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雨霖鈴》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二必修四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一)情感目標:引導學生品讀作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知識目標: 

(1)透過反覆朗讀,感知作品內容、體悟思想感情; 

(2)掌握情景交融和虛實結合的手法; 

(3)鑑賞意象,掌握婉約派的特點; 

(三)能力目標: 透過反覆誦讀,把握詞的抒情基調

教學重點  感知作品內容,把握詞的抒情基調。

教學難點  掌握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寫作特點。

教學方法:美讀法   討論法  問答法  誦讀法

教學模式:雙主導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宋詞可以分爲兩個流派?(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蘇軾、辛棄疾)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傳說蘇軾曾問一個善於唱歌的幕士:“我詞何如柳七(柳永)?”這個人回答:“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由此大家可知這兩個流派的不同特點。。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雨霖鈴》 (板書)

二.  柳永簡介

    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他通曉樂律,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是以描寫城市風貌見長的婉約派代表詞人。

    柳永對北宋詞的發展有重要的貢獻和影響,對後來的說唱文學和戲曲也有很大影響。柳詞在宋元時期流傳最廣,相傳當時“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濟,更多的時日跟歌妓們一起過着依紅偎翠、淺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瞭解這些歌妓們的生活,深切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雨霖鈴》便是其中爲世人所傳誦的一首,被稱爲“宋金十大麴之一”。本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三.整體感知。 

1、播放《雨霖鈴》錄音,讓學生體會這首詞,並談談聽後的一個整體感受。、

(同學們聽了這首詞,你覺得這首詞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呢?)

 師:能感受到這首詩的感情基調嗎? 

生:能。哀婉、悲傷、悽清。 (板書)

2、齊讀:讀出作品的節奏、韻律,並且注意體會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品讀全詞 體味感情

㈠學生分小組討論重點分析上下闋寫景抒情部分,並概括詞的上下片內容

(上半片主要是寫臨別時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寫別後的情景。)

學生自由發言 敘別前(實)--情語:執手相看淚眼 

景語 情景交合 

情語 實寫:寒蟬 驟雨 長亭 蘭舟 虛實相濟 

思別後(虛)--景語 虛寫:煙波 暮靄 楊柳岸 曉風殘月

㈡具體分析

分析上闋的情與景的關係,重點鑑賞情景交融、融情於景的表現手法。

1、教師:寫景抒情詩的最大特點是“情景交融”,俗話說“相見時難別亦難”,在作者筆下,一景一物,一舉手一投足,無不飽含着離別的無奈和傷感。大家討論幾分鐘,試以上片爲例,說說作者是如何透過寫景(選擇什麼意象)來準確傳情的。同時,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進行了細膩的刻畫,試舉例說說。

2、學生分小組討論。

3、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板書:

上闋:

意象:蟬、長亭、雨、蘭舟、煙波、雲氣

作用:渲染悽清意境,

烘托人物感情。

4、教師點撥名句,深化學生理解。

例一:“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開首三句,簡單看,只是交代送別的時間、地點,然而細心留意,景物特點:“蟬”是“寒”的,特指是秋後的蟬,秋有蕭索感愛,而蟬在淒涼急促地鳴叫,傍晚時分讓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後帶涼意。再看詞人,一個“對”讓我們聯想到他的動作可能是“呆”對着長亭。這樣,這裏的景已不是單純的景物。一陣驟雨過後,景色特別鮮明刺眼,周圍都是悽切的蟬聲,又正是暮色蒼茫時分,對着這送別的長亭,這是多麼動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見這裏着重的是在釀造一種足以觸動離情別緒的氣氛,先給人一種無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礎,以增強下面抒寫情事的真實性和感染力。這句要讀得淒涼、落寞。

例二: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兩句是實寫不忍別離又不能不別的情況。“都門”是指汴京門外。 “帳飲”是說搭起帳篷請行人吃酒,古人離別餞行離不開酒。“無緒”是當時心緒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現。這六個字明顯地寫出地點、動作和情緒,是高度壓縮的精練的寫法。“留戀處,蘭舟催發”,是說正在留戀不捨的當兒,舟子已經催促他出發了。從“催發”中可以看出他們多麼依依不捨。從這種依依不捨的情況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無緒”是已經達到了“黯然魂銷”的程度。這裏要讀得淚眼朦朧,難以割捨,不忍放手。

例三: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進一步刻畫兩人難捨難分的形象。在這時候,真是縱有千言萬語也給喉嚨噎住說不出口了。只有緊握着手,淚眼相對而已。這一形象的刻畫,看來似很簡單,實則是情感的集中表現,是很真摯動人的。這句要讀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想到從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陰影。這句要讀出蒼茫、孤獨味來。

5、教師示範朗讀一遍,加深學生對情感的把握。

6、學生深情背誦上片。

*學習下闋,重點鑑賞典型詩歌意象。

1、教師引入:下闋字字珠磯,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同樣是寫景但下闋詞人寫到了一些中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風、月,這些意象給你什麼樣的聯想呢?請同學們給合之前所學,討論3分鐘,談談看法。

2、學生代表發言,其他同學補充。教師邊板書:

下片:

典型意象:酒、柳、風、月

3、教師點撥名句,深化學生理解。

例一:“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分析: 起筆緊承上闕的“念”字推展開去,泛論離愁別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進一層,突出當秋而悲。這樣,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爲普遍意義提了出來,豐富了主題,同時也呼應上文,點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來渲染,情意更濃。作者馳騁想象,並運用以情帶景的寫法,唱出了傳誦一時的名句。

例二:“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分析: 從呼應上闕來看,“酒醒”遙接“帳飲”,儘管“帳飲無緒”然而借酒澆愁,依然酒醉,於是借“酒醒”而設問,倍增惆悵。從以情帶景來看,頂承“念去去千里煙波”,景色原本暗淡,悲涼的心情隨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覺孤寂;從意境上看,推想與好朋友分手後,在今夜酒醒的時候,扁舟空空,情景悽清,只看見岸邊的楊柳隨着曉風在飄拂,一彎殘月,孤零零地掛在梢頭。此情此景,妙在寓情於景,意在言外。“楊柳”、“風”“月”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義, “楊柳”就成了送別的象徵;古代行人的於黎明時分踏上征程,送別也在這個時刻,因而“曉風殘月”更見依依惜別之情。作者組合了最能觸動離愁的景物入詞,釀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濃烈的氣氛,更能展現微妙的心理活動,挑動讀者的心絃。

    作品鋪寫到這裏,似乎已經詞絕意盡,然而作者卻宕開一筆,思緒又轉入新的境

例三:“此去經年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這一去,一年又一年  (即使是) 良辰好景(也該是)形同虛設

應: 該。良辰: 美好的時辰。

例四:“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就算是有多少深情密意      又(能)跟什麼人訴說

    千種: 極言其多。風情: 深情密意。

分析: 作者進一步推想到離別之後慘不成歡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見時難別亦難”,如此離別,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賞流連,可也等於“虛設”,而千種情,萬種意又能向誰傾訴呢? 然後以“此去經年”的孤寂冷寞來收束整首詞,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餘恨無窮的哀怨。

4、學生自由朗讀、背誦

㈢寫作特色:

1、這首詞以冷落的秋景作襯托,精心刻畫難分難捨的惜別場景,進而想象別後的離愁別恨,層層鋪寫,情景相生。作爲封建時代的文人,自傷身世,慨嘆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儘管真實,而情調未免悽愴;對現實儘管憂憤,而意志未免消沉,這是受時代侷限的反映。

2、上闕重點在記別,下闕重點在懷人,前後呼應,渾然一體。作者善於運用鋪敘手法在前後呼應對照中逐步深入。下闕想象部分與上闕的寫實部分有一定內在聯繫。由“寒蟬悽切”想到“酒醒何處”,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暮靄沉沉”想到“曉風殘月”,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 表現了雙方深摯的感情。

㈣總結:

    作者在詞中寫了自己的真情實感,通篇層層鋪敘,寫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細緻,讓雙方的內心感情都盡情表露,不同於含蓄取勝的手法。這是適合多數市民欣賞趣味的,他們一聽就“入耳酸心”,以獲得感情上的充分滿足。

    全詞以“離情”爲線索來貫穿全篇。以時間而論,先點出“秋天”,後點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遙想到“經年”,不管時間怎樣變化,處處都是隻寫“離情”。以空間而論,從送別都門的“長亭”,到暮靄沉沉的“江上”,到“曉風殘月”的遠方,空間轉換,仍然不離寫“別情”,從而使全篇如行雲流水,自然流暢,主題突出。

㈤佈置作業

板書設計:

雨霖鈴(柳永)

感情:無奈、傷痛、眷戀

上片:話別之時

意象:蟬、長亭、雨、蘭舟、煙波、雲氣

作用:渲染悽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下片:別後之境

典型意象:酒、柳、風、月

寫作技巧:

1)寫景抒情,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2)虛實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