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1

教學目標:

掌握孟子的文學常識及其政治主張,準確把握文章的寫作意圖推行孟子心中的仁政。

理清論證思路,掌握透過類比論證、正反論證、舉例論證的方法證明觀點的方法。

體會論證過程中雙重否定句、排比句的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

掌握透過類比論證、正反論證、舉例論證的方法證明觀點的方法。

教學難點:

準確把握文章的寫作意圖,掌握透過類比論證、正反論證、舉例論證的方法證明觀點的方法。

教學流程:

一、匯入

1、複習: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誰?

儒家學派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你認爲什麼叫做“仁”?

2、孔子處於春秋末期,春秋之後就進入了戰國時代,“戰國”二字型現了當時怎樣的時代特點?你認爲戰國的國君最關心的是什麼?

3、身處戰國的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的又一位代表人物,面對一心只想透過戰爭征服他國的戰國君王們,智慧又擅長辯論的孟子會用什麼辦法來推行儒家“行仁政,愛百姓”的政治主張呢?他是怎麼把齊桓公、晉文公、梁惠王、滕文公等各國君主“騙”得一愣一愣的呢?今天我們這節課與其叫《天時不如地利》,不如叫做“狡猾的孟子”

二、初讀課文、翻譯疏通

1、自讀課文,讀出孟子向君王遊說說理時的自信。

2、集體朗讀,讀出說理的氣勢,注意排比句的朗讀方法。

3、同學互譯,圈劃不理解的字詞句,互助解答

4、指名翻譯,重點強調。

城、郭、是、池、環、兵、委、去、域、親戚、至、順、畔、夫。

三、把握中心

1、你認爲孟子寫這篇文章的真實目的是什麼?(是爲了教君王如何攻擊別的國家嗎?)從文章中哪些句子可以讀出孟子的真正想法?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道”的本意是“道路”,後來引申爲“方法、法則”的意思。結合孟子的政治主張,你認爲孟子這裏談到的“人和”之“道”具體指什麼?

施仁政、民貴君輕——愛百姓

這是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的“道”

3、本文的論證中心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合”,要表達的道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寫作的意圖是規勸當時的統治者施行仁政。

4、作爲一篇議論文,一般會有提出論點、分析論證、得出結論的議論過程。本文孟子是如何提出論點、分析論證、得出結論的?再讀文章。

四、論證過程

1、在戰亂不止,各國之間你死我活的戰國時代,如果說施行仁政的大道理,君王會不會採納呢?善辯又有些“狡猾”的孟子採用了什麼辦法?

透過軍事引起君王的興趣,再透過層層說理慢慢將君王引入自己設下的“仁政”的“圈套”。

2、孟子是如何從軍事角度說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第二小節、第三小節與第一小節之間是怎樣的關係?

舉出事實論據,分別舉例論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第二小節與第三小節論述的角度有什麼不同?孟子在這裏使用雙重否定句想要起到怎樣的表達效果?

正反論證,加強說服力。雙重否定句增強語氣。

4、你認爲爲什麼在天時、地利、人和這三者中,人和的作用?

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依據,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內因決定外因。

有了“人和”,其他問題能夠透過集體的智慧和力量迎刃而解。

5、孟子講完軍事之後,將“人和”最重要的道理類比到了治國的領域之中,在第四小節作者主要採用了講道理的方法,屬於道理論證。文中的排比句起到怎樣的表達效果?

道理論證;增強語勢,更有說服力

6、那麼孟子認爲怎樣才能“人和”呢?孟子又是如何進一步論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的?

正反論證。

7、至此你認爲孟子的道理說清楚了嗎?請理出孟子的論證過程。

8、“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這句話是主張打仗的還是不主張打仗的,爲什麼?

看似教君王怎麼打仗,其實文字背後的意思是說,真正的君子是不會隨隨便便打仗的,君子愛好和平,只有萬不得已纔打仗,如果君王熱衷於打仗,那你就不是君子——可見孟子的“狡猾”

五、複習總結

1、請同學們回顧以下,孟子是怎樣從吸引君王的興趣開始一步一步引導君王,最終把君王引向孟子實行“仁政”的政治主張的?

君王聽說孟子要談論打仗的辦法,一定認真聆聽,經過孟子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論證,以及從軍事類比到治國方略,便會被孟子嚴密的論證牽着鼻子走,打心底裏認爲要打勝仗,治理好國家確實需要“人和”。這時,落入孟子事先佈置好的圈套的君王自然而然就要追問“人和”的`方法到底是什麼了。孟子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並從正反兩個方面加以論述。

2、透過這篇文章,你學到了哪些論證自己觀點的方法?

3、聯繫實際生活,談談你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獲得了哪些啓示?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2

教學目標:

透過朗讀,瞭解課文大意,理解天時、地利、人和之間的關係。

瞭解課文層層遞進的寫法。

教學重點:

積累字詞,正確理解作者觀點。

一、匯入課文

我們剛學了《論語》八則,瞭解到孔子是我國儒家思想的創始人,被稱爲“聖人”。後來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儒家思想,被稱爲“亞聖”,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主張“仁政”。我們今天要學的《天時不如地利》也體現了這種精神。

二、散讀、齊讀課文

要求:

1、讀準字音

2、注意斷句、標點符號停頓要讀出來

3、說說文章主要闡述了什麼觀點

三、藉助註釋瞭解大意

1、學生藉助註釋疏通文意,並且圈劃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字詞或句子的翻譯。

2、質疑解疑與歸納補充。

班級討論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

3、積累幾個實詞和虛詞

之:三裏之成,七裏之郭:的環而攻之:指城郭;

而:環而攻之而不勝:前,表承接;後,錶轉接。

夫:發語詞,表示下面要發表議論;

然而不勝者,……:這樣卻;

親戚畔之:內外親屬;

去:委而去之放棄;

域:限制,名詞作動詞;

畔:通”叛”。

4、掌握幾個句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的時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環境,有利的地理環境比不上人心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擁有仁義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廣大羣衆的支援,缺少仁義道德的人就會很少人幫助。

四、理解課文結構及孟子思想

1、本文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明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一段:提出論點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三段:分析論點

從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內容是有關戰爭方面的。第二段從攻城方的角度寫,雖然攻打的是個小城,也選擇了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但是沒有選擇有利於進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勢,所以“不勝”而返,從而強有力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的觀點。第三段從守城方的角度寫,守城者據守着“高城”“深池”,擁有堅利的兵革、豐盛的米粟,卻棄城而逃,顯然是因爲“地利不如人和”。

第四段:總結論點,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

第四段的主要內容,涉及到“封疆”、“固國”、“兵革”、“畔之”、“攻”、“戰必勝”,這些都是描寫戰爭的詞語,可見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寫有關戰爭方面的內容,但作者的態度不是鼓吹戰爭制勝,而是反對不義戰爭,反對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認爲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險”、“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那戰爭靠什麼制勝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張: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由此引申出的結論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勝仗。從這段看,作者只是以戰爭爲例,落腳點是要談治國之道,具體來說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爲本文的中心論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2、關於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爲“孔孟”。

五、作業

1、背誦

2、分類積累詞句

3、拓展:結合學習生活實際,理解名言警句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3

一般常態教學目標:

透過“讀—述—析”的形式,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講述這個故事,理解本文的寫作特色,學習先作分析再下結論的說理方法。

基礎知識積累目標:

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器、用、惡、妖等),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閱讀需要突破的核心問題設計:

荀子是怎樣一步一步分析“言”和“行”的關係?他認爲“言”和“行”之間是怎樣的關係?

口語訓練的設計:

有感情的朗讀,背誦。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行”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寫作訓練的設計:

把本文改寫成一篇現代漢語的議論文。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讓學生交流其預習作業:查找關於荀子的資料。

二、自讀課文:

1、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自讀課文。

2、交流互答自讀中的困難、

3、梳理積累重要的實詞。

三、複述課文:

請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話來複述本文(先小組講述再抽選講述)。

四、請學生思考、討論:

(1)作者將“言”和“行”的表現分成了幾類?(明確:四類)

一、能言、能行

二、不能言、不能行

三、能言、不能行

四、言善、行惡

(2)對這四種情況作者分別是什麼態度?(請分別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敬、愛、任、除

(3)我們很容易看出作者對“能言、能行”者的讚美和“言善、行惡”者的厭惡,那麼另外兩種人作者是否全盤肯定或者全盤否定呢?爲什麼?從中你明白了什麼?(學生討論交流)(明確:辨證的看事物,取長補短)

五、口語訓練:

說說荀子認爲“言”和“行”應該是怎樣的關係?你如何認爲?

結合日常生活:說說文章中的道理。

六、熟讀、背誦本文:

品味本文“先分析再下結論”的說理方法。

七、作業:

推薦閱讀荀子的其它文章:《勸學》體會荀子議論性文章的嚴密結構和有力論證。

完成“抄、釋、譯”作業和練習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