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

《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1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由複習學過的文體匯入 說明文學習。

二、通讀全文,概括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後議論回答,然後教師明確:本文給我們介紹了有關物候的知識及研究它的意義。

三、劃分結構層次,理解本文說明的條理性

1.本文圍繞着物候這個中心給我們介紹了哪些方面的知識?全文可劃分爲幾部分?

學生討論,教師指名回答,然後教師歸納總結: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給我們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爲四部分。(略)

2.再問:以上四個部分的說明採用了什麼樣的順序?

學生討論,教師提問後小結。作者在介紹物候現象時採用了這樣一種邏輯順序:先提出本文說明的對象是什麼,接着說明它的重要性,然後說明它取決於什麼因素,最後說明研究它的意義。這種說明順序符合人對事物的認識規律,同時使得文章很有條理性。這種條理性不僅表現於文章的整體,而且也表現在文章的局部,

3.請大家快速閱讀第三部分“決定物候來臨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來說明的?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小結。課文在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時,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說明順序來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

教師提示:我們讀一部小說,總是先讀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對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內容全貌做極爲簡要和概括的說明。有時我們還經常讀到摘要。摘要,顧名思義就是對原文的要點進行摘錄。寫摘要和寫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點,寫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語言對原作的內容全貌作簡要的概括說明,而摘要卻是在不損害原作內容的前提下,摘錄原作的要點,將原作的主要內容準確地按原作的順序寫出來,不摻進自己的觀點和評論,但爲使上下文連續,可適當加上一些詞語,原文有的句子太長可取其主要成分。

學生寫完以後,教師把預先準備好的投影儀展示出來,供學生參考。(略)

四、總結

說明文是以說明爲主,向人們介紹事物本質特點的一種文體。寫說明文應按照一定的順序,使文章有條理性。《》這篇說明文向我們介紹的是物候學的知識,本文從具體、生動的物候景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物候現象的特徵、成因和意義。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檢查作業 。叫學生回答上節課佈置的作業 。

二、理解本文說明的生動性

1。請三位同學分別朗讀前三段課文。

2。理解題目的含義。問:“”指什麼?課文爲什麼以此爲題?

學生討論,回答。第二段結束時說:“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營飛,都是”,第三段開頭又說:“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爲物候”。可見“”是指“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物候現象。作者將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比做,顯得形象生動。課文以“”爲題,作者是經過一番認真構思的。首先在課文第二段中有“傳語”、“暗示”、“唱歌”等詞語,將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動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現象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其次,“”概括了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給人以形象生動的印象。說明抽象深奧的物候學知識,從生動豐富的自然現象說起,精彩動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風景圖,使人容易對其產生興趣,也符合人們由表及裏認識事物的過程。

3。理解課文生動形象說明事物的特點。課文第一段可以說是對題目的解釋和具體化,本段語言的最大特點是什麼?哪些詞語用得好?

學生討論回答。本段具體描寫了“”——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語言生動、優美、形象,給我們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圖。寫大地回春,用了擬人手法,“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寫燕子歸來,用“翩然”形容,給人以輕快敏捷的感受。寫秋天植物葉枯落地,用“簌簌”一詞,寫昆蟲用“活躍”和“銷聲匿跡”對比,令人彷彿置身於肅殺的秋天之中。這些貼切生動的詞語或狀其具體情態,或概括其總體特徵,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受。恰當貼切地解釋了“”。

(4)口頭作文(略)

三、學習舉例說明

1。匯入 :本文在說明事物時除了條理清楚和生動形象以外,還有一個特點是採用了舉例說明的方法。舉例子可以將一些抽象深奧的事理形象明瞭地說出來,令人容易明白。請大家將課文中的例子找出來。

學生快速讀課文,尋找文中的例子。教師指名回答。然後補充說明。

2。本文在舉例時常用“例如”之類的用語。請同學們看看,這樣的用語還有多少?有沒有不用的?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教師指名回答,然後明確:這樣的用語,課文中還有“下面是一個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舉了“杏花開和布穀鳥來了”三個例子都沒有用。

3。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卻舉了兩個例子,這有必要嗎?爲什麼?

學生討論、舉手回答。明確:舉例多少應根據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舉或只舉一個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舉兩個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舉兩個例子很有必要。因爲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地區冬天溫和,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來推論,春天會來得早,但事實上是春天反而來得遲,且又寒冷。舉兩個例子說明,才能使人對此確信無疑。

四、總結擴展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課以後的感受。

2。教師總結。

五、佈置作業 (略)

《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2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大自然的語言 2。 (字略)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略)

3.閱讀課文,思考自讀提示及課後練習。

二、匯入

1.作者簡介

作者竺可幀,物候學家。

2導語

本文的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所謂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資訊的工具,大自然怎麼會有語言?我們讀了這篇文章纔會恍然大悟,原來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枯榮,候鳥去來等,實際上起着預 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彷彿就是傳遞資訊的“大自然的語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爲題,顯得新穎別緻,引人入勝。

三、正課

1.速讀課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閱讀課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聲,不回視,用筆畫出主要詞語,記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爭取2分鐘內讀完。

2.請給課文分段並歸納段意。

第一段:從開頭到“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說明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

第二段:從“物候觀測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段;從“物候現象的來!腦決定於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 說明決定物候現象遲早的各種因素。

第四段:從物候學這門研究……”到結束。 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3.提問:第一自然段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按照什麼 順序?

討論並歸納:按照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

4.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說明時間的推移?

討論並歸納:用了“過後”“再過”“不久”“於是轉入”“到了”“準備迎 接”等詞語,變化靈活。

5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寫得生動典雅?

討論並歸納;

(1)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地”人格化,顯得親切動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融化 萌發 次第 用詞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歸來。(翩然指輕快地飛舞的樣子,用來描繪燕子的飛行十分恰當、形象。)

(4)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用詞典雅,如果改爲植物“結果”則顯得口語化。

(5)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簌簌”是紛紛落下的樣子,用詞形象、典雅。)

(6)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銷聲匿跡”指消失了鳴叫聲,藏起了形跡,用詞形象、典雅。如果改爲“消失了”則顯得口語化。)

(7)到處呈現一片蓑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用詞形象、典雅,給人美感,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大自然的語言 2》。)

(8)年年如是,周而復始。(用詞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的畫卷,給人種種有關物候的豐富聯想。用詞形象、典雅。

6.提問:第二自然段舉了哪些例子說明“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

討論並歸納;舉了三個例子。

7.提問:這一段舉的三個例子按照什麼順序?

討論並歸納:按時間先後順序。

8.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寫得生動活潑形象?

討論並歸納:

(l)用“傳語”“暗示”“唱歌”這些詞語形象地說明大自然的語言,擬人生動。

(2)用“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花香鳥語”“草長駕飛”這些詞寫物候現象,用詞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麥插禾”俗語,模仿布穀鳥的叫聲,說成催促農民及時耕作的話,十分形象生動。

9.提問:第三自然段講到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請一個同學用概括的語言回答。

討論並歸納: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把一些自然現象稱爲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作物候學。

10.提問:這一段說明的順序是怎樣的?

討論並歸納:按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言之有序。

四、小結

課文的第一部分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形象地說明了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現象。每一個段落裏面的句序也講究條理性。

五、作業(略)

第二課時

一、預習

閱讀課文第二、三、四段,思考課後練習。

二、匯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一部分,這部分以優美的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形象地說明了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

下面請幾個同學使用下列詞語複述課文中關於四季的描述。

(甦醒 萌發 次第 孕育 銷聲匿跡 衰草連天 風雪載途 周而復始)

三、正課

1.提問:文章第二段爲什麼說利用物候於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

討論並歸納:

(l)從觀測手段上看,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複雜得多,靈敏得多。

(2)從數據意義上看,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溼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

2.提問:文章第H段舉北京的物候記錄的例子說明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說明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

3.提問: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

討論並歸納:

(l)緯度的差異。 (2)經度的差異。 (3)高下的差異。 (4)古今的差異。

4.提問:這四個因素按什麼順序說明?

討論並歸納:這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條理。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地點高下的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後一個因素則是時間因素。由三個空間方面的因素到一個時間因素,又是一種條理。

5.提問:“首先是緯度”這一段,舉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說明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說明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6.提問:“經度的差異”這一段,舉了哪些例子,說明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舉了連翹和榆葉梅、蘋果開花兩個例子,說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

《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3

學習目標:

1、 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

2、 快速篩選資訊的能力;

3、 品味說明文準確、生動的語言。

一、 看詞說話

1、(1)冰雪融化 草木萌發 (2)蓮葉滿池 枝繁葉茂

(3)果實累累 滿山紅葉 (4)衰草連天 風雪載途

2、這四組詞語讓你分別獲得了什麼資訊:

(1) (2) (3) (4)

3、根據這些詞語讓你得到了以上資訊,用文中物候學的術語可以把這些詞語稱爲“ ”,它們能告訴我們一些資訊,根據這一用途還可以形象地稱之爲 ,並說說你這樣稱呼的好處: ;作者稱呼它們爲“ ”,好處是: 。

二、預習導學----知識在於積累

1、我積累的詞語是:(1)本文中我好讀錯音的詞語有

(2)容易寫錯或難寫的詞語有 。

(3)我重點理解的詞語有 。

2、課文的題目是一種形象化的說法,其實用物候學的知識說就是“ ”,課文中介紹了很多關於物候學的知識,比如:

(1)

(2)

3、在對本課的預習中,我還自學積累了這些知識(可以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可以是對課文寫法的歸納):

三、小組合作探究

1、問一問:課文中的哪些知識點是我很難理解的?

2、議一議(可以先談談自己的理解也可以小組討論):我或我們是這樣理解的:

3、說一說:大家合作解疑難!

4、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有

四、拓展延伸

古代詩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識的,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說說你還從哪些詩中看到了物候知識,這些物候知識可以用書本中的哪些語句解釋?

五、精讀一節,品一品生動、準確的語言

1、請你找出文中一句或一段精彩的語句:

精彩的地方是:

2、動情朗讀精彩語段,說說我是的朗讀技巧:

六、本節課我的收穫是:

《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4

《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是人教版第一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課文以詩歌的形式親切、富有童趣的文筆向同學介紹了大自然的三種語言,讓同學瞭解一些大自然的現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發兒童對大自然的興趣。低年級的講讀課文區別於中高年級,本課教學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朗讀訓練,朗讀是低年級的重點,拿出充分的時間指導同學朗讀。

2、利用多媒體教學,培養同學的學習興趣。

3、重視自讀感悟,運用啓發性教學原則。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結合同學年齡特徵,本課的教學要求是:

1、掌握課文生字,知道課文中的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麼?

2、看懂圖意,理解課文,逐步提高同學的自學能力,培養同學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發同學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同學對大自然的現象缺乏感性認識,有些句子較難理解。

 優秀教案:

一、生詞引入,解題激趣。

1、出示生詞(語言)誰能把生字讀一讀?這兩個字有什麼一起點?(都有兩個“口”)說明和什麼有關呢?(嘴巴、說話)

2、CAI課件展示公雞打鳴、黃葉紛紛往下落、烏雲漫天電光閃,說說都告訴我們什麼?引入課題: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板書課題)大自然的語言還有哪些呢,請同學們自身讀讀書,去發現吧!

展示接近同學生活的自然現象揭示課題,使深奧的自然現象變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組織初讀,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身喜歡的讀書方式,看拼音把每個字讀準,特別是生字的音,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把句詩讀通。

2、交流生字讀音情況:指名說說哪些生字在讀的時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麼,並領讀。

3、交流通讀句子的情況:把你認爲讀得最通順的一節讀給大家聽聽,結合交流情況重點指導以下三句。

(1)你假如釣到大魚,魚鱗上有一個個圈圈。(注意輕聲音節)

(2)古老的“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注意名稱連讀)

(3)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變音讀n音)

(4)正確流利的讀詩句,並說說從詩中你又瞭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用同學自身喜歡的方式讀書,提醒大家讀生字的時候注意什麼,讀得最好的一節讀給大家聽,這種方式尊重同學的意個性,變“要我學”爲“我要學”。

三、品讀詩句,指導朗讀。

1、自瀆體會,哪一種大自然的語言你最感興趣。

2互動交流、點撥指導。(根據同學的回答相機進行教學)

(第二小節)

(1)CAI課件展示(一個個靜態的“逗點”變成搖着尾巴的“逗點”)這是什麼?仔細看看這是什麼?

(2)引導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動,招呼朋友多高興呀,它們會說什麼呢?你聽了心情會怎樣呢?該怎麼讀這句話呢?

這時同學興趣高漲,急不可待想讀書。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展示,讓:“逗點”瞬間變爲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現了春天一派生機,激發了同學的興趣,從而又理解了課文,內化了語言。

(3)自由練讀、指名朗讀、結合點評。

(第三小節)

(1)CAI課件展示一條大魚,誰知道這條魚有幾歲?你是從哪句詩看出來?該怎麼讀讓大家都知道這種大自然的語言呢?

(2)同學練讀、指名朗讀。

(第四節)

第四節主要講的是三葉蟲化石,告訴我們喜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這種漫長的地殼演變,同學缺乏感性認識,我充沛利用多媒體課件和教師生動的講解相結合,讓同學對地殼的演變有感性認識,從而達到發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1)指名試讀,說說這一節告訴我們大自然的什麼語言?

教師結合課件講解“三葉蟲”理解“鑲嵌”,簡單介紹“喜馬拉雅山”。

(2)“喜馬拉雅山”是那麼高,那麼大,可見遠古時候那兒的海又大又深,詩句“那兒曾是汪洋一片”該怎麼讀呢

(3)指名試讀、點評指導。

教師在引導同學反覆讀的過程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捂,在讀中培養語感,同學在實踐中學會了獨立考慮,體會感情。

四、迴歸整體,賽讀拓展。

(1)賽讀:把三小節連起來練讀,比比看誰讀得好。

(2)其實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它們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細觀察才幹發現。齊讀第一小節和最後兩節詩。

(3)拓展:你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麼?說給大家聽聽。回家也可以查找有關大自然中還有哪些語言。

《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5

教學目的:

1、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第一課時)

2、學會概括文章內容要點。(第二課時)

學習重點:

1、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

2、學會運用中心句概括文章內容要點。

 教學難點: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及步驟:

第一課時

本節教學設想與要點:本文爲說明文,但文章開頭二段寓說明於描寫之中,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畫卷,既引人入勝又使人聯想,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是生動說明語言的典型段落。因此,本課教學着力點爲品味本文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並安排課內的練筆,力求一課一得。

教學過程與步驟:

一.複習知識,匯入新課:

1、我們學過許多詩句,都有明顯季節特徵,請寫出描寫“春夏秋冬”的詩句。參考:

春天——幾處早鶯爭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秋天——晴空一鶴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也可以從第六單元的課文中找出一些)

其中“早鶯爭曖樹”、“新燕啄春泥”都是大自然以它獨特的語言和我們交流,只要認真傾聽,你就能聽懂“大自然的語言”。板書課題。(出示課題)

二.學習課文第1、2段——品味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

1、默讀1-2段,思考問題。

出示問題:

1、閱讀第1段作者在寫四季時抓住了各季節哪些特點?試說一說。

2、用“大自然的語言”題目有什麼好處?

2、研讀第1自然段。

(1)你覺得哪些詞語準確生動地寫出了季節特點?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句子說一說。

請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參考:

A.“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態;

B.“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

C.“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

D.“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肅殺;

E.“載”,即充滿,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3、研讀第2自然段。

(1)學生齊讀第2 段。

提問:課文中寫道:“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這句話:也可以改作:“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趕快割麥插禾。”

(2)這兩句話你更喜歡哪句,爲什麼?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參考:

(1)認爲第一句好,運用擬人、引用的修辭方法句子形式有變化,活潑。

(2)認爲第二句好,採用排比、擬人的修辭方法。整齊美。

4、品讀題目特點。

我們這篇課文,介紹的就是物候學知識,爲什麼不用 “簡介物候學”,“物候學與農業生產”作標題,而用“大自然的語言”爲題呢?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明確:以“大自然的語言”爲題,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顯得新穎別緻,引人入勝。而另兩個則顯得呆板、乏味。

三、課堂練筆:二選一

(1)從下邊詞語中任選五個寫一段話。

萌發 次第 翩然 孕育 銷聲匿跡 衰草連天 風雪載途 周而復始 草長鶯飛

(2)仿寫詩歌

大自然的語言

別以爲人才說話,

大自然也有語言。

這語言到處都有,

睜開眼就能發現。

蝌蚪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黑色的“逗點”?

大自然在水面寫着:

春天已到人間。

大雁集隊南飛,

不就“省略號”一串?

大自然在藍天寫着:

秋天已在眼前。

四、佈置課後預習:閱讀3-12段,用一句概括各段內容,並想想作者在介紹時用了什麼說明順序。

五、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

用詞生動傳神:翩然、簌簌等

生動形象: 句子生動形象:比喻、擬人、引用

標題新穎傳神:比喻、擬人

六、教學反思

《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6

教學目的:

1、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

2、學會概括文章內容要點。

學習重點:

1、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

2、學會概括文章內容要點。

教學難點: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及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

學習過程:

一、課前寫話、引入新課:

請學生描寫當天天氣。並請學生髮言。

二、學習課文第1、2、3段——品味語言

[一]研讀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寫四季時抓住了各季節哪些特點?試說一說。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明確: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發”,繁花“次第開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實”;

秋天——“果實成熟”,“葉子漸漸變黃”,“簌簌落下”;

冬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風雪載途”。

2、我們學過多詩句,都有明顯季節特徵,你能不能寫出描寫這四個季節的一兩季詩句。

參考:

春天——幾處早鶯爭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秋天——晴空一鶴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其中“早鶯爭曖樹”、“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資訊,大自然就是這樣,以它獨特的語言和我們交流,只要認真傾聽,你就能聽懂“大自然的語言”。板書課題。

3、你覺得哪些詞語準確生動地寫出了季節特點?請學生思考,討論,交流。自由發言。

參考:

(1)“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態;

(2)“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

(3)“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

(4)“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肅殺;

(5)“載”,即充滿,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二]、研讀第二自然段。

1、學生齊讀第2 段。

提問:課文中寫道:“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這句話:也可以改作:“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趕快割麥插禾。”

請學同們看看這兩句話有什麼區別,你認爲哪句好,爲什麼?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1)區別:第一句只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第二句採用排比、擬人的修辭方法。

(2)認爲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變化,活潑。第二句子整齊美。

[三]研讀第3段

請一學生朗讀,思考: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

討論明確:

物候——“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人民稱它爲物候。”

物候學——“利用物候知識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爲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我們這篇課文,介紹的就是物候學知識,爲什麼不用 “簡介物候學”,“物候學與農業生產”作標題,而用“大自然的語言”爲題呢?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明確:以“大自然的語言”爲題,顯得新穎別緻,引人入勝。而另兩顯得呆板、乏味。

三、練筆:二選一

(1)把你課所寫的短文進行再加工。別忘了運用一些修辭方法。(如比喻、擬人、排比)

(2)從下邊詞語中任選五個寫一段話。

甦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發 銷聲匿跡 周而復始 花香鳥語 草長鶯飛 翩然歸來 風雨載途

教學後記:

《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7

一、匯入。

師出示:黃葉紛紛落下的 圖片,請學生觀察,思考看到這張圖片,你想到了什麼?

生:秋天到了

師:是的秋天到了,大自然用它自己的語言告訴我們秋天到了。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大自然的語言》。

師:現在老師要考考大家的記憶力,老師範讀課文,學生傾聽。誰記得這首詩描繪了幾種大自然的語言。

生:白雲、螞蟻、蝌蚪、大雁、大樹、大魚、三葉蟲化石

師:出示圖片(白雲、螞蟻、蝌蚪、大雁、大樹、大魚、三葉蟲化石)。那麼大自然用這些語言和我們說什麼了呢?

二、自由讀文。

師:請自由讀課文,邊讀邊劃邊想大自然用這些語言和我們說什麼了呢?然後和同桌一起完成填空題。

出示填空:

白雲飄得高高告訴我( )。

螞蟻搬家告訴我們( )。

蝌蚪在水中游告訴我( )。

大雁往南飛告訴我們( )。

大樹的年輪告訴我們( )。

魚鱗上的圓圈告訴我( )。

三葉蟲的化石告訴我( )。

生:讀、劃、想、與同桌交流填空。

三、指文。

師:哪種大自然的語言你最感興趣,就把哪個小節多讀幾遍。遍讀邊想,你從中讀懂了什麼?該怎樣讀呢?

生:讀。

師:誰願意把自己喜歡的小節讀聽。

生:我喜歡飄得高高的白雲。我讀聽。

師:老師聽出來了,你把“天上的”突出讀了爲什麼這麼讀呢?

生:我認爲這個詞可以突出大自然的奇妙,所以------

師:誰還有不同的理解,你想用哪個詞表現你的理解。

生:

師:是的,白雲是大自然的語言。那麼,你還見過什麼樣的雲?你知道它們告訴我們什麼嗎?

生:-----------

師(出示超級連接地課件):彩雲。我們經過觀察,又發現了這麼奇妙的大自然的語言。那麼你還知道那些預示着天氣變化的大自然的語言呢?你也能像作者一樣寫一段嗎?

出示:你看那( ),

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 ),

明天準是( )。

生:觀看圖片,仿寫。

師:經過觀察思考我們認識了天氣的語言,那麼季節的語言有趣嗎?誰喜歡,讀聽一聽。

生:------

師:抓住詞語來表達你對語言的興趣,很好!春天和秋天都用他的語言和我們交流,那麼夏天和冬天有語言嗎?你也能像作者一樣寫一段嗎?

生:------

師:你還喜歡那一小節,讀聽。

生:我覺得大樹和魚鱗很 有意思。

師:想看一看嗎?出示“年輪”和“魚鱗”圖片。

生:觀察,談感受。

師:大自然真得很奇妙,它們用它們特有的語言,和我們交流。

要是粗心大意我們還真就不能發現。還有那一小節你最感興趣?

生:“三葉蟲”化石?

師:出示圖片和資料介紹。

四、默讀。

師:請快速瀏覽一遍課文,然後用你的話概括大自然用它的語言都告訴我們什麼了?

生:天氣變化、季節更替、年齡大小、地質變化。

師: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大自然的語言。

生:妙不可言!

師:讓我們齊讀最後一小節。

是呀,確實妙不可言。天有語言,地有語言,水有語言,就連那砍倒的大樹都有語言,這都是大自然的語言。這更是一份大自然的召喚——召喚我們走進大自然,去觀察思考,去讀懂妙不可言的自然之語。

板書:

大自然的語言

天上的雲

地上的螞蟻

水中的蝌蚪

空中的大雁 妙不可言

樹的年輪

大魚的魚鱗

三葉蟲化石

《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8

【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按照要求篩選課文主要資訊;

2、體味本文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

3、理解邏輯順序在說明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

【教學難點】

邏輯順序在說明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引入一:視頻

春季景象(春季畫面中可出現漸漸融化的積雪、競相開放的桃花、新吐綠芽的柳枝、匆匆築巢的燕子等)夏季景象(可出現亭亭玉立的荷花、翩翩起舞的蜻蜓、振翅高歌的蟬等) 秋季景象(翻飛的黃葉,怒放的菊花、如火的楓葉等)冬季景象(呼嘯的北風、枯樹、飄飛的大雪)

提問:剛纔這段圖像分別展現了哪些季節的景像?你是依據什麼判斷出來的?

學生髮言,教師點評後,順勢新課的學習。

屏示:大自然的語言

引入二:電腦多媒體

(視頻播放一段以花爲主圖像,並配以優美舒緩的音樂,在畫面依次出現下列詩句,待學生填空後,再用鼠標點擊括號處,再顯示出紅色字型標註的答案。)

1、完成下列詩句填空: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2、設問:上述詩句分別是寫哪個季節的?你從詩句中哪些意象中推斷出來的?從中你有何體會?

3、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引入本課的學習。

引入三:視頻

播放竺可楨資料片:建議片中可從浙江大學校園風光播映,並依次出現浙大校園中的竺的銅塑像,然後逐次出現有關反映竺可楨的生活、科研及其學術著作組成的資料片(更多照片資料請檢視《浙江大學百年發展史》人物篇中“竺可楨”欄目)

在播放過程中,可漸次將下列竺可楨簡介滾動顯示:

竺可楨(1890~1974)

中國科學院院士,氣象地理學家。我國近代地理學和近代氣象學的奠基人。所從事的科學教育、科學組織領導與科學普及工作,都有傑出的成就。特別是關於颱風眼的機制、颱風的分類、東亞天氣類型、中國季風氣候、高空風向與天氣預報的關係,中國氣候區劃、氣候與農業豐產的關係,物候學、氣候變化以及天文學方面的二十八宿的起源問題等研究,都有重大創新,達到國際一流的水平。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地學系,成爲當時培養地學英才的搖籃。以求實精神領導浙江大學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有許多精闢的理論見解和實際領導經驗,培育了許多優秀人才。1955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重要著作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物候學》(合著)、《論我國氣候的幾個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係》、《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國氣候概論》等300多篇,並留下1936年1月1日至1974年2月6日共38年又37天的日記,約900萬字。記有自己的言行、感想,工作上的主要情況和科學界的重要史料,體現了正直的爲人和嚴謹的治學精神。

逝世後,人民出版社、科學出版社相繼按年份出版日記,共分5冊,約320多萬字。這在我國科學家中是第一次。

引入四:故事引入

請學生齊背王之渙《涼州詞》

教師談話:同學們可知道,有位科學家卻認爲詩中“黃河遠上白雲間”一句中的“河”字應爲“沙”字,並用翔實的資料對其進行科學的考證,得到學術界的推重;此外,這位科學家還運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校正了古詩存在的一些錯誤,這位科學家就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著名科學竺可楨。

《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9

一、匯入,揭題

1.(師生問好)剛纔同學們和老師是怎樣問好的我們是用“語言”來表達的。別以爲只有人才會說話,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語言”呢!不信嗎大家看——

2.看課件。(季節變換的特徵、看雲知天氣、樹的年輪與年齡、根據化石推斷地理環境等由自然現象揭示自然奧祕的片斷,並配以簡短解說)

3.述:大自然用它的語言告訴了我們這麼多奧祕!小朋友們,你們想了解大自然的“語言”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四課——《大自然的語言》(板書課題)

點評:透過觀看.課件錄像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語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4.指名讀、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試讀,要求:不會認的字讀拼音,把每個字的音讀準確。

2.再次試讀,要求:在課文中留出9個生字,多讀幾遍。

3.同桌互讀正音。

4.檢查生字和要求會認的字的讀音。重點指導“訴、粗”。

(評:讓學生藉助拼音讀準每個字,然後讀通課文,教師適時地給與檢查和點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讀書。)

三、指導朗讀,瞭解大意

1.配樂範讀,整體感知。

2.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節多讀幾遍,讀連貫、流利。

3.質疑:讀了課文你知道些什麼有什麼不懂的地方

[點評:在學生讀通課文的基礎上,再聽教師配樂範讀課文,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然後讓學生談談:讀了課文你知道些什麼有什麼不懂的地方這樣既可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又可使教師在瞭解學生的基礎上進行教學,使教學更具針對性。]

4.學讀第1節。

l)誰喜歡讀第一節指名讀。

2)述:大自然也有“語言”,小朋友們看看、聽聽,你留心過大自然的語言嗎

3)看.課件。(前.課件內容去掉解說)

述:前幾天同學們到郊外遊玩,你們發現了什麼(指名答)你是怎麼知道的出示詞語“仔細觀察”,讀詞語。

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能發現。(板書:仔細觀察)

(評:“仔細觀察”這個詞語,低年級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教師在課前組織學生到野外去遊玩,此時再引導學生回憶遊玩時發現了什麼,用聯繫生活實際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這個詞語。)

4)這一節怎麼讀呢自由試讀、指名讀、評讀、範讀、齊讀。

5)過渡:大自然用語言告訴了人們什麼呢

5.學讀第2節。

1)誰喜歡讀這一節指名讀。

2)水中的小蝌蚪像什麼(貼小蝌蚪圖)指名讀第1句。

看.課件。(小蝌蚪在溪水裏游來游去,春暖花開)範讀,齊讀。

3)這是大自然的語言,你知道大自然在說些什麼嗎指名答,讀第2句。

(板書:春天已經來到)

4)自由試讀第2節,指名讀,師生合作讀。

[點評:在學生讀文的基礎上,透過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直觀理解“多麼像遊動的‘逗點’”,同時感受美好春天的氣息,喚起學生對已有生活經驗的回憶,意會此時“大自然的語言”就是告訴人們“春天已經來到人間”。理解了詞句的意思,感受了句子的內容,再指導學生朗讀,就能夠讀出真情實感。]

5)每當季節更替的時候,大自然都會用它的語言告訴我們,小朋友留心過嗎

指名答。看.課件。(春、夏、秋、鼕鼕季節的特徵片斷)

[點評:這一小節寫的是有關大自然季節變更的一種“語言”,學生讀懂後進行擴展,讓學生透過.課件看看春、夏、秋、冬季節變更特徵的錄像片斷,以啓發學生思維。]

6.學讀第3節。

l)指名讀第3節

1)看.課件。(真實圖像;大魚及其魚鱗特寫。動畫:小魚漸漸長成大魚,魚鱗上的圈圈逐漸增多。配以簡單講解)

(貼大魚圖及板書“一圈就是一歲”)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多有趣呀!

3)自由試讀、指名讀、範讀、齊讀。

4)像這樣的語言還有許多。看.課件。(樹的年輪與年齡、馬齒與年齡等)

你還知道哪些指名答。

[點評:魚鱗上有圈圈,而且一圈就表示一歲,這是人們一般沒有注意到的,利用多媒體實物特寫及動畫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不僅使學生明白這種現象,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還能令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對大自然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指導朗讀則水到渠成。這一小節講的是大自然中有關動植物年齡特徵的“語言”,生活中有些比較常見的例子(如樹的年輪等),透過擴展進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規律,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

7.小結過渡:大自然的語言還有哪些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現在,大家來輕鬆一下——{律動}

[點評:本課分兩課時進行教學,考慮到應合理分配低年級學生的讀寫時間,恰當安排教學內容,因此本課時只學習前三小節,然後識記、書寫前三小節出現的生字。]

四、識記本節課的生字,指導書寫

1.讀1、2、3節中出現的生字“語、這、就、那”。

2.識記字形。

l)同桌互相交流記字方法。

2)指名分析“就、那”的字形。提示“就”字右半“尤”的點不能掉;“那”字左半的筆順及右邊“左耳刀”的筆畫;“這”字裏面“文”字捺改點。

3.指導書寫

1)觀察字的間架結構,指名發言。

“語”要注意左窄右寬、上平下齊。

“這”要注意先寫裏面再寫外面,“走之”的一捺要托住上面部分。

“就”要注意左右相當。

“那”要注意左右相當、右上低下伸。

2)範寫“就”、“那”。注意字在格中的位置及運筆方法。

3)學生描寫、臨寫。師巡視輔導,檢查執筆、寫字姿勢。

[點評:識字、寫字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教師要給與足夠的重視。讓學生用已學過的筆畫、偏旁,自己識記字形,培養識字能力。在學生自己觀察田字格的基礎上,教師適當範寫,幫助學生體會運筆方法,把字寫好。教師還把學生執筆、寫字姿勢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加以強調。]

4)評議訂正。

五、鞏固要求認識的字

開火車認讀l、2、3小節中要求認識的字“察、蝌、蚪、逗、間、如”(帶拼音)。拍手對答:“它讀什麼它讀X”(去拼音)。

[總評:這篇課文是小語人教版新教材第二冊中的一篇科學兒童詩。本設計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根據修訂大綱的精神,低年級的閱讀教學要求是識字、寫字、學詞、學句,進行朗讀訓練,積累語言。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修訂大綱的精神和新教材的編排意圖。教學設計中以讀爲本、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詞句,在讀中對大自然的“語言”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薰陶。在低年級學生理解有困難的地方適時地輔以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讀懂課文。教學設計中十分重視識字、寫字這一環,注意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根據低年級兒童的特點,教師還注重範寫指導,並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姿勢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學設計中還體現了讓學生自主學習,注意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習慣,引導學生相互討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理解識記詞語(略)。2、初步瞭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3、瞭解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能力目標:1、訓練做讀書摘要的能力。2、訓練生動形象進行口頭描繪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鑽研科學的熱情和興趣。

教學建議

一、課文主旨

文章通俗生動地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學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與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大豐收。

二、段落結構

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爲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說明什麼是物候、物候學及其研究對象。

第二部分(4—5),說明物候研究對於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項說明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各個因素。

第四部分(11—12),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三、層次分明的結構順序

文章首先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用短短百十來字,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況,既生動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讀者的興趣,使人對物候學有了直觀的認識。接着,作者再以具體現象作例,以“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這樣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語言,告訴讀者,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第三段,作者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自然引出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等問題。這就是由表及裏的說明。第四、五段,話題引到農業上,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這兩段實際上與文章最後形成了照應。文章接着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緯度、經度、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條有理;一個設問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個問題,都有舉例,這樣文章就有說服力,也容易讓人明白。文章最後兩段,說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首先”“對於”“還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層意思,有輕有重,突出了物候學在四個方面對於農業的重要意義。最後,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語言”,與課文第一部分照應。全文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深刻的印象。

四、科學性與趣味性的結合

本文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對於一般讀者,尤其是文化層次較低、科學知識較少的讀者來說,物候學不是一門容易懂得的科學。而文章正是要寫給這樣的讀者看的。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充分考慮讀者對象,採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儘量形象化,把豐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現象比做“大自然的語言”,使讀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語言”,本身表明這是一篇寓抽象於形象的科普文章。第二,作者在行文中儘量少用專門術語,而用大衆都能理解的詞句來表達,並在闡述每一個問題時都有舉例,把物候學知識介紹得一清二楚,便於讀者掌握。第三,大量運用優美詞語、描寫性語句和修辭手法,使本來枯燥的事情變得生動形象。總之,這是一篇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很強的科普佳作。

五、生動的說明和典雅的用詞

開頭一段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這是一種描寫的方法,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四季風景畫。“大地”“甦醒”是擬人的筆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兩個結構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個長句,具體描述大地的“甦醒”,同時給人一片撲面而來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歸來”,活潑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現在眼前。變黃的樹葉在秋風中是“簌簌”地落下來,有聲有色,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此外,“北雁南飛”“田間草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等詞語,典雅、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如一個個電影鏡頭。“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又是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寫活了,爲下文用另一個擬人“大自然的語言”做準備。最後,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復始”八個字概括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況,極其簡潔。總之,作者在第一段運用的優美詞語,美不勝收,使人目不暇接,以這些優美詞語爲主,又構成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簡直像一篇寫景散文的開頭。第二段的“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兩組詞,一句四字,極其概括、雅緻,文氣撲面。這一段更讓人注意的是擬人手法的運用:“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三句話中“傳語”“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無比豐富的物候寫活了。這樣寫的效果,是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六、抓住重點進行教學的有關建議

本文的學習重點是概括要點和學習語言,必須扣住這兩個重點進行教學。概括要點就是透過學習課文,使學生能夠用課文中的話或自己的話概括文章有關的內容要點,比如,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影響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觀測對於農業有什麼意義,等等。學過本文之後,對每一個問題的答案,都要使學生能夠用一兩句話概括出來。而學習本文的語言,主要是學習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特別是第一、二段描寫四季景象的語言,要指導學生把它們積累下來,並學會運用。

七、課堂實錄:《大自然的語言》片斷賞析

師:請同學們讀課文,說說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麼?

生:小蝌蚪在水裏遊是大自然的語言,這是在告訴人們春天來了。

生:魚鱗上有一個個圓圈是大自然的語言,這是在告訴我們小魚幾歲了。

生:“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瑪拉雅山巔是大自然的語言,這裏在告訴人們:那曾是汪洋一片。

師: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說明大家讀的很認真。大自然的語言很奇妙,可是你知道嗎?這些奇妙的大自然語言都來自實實在在的生活,就存在於我們的身邊。同學們請看:(出示放大的小蝌蚪、魚鱗、以及三葉草圖片)下面請同學們再看看這張圖片(樹的年輪),你看到了什麼?

生:老師,我看到樹樁。

生:好。同學們觀察的很認真。這裏砍伐後的樹樁,樹樁上的圓圈叫做年輪,它記載着這棵樹的年齡,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

生:老師,大自然的語言真的就在我們身邊啊!

師:對,大自然的語言就在我們身邊,請同學們聯繫生活想一想,你們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麼?請講給大家聽一聽。

生:燕子飛回來了,是告訴我們春天來了。

生:玉米成熟了,高粱穗兒紅了,就是告訴我們秋天到了。

生:燕子低飛要下雨了。

生:老師,我知道“螞蟻搬家”“蛇過道”也是告訴人們要下雨了。

師:我也知道,大雁南飛是告訴人們天氣涼了,出現月暈是要颳風的預兆,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

生:老師,我覺得“沙塵暴:也是大自然的語言,可我聽不懂它對人們說什麼?你能好訴我嗎?

師:這爲同學提的好,“沙塵暴“是大自然的語言,那是大自然的吶喊,也是對人類的一種報負。那麼它究竟對人類說些什麼?請各小組討論一下。

生:它批評那些亂砍伐樹木的人。

生:它在批評人們不注意保護環境。

生:“紗塵暴“在大聲說:別在砍樹了,地球都快被你們弄成禿頭了,我能不發脾氣嗎,唿……唿……氣死我了!

師:呀,太可怕了,那麼怎樣做你纔不發脾氣呢?

生:多栽樹木、花草。

生:沙先生一定會說:“多栽化,多種樹,山青水美的,誰有什麼脾氣呀,我就這點要求。”

師:同學們想象可真豐富!“沙塵暴”的語言你聽懂了嗎?好,希望“沙塵暴”憤怒的吶喊能給一些人以警示吧。

《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11

教學目標

1、學習閱讀科普文章,瞭解簡單的物候知識。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3、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並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4、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培養他們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資訊,初步概括內容要點的.能力。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教學難點

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並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方法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於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基於這一點,教師宜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

3、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資訊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延伸拓展法。擴展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物候知識,採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於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爲能力。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播放影音資源《美麗的大自然》《多彩的自然界》《大自然——植物》

2、匯入語:春柳的飄逸,夏荷的嫋娜,秋楓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詩如畫,各具風韻,這就是物候現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物候學知識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作者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先生。

3、走近作者作品

竺可楨(1890—1974),字藕舫,浙江紹興人。氣象、地理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是我國現代氣象事業的創始人,也是我國物候學研究的創始者。對我國近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物候學和自然科學史等研究領域有傑出成就。他重視並帶頭參加科學普及工作,《物候學》是他這方面的代表作。

寫作背景:竺可楨在20世紀30年代就倡議應用新方法開展物候觀測,從而更好地服務農業生產。1962年在他的領導下,又組織建立了全國性的物候觀測網,進行系統的物候學研究。1963年出版《物候學》(竺可楨、宛敏渭合著),系統介紹物候學的基本原理,我國古代的物候知識,利用物候預告農事的方法等,本文即選自其中。

二、整體感知

1、掌握“生字新詞”。

(1)字詞認讀

翩然(piān)孕育(yùn)銷聲匿跡(nì)

農諺(yàn)避免(bì)草長鶯飛(yīng)

(2)字形辨析

衰:賴:

哀:懶:

(3)詞語釋義

翩然:形容動作輕鬆迅速的樣子。

銷聲匿跡:指隱藏起來,不公開露面。

草長鶯飛:綠草茂盛,鶯兒啼飛,形容江南春天的美麗景色。

萌發:開始發芽。比喻事物的開端。

次第:次序;一個挨一個。

(4)多音多義

觀:翹:

2、請同學們欣賞影視課文,劃分文章結構,理清全文思路。

明確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3、理清說明順序。

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如有不同見解,其餘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

點撥文章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然後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着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後說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常見的說明順序有三種,即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也就是事理順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現象到本質、由簡單到複雜。文章四部分內容有着密切的內在聯繫:第一部分引出說明對象,第二部分對此作具體闡釋,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進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說明的基礎。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局部探究

(一)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

1、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

品析:這一句非常生動。“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很自然地運用比擬的寫法,“沉睡”“甦醒”兩個詞用得貼切而生動,具體地喻寫了嚴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態。第二句中“翩然歸來”是輕鬆、活潑的動態描寫,而且還包含有親切、歡迎回到家來的感情。

2、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品析:這幾句緊扣“大自然的語言”,先後用了比喻、擬人的寫法,還模仿布穀鳥的叫聲,寫成催促農民耕作的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比直接說“及時耕作”要新鮮、生動得多。

3、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品析:“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簌簌”模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載”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二)疑難探究

1、說說看,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爲什麼把它改爲“大自然的語言”?

點撥: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爲“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2、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點撥:作者把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緯度和經度的不同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而高下差異是指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後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這樣排列使文章條理清晰。

3、本文的語言有什麼特色?

點撥:本文語言十分生動形象,主要體現在第一、二兩個自然段。這兩段都以時間爲序。運用擬人手法把物候現象寫得有情有感,這種寓說明於生動的描寫之中的寫法,增強了說明文的生動性、趣味性。

(三)寫作特色

1、科學性與趣味性的結合

本文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對於一般讀者,尤其是文化層次較低、科學知識較少的讀者來說,物候學不是一門容易懂得的科學。而文章正是要寫給這樣的讀者看的。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充分考慮讀者對象,在寫作時把抽象的事物儘量形象化,使讀者容易接受;作者在行文中儘量少用專門術語,而用大衆都能理解的詞句來表達;大量運用優美詞語、描寫性語句和修辭手法,使本來枯燥的事情變得生動形象。

2、層次分明的結構順序

文章首先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用短短百十來字,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況,既生動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讀者的興趣,使人對物候學有了直觀的認識。接着,作者再以具體現象作例,作者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自然引出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等問題,這就是由表及裏的說明。文章前後形成了照應,說明有輕有重,全文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深刻的印象。

四、總結拓展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趣味。全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思路清晰明瞭:描述物候現象——作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係——闡述研究意義。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們學習。本文語言嚴謹而生動,兼具說明的科學性和生動性,是一篇極有價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時告訴我們:科學就在身邊,科學距離我們並不遙遠,讓我們零距離接觸科學,從而熱愛科學。

五、作業設計

仿寫訓練:文章第一自然段採用擬人的手法進行寫作。請仿照此種手法,寫一段描寫家鄉四季變化的文字,注意寫作手法的運用,不少於100字

六、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

竺可楨

說明語言:生動優美、準確嚴謹

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下定義

《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12

知識目標

1.閱讀課文,積累“萌發、次第、翩然、孕育”四個雙音節詞,掌握它們的詞義;積累“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周而復始、草長鶯飛”五個短語,並學會運用。

2.透過閱讀,瞭解物候知識,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

能力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資訊並練習概括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透過閱讀,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3.朗讀課文,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並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透過閱讀,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志趣,培養他們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資訊,初步概括內容┮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教學難點

1.閱讀課文,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並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2.概括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

春柳的飄逸,夏荷的嫋娜,秋楓的激情,冬雪的潔白,如詩如畫,各具風韻,這就是物候現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物候學知識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作者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先生。(板書文題、作者)

二、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積累的詞語。

3.學生讀課文兩遍,然後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資訊,整體把握文意。

(1)什麼叫物候?什麼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

學生分頭篩選資訊,然後用課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教師按照先後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閱讀成果,最後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學,授予他“閱讀小標兵”的稱號。

三、再讀課文,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

如有不同見解,其餘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

教師小結:通常採用的說明順序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也就是事理順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現象到本質、由簡單到複雜。文章四部分內容有着密切的內在聯繫;第一部分引出說明對象,第二部分對此作具體闡釋,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進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說明的基礎。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

1.學生用喜歡的方式朗讀6~10段

2.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後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於接受。

五、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

1.賞讀文章第1、2兩段,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1)學生齊讀1、2段。

(2)教師用簡潔的語言重新擬一個開頭,要求學生與原文比較,說說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

學生比較改文與原文不同的表達效果。改文簡潔,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語形象生動,富有表現力。

(3)精讀1、2段,具體說說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裏?

學生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閱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師應以鼓勵爲主。

(4)教師提示學生看註釋①,問:“如把文章的標題改爲‘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好不好?”

學生明確:不好。失去了說明的生動性。“大自然的語言”是“物候現象”的形象化說法,易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5)學生齊讀1、2段,爭取背誦。

2.朗讀下列句子,要求學生揣摩,體會說明語言的科學性。

(1)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

(2)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遲10天左右,比1965年遲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不過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的情況。

學生明確:加粗的詞語限制較嚴密,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加線的句子表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尊重事實的科學精神。

3.教師總結:說明文以介紹給人知識爲目的,所以要求說明語言宜簡潔、準確、嚴密。但有時爲了增強說服力,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又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本文即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六、延伸拓展

1.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農諺,並說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識。

2.除了農諺,古代的詩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聯繫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學生齊讀詩歌,理解詩意。

明確: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峯頂。詩人在初夏時節遊覽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但詩人卻意外地發現在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詩人曾爲春天的逝去而傷感,重遇春景後,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裏來了。

這首詩正好說明了課文中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高度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

3.教師請有旅遊經歷的同學談談在旅遊中瞭解到的物候知識。

如盛夏時節到東北旅遊,寒冬時節到南方旅遊,爬山、觀海等總會有新的發現。

七、課堂小結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趣味。全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思路清晰明瞭:描述物候現象——作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係——闡述研究意義。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們學習。本文語言嚴謹而生動,兼具說明的科學性和生動性,是一篇極有價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時告訴我們:科學就在身邊,科學距離我們並不遙遠。讓我們零距離接觸科學,從而熱愛科學。

八、佈置作業

1.利用課餘時間觀察自己身邊的物候現象,寫出觀察日記。

2.收集一二首詠物詩、寫景詩,運用物候學知識試着分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