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雨霖鈴教案(蘇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雨霖鈴教案(蘇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知識目標

1.瞭解柳永及其詞作風格;

2.瞭解詞牌“雨霖鈴”;

3.以讀帶析,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悽清意境;

4.深刻體會《雨霖鈴》“點染”的藝術特色。

能力目標

1.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2.引導學生初步掌握品讀鑑賞詞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3.透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鑑賞詞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在朗讀中品味這首詞的意境;

2.引導學生體味這首詞“點染”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1.引導在瞭解詞作內容的基礎上把握誦讀技巧;

2.引導學生深刻分析這首詞的藝術特色。

【教學方法】誦讀法;探究法;點撥法。

【教具準備】PPT課件;《雨霖鈴》MTV; flash唱詞。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新課匯入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邊送別荊軻去刺殺秦王時,荊軻高歌而去時所唱。

“渭城朝雨裛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王維與友人送別時的情景。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這是許渾在宣城謝公亭送別友人後寫的詩。

……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可這苦痛倒觸發了詩人的詩情,他們用詩詞歌賦來傾訴詠歎他們的離愁別緒。透過這些詩詞,我們可以想見朋友分別時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親呆望遊子歸家的淚眼愁眉,我們可以體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們再次輕輕叩開古典詩詞的門扉,不經意間就會發現生命在演繹着悲歡與離合,一個個淚眼婆娑的麗姿和一個個悽婉纏綿的動人故事。現在我們就來欣賞這首別離詩,感受別離詩的千種風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鈴》。

二.詞牌簡介

《雨霖鈴》,唐玄宗時教坊大麴名,後用爲詞調。霖,一作“淋”。王灼《碧雞漫志》卷五《雨淋鈴》條:“《明皇雜錄》及《楊妃外傳》雲:‘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彌旬。棧道中聞鈴聲,帝方悼念貴妃,採其聲爲《雨淋鈴曲》以寄恨。’……今雙調《雨淋鈴慢》,頗極哀怨,真本曲遺聲。”《詞譜》卷三十一:“宋詞蓋借舊曲名,另倚新聲也。調見柳永《樂章集》,屬雙調。“此詞寫別情,爲柳永的名作之一。作者在傾訴難以割捨的離愁中,同時也抒發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無色。通篇層層鋪敘,上下闋透過襯托、點染,渾成一片。寫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盡致。

三.柳永簡介

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他通曉樂律,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是以描寫城市風貌見長的婉約派代表詞人。

柳永對北宋詞的發展有重要的貢獻和影響,對後來的說唱文學和戲曲也有很大影響。柳詞在宋元時期流傳最廣,相傳當時“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濟,更多的時日跟歌妓們一起過着依紅偎翠、淺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瞭解這些歌妓們的生活,深切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雨霖鈴》便是其中爲世人所傳誦的一首,被稱爲“宋金十大麴之一”。

本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四.誦讀指導

1.選學生代表朗讀,另外的學生進行評點。

2. 教師指導

① 寒蟬悽切--“悽”字要讀得長,“切”字要短促,要讀出詞的悽切情感

② 竟無語凝噎--要稍重、稍停,並讀出哽咽之聲、冷澀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④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何處”要讀出疑問語氣,“楊柳岸曉風殘月”應一景一頓,聲斷氣不斷

⑤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⑥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學生讀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沒有讀出的地方教師加以補充)

3.再請學生試讀

4.教師稍做提點,再聆聽錄音,學生思考三個問題。

五.整體感知

播放《雨霖鈴》MTV,讓學生在歌聲中體會這首詞,並談談觀看後的一個整體感受。

1.你覺得這首詞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呢?

(明確:濃情厚意從低徊婉轉、一唱三嘆的旋律裏汩汩而出,離愁別恨也從悱惻動人、纏綿哀怨的詩意裏幽幽而瀉。)

2.這首詞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明確:在蕭瑟的秋天裏,詞人和他的紅顏知己傷心地告別)

3.詞中哪句話最能體現這個內容呢?(明確: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這首詞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發他離別的傷感之情。)

六、詞句鑑賞

(一)分析上闋的情與景的關係,重點鑑賞情景交融、融情於景的表現手法。

1、教師:寫景抒情詩的`最大特點是“情景交融”,俗話說“相見時難別亦難”,在作者筆下,一景一物,一舉手一投足,無不飽含着離別的無奈和傷感。大家討論幾分鐘,試以上片爲例,說說作者是如何透過寫景(選擇什麼意象)來準確傳情的。同時,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進行了細膩的刻畫,試舉例說說。

2、學生分小組討論。

3、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板書:

意象:蟬、長亭、雨、蘭舟、煙波、暮靄

作用:渲染悽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4、教師點撥名句,深化學生理解,重點從朗讀的角度分析(視學生掌握情況決定詳略分析):

例一:“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開首三句,簡單看,只是交代送別的時間、地點,然而細心留意,景物特點:“蟬”是“寒”的,特指是秋後的蟬,秋有蕭索感愛,而蟬在淒涼急促地鳴叫,傍晚時分讓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後帶涼意。再看詞人,一個“對”讓我們聯想到他的動作可能是“呆”對着長亭。這樣,這裏的景已不是單純的景物。一陣驟雨過後,景色特別鮮明刺眼,周圍都是悽切的蟬聲,又正是暮色蒼茫時分,對着這送別的長亭,這是多麼動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見這裏側重的是在釀造一種足以觸動離情別緒的氣氛,先給人一種無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礎,以增強下面抒寫情事的真實性和感染力。這句要讀得淒涼、落寞。

例二:“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兩句是實寫不忍別離又不能不別的情況。“都門”是指汴京門外。“帳飲”是說搭起帳篷請行人吃酒,古人離別餞行離不開酒。“無緒”是當時心緒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現。這六個字明顯地寫出地點、動作和情緒,是高度壓縮的精練的寫法。“留戀處,蘭舟催發”,是說正在留戀不捨的當兒,舟子已經催促他出發了。從“催發”中可以看出他們多麼依依不捨。從這種依依不捨的情況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無緒”是已經達到了“黯然魂銷”的程度。這裏要讀得淚眼朦朧,難以割捨,不忍放手。

例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進一步刻畫兩人難捨難分的形象。在這時候,真是縱有千言萬語也給喉嚨噎住說不出口了。只有緊握着手,淚眼相對而已。這一形象的刻畫,看來似很簡單,實則是情感的集中表現,是很真摯動人的。這句要讀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想到從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陰影。這句要讀出蒼茫、孤獨味來。

5、教師示範朗讀一遍,將所儲備的感情傳染給學生。

6、學生深情背誦上片。

(二)學習下片,重點鑑賞典型詩歌意象。

1、教師引入:下片字字珠磯,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同樣是寫景但下片詞人寫到了一些中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風、月,這些意象給你什麼樣的聯想呢?請同學們結合之前所學,討論3分鐘,談談看法。

2、學生代表發言,其他同學補充。教師邊板書:

典型意象:酒、柳、風、月

3、教師點擊PPT幻燈片,出示有關詩歌意象,並點評學生髮言,深化學生認識。

關於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後,把一切苦惱拋諸腦後,依依惜別時,“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別。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現實也罷,“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時--杜甫說:“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時--曹操爲功業人才而愁,發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時--李白失意官場,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蘇軾也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李清照思念丈夫時,說:“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聲聲慢》)

王維送別元二,說:“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關於月: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月是離合的象徵,何況是殘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詞人的愁思。

《琵琶行》幾個地方寫到月: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關於風:

古語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別讓人傷感的季節。曉風輕拂,帶來的並不是快意,而是涼意,淒涼的感覺。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關於柳: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年年柳色,灞陵送別”--李白《憶秦娥》

“傷心路邊楊柳春,一重摺盡一重新。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施肩吾《折柳枝》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爲別離多。”--唐"王之渙《送別》

“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貴,憐是故園春。”-- 張九齡《折楊柳》

柳既是送別的象徵物,又是送別的見證人,如今獨在旅舟上見柳,怎不惹起滿懷離思?

總結:柳有“留”意,殘月西掛,伊人不再,曉風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作者組合了最能觸動離愁的景物入詞,釀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濃烈的氣氛,更能展現出微妙的心理活動,挑動讀者的心絃。

4、學生自主朗讀作品,鼓勵毛遂自薦,作示範朗讀。

5、學生作示範朗讀。

七、技法探究

清代文學批評家劉熙載在《藝概》中指出,柳永的詞善於運用“點染”的手法。

其實,點染是畫家手法,有些處加點,有些處渲染。這裏借來指有些處點明,有些處烘托,點明後用景物來烘托,更有意味。

詩歌中的所謂“點”,指的是點明情感的內涵;所謂“染”,指的是用景物來渲染烘托所點明的情感。如:

柳永《雨霖鈴》:“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先點明離別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空闊,三樣景物來烘托,襯出遠別的離情。

請同學們再在《雨霖鈴》裏再找出這樣的句子,並說說這種寫法的作用和效果。

明確:

1、“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多情自古傷離別”是“點”,先說出離別之苦自古如此,緊接着就用“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來渲染自己的離別之苦是超越了古今所有人的。

2、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酒醒何處”寫出了離別之苦,用楊柳岸、曉風、殘月三樣意象渲染了一種更加悽清的環境,來烘托在清秋節傷離別的感情,從而讓人更加深切地體會到詞人的離愁別緒。

作用:先點明,後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使得情與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抒情與敘事相結合,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

八、感悟意境

播放flash動畫唱詞,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刻領悟詞的意境。

九、作業佈置

今天我們賞析了一千年前柳永和他戀人的纏綿離別;其實,離別是沒有時空界限的,它會超越歷史,跨過江河,不知不覺來到我們身旁。假期結束,要與父母告別;高中畢業,要與同學分別;出差在外,要與親人離別……同學們,把你最美好的別離留下來,以“別離”爲題,寫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