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女歌手》教案

《女歌手》是一篇精緻、靜謐的散文,那麼,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女歌手》教案,供大家閱讀參考。

《女歌手》教案

《女歌手》教案1

教學目的:

1.概述小姑娘這個人物形象,學習本文在巨大的反差中刻畫人物的方法,體味文中交織的淡淡的快樂和淡淡的憂傷。

2.賞析重點段落,學習本文從兒童心理的角度描繪自然景色的方法,理解人物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活的熱愛。

教學設想:

(一)重點難點:

學習本文在巨大的反差中刻畫人物的方法,體味文中交織的淡淡的快樂和淡淡的憂傷。

(二)教學方法:

閱讀、賞析

(三)教學時數:

2課時

概述小姑娘這個人物形象,體味文中交織的淡淡的快樂和淡淡的憂傷。

教學步驟與內容:

一、 介紹作者及其作品的主要特色,匯入新課。

維克托彼得羅維奇阿斯塔菲耶夫(1924-),蘇聯俄羅斯作家。生於西伯利亞克拉斯諾雅爾斯克州奧夫相卡村一個農民家庭。母親早逝。先由祖母撫養,後來進了孤兒院。參加過衛國戰爭。1951年開始發表作品。中篇《山口》、《老橡樹》(1959)爲作家帶來聲譽。《流星》(1960)寫衛國戰爭期間一對男女青年在軍醫院相識並且相愛,然而出於對生活的責任感未成眷屬的故事。《偷竊》(1966)以孤兒院裏兩次互爲因果的偷竊爲線索,描寫一羣性格迥異的孤兒和在他們身上萌生的“俄羅斯的憐憫心”。《牧童和牧女》(1971)被作者稱爲“現代牧歌”,主人公負傷後,在對戀人的苦苦思念中死去,表現超平戰爭的殘酷之上的人性的力量。由23個短篇和一部中篇組成的系列小說《最後的致敬》(1957-1977)貫串着作家對生活中穩定的道德價值的關注。作品在展示主人公維佳成長的同時,刻畫了一系列普通的俄羅斯人形象,其中祖母象徵着“人的不朽,人民的生命力和人民永恆的記憶”。作家的幾次故鄉之行產生了《魚王》(1972-1975,獲1978年蘇聯國家獎)。《悲傷的偵探》(1986)揭示蘇聯社會中的醜惡現象和犯罪行爲。此外著有《士兵和母親》、《老馬》、《樅樹枝》、《一片落葉》等短篇。阿斯塔菲耶夫的作品往往取材於自己的經歷,插有抒情性的議論,創造出一種熔小說和抒情散文於一爐的獨特風格。他善於描寫日常生活(從原始森林直至戰爭前沿),善於描寫農家孩子的童年,善於描寫自然,並以自己的想象賦予它靈性。但他的着眼點始終是人的心靈。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實在是一位人性的詩人。

俄國作家維彼阿斯塔菲耶夫的散文《女歌手》,猶如一首憂中有喜、苦中有樂的小夜曲,淡淡的憂愁與淡淡的喜悅交織在一起,讀完全篇,你會有一種想哭哭不出來,想笑又笑不出來的感覺。

二、 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1.以時間爲序,以一次點航標燈的航行爲線索。

2.劃分層次,概括大意。

明確:

(1-30)蓋爾卡隨父點亮航標燈。(航前、航中、航後)

(31-33)成年後的蓋爾卡憂鬱的生活及期待。

3.概述小姑娘這個人物形象。

文中的小蓋爾卡是個從小失去母親,與當航標工的父親相依爲命的小姑娘。她愛做事,愛自然,愛唱歌,但她的世界裏沒有小夥伴,沒有遊戲,甚至連兒歌都沒有,因此,這位小小的女歌手天真中透着成熟,快樂中含着憂傷。

三、細讀課文,賞析“航前”部分。

一般寫人的散文總是在開頭對人物作一個總括介紹,但本文的人物卻不是作者介紹出來的,而是作者讓人物從具體的場景中走出來的。

蓋爾卡一出場就在幫父親往航標燈的燈肚裏灌油,那“扶着漏斗,把連着燈芯頭旋入燈頸”的動作十分麻利。接着,她又在爲出發做生活用品上的準備:“她沿着木梯階在陡峭的岸坡上上下下地奔跑,把油燈、船槳、一隻小水桶(舀水用的)、兩件舊的棉背心(給父親和自己穿的)拿到小船裏去。”看得出,這是個勤快懂事的小孩。然後她又模仿母親的樣子和聲音催促父親:“你還要在那兒磨蹭很久嗎?”當父親“膽怯地拍打自己的口袋”,表示自己沒帶火柴時,她又嗔怪父親“真是一點記性也沒有”。

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女孩呢?她的動作、語言總透着一股成熟。當我們順着父親的兩隻眼睛看到的竟是這樣一位心事重重的小姑娘:“她鬱悶地皺起了眉頭,一根編得不太高明的小辮子,穿着一雙涼鞋,鞋底業已磨平,鞋面也被水衝成灰色了。他把女兒抱在手上,讓她坐在小吊座裏,不知不覺地順手把潮黏黏的鼻涕從她的鼻子裏擤掉,然後把棉背心披在她那肩胛骨尖尖聳起的脊背上。”這猶如電影裏漸拉漸近的特寫鏡頭,讓我們清晰真切地認識了本文的小主人翁。她實在是太小了,父親輕易地就把她抱在手上,她坐的是小吊座,鼻子裏還不時流着潮黏黏的鼻涕。她的勤快的動作與成人化的語言跟她的年齡、跟她的外貌極不相稱,在這個二人世界裏,小姑娘“既沒有小女伴,又沒有兒童遊戲”,她只能模仿父親扮演航標工人的角色,但她不認爲自己是在遊戲,也不認爲自己是在扮演,她認爲她就是在當一名航標工。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之中了,她的父親也有意識的創造這個氛圍,讓女兒感覺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從而從中享受生活的樂趣。她一會兒催父親,一會兒怨父親,一會兒模仿母親,一會兒模仿老太婆。儘管這一部分寫得充滿了生活的情趣,但我們透過小姑娘“一本正經地皺起”的“淡白色”的“憂鬱”的“雙眉”,我們還是覺察到一絲憂傷。在這裏,我們既看到這對父女對生活的熱愛,也感受到他們對生活的無奈。

四、課堂小結

《女歌手》教案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分析鑑賞小姑娘這一形象。

2.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賞析重點段落。

3.品味細節描寫的作用。

[教學重點]

文章結構的梳理

[教學難點]

人物形象的鑑賞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匯入]

我們讀散文,一是讀其所描繪的人物形象,二是讀作家爲刻畫人物形象所採用的藝術手法。合理的結構安排對刻畫人物、表達主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體現着作家的藝術匠心。《女歌手》就是這樣一篇以細膩的人物刻畫見長的散文,更是一篇以巧妙的結構安排見長的佳作,值得我們仔細品味。

[品讀·探討]

一、作者簡介

維克托·彼得羅維奇·阿斯塔菲耶夫(1924—),蘇聯俄羅斯作家。生於西伯利亞克拉斯諾雅爾斯克州奧夫相卡村一個農民家庭。母親早逝。先由祖母撫養,後來進了孤兒院。參加過衛國戰爭。1951年開始發表展作品。中篇《山口》、《老橡樹》(1959)爲作家帶來聲譽。《流星》(1960)寫衛國戰爭期間一對男女青年在軍醫院相識並且相愛,然而出於對生活的責任感未成眷屬的故事。《偷竊》(1966)以孤兒院裏兩次互爲因果的偷竊爲線索,描寫一羣性格迥異的孤兒和在他們身上萌生的“俄羅斯的憐憫心”。《牧童和牧女》(1971)被作者稱爲“現代牧歌”,主人公負傷後,在對戀人的苦苦思念中死去,表現超平戰爭的殘酷之上的人性的力量。由23個短篇和一部中篇組成的系列小說《最後的致敬》(1957—1977)貫串着作家對生活中穩定的道德價值的關注。作品在展示主人公維佳成長的同時,刻畫了一系列普通的俄羅斯人形象,其中祖母象徵着“人的不朽,人民的生命力和人民永恆的記憶”。作家的幾次故鄉之行產生了《魚王》(1972—1975,獲1978年蘇聯國家獎)。《悲傷的偵探》(1986)揭示蘇聯社會中的醜惡現象和犯罪行爲。此外著有《士兵和母親》、《老馬》、《樅樹枝》、《一片落葉》等短篇。阿斯塔菲耶夫的作品往往取材於自己的經歷,插有抒情性的議論,創造出一種熔小說和抒情散文於一爐的獨特

風格。他善於描寫日常生活(從原始森林直至戰爭前沿),善於描寫農家孩子的童年,善於描寫自然,並以自己的想象賊予它靈性。

但他的着眼點始終是人的心靈。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實在是一位人性的詩人。

投影出示阿斯塔菲耶夫的照片。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阿斯塔菲耶夫的照片吧,平凡而內斂,過早稀疏的頭髮,額頭的皺紋與隆起的眼袋處在一張長而橢型的臉上,並沒有特別吸引人之處,反而容易讓我將其與孤兒和兒童保育院的生活聯繫起來。在阿斯塔菲耶夫的文字世界裏,沒有對集權制度的憤怒控訴,沒有對俄羅斯命運的大聲疾呼,沒有情緒的加速與描寫的減速,只有一個徒步者對大地持續的丈量。他看見,他說出。如降落在河面的雨水,有的在開花,有的在凋謝。

二、學生瀏覽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請用自己的語言概述小姑娘這個人物形象。

2.試着劃分文章結構層次。

3.作者花了不少筆墨寫航標、小船與自然景色,作用是什麼?

三、研討

1.概述小姑娘形象。

蓋爾卡是個從小失去母親,與當航標工的父親相依爲命的小姑娘。她愛做事,愛自然,愛唱歌,但她的世界裏沒有小夥伴,沒有遊戲,甚至連兒歌也沒有,因此,這個小小的歌手天真裏透着成熟,快樂中含着憂傷。

2.分析文章結構,賞析重點片斷。

文章以一次爲航標燈點燈的.航行爲線索,從航前寫到航中,再寫到航後。屬於流線型結構,全文順暢自然,如行雲流水。

第一部分:1—6節,寫父女倆爲起航做準備。

問題:起航前,作者告訴我們有關小女孩的資訊有哪些?(按課文介紹順序)

明確:①生活在孤獨的環境中——蟄居在遠離人煙的小木屋,沒有小女伴,沒有兒童遊戲,唯一的遊戲是扮演航標工人。

②單調的生活使她變得少年老成——“一本正經地皺起淡白色的眉”“模仿母親的樣子和聲音”“心事重重”“鬱悶地皺起了眉頭”。

③生活艱難——“穿着一雙涼鞋,鞋底業已磨平,鞋面也被水衝成了灰白色”,脊背上的肩胛骨尖尖聳起。

④年紀小,生活還不能完全自理——“小衣服”,需父親抱她坐上“小吊座”,幫她擤鼻涕。

總結:艱難、孤獨的生活環境,使小女孩過早地承擔起了生活的重擔,她的動作與語言都是成人化的,跟她的年齡極不相稱。

第二部分:7—23節,寫父女倆出航去點亮一盞盞航標燈。

[板書:航中]

問題1:這部分寫了小女孩哪些活動?

明確:從蓋爾卡的角度,寫她看夕陽、聽鷸叫、逗小鴨、唱情歌

問題2:蓋爾卡將傍晚比喻成是一位老爺爺。在位“老爺爺”有着怎樣的特點?

明確:溫和、長着大鬍子、沉默寡言、愁眉百結

問題3:夕陽西下時分的景色有着怎樣的特點?作者是如何描寫的?爲什麼要這麼寫?

明確:景色特點——天空紅彤彤的,懸巖倒影晃動,白楊林沙沙作響,貓頭鷹、啄木鳥發出聲響,天空逐漸冷卻,河面霧帶升起,一切歸於寂靜,河水充滿活力而又暖和……作者以孩子的視角、兒童的心理去觀察傍晚景色的變化,把讀者帶入了童話世界。平常景色在孩子的眼中既富有童趣,又富有情趣。這樣寫,讓讀者看到處於孤獨寂寞中的孩子善於從大自然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了熱愛和憧憬。

問題4:蓋爾卡對生活充滿熱愛和憧憬還體現在哪些地方?

明確:聽鷸叫,逗小鴨,都使她感到“十分高興”“很高興”。生活雖然孤獨寂寞,但大自然給了她情趣與關愛,注意文中“浩淼的河面稍帶寒意,平靜如鏡,它託着蓋爾卡,把她抱在軟綿綿的手上,輕輕地搖晃和撫摩她”一句。

唱情歌,讓她“很高興”,令她如此陶醉,以至“忘卻了父親,忘卻了小船,忘卻了那位爺爺”。

問題5:唱情歌的細節,還讓我們看到了什麼?

明確:蓋爾卡“不熟悉任何兒歌,全靠從大人那兒學來的東西度日,所以她的歌曲全是憂傷的、冗長的,並且大多是關於愛情的”——再次說明她的童年生活的單調,所能接觸的東西少之又少。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愛與憧憬的孩子過早地或無可奈何地接受着本不該這個年齡段接受的東西,體驗着本不該她所應體驗的情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孩子童年的生存狀況。這種狀況是憂傷的,甚至是淒涼的,卻又是一種“甜蜜的憂傷”,除了上文看到的“很高興”之類,文章23節寫小女孩“甜滋滋地睡着了”,同樣也說明了這個問題。“少年不識愁滋味,爲賦新詞強說愁”,少年輕煙似的惆悵!

問題6:第24節寫“父親搖搖頭,在黑暗中憂傷地微笑了一下”,有什麼用意?

明確:說明父親爲孩子缺少母愛而愧疚、傷感,他爲孩子的現狀擔憂,希望給孩子找個繼母,但自己的處境並不是很好,或者說根本沒有能力給孩子找個繼母。由此,我們是否可以認爲,父親“憂傷地微笑”實則是苦惱人的笑,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笑。

第三部分,25—30節,寫返航之後父親的心理活動。

問題1:“可是他不會把這句話說出來”,這是爲什麼?

明確:反映了父親對女兒深沉的愛。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生活處境很糟,內心也是很憂傷,與女兒相依爲命,女兒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託(“甜絲絲的愁緒”),但他不會將自己的這種憂傷情緒傳染給孩子。

問題2:“女兒,它正在看你點的燈,所以不會在黑暗中迷失方向的……”這句話有什麼深沉含意?

明確:此句一語雙關,表層意思是說,那些航行的船因爲有女兒點的燈,不會在黑暗中迷失方向,深沉含意卻是以此來安慰女兒,給懵懂的孩子以精神的慰藉,以及生活的信心與勇氣,讓孩子看到自己雖處逆境,但也有存在的價值。孩子或許對父親所說的話並不能完全理解,但父親的良苦用心可見一斑。或許,正是這種處逆境而不消沉的精神動力,鼓舞了孩子,讓她最終從困境中崛起,成爲一個在“挺大的機關”設計科工作的“白領”。

第四部分,31—33節,寫蓋爾卡對童年生活的留念與嚮往。

問題:蓋爾卡現在的生活顯然是很好的,但她爲什麼“不知何故總是默默無言和憂鬱”呢?她又爲什麼“經常走到堤岸上去”凝神遠望?他在“等待”什麼呢?

明確:表面上看,童年生活的影子會長久地停留在一個人的心中,成爲不可磨滅的印記,但結合蓋爾卡“經常”到堤岸去的行爲可以看出,她對童年生活充滿着留念之情,不僅因爲過去的生活雖然孤獨、單調、艱苦,卻不失溫馨、甜蜜、有情趣,更重要的是有着深愛着自己的父親所給予的深沉的愛,有着父親在貧困中給予她的豐厚的精神財富。這樣的精神財富“富有生氣”,讓她感到“溫暖”,以至於對它的想念“如此長久而又有耐心”。文中的“燈光”具有某種象徵意味。

四、總結

①在巨大的反差中刻畫人物

這種巨大的反差反映出她生存環境的特殊和艱辛,人物的形象和性格也就在這種巨大的反差中得到了充分的刻畫和體現。

②從兒童的心理出發繪寫自然景色

③採用流線型的結構

從起航前寫到航行中,再寫到歸航。全文順暢自然,如行雲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