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善良》教學設想 教案教學設計

《善良》教學設想

  

一、關於《善良》

從時間上看,善良是一個古老的道德話題,從感情色彩來看,善良是一個帶有人性光輝的褒義詞。但是“善良”在與現實生活發生碰撞的時候往往會帶來一些負面的結果,因而“善良”又常常被人們所懷疑甚至否定。這就是善良的複雜性。當代作家王蒙的《善良》,應該說就是這種複雜性所帶來的一個作品,文章從現實中人們的善良觀(“善良……過時”、“善良即愚蠢”)出發,提出自己的疑問與思考,並試圖在思辯上進行“抑惡揚善”,事實上文章也確實表達出了這種價值觀念,它沒有過多的說教味道,而是藉助獨有的“王蒙式語言”強有力地弘揚了“善良”的力量、屬性、內涵、結果等正義的一面,在這樣精彩有力的語言中,讀者很容易在閱讀之中被其折服。我認爲這就是這篇文章的重要特點。

《善良》並沒有明確地答覆“人們是否需要善良”這樣的現實問題,但是字裏行間無不散發出善良的芬芳,讀者可以從中領會到“向善”的旨意,顯然這就是作者所要表露的觀點。中國人的價值觀念中一向主張“懲惡揚善”,從這點出發,王蒙的觀點並沒有多大的突破,然而作爲一篇富有時代色彩的議論散文,卻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社會性。本文寫於1995年,正值商品經濟大潮涌來之時,可以看出,它是基於人們價值觀出現搖擺之時的社會現實而寫成的。

二、關於學習目標

“善良”是一個道德詞語,像《善良》這樣具有濃厚道德色彩和人生規勸意義的文章,學生應該學什麼呢?換句話說,透過接觸這篇文章,學生可以得到什麼樣的收穫呢?這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問題。

《善良》是議論文單元裏的基本篇目,我們可以從文體着眼,以文章爲範例,以議論文要素爲框架,進行議論文教學。我們也可以從思想教育着眼,從文章觀點出發,進行“善良教育”,進而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和水平。我們還可以從語言學習着眼,理解、欣賞、品味文中精彩的語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我們甚至還可以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出發,分列不同的學習目標。語文是綜合性極強的學科,一篇文章的教學點是多角度的,然而在有限的40分鐘內進行教學,多角只能變成幾角,這就存在一個教學取捨的問題,那麼,本文應該取什麼,舍什麼呢?

文字是學習之本,閱讀教學的基點建立在文章上。《善良》這篇文章,從接受層面的角度講,我認爲學生透過閱讀,應該能明白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態度,做到“讀懂”文章,同時,從文學層面看,學生還要感受好作品的語言,做到“欣賞”文章。因此,從文字研習的角度,我由此引申出兩個學習目標,設定爲:(1)正確理解作者對善良的看法。(2)能欣賞文中的精彩語句。

文以載道,從價值觀的角度,我們很容易設定另一個學習目標,比如樹立正確的善良觀念、端正學生的善良態度、學會用一顆善良的心對待世界和人等等,歸結起來就是要學生學會善良和踐行善良。很多文章我們幾乎都可以這樣處理,很多時候我們也希望達到這樣的教育意義,但我以爲,一節課不足以解決人的價值觀等許多精神層面的問題,道德情感的培養、道德認識的提升要在道德實踐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有效。我們課堂上的努力也許只是使學生“受薰陶”,而不是使學生“能做到”,更何況本文只是思辯上的“崇善論”,(認真研究,會發現作者並沒有講清楚“善良”與“一味善良”的區分點),因此,對讀者(學生)而言,本文與其作爲一個“善良教育”的作品,還不如作爲一個“善良討論”的作品,換句話說,就是《善良》的作品真正價值和意義不在於它宣揚了善良的正面,而在於它啓發了讀者(學生)對善良的思考。很多人生觀、價值觀的普遍性內容,我們不是沒有價值,缺乏的是主體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因此,我認爲文學教育的意義正在於此。如果從這樣的角度設定學習目標,我想既符合文章實際,也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因而也更具有現實意義。因此,我將第三個學習目標設定爲:引發學生有意識地對善良進行思考。只要學生讀完這個作品之後,對善良進行比較深入的思考,進而形成比較獨立的看法,我想就達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了,作爲一個高一的學生,已經有足夠的道德修養分辨一般意義上的善惡,我想無須擔心他們會走向異端,他們所要做的是就是思考,以及思考後的行動。從這個意義上說,課堂上的思考永遠比課堂上的結論重要,沒有答案的課堂並非一概壞事,反而會更具精神張力和篩選空間,這也許就是作品的“立人”意義。

綜合來看,本課的學習目標如下:

(1)正確理解作者對善良的看法。

(2)欣賞文中的精彩語句。

(3)引發學生有意識地對善良進行思考。

三、關於學習過程

學習過程也就是師生共同參與的課堂教學結構,結構決定功能,因此過程的設計,直接影響到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在確立本課的學習目標之後,學生應該如何進行學習呢?怎樣學習才能積極歡樂高質高效呢?這其實是課堂教學的另一個重要問題。

像《善良》這樣具有很大討論空間(內容、語言、思考等方面)的文章,我打算採用對話教學的方式進行,在對話中提出問題,在對話中領會文章,在對話中激發思考,在對話中產生疑問,在對話中研究問題。

根據這三個學習目標以及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本課的學習涉及到的內容主要就是思路、觀點、語言和討論四大內容,學習過程大體上可以分爲閱讀--感受--理解--思考四個程序,閱讀與感受是學習的第一階段,屬於感性認識;理解與思考是學習的第二階段,屬於理性認識。前者是後者的前提和基礎,後者是前者的深入和提升,整體上是一個由淺入深、由低級到進階的循序漸進過程。

具體來說,過程如下:

首先,學生要對文章有一個整體感知,這既符合閱讀的基本規律,同時也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前提。做好這一點,分兩步走:一是上課前讓學生各自至少自讀文章一兩遍,二是講課前學生再閱讀一遍。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要思考的問題主要有三個:

(1)文章的結構如何?爭取能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

(2)在文中劃出作者對善良的一些觀點。

(3)你是如何看待善良的?爭取能用生活實例加以解說。

第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就是要把握文章結構,這是理解作品的重要一環,是從感知整體到感知局部內在聯繫的學習轉移,這個在課堂上讓學生談自己的看法,教師予以點評,同時我也把自己的看法拿出來跟學生交流。我的看法是:全文可從“然而人們還是喜歡善良……”這一段劃開,分成前後兩部分。前一部分作者談善良的現象(現狀)和自己對善良的叩問(思考),後一部分作者對善良進行闡釋和表明自己的態度。從“現象”到“闡釋”,從“叩問”到“態度”,可以比較明確地看到作者的寫作思路,也比較有利於我們對文章的理解。當然這樣的劃分並不太符合議論文的一般結構(其實本文也大體上符合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議論文的這一邏輯思維),我所考慮的是是否能給學生一個更好的認識過程,是否能有一種更符合文字的解說方式。

第三,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確作者對善良的看法。這個內容,也擬讓學生展示一下自己的閱讀結果,要注意的是作者所批判的觀點和作者所表明的觀點。

第四,欣賞文中的精彩語句。本文語言運用的兩大技巧是排比和對比(我更願意將其說成是修辭手法的運用,而不是對比論證的使用,在於從修辭的角度講解和學習,學生會有更好的體會,而用“對比論證”來分析,雖然扣緊了議論文的文體特點,但削弱了語言欣賞的效果)。當然還有疑問、設問、語言的準確性等欣賞點。

第四,跳出文字看文字,引發學生對善良進行思考,重在激活學生思維,答案不必求同,

最後向學生推薦閱讀王蒙的新著《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學》。

  

從作品的解讀、目標的設定到過程的設計,整個教學設想體現了我的一些教學主張,應該說大體上是比較完滿的,當然課堂始終是個動態的過程,相關的因素衆多,具體的教學效果如何,有待教學實踐來檢測。

四、設想後的感想

1、議論文的文體教學重在文體知識的學習還是文字內容的探討?兩者兼顧就一定是最好的教學嗎?如果不是,輕重問題怎麼判定?

2、是否可以根據不同的篇目而判定文體知識或作品內容探討的學習側重?是否可以完全分離?

3、文字是否可以作爲一個話題、問題,而進行探究式的討論或對話?閱讀教學一定是先文字後拓展嗎?如果不是,拓展就一定屬於“失敗之舉”嗎?

4、文體的寫作知識對於學生的寫作究竟有多大意義?“四不像”文章一定不是好文章嗎?文章的好壞由文體來定還是由語言思想定?

5、閱讀教學上成“人生探討課”是否就是“政治課”?上成純粹的“人文”課,是否就沒有了語文味?工具性和人文性一定要在一節課中都體現嗎?這樣的課就一定是完整的課嗎?可否分情況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