解海明威的人生經歷及創作。

海明威(l899~1961),美國小說家。1954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生於鄉村醫生家庭,從小喜歡釣魚、打獵、音樂和繪畫,曾作爲紅十字會車隊司機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長期擔任駐歐記者,並曾以記者身份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晚年患多種疾病,精神十分抑鬱,經多次醫療無效,終用槍自殺。他的早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1927)、《永別了,武器》(1927)成爲表現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轉而塑造擺脫迷惘、悲觀,爲人民利益而英勇戰鬥和無畏犧牲的反法西斯戰士形象(劇本《第五縱隊》1938),長篇小說《喪鐘爲誰而鳴》(1940)。50年代後,他繼續發展20年代短篇小說《打不敗的人》和《五萬大洋》的寧折不彎主題,塑造了以桑提亞哥爲代表的“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的“硬漢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說《老人與海》1950)。在藝術上,他那簡約有力的文體和多種現代派手法的出色運用,在美國文學中曾引起過一場“文學革命”,許多歐美作家都明顯受到了他的影響。

3、敘述分析

(1)“我”是誰?

由課文有關介紹:“我的任務是過橋去偵察對岸的橋頭堡,查明敵人究竟推進到了什麼地點。” “那天是復活節的禮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羅挺進。”

推測:與法西斯對立的陣營中的戰士。

(2)這篇短小的小說就是由“我”來講述的。請大家思考:

由“我”來說這個故事好處和缺點各有哪些?

可能出現的答案:

由“我”這個小說中的人物來講述故事,給我們一種親身經歷的感覺,有很強的真實感、親切感。

由“我”來講述故事,故事的每一個環節都是“現在進行時”,使讀者對下一步情節有所期待,能緊緊抓住讀者的心。

由“我”來講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內容是有限的,比如這個老人的身份、他的經歷和未來,很難把故事的全部內容呈現出來。

總結:

這種由故事中的一個人物來講述故事的視角便是有限視角,敘述者只瞭解故事的部分情節,最常用第一人稱。

(3)小說還有一種視角就是全知視角。

請看莫泊桑《項鍊》中的一個片段:(PPT)

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好象由於命運的差錯,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裏。她沒有陪嫁的資產,也沒有什麼法子讓一個有錢的體面人認識她,瞭解她,愛她,娶她;最後只得跟教育部的一個小書記結了婚。

她不能夠講究打扮,只好穿着樸樸素素,但是她覺得很不幸,好像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爲在婦女,美麗、丰韻、嬌媚,就是她們的出身;天生的聰明,優美的資質,溫柔的性情,就是她們唯一的資格。

(4)這兩種視角的區別是什麼?

全知視角基本上是敘述者等同於作者,他超越小說的所有人物和事件,瞭解小說的全部細節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運。甚至在敘述過程中加入評論,對人物的心理描寫。全知視角的敘述一般採用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

有限視角的敘述者則只介紹故事的部分情節,把一部分內容隱藏起來了。有限視角是現代小說的一大貢獻,這時敘述者只瞭解故事的部分情節,故事的敘述者往往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採用的是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第一人稱'我'的運用將敘述限定在一個有限的視角中,小說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講述人,敘述者和人物重疊。

根據上面的介紹,請你再次閱讀《橋邊的老人》指出這篇小說的敘述人稱的藝術效果。《橋邊的老人》中,第一敘述人稱'我'的出現將敘述限定在一個有限的視角中。

首先,這種角度給了我們一種'親歷'的感覺,彷彿這是一篇來自戰場的報道,一個真實的特寫,可以增加一些真實感和親切感。

其次,採用第一人稱,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顯示故事而不是講述故事,顯得比較客觀。具體說來,小說透過'我'之眼,透過'我'與老人之間的對話,尤其是老人三次嘮叨着'貓會照顧自己,可是,另外幾隻東西怎麼辦呢? '這樣的細節描寫,將老人的內心之痛刻畫入微。儘管沒有一句帶有情緒化的語言,卻令我們感受到對戰爭的譴責和對和平的熱愛。

最後,'我'作爲故事的敘述者講述的僅僅是'我'的所見所聞,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測,這對讀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內涵。比如,在小說末尾,當'我'再次催促老人離開,而老人卻無力起身時的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老人'搖晃了幾步,向後一仰,終於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是不再是對着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這一切都是客觀地呈現出來的,關於老人在戰爭中的命運和老人對現實的情感等,都需要讀者借小說的資訊推匯出來。

(三)應用與拓展

1.找出一篇採用全知視角寫作的短篇小說,並與《橋邊的老人》相比較,領悟不同的敘述方式產生的不同的審美效果。

2.完成課後'思考與實踐'第一題:《橋邊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脅近在咫尺,老人卻還在掛念着自己看的小動物們,表現出人性的光輝。試用第三人稱或第一人稱,描寫老人的內心世界。

橋邊的老人優秀教案二

教學目標

1、 敘述的角度對於故事內容和題旨呈現的的作用。

2、 敘述的減法(簡潔)在小說中的特殊運用。

設計理念:

由敘述的角度來切入對小說的閱讀理解,引導同學深入思考敘述的簡潔在小說中的特殊運用及對主旨呈現的不同作用。

教學重點:

敘述的減法(簡潔)在小說中的特殊運用。

課前準備:

1、請學生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經歷及創作。

2、自讀文章,體驗內容。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今天我們將一起來學習的是美國作家海明威的一篇短篇小說。說起海明威,我想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這句話:“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 ”這出自什麼作品?

明確:老人與海

海明威曾經在他的作品《老人與海》中爲我們塑造了一個強悍的老人形象——“硬漢子”聖地亞哥。這個古巴老漁民在海上苦鬥了84天,終於制服了一隻比他的船還要大幾倍的馬林魚。然而,成羣的鯊魚卻輪番襲擊,吞食老人的捕獲物。老人決不屈服,用魚叉、船槳等排名抗擊了三天三夜。最後,馬林魚還是隻剩下一付骨架。老人雖然未能戰勝厄運,但他確實一位精神上的強者。他留下了一句響噹噹的名言“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2、海明威也正是憑藉《老人與海》獲得了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大家知道海明威在創作上有何特點?

明確:海明威曾在《午後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作家對於他想寫的東西心中有數,那麼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者寫的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經寫了出來。冰山在海里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爲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論”。

海明威的文風一向以簡潔明快著稱,俗稱“電報式”,他擅長用極精練的語言塑造人物。他創作風格也很獨特,從來都是站着寫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雙關妙語:“恕我不起來啦!”

那麼,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欣賞他用簡潔明快的語言爲我們敘述的故事及人物形象。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概括小說內容。

1、這篇小說雖篇幅短小,但構思精巧,選材典型。自由朗讀課文,試分析本文思路。

明確:首段:場面描寫,介紹環境;主體:由對話構成情節;末段:交待結局。

小說首段進行場面描寫,介紹故事發生的環境。主體部分由對話構成情節,透過對話,將老人的內心之痛刻畫入微;最後一段交待結局,既是對背景的再次點明,又有一定的象徵意義。

2、從首段的場面描寫和末段的結局交代,我們可以明確故事發生在戰爭的大背景下。作者又是選取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來表現戰爭?請大家試用自己的話概括小說的內容。

明確:即將戰爭前,在一個相對平靜的環境下,圍繞勸離與不走而展開的“我”與一位老人的對話。

 三、以話題爲綱,解析文字

透過整體感知,我們對文章思路有了明晰的瞭解,也知道了文章的主體是由對話來敘述情節。老人與我之間的對話簡單有效,蘊涵了所有該有的生動情節。因此,解析對話對於理解文字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就掐頭去尾,一起來解讀小說的對話部分。

1、聽錄音朗讀,關注對話人物。

思考: 對話人分別是什麼身份?你的依據是什麼?

2、“我”是誰?

討論: 由課文有關介紹:“我的任務是過橋去偵察對岸的橋頭堡,查明敵人究竟推進到了什麼地點。” “那天是復活節的禮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羅挺進。”

推測:也許是個戰地記者,也許是與法西斯對立的陣營中的戰士。

3、話題講解:敘述

這篇短小的小說就是由“我”來講述的。請大家思考:由“我”來說這個故事好處和缺點各有哪些?

大家先不要忙者回答問題。我們先一起來了解一下敘述的相關知識。

(1)敘述視角:小說一開始,就要找一個敘述的身份和位置,這就是敘述視角,或者敘述角度,這是小說的立足點,它決定了敘述者以何種身份、何種角度來講述故事。“作者—敘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關係,從而使小說的敘述方式產生不同的審美效果。

(2)我們可以把敘事角度分爲“全知視角”和“有限視角”。

全知視角——全知視角的敘述者超越小說的所有人物和事件,是全知全能的,瞭解小說的全部細節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運,甚至在敘述過程中加入評論,對人物的心理描寫。(敘述一般採用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

如莫泊桑的《項鍊》。

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好象由於命運的差錯,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裏。她沒有陪嫁的資產,也沒有什麼法子讓一個有錢的體面人認識她,瞭解她,愛她,娶她;最後只得跟教育部的一個小書記結了婚。

她不能夠講究打扮,只好穿着樸樸素素,但是她覺得很不幸,好像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爲在婦女,美麗、丰韻、嬌媚,就是她們的出身;天生的聰明,優美的資質,溫柔的性情,就是她們唯一的資格。

有限視角——這時敘述者只瞭解故事的部分情節,故事的敘述者往往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採用的是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第一人稱“我”的運用將敘述限定在一個有限的視角中,小說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講述人,敘述者和人物重疊。

小結:全知視角講述的故事,敘事人相當於上帝,他對所有線索、發展和結局都瞭如指掌;有限視角是凡人目光。這時敘述者只瞭解故事的部分情節,故事的敘述者往往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

(3)根據上面的介紹,請你再次閱讀《橋邊的老人》,請大家思考: 由“我”來說這個故事好處和缺點各有哪些?

明確:首先,採用第一人稱,給了我們一種“親歷”的感覺,顯得比較客觀,增加真實感和親切感。其次,由“我”來講述故事,每一個環節都是“現在進行時”,使讀者對下一步情節有所期待,抓住讀者的心。

最後,“我”作爲故事的敘述者講述的僅僅是“我”的所見所聞,“我”所知道的內容是有限的,比如老人的身份、經歷和未來,很難把故事的全部內容呈現出來。

4、根據大家剛纔的分析,我們瞭解到,《橋邊的老人》屬於一篇使用第一人稱有限視角講故事的小說。作者在敘述中運用了一些“減法”,這就決定了我們在閱讀中運用“加法”調動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想象力來,才能很好地解讀小說。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解讀那個“我”不甚瞭解的老人形象。

5、老人是誰?

明確:一個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

6、一個可能是年輕的偵察兵,一個可能是年老孤苦的老人,這兩個人在橋邊展開了一次怎樣特別的對話?

關注對話內容。思考:對話中, “我”關注的是什麼? “老人”關注的又是什麼?

明確:如:(1)“我”問老人的家及政治態度時,老人的“敷衍”;(2)老人問“我”動物能否捱過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這兩個人雖然在對話,但是兩個人的問答往往有矛盾。爲什麼兩個人都對話會有答非所問的矛盾?

原因:兩人身份不同。“我”作爲反法西斯戰士,關注自己的戰鬥任務,最多也只是對老人境況關心;而老人遠離政治與戰爭,內心關注的是與自己相伴的動物的生命。

7、因爲兩個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他們關注點不同。老人關注的是動物,我們在一起細細品讀一下關於動物的對話,說說你感受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1)“你從哪兒來?”我問他。“從聖卡洛斯來。”他說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鄉,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那時我在看管動物,”他對我解釋。“噢。”我說,並沒有完全聽懂。“唔,”他又說,“你知道,我待在那兒照料動物。我是最後一個離開聖卡洛斯的。”

明確:提到故鄉便暫時忘記了眼前艱難兇險的處境並微笑了起來的這一細節,告訴我們他是多麼愛他生活的家園。  呆在那兒照顧動物直到最後離開說明他是多麼不捨。離開自己深愛之物、讓它們被炮火摧殘,充滿了被迫和無奈的苦澀悲哀。

(2) “什麼動物?”我又問道。

“一共三種,”他說,“兩隻山羊,一隻貓,還有四對鴿子。”“你只得撇下它們了?”我問。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個上尉叫我走,他說炮火不饒人哪。”  “你沒家?”我問,邊注視着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後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  “沒家,”老人說,“只有剛纔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隻東西怎麼辦呢?我簡直不敢想。”

明確:老人對動物如數家珍,我們不但瞭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狀況,這幾隻動物在老人心目中所佔據的地位,還了解到老人離家時的無奈和被迫。“我”“注視着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後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暗示了我對老人命運的擔心:沒趕上去巴塞羅那的卡車就等於要留在戰場上了,而此時,最後的大車也即將駛離。

(3)結尾處,當“我”再次催促老人離開、而老人無力動身時,海明威這樣寫道:“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不再是對着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 最後說的比前一句多一個“只是”,卻意味深長。可能包含了哪些情感?

明確:——這裏面交織着一種“怨”與“冤”得情感:我招惹誰了?我們招惹誰了?爲什麼要毀了這一切?在這言簡意深的話語中暗含着對戰爭無聲的控訴。

8、透過解讀對話,我們可以看到,在《橋邊的老人》中,海明威讓人物自己對話,他只是客觀地將那些人與那些事呈現出來,而不對他們的對話作任何判斷。他讓我們憑藉小說所透露的資訊推匯出整個故事。作者的敘述是一種“減法”,隱去了一些內容,力求簡潔明快,這也正體現出海明威所倡導的“冰山理論”。

海明威說,“冰山在海里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時因爲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認爲應該把思想、情感乃至語言與動作等八分之七的內涵隱藏起來。你認爲,這樣寫小說是否會影響內容、主旨的順利表達?

討論、交流:應該說不會影響的。其實,作者的寫作的“減法”正是要求我們讀者做好閱讀的“加法”:一切被省略的東西都是可以聯接和彌補的。讀者既可以從“我”的角度體驗故事,也可以發揮想象,推測每一個人物的心理,讀者自己去推理、想象、判斷,極大地豐富故事的內容。這是現代小說對我們讀者提出的要求。

9、作者透過簡潔的敘述表達了什麼主題?

可以讓學生思考:對動物的關心說明了什麼?老人的形象與故事的主題有什麼關係?

在老人的話裏,我們似乎能夠看到,在他孤獨的垂老之年,只有幾個動物與他相依爲命的晚景。然而,殘酷的戰爭使這一點溫馨都無處藏身,一無所有的老人在炮火中不但失去了家園,也失去了最後幾位可靠的伴侶,前景的淒涼顯而易見,這也許正是老人不急於逃離,也不懼怕戰火鄰近的緣故。

也許你們會說,在這樣一個戰亂的年代,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慮動物的安危?可是,當你的生活中,連親人都沒有,只有動物相依相伴時,動物就如同親人一樣了。在人們自顧自的逃離中,動物是最無助的,他們被拋棄,無辜的面對人們製造的炮火,對人類的仇恨一無所知,戰爭的雙方,有誰會關注生命的被扼殺,被銷燬,被剝奪呢?然而,在老人的眼裏,這卻是世界的價值所在。

因此,我們說,老人充滿愛心,其形象閃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輝,與踐踏人類生命的殘酷戰爭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旨在呼喚人性與愛的迴歸,斥責非正義戰爭給世界帶來的災難。

明確:

《橋邊的老人》實在是一篇小品:僅由一幅畫面、一段對話構成,格局之小,筆法之簡練,在宏大戰爭主題的小說林中,可以說微不足道,但《橋邊的老人》彷彿一個小小的視窗,以小見大地揭示出戰爭的殘忍、罪惡,顯示出戰火紛飛的年代裏人性的善良——對生命的尊重與對和平的渴望。

四、課堂小結

《橋邊的老人》透過一個側面揭示了戰爭的殘忍與罪惡。然而,作者的構思取材和敘述,卻是非常巧妙和獨特。它不是以戰火紛飛,血腥殘酷的戰爭實景來表現該主題,而是以在戰爭即將到來前,一個相對平靜的環境下,一個孤身老人當人們競相逃命時的內心世界,冷靜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戰爭的殘忍、罪惡。

《橋邊的老人》關注的不是英雄、正義,也不是“主義”、政治,而是戰爭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們是無辜的受害者。殘酷的戰爭來了,將家園、親人都無情地撕碎。在這裏,戰爭成了作者的譴責對象,對生命價值的珍視更令小說充滿了悲憫的力量。

 五、作業

課外閱讀莫泊桑的作品《項鍊》,並與《橋邊的老人》相比較,領悟不同的敘述方式產生的不同的審美效果。

橋邊的老人優秀教案三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創作風格;

2、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與題旨;

3、能說出小說的敘述視角和敘述人稱;

4、掌握有限視角中第一敘述人稱的運用,並能試着以第一人稱寫一段人物內心獨白。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匯入,簡單瞭解本模組內容

(一)《外國小說欣賞》屬於“小說與戲劇”系列。《外國小說欣賞》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欣賞外國小說以及初步感知小說這一文體的基本特徵。與此同時,適當地勾勒外國小說史的輪廓,簡單介紹外國小說的創作方法以及諸種流派,最終目的是瞭解小說藝術,提高文學鑑賞能力,培養高格調的審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二)《外國小說欣賞》分爲八個單元,按小說的基本元素來設定,分別爲“敘述”“場景”“主題”“人物”“情節”“結構”“情感”和“虛構”。

二、閱讀小說,整體感知。明確第一單元要求

(一)本單元的要求是:

1、 領會作品的內容與題旨;

2、 掌握小說的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

3、 考察小說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與內容和題旨呈現的關係;

4、 瞭解小說的敘述腔調和速度控制。

(二)《橋邊的老人》是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

《橋邊的老人》篇幅短小,筆法簡練,但是意蘊卻很深刻,敘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讀時要細心品味語言。

三、進入文字

(一)作者簡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說家,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生於鄉村醫生家庭。他的一生經歷豐富,富有傳奇色彩。18歲起進入報界,曾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出生人死以致傷痕遍體。從小喜歡釣魚、打獵、音樂和繪畫,曾長期擔任駐歐記者,並曾以記者身份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他的早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成爲表現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簡約有力的文體和多種現代派手法的出色運用,在美國文學中曾引起過一場“文學革命”,許多歐美作家都明顯受到了他的影響。1954年,“因爲他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老人與海》之中,以及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揮的影響”,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開槍自殺,走完了他輝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風一向以簡潔明快著稱,俗稱“電報式”,他擅長用極精練的語言塑造人物。他創作風格也很獨特,從來都是站着寫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雙關妙語:“恕我不起來啦!”他筆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彎的硬漢形象,尤以《老人與海》中桑提亞哥最爲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這類硬漢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蓋美利堅民族的性格:“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美國著名的文學評論家馬爾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裏也稱海明威爲“這頭老獅子”,以“老獅子”的稱號,生動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剛毅、勇敢和堅韌的一面,給人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象。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要了解美國,你必須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國民族堅強樂觀的精神風範的文學長廊中來。

(二)文學常識簡介

1、 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在美國的一個文學流派。這個名詞源出僑居巴黎的美國女作家格特魯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說:“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這句話作爲他的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的一句題辭,於是“迷憫的一代”成了一個文學流派的名稱。

所謂“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於迷失了前進的方向而不知該怎麼辦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國一批初登文壇的青年作家,他們年齡相仿,經歷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藝創作傾向也約略相同,他們帶着玫瑰色的幻想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但他們所看到的盡是殘酷的廝殺和恐怖的死亡。他們的幻想破滅,身心受到嚴重的摧殘;他們憎恨戰爭,但不知如何才能消滅戰爭,心情苦悶,對前途感到茫然。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動盪不安和社會危機,又加重了他們心靈的空虛和苦悶。他們沒有明確的社會理想,只能消極逃避現實的鬥爭,躲到個人的小天地裏去,企圖用愛情、友誼、尋歡作樂來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動中使自己振奮起來。

2、 冰山理論

海明威曾在《午後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對於他想寫的東西心中有數,那麼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者寫的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經寫了出來。冰山在海里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爲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論”。

對於海明威的“冰山理論”,研究者們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體風格,認爲海明威早年從事新聞記者工作,練就了簡約幹練的文體風格,在從事小說創作後,他還是提倡簡練的電報體寫作風格。海明威的小說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詞和日常用語,摒棄了空洞詞藻。

(三)背景介紹:

小說取材於20世紀30年代西班牙內戰。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爆發,共和政府軍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軍展開激戰。海明威不但與許多美國知名作家和學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義的捍衛民主、反法西斯鬥爭,而且作爲戰地記者三次深入前線,在炮火中寫了劇本《第五縱隊》,並創作了長篇小說《喪鐘爲誰而鳴》。與前兩部反映戰爭的作品不同,《橋邊的老人》關注的不是英雄、正義,也不是“主義”、政治,而是戰爭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們是無辜的受害者。殘酷的戰爭來了,將家園、親人都無情地撕碎。在這裏,戰爭成了作者的譴責對象,對生命價值的珍視更令小說充滿了悲憫的力量。

(四)理清思路

學生默讀課文,理清小說的整個情節。

字詞提醒:

蹣跚 pan shan 腿腳不靈便,走路左右搖擺,緩慢的樣子(也作盤跚)

輪輻 fu  踝 huai 躑躅 zhi zhu (徘徊) 踟躕 chi chu 心理遲疑要走不走的樣子

眺望 tiao wang

1、默讀課文,文章可以分爲幾個部分?

首段進行場面描寫,介紹故事發生的環境。

主體部分由對話構成情節

最後一段交待結局,既是對背景的再次點明,又有一定的象徵意義。

2、這個故事是由誰來講述的?

這篇短小的小說是由“我”來講述的。由課文的語句推測:我也許是個戰地記者,也許是與法西斯對立的陣營中的戰士。

3、以第一人稱視角來敘說這個故事有何特點?

(1)、  由“我”這個小說中的人物來講述故事,給我們一種親身經歷的感覺,有很強的真實感、親切感。

(2)、  由“我”來講述故事,故事的每一個環節都是“現在進行時”,使讀者對下一步情節有所期待,能緊緊抓住讀者的心。

(3)、  由“我”來講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內容是有限的,比如這個老人的身份、他的經歷和未來,很難把故事的全部內容呈現出來。

4、知識介紹:

小說的敘述發表方式有兩種

A全知視角,即敘述者是一個全知全能的人,他了解小說的全部細節和所有人物的心理、行爲及命運。通常用第三人稱。

B 有限視角,即由故事中的一個人物來講述故事,而敘述者只瞭解故事中的部分情節。通常採用第一人稱。

(五)具體解讀

1、 閱讀第一段,討論敘述語言的特點

問題1:本段交待了哪些內容?

明確: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發生的環境:橋邊的老人、避難的人羣、運送物資的士兵、躑躅的農夫。

問題2:本段語言幾乎一筆一景,爲什麼惟獨對老人着重筆,且分置首尾?

明確:注重語言的輕重勻稱,結構的錯綜,與下文的過渡照應。

問題3:老人的形象特點是什麼?

戴鋼絲邊眼鏡,坐在那裏,一動也不動。

拓展:爲何“不動”,爲何要作者設定人物形象爲“戴鋼絲邊眼鏡”?

學生討論回答。

由本段看,小說的敘述語言有何特點?

明確:語言簡約,不事渲染,淡化主觀色彩;但包蘊豐富的內容,給人強烈的視覺感受。

2、佈置作業:

細讀文章的主體部分,看看“冰山”下還隱藏了什麼?

第二課時

一、匯入:

今天這堂課,我們來尋找“冰山下的隱藏。

二、閱讀主體部分,揣摩人物內心世界,理解小說主旨。

主體部分是“我”與老人的對話,可歸結爲“四問”。

一問家鄉

“你從哪兒來?”我問他。

“從聖卡洛斯來。”他說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鄉,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

“那時我在看管動物,”他對我解釋。

“噢。”我說,並沒有完全聽懂。

“唔,”他又說,“你知道,我待在那兒照料動物。我是最後一個離開聖卡洛斯的。”

1、從中你讀出了什麼?

老人提到故鄉便暫時忘記了眼前艱難兇險的處境並微笑了起來的這一細節,告訴我們他是多麼愛他生活的家園。“微笑”--作者隱藏的是:老人暫時忘卻身處艱難兇險而微笑,是因爲談起了故鄉,因爲熱愛故鄉,因爲故鄉有他溫暖的回憶,包括對這些動物的回憶。

2、呆在那兒照顧動物直到最後離開的這個細節,說明了什麼?

說明他對它們是多麼不捨。離開自己深愛之物、讓它們被炮火摧殘,這種被迫和無奈何其苦澀和悲哀。

二問動物

3、文中老人多次嘮叨的語言是什麼?請你找出老人多次嘮叨的語言。

“沒家,只有剛纔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隻東西怎麼辦呢?我簡直不敢想。”

“貓是不要緊的,我拿得穩。不用爲它擔心。可是,另外幾隻呢,你說它們會怎麼樣?”

“可是在炮火下它們怎麼辦呢?”

“恩,當然會飛。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罷。”

4、你能從這幾句嘮叨詞中讀出些什麼?

①讀出老人的生活現狀,老人的孤獨。他沒有家,只有幾隻小動物相依爲命,晚年生活很淒涼。可戰爭卻要他離開他的家園他的親人,連最後一點溫情也要抹去。

②讀出了戰爭的殘酷,戰爭給百姓帶來的苦難和痛。

③讀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顧自己的逃命中,老人還能想到可憐的動物。

④讀出老人內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戰火中逃離家園。

⑤讀出他的茫然,對未來生活的迷茫和無把握。他顧及動物不關心自己,不想走。

三問家

“你沒家?”我問,邊注視着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後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

5、你從當中讀出了什麼?

“最後幾輛大車”沒趕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戰場上了。平靜而簡潔的敘述中隱藏的是作者對老人命運的深深擔憂。

四問政治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說。。。

6、其中隱藏了作者什麼觀點?

挑起戰爭的是政治家,人民是無辜的受害者,將批判的矛頭指向了挑起戰爭的政治家。

7、與老人命運相關的句子還有哪些?

“謝謝你,”他說着撐起來,搖晃了幾步,向後一仰,終於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來。

8、明知此處即將成爲戰場,“我”兩次勸老人離開,老人爲什麼不走?

(1)“我七十六歲了。我已經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現在再也走不動了。”

老人因爲體力不支,疲憊不堪。

(2)“那邊我沒有熟人”。

老人還有對故園的留戀,有對未來的茫然,也因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而使求生的慾望減退了。

9、 “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不再是對着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

(1)爲什麼不對我講了?

或許以中斷談話的方式來謝絕年輕人的好意;或許他不再期待別人來分擔他的憂慮;或許表明他決定聽天由命,不再逃亡了。

(2)這個句子中老人強調的是哪個詞?隱含了怎樣的意思?

我只是在照看動物,招誰了惹誰了?--冤

爲什麼要毀了這一切?--怨

“只是”中隱藏着的是對戰爭的控訴。

三、解讀小說結尾:

小說的結尾有什麼表達作用?

1、點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進)

2、渲染氣氛,烘托心境(天色陰沉,烏雲密佈)

3、象徵手法,暗示中心(復活節)

四、總結:

《橋邊的老人》關注的不是英雄、正義,也不是“主義”、政治,而是戰爭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們是無辜的受害者。殘酷的戰爭來了,將家園、親人都無情地撕碎。在這裏,戰爭成了作者的譴責對象,對生命價值的珍視更令小說充滿了悲憫的力量。

《橋邊的老人》彷彿一個小小的視窗,以小見大地揭示出戰爭的殘忍、罪惡,顯示出戰火紛飛的年代裏人性的善良--對生命的尊重與對和平的渴望。

五、作業:

1、閱讀《牆上的斑點》以及課後的話題中關於“敘述角度”、“敘述人稱”的部分。

2、學案。

標籤:橋邊 教案 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