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學設計模板

作爲一名老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學設計模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學設計模板

《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學設計1

【教材理解】

這是一首文筆優美、語言生動的科普兒童詩。全詩共十小節,從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入手,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語言的奧妙。作者把大自然擬人化了,讀起來生動有趣。能夠吸引學生情不自禁地一遍一遍地讀下去,在讀中思考、想象、感悟、理解;在讀中走進神奇的大自然,去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產生對大自然的興趣。

【設計理念】

教學透過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引導他們理解課文內容,同時感悟詩歌語言文字運用之巧妙,感受祖國語言的獨特魅力;透過啓發學生思考“‘準是’還可以用哪個詞代替?仿照第二小節內容自己編寫第三小節”等問題加強對學生言語分析的訓練,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

【學情簡介】

本班學生具有良好的預習習慣,朗讀能力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大多數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啓發引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集體學習,也能夠進行自學活動,自主學習。

【教學目標】

1、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認讀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讀中懂得大自然的語言是什麼。

3、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發學生積極探索大自然語言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大自然的語言是什麼。

【教學方法】

朗讀法

1.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語言”。

2.透過朗讀詩歌,思考交流“從詩中你又瞭解到哪些大自然語言”?指導學生增強對詩歌的理解。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揭示課題。

1、師:同學們在上課之前老師想向大家提個問題可以嗎?(可以)那誰來回答一下,我們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是透過什麼進行的?(語言)師:別以爲只有人才說話,大自然也有語言。不信嗎?大家看——出示課件:看雲識天氣等一些由自然現象揭示自然奧祕的圖片,並配以解說。

2、師:這種語言到處都有,睜開眼就能看見。同學們,你們想了解更多大自然的語言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大自然的語言》。

出示課件:課文題目,板書課題(大家齊讀課題)

二、走進文字,初讀正音。

1、教師範讀(出示課件)

師:老師相信這首小詩你們也一定讀的很棒,大家看自讀提示a、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把每個字音讀準,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B、同桌互讀正音。

2、課件出示生字詞

師:同學們課文中的詞語寶寶想急於和大家見面,看看誰最先和它們交上朋友。

出示詞語。

a、同桌互讀文中的生詞。

b。先指讀,後開火車讀。教師重點指導“略、磷、顛”的字音。

c、板書多音字“撒”

3、檢查讀文情況:分小節讀詩歌,課件出示:

a、認真傾聽給予評價。

B、思考你從文中發現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4、找生評價,同桌間試着用“大自然用——告訴我們——”的句式說一說自己讀懂的內容。

5、彙報交流:誰願意來把自己讀懂的內容說給大家聽一聽?

三、品讀文字,體會情感

好了,從同學的交流中老師看得出你們還真懂得不少大自然的語言,剛剛誰讀懂了白雲這種大自然的語言?

1、學習第二節

師:既然你讀懂了大自然的這種語言,那你能不能把這一小節讀給大家聽聽?

a、理解“準是”(一定)你發現過嗎?

b、課件出示(白雲高飄——晴天)

c、誰願意帶着對這種現象的肯定把這一節再讀給大家聽聽。

2、學習第三節

師: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語言多着呢!你們快看(出示螞蟻搬家畫面),螞蟻搬家表示什麼?(快下雨了)

a、看着這幅畫面,你能仿照上一小節,試着說出第三小節的內容嗎?(找生說)

b、開啟書,找生讀第三小節(評價:看來同學也可以成爲小詩人了)

c、這節中那個詞可以看出作者運用了擬人(搬家)螞蟻搬家真的會下雨嗎?

d、帶着肯定的語氣讀給同桌聽。

3、學習第四小節

出示蝌蚪遊動的畫面

a、你覺得水中的蝌蚪像什麼?

B、我們來看看書中是怎麼說的(找生讀)

c、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動,招呼朋友多高興呀,它們會說什麼呢?你聽了心情會怎樣呢?該怎麼讀好這一節呢?

D、自由練讀,再讀給小組或全班同學聽,結合點評指導朗讀。

4、學習第五小節

師:大自然不僅把語言寫在了水裏,也留在了藍天。

a、出示大雁南飛畫面,師:你讀懂什麼?

b、看看他們像什麼?

c、仿照第四小節試說第五小節

d、生齊讀第五小節

5、小結: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懂了什麼?

【板書設計

白雲高飄——晴天

螞蟻搬家——要下雨

蝌蚪游泳——春來到

大雁南飛——秋來到

《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解本文從具體生動的現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事物的特點。(重點)

2、學習概括文章內容要點的方法。學習準確、生動、簡潔的語言。(重點難點)

3、瞭解物候現象,學會在生活中運用物候知識。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預習:①閱讀課文,疏通文意。②掃除字詞障礙。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簡介作者

竺可楨,我國現代卓越的科學家。他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都很高,而物候學也是他嘔心瀝血做出了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我國現代物候學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開的。

二、預習檢測,讀準下面的字音:

萌發 翩然 風雪載途 銷聲匿跡 簌簌 農諺 孕育 連翹 草長鶯飛 緯度;

衰草連天 —鬢毛衰;連翹 —翹尾巴;差異 —差遣 —差勁 —參差;觀測 —道觀;

播種 —耕種;落葉 —丟三落四 —落枕

三、整體感知,歸納課文提綱:

第一部分(第1——3段):說明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第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意義。

第三部分(第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四、分析課文:

(一)研讀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寫四季時抓住了各季節哪些特點?試說一說。

明確: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發”,繁花“次第開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實”;

秋天——“果實成熟”,“葉子漸漸變黃”,“簌簌落下”;

冬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風雪載途”。

2、我們學過的詩句,都有明顯季節特徵,請寫出描寫這四個季節的一兩句詩句。

參考:春天——幾處早鶯爭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秋天——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其中“早鶯爭曖樹”、“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資訊,大自然就是這樣,以它獨特的語言和我們交流,只要認真傾聽,你就能聽懂“大自然的語言”。

3、你覺得哪些詞語準確生動地寫出了季節特點?

參考:(1)“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態;

(2)“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

(3)“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

(4)“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肅殺;

(5)“載”,即充滿,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4、本段主要描寫了什麼?

本段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寫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

5、本段是按什麼順序來說明的?標出有關詞句。

本段是接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來寫的。表示時間的詞語有:立春過後——再過兩個月——不久——於是轉入——到了秋天——準備迎接,條理十分清楚。

提問:描寫一年四季的物候現象運用了哪些詞語?仔細揣摩、品味。

答:開筆用“沉睡”“甦醒”等詞將“大地”擬人化,給人以種種有關物候的豐富聯想。大地甦醒的物候現象,概說三種:“冰雪融化,草木前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勾勒出一片生機勃發的春色,顯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詞寫出春花競相怒放的熱鬧景象,用“融化”“萌發”“開放”三個動詞具體描繪出大地甦醒的生動畫面。寫燕子歸來用“翩然”來修飾,寫出燕子輕巧的身體、輕盈的飛舞姿態,十分形象貼切,讓人想到“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的景象。寫秋風落葉,用“簇簇”一詞寫出秋天的肅殺景象,用“漸漸變黃”寫落葉,寫出了落葉顏色逐漸淡化、枯萎的過程,寫得有聲有色,景觀生動,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此外,“北雁南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等詞語,簡練而富有表現力,作者把大自然寫得似乎有了靈性,說“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既然有靈性,也就能說話了,這樣下一段用擬人手法將物候現象說成是“大自然的語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說明於生動的描寫之中,既準確又形象,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畫卷。

(二)研讀第二自然段。

1、課文中寫道:“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這句話:也可以改作:“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趕快割麥插禾。”請學同們看看這兩句話有什麼區別,你認爲哪句好,爲什麼?

(1)區別:第一句只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第二句採用排比、擬人的修辭方法。

(2)認爲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變化,活潑。第二句子整齊美。

2、第二自然段:舉例說明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

(三)研讀第3段

1、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

物候——“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人民稱它爲物候。”

物候學——“利用物候知識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爲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2、我們這篇課文,介紹的就是物候學知識,爲什麼不用“簡介物候學”,“物候學與農業生產”作標題,而用“大自然的語言”爲題呢?

明確:以“大自然的語言”爲題顯得新穎別緻引人入勝。而另兩顯得呆板乏味。

3、第三自然段:說明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

(1)是按什麼順序說明的呢?

回答: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言之有序。

①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是大自然的語言。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爲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爲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②物候觀測應用在農事活動上,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它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裏。

③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四個因素:首先是緯度,第二是經度,第三是高下的差異,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

④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爲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有利於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第二課時

一、研讀探究

①既然“大自然的語言”指的就是物候現象,那作者爲什麼還要用這一比喻引出,這有什麼作用?

②朗讀1~2段,說說這兩個段落在語言上有何特點?有何表達效果?

③課文在說明各個知識的時候,寫法上有什麼相同之處?

④說說本文舉例說明的作用。

⑤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討論明確:

①以“大自然的語言”爲題,生動形象,能吸引讀者,同時將抽象的科學概念通俗化。

大自然的物候現象,起着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就是傳遞資訊的“大自然的語言”。

②生動、優美,給我們展示了四季美麗的景色,還讓我們瞭解到大自然的這些現象與氣

候的關係……這樣既生動形象地說明花草鳥蟲的變化規律和氣候的密切關係,也出色地勾畫了大自然景色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畫面激起閱讀的興趣,也爲下文講解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鋪墊。

③都是先概括地提出各個知識,然後舉例說明。

④例如,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舉了兩個例子,這是因爲近海地區的氣溫,一般人籠統的以爲比內地暖和,事實上近海地區春天反而比內陸寒冷。

⑤四個因素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另外,緯度和經度,高下的差異都是空間因素,最後一個則是時間因素。按邏輯順序安排,使文章條理清晰。

二、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一起討論。

三、聯繫課後練習三(2)小題,引導學生談談生活中的觀察和體驗。

四、課外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和大家一同交流。

作業,找出相應的說明方法的句子,說說作用。

《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學設計3

一、匯入:

說到語言,我們首先會想到在生活中,我們用語言進行交流、表情達意。那麼,大自然也有語言嗎?如果有,他會以什麼樣的方式說話,又會說些什麼呢?帶着這一連串的疑問,讓我們隨着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的筆觸,共同聆聽來自大自然的聲音。

二、展示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瞭解本課介紹的物候知識,

2、品味準確、生動的說明語言。

三、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瞭解這篇文章主要告訴了我們些什麼、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讀完文章後,大家對大自然的語言一定有了一些瞭解。那麼,“大自然的語言在文章中究竟指的是什麼呢?(學生跳讀回答)

引導:是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把這些自然現象稱作是物候。《大自然的語言》就是一篇介紹物候知識的說明文。

我們常說“標題是文章的眼睛”。這篇文章原來並不是這個標題,你知道原來的標題嗎?(“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那麼爲什麼題目要這樣改呢?我覺得還是原來的題目更直接更明白,你同意我的觀點嗎?

明確:把原來的標題改爲“大自然的語言”,將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趣,又很新穎,比“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

引導:那麼這篇說明文介紹了哪些有關物候的知識呢?請同學們結合課後第一題跳讀課文,篩選資訊,作適當的批註,完成問題。

(古人講:不動筆墨不讀書,爲了抓住主要內容,大家可以邊讀邊勾畫要點)

1、什麼叫物候?什麼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

學生明確: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爲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溫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方法總結:

1、找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語段的開始或結尾,有時在中間。

2、找提問式語句:提問式語句有的以設問句的形式出現,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紹的內容,也是要重視的資訊

四、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

教師:在短時間內,同學們就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內容,這說明大家都能積極思考,領悟能力較強;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歸功於作者,是他有條有理地介紹了物候學的相關知識,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難能可貴的是,作爲氣象學家和地理學家的竺可楨先生在語言方面也獨具匠心。

那麼,本文的語言有什麼特點?

引導:說明文是給人介紹知識的,所以要求說明語言要準確、嚴密。

1、品味語言的準確性。

哪些語句能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的特點呢?請同學們跳讀課文,圈點勾畫你找到的資訊,並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學生交流。

引導:分析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也是中考說明文閱讀的常考考點。命題的形式爲:某某詞語能否刪去?請說明理由。

⑴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

⑵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

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度。

這類題的答題步驟是:①判斷(一般不能刪去),②解詞。(如:“比較”“幾乎”“相當”等詞表程度,“大約”“可能”“左右”等表估計,“多”“有餘”等表數量。)③比較。若刪去,願意就變爲……與實際不符。④總結。這個詞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學生4人小組討論。

小組選代表交流。

⑴不能刪掉。許多在範圍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就變爲所有古代流傳下來的農諺都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不能一概而論,那樣不符合實際。“許多”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⑵不能刪掉。“左右”表約數,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刪去,就成了剛好“十天”,這樣反而與實際情況不符合。“左右”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⑶不能刪掉。“約”表估計,因爲不能確定,只能用表估計的語言。如果去掉,與實際情況不符,“約”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當堂練習:

⑴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

⑵鳳翔年畫基本上保持了原古版年畫的藝術風格。

⑶秦嶺自古以來就是皇家園林和離宮別館的首選之地。

⑶紫禁城的城牆有十米多高、

教師小結:常見的表程度的詞:幾乎、比較、相當、更、最;

常見的表估計的詞:大約、可能、左右;

常見的表數量、範圍的詞:多、絕大多數、大都;

常見的表時間的詞:將要、在當時、到目前爲止……

2、賞讀文章1、2段,品味說明的.生動性。

引導:本文的語言除了準確性外,還具有什麼特點?

明確:生動性。題目不說“物候”或“物候學”而說成是“大自然的語言”,非常生動形象。

那麼文章中哪些段落最能體現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呢?(1、2段)

引導:大家都覺得1、2兩段生動形象,但這樣籠統說不行,我們要具體到詞和句。我們在分析語言時角度很多,可以從詞語的角度,也可以從修辭的角度等。

老師做個示範,大家一起看。

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地人格化,請大家細細品讀,看看那些詞語也富有表現力,做好批註。

(學生默讀,品析生動形象的語言)

學生交流。

師:我們來總結一下,使文章語言生動的技巧有哪些?

可以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可以運用恰當的詞語進行形容和描繪。

如此優美的段落,我們自然要美美地讀出來。下面讓我們齊讀1、2自然段,在優美的語言中品味美妙的物候世界。

(學生有感情地齊聲朗讀)。

教師小結:說明文是給人知識的,所以它的語言必須是準確的。即便是生動的說明,也要做到這一點。準確而生動的語言體現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竺可楨就是這樣一位嚴謹的科學家。作爲我國物候學的創始人,他的物候學研究長達半個世紀,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息,他依然用顫抖的筆記下了當天的氣溫、風力,並端正地寫上“局報”兩字。

五、拓展延伸

1、除了課文,古代的詩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識的。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請同學們開啟課本138頁,一起來讀一下。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如轉入此中來。

學生齊讀詩歌,理解詩意。

點撥: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峯頂。詩人在初夏時節遊覽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但詩人卻意外地發現在這高山古寺之中竟然有始盛的桃花。詩人曾爲春天的逝去而傷感,重遇春景後,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裏來了。

提問:大家能聯繫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解釋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自然現象嗎?

明確:這首詩正好說明了課文中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

六、課堂小結

透過今天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知識?請同學們總結總結。

(學生總結)

結束語:今天我們瞭解了文章的說明內容,品味了說明文的語言。關於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等知識,我們將在下一節課繼續學習。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用嚴謹而生動的語言把抽象的物候知識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趣味。同時告訴我們: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希望同學們在平日的學習和生活中,細心觀察,用心思考,專心研究,或許你也會成爲出色的科技工作者。

七、佈置作業

除了治學嚴謹的科學家,勞動人民也是最好的研究者,他們不僅從書本上找經驗,更從生活中總結經驗,積累了很多諺語。課後請同學們採集幾則農諺,並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萌發、次第、翩然、銷聲匿跡”等詞語,並學會運用。

2、瞭解物候知識,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整體感知,並在此基礎上篩選資訊並練習概括要點。

2、探究事理說明文的的說明順序和寫作技巧。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志趣,培養學生注重觀察,講求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

2、訓練學生快速篩選資訊、初步概括內容要點的能力。

教學難點:

1、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並探究這樣安排順序的好處。

2、概括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語言,進行全面概括。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篩選主要資訊,整體把握文意;劃分段落層次,理清說明順序;探究局部說明順序,學習作者的說明技巧。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春柳的飄逸,夏荷的嫋娜,秋楓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詩如畫,各具風韻,這就是物候現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物候學知識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作者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先生。

(一)走近作者,積累相關的文學常識知識。

(二)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

二、走進作品

(一)那麼,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呢?讓我們走進文章,請同學們初讀課文。要求迅速準確的篩選資訊,準備搶答。

1、什麼叫大自然的語言?什麼叫物候學?

2、物候觀察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有那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

(二)聽讀課文,梳理文脈

思考:全文是採用什麼樣的順序進行說明的?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小結。文章第一部分(1——3段),從描寫溫帶、亞熱帶一年四季周而復始的自然現象入手,說明了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那麼,研究物候有什麼有途呢?文章順理成章的在第二部分(4——5段)給以解答,說明了物候觀測對於農業的重要性。那麼,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那些因素呢?在第三部分(6——10)加以具體說明。最後,第四部分(11——12段),在前文說明的基礎上,進一步說明了物候觀測的意義,提倡人們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爭取農業更大的豐收。文章從具體現象入手,有條理的說明有關物候學各個方面的知識。

文章的條理性不僅體現在全文的結構佈局上,也體現在段落層次的說明順序上。

思考:請大家快速閱讀第三部分“決定物候來臨的因素”(6——10自然段),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進行說明的?

學生討論,教師小結。第三部分說明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那些因素時,文章指出共有四個:緯度的差異,經度的差異,高下的差異,古今的差異。這四個因素的排列順序不能隨意顛倒。作者以“首先”,“第二”,“第三”,“還有”這些詞,說明其作用有大小之分。文章按主次安排說明順序,符合事物發展規律,也符合讀者認識事物的規律。

三、拓展遷移:

《大自然的語言》圍繞“物候學”這門科學,從物候現象說起,先解釋什麼是物候學,再回答爲什麼要研究物候學。文章顯得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我們要注意理解並學會運用。

提問:假如下面是幾種需要解說的事物,請你判斷一下它們分別適宜運用那種說明順序。

A老師,家訪請走這條路B路的變遷C預防近視D美麗的校園一角

四、小結: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趣味。全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思路清晰明瞭:描述物候現象——作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係——闡述研究意義。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們學習。

五、佈置作業:

以“植樹造林的好處”爲題,寫一篇400字左右的說明文。

六、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

竺可楨

物候和物候學現象

對農業的重要性

決定其來臨的因素邏輯順序

研究物候學的意義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