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蘇教版必修二第三單元歷史的回聲(作文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設計)

 

命題

隨着時間的流逝很多事物在改變,如容顏、職位、年齡、環境、人事等,但也有一些東西永恆不變,如友情、親情、志向、心靈等。古人也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不變)。請以“變與不變”爲話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自定立意,自擬題目。

命題立意:本單元《江南的冬景》描寫了江南冬日的美麗。江南的冬天有豔陽高照,溫暖迷人;有微雨寒村,象一幅水墨畫;可冬郊散步,逍遙自在。江南景物參差,富於變化,不變的是作者對江南那片熱土的永恆摯愛。《赤壁賦》中也談了“變與不變”的道理: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總之,兩文都很好地承載了“變與不變”這一話題。

問題預測

1、不能很好地扣合話題,寫作時只體現其一面。

2、語言乾癟,缺乏生動感。

文法指導

1、 給作文引進意象

《江南的冬景》中有很多意象:晨霜、鳥雀、微雨、蘆花、雜木、冬雪等。《赤壁賦》也有意象: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月出東山之上。寫作爲什麼要強調引入意象呢?有了意象,就意味着有了描寫,有了描寫就有了意境,有了意境就有了美感。意象的運用有兩個層次:一是語言運用,如《江南的冬景》《赤壁賦》中的諸多意象;二是構思運用,如後文提到的《一樹一樹梨花開》中的“梨花”,在構思的過程中引進意象,爲的是借物抒情或託物言志,使文章更有韻味。

2、 讓語言美起來

讓語言美有很多方法,這是一個系統工程,本教案只就所選作文列舉三種方法:①巧用修辭②引用或化引③引進意象

習作展示

我就是我

                                   

沒有紅的絢目,紫的淡雅,更沒有白的潔淨無暇,我是自然界中最普通的一種顏色--綠色。但我想我無須模仿他們。紅就是紅,綠就是綠,我就是我, 一個獨立的我。

                                                                --  題記

   赤橙黃綠藍靛紫,各有各的顏色;金木水火土,各有各的屬性,世界萬物,都是一個個獨立的自我。

曾經以爲小燕子的眼睛最美。我便努力睜大了眼睛,但目光卻幾近呆滯,結果幾天下來,眼睛又酸又脹。我睜着大大的“美麗的”雙眼去照鏡子,卻猛然發現,鏡子裏的那個人卻不是我。我的眼睛雖然沒有小燕子的大,但它仍是兩隻黑葡萄,恰如其分的嵌進去,和我的臉型是天作之合,這哪裏是手術刀,激光儀修整來的?

堅持自我, 是對自我的一種肯定。意大利詩人但丁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堅持自我需要忍受孤獨,真情付出,甚至是生命。布魯諾就因堅持“日心說”被活活燒死。隨波逐流、盲目效仿往往惹人恥笑。西施是美的,一舉手一投足百媚回生。東施生就醜陋,卻偏偏想要得到西施的美貌,來個“東施效顰”, 只使得自己丑態百出,引人恥笑。

齊白石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縱然一個人的動作、外貌、表象可以變,然而那些內在的東西--一個人的素養和秉性,是無論如何也學不來的。學不來西施,我們可以作一個更好的東施。

偉大的十月革命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國家--蘇聯,蘇聯因此名聲大噪,“蘇聯模式”也應運而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學習這一模式,然而並沒有生搬硬套。他們城市包圍農村,但這不符合我國國情,我們就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縱觀世界,也有幾個無產階級政權曾經如曇花一現,他們尚在襁褓之中就不幸夭折,難道真的是“蘇聯模式”害了他們嗎?

紅有紅的熱烈,白有白的純潔,我自堅持一份我的本色!生活是一個大熔爐,但我們沒必要都凝固成圓球,你有你的圓滿,我有我的方正,正因如此,纔有了今天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我就是我,一個獨立的我。

簡評:本文語言生動優美,觀點鮮明,舉例精當,論證有力,只是文章不能充分體現話題,本文只談了“不變”,而話題是“變與不變”。不能準確完美地體現話題,就會產生立意偏差,立意偏差就是“跑題”,因而本文在45分以下劃分。

母親變了嗎

母親漸漸變老,但她對我們的愛沒有變,並且永遠也不會變。

                                           ----題記

(一) 母親變老了

今年,哥哥高中畢業,但高考落榜,去了北京的一所專科學院上學。而我和姐姐也在今年參加了中考。很高的學費,使原本富裕的家庭,開始窮起來。

   現在呢,爸爸去了一個遠方的城市打工,哥哥去了北京,我和姐姐在縣城讀書。原來充滿歡聲的院落,現在也變得冷清起來。只剩下了母親忙碌的背影。

   上次回家,我發現母親變了--原來有神的眼睛佈滿了血絲;眼角又新增了幾條皺紋;頭上又新長了幾根銀髮;手背被北風吹得乾裂、粗糙。……原來母親已經開始變老,變得是那麼快,讓我不敢想象。這時我忽然想起兒時母親的樣子:身板直直的,頭髮比較黑,眼睛非常有神,整天忙,卻樂滋滋的。

   我明白:那都是被生活所逼。她爲了能讓我們安心讀書,用自己的雙肩挑起了生活的重擔,卻從來不說累。

 

(二) 母親對兒子的愛沒有變

 

   每次我回家,總能在下車時看到母親的身影。她是來接我的--她的兒子。每次回家,母親都給我準備了很多好吃的--這些都是對兒子的愛。爲了不讓母親牽掛(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因爲一個母親不會不牽掛自己的孩子),我會經常往家打電話,每次和母親通話,母親總會說同樣的幾句囑咐的話--那樣是母親對兒女的愛。

   小時候我很頑皮,是個孩子王,我領着小夥伴到處瘋玩。有一次我們玩警察抓小偷,其中一個孩子不聽我的話,我就狠狠揍了他。母親知道後打了我,當時不理解。後來才知道那也是一種愛。

    期終考試前,我突然迷上網吧,對上學失去了興趣。我經常曠課,有時整夜不歸。老師批評我,同學也勸我,可我都沒接受,最終成績一落千丈。那段日子我非常苦惱,覺得沒有臉面見母親。但母親還是知道了,可她並沒有怪我,只是平靜地告訴我以後好好學習就是了。那一刻我真懂得了“可憐天下父母心”的道理。

   從十月懷胎開始,到呱呱墜地,到啞啞學語,到成家立業,母親對兒女的愛都不會改變,並且永遠不會變,直到母親去世……

   簡評:本文很好地體現了話題,但語言平淡,缺乏生動感。另外題目也顯得淺白無聊,得分46。

一樹一樹梨花開

                                 

   花開花落,草長鶯飛,流水脈脈……

   而今,穿行於這一樹一樹的梨花下,嗡嗡忙碌的蜜蜂又將我的思緒牽到了過去……

   這生機勃勃的梨樹是爺爺年輕時栽下的。爺爺告訴我,他在這片梨樹下看大了爸爸,又看大了我。爺爺很愛這梨樹,也許因爲這樹凝結着三代人的情感吧。

   一提起童年,就會有梨樹,也便會有爺爺。從我記事那時起,就經常和爺爺一起坐在梨樹下的石凳上,尤其是在潔白的梨花開滿枝頭,在涼風習習的的傍晚,在碩果累累的金秋……

梨樹下,有忙忙碌碌的蜜蜂,有翩翩起舞的蝴蝶,有小孩子的嬉笑,更有爺爺的故事。那時,幼小而調皮的我總愛依偎在爺爺的懷裏,聽他講一個又一個的故事,還用胖胖的小手揪爺爺花白的鬍子,爺爺總是樂呵呵地笑,說我是個傻丫頭,卻把我摟得更緊了。那時的我還不理解爺爺的愛,掙脫爺爺的懷抱,跑掉了。

後來,梨樹下的腳印變成了兩對半,不變的是爺爺的愛。我長大了,開始懂得體貼爺爺,我給他講學校裏的一草一木,爺爺總是靜靜地聽着,臉上掛着幸福、滿足的笑。爺爺變老了,他仍然重複着他的故事,而我更加愛聽了。

梨花開了又落,落了又開,爺爺也隨着梨樹漸漸變老。又是一個梨花盛開的時候,爺爺永遠地離開了這片梨樹林,但我相信他的靈魂沒走,他在樹下等着我,等着我開花,結果。

我呆呆地佇立在這雪白的梨花下,不知何時,淚水已流入我的嘴角,有點澀,卻又有絲甜。微風過處,送來縷縷純淨的清香,夾雜着片片潔白的花瓣。我發現梨樹林裏真的變了好多:樹高了,花疏了,草盛了……更重要的是沒有了爺爺。但爺爺對我的愛沒變,博愛的偉大形象第一次在我心靈的膠片上感光。

千變萬變,爺爺的愛永存,它會和着這一樹一樹的梨花,化作伴我一生一世的梨花魂,直到永遠,永遠……

簡評:本文語言優美,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且富有意境,真情動人,美文!50分以上。

附思考題答案

1、2、3略

4、提示:可從比喻、擬人、排比、引用、意象等角度結合劃線句子回答。

5、 答:兩文都表現了愛是不變的這一主題。前文先寫“變化”,再寫“不變”,“變

與“不變”先後分明。後文透過敘事將“變”與“不變”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前文單純敘事,後文除了敘事還揉進了一個意象。由於意象的揉進,使得後文多了描寫的機會,產生了美麗和諧的意境,爲情景交融手法的運用提供了平臺,使得人物、景物兩相輝映,相得益彰。也爲語言美創造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