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原毀》(粵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原毀》 

 

學習目標:

1. 掌握古文句式句法及文言詞彙等 

2. 體會作者的寫作風格 

 

學習要點:

1、瞭解作者

韓愈生活的中唐時期,朝廷中世襲貴族與透過科舉進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擠傾軋,嫉賢妒能,於人求全責備,於己務求寬容,以致發展爲後來的朋黨之爭。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訐的情形,才德傑出的人很難不受毀謗。所謂“事修而謗興,德高而譭來”,“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之行,難已”。韓愈站在中小地主階級及有德之士一邊,爲他們鳴不平。希望引起當權者注意,採取措施糾正這股歪風邪氣,於是寫下了《原毀》。

誦全文:

原毀

韓愈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爲善。聞古之人有舜者,其爲人也,仁義人也。求其所以爲舜者,責於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聞古之人有周公者,其爲人也,多才與藝人也。求其所以爲周公者,責於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聖人也,後世無及焉;周公,大聖人也,後世無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責於身者重以周乎!其於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爲良人矣;能善是,是足爲藝人矣。”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爲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藝,易能也;其於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於人者輕以約乎!

今之君子則不然。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詳,故人難於爲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於人,內以欺於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於人也,曰:“彼雖能是,其人不足稱也。彼雖善是,其用不足稱也。”舉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是不亦責於人者已詳乎。夫是之謂不以衆人待其身,而以聖人望於人,吾未見其尊己也。

雖然,爲是者有本有原,怠與忌之謂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試之矣,嘗試語於衆曰:“某良士,某良士。”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不若是,強者必怒於言,懦者必怒於色矣。又嘗語於衆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應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其同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不若是,強者必說於言,懦者必說於色矣。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譭來。嗚呼!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之行,難已!

將有作於上者,得吾說而存之,其國家可幾而理歟。

 

知大意:

(一)自“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至“不亦待於人者輕以約乎”

說明古之君子責己重而周,待人輕而約。

(二)自“今之君子則不然”至“吾未見其尊己也”

說明今之君子責人詳而待己廉。

(三)自“雖然,爲是者”至“德高而譭來”

說明今之君子責人詳而待己廉的原因(在怠與忌)。

(四)自“嗚呼”至“其國家可幾而理歟”

說明士因此難於光名譽和行道德。

明主旨:說明毀謗發生的原因,請將有作於上者存之。(篇末(四))

懂文體:論說文。

課文:古時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嚴格而全面,他對待別人寬容又簡約。嚴格而全面,所以不怠惰;寬容又簡約,所以人家都樂意做好事。聽說古代的聖人舜,他的做人,是個仁義的人。探究舜所以成爲聖人的道理,就責備自己說:“他是個人,我也是個人,他能這樣,我卻不能這樣!”早晚都在思考,改掉那不如舜的行爲,去做那符合舜的。聽說古代的聖人周公,他的做人,是個多才多藝的人。探究他所以成爲聖人的道理,就責備自己說:“他是個人,我也是個人,他能這樣,我卻不能這樣!”早晚都在思考,改掉那不如周公的,去做那符合周公的。舜,是大聖人,後代沒有能及得上他的,周公,是大聖人,後代沒有能及得上他的;這些人卻說:“及不上舜,及不上週公,是我的缺點。”這不就是要求自身嚴格而且全面嗎?他對待別人,說道:“那個人啊,能有這點,這就夠得上是良善的人了;能擅長這個,就算得上是有才能的人了。”肯定他一個方面,而不苛求他別的方面,論他的今天的表現,而不計較他的過去,小心謹慎地只恐怕別人得不到做好事應得的表揚。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種技能是容易學得的,他對待別人,卻說:“能有這樣,這就夠了。”又說:“能擅長這個,這就夠了。”豈不是要求別人寬容又簡少嗎?

現在的君子可不同,他責備別人周詳,他要求自己簡少。周詳,所以人家難以做好事;簡少,所以自己進步就少。自己沒有什麼優點,說:“我有這優點,這就夠了。”自己沒有什麼才能,說:“我有這本領,這就夠了。”對外欺騙別人,對己欺騙良心,還沒有多少收穫就止步不前,豈不是要求自身太少了嗎?他們要求別人,說:“他雖然能做這個,但他的人品不值得讚美,他雖然擅長這個,但他的才用不值得稱道。”舉出他一方面的欠缺不考慮他多方面的長處,只追究他的既往,不考慮他的今天,心中惶惶不安只怕別人有好的名聲。豈不是責求別人太周全了嗎?這就叫不用常人的標準要求自身,卻用聖人的標準希望別人,我看不出他是尊重自己的啊!

儘管如此,這樣做是有他的根源的,就是所謂怠惰和忌妒啊。怠惰的人不能自我修養,而忌妒的人害怕別人修身。我不止一次地試驗過,曾經對大家說:“某人是賢良的人,某人是賢良的人。”那隨聲附和的,一定是他的同夥;否則,就是和他疏遠沒有相同利害的人;否則,就是怕他的人。不然的話,強橫的定會厲聲反對,軟弱的定會滿臉不高興。我又曾經試着對大家說:“某人不是賢良的人,某人不是賢良的人。”那不隨聲附和的人,一定是他的同夥;否則,就是和他疏遠沒有相同利害的人;否則,就是怕他的人。不這樣的話,強橫的定會連聲贊同,軟弱的定會喜形於色。因此,事業成功誹謗便隨之產生;德望高了惡言就接踵而來。唉!讀書人生活在當今世界上,而希求名譽的光大、德行的推廣,難極了! 

在位的人想有所作爲,聽取我的說法記在心中,那國家差不多可以治理好了。

 

2、題目理解

    原毀 

毀:詆譭、誹謗 

專用以推論事理根源的一種文體。 

原:推求根源,推究 

“五原”:原道、原性、原毀、原人、原鬼 

《原毀》探求在士大夫中間產生毀謗的根源 

 

3、整體感知

本文論述和探究毀謗產生的原因。作者認爲士大夫之間毀謗之風的盛行是道德敗壞的一種表現,其根源在於“怠”和“忌”,即怠於自我修養且又妒忌別人;不怠不忌,毀謗便無從產生。教學設計>文章先從正面開導,說明一個人應該如何正確對待自己和對待別人才符合君子之德、君子之風,然後將不合這個準則的行爲拿來對照,最後指出其根源及危害性。通篇採用對比手法,有“古之君子”與“今之君子”的對比,有同一個人“責己”和“待人”不同態度的比較,還有“應者”與“不應者”的比較,等等。全篇行文嚴肅而懇切,句式整齊中有變化,語言生動而形象,刻畫當時士風,可謂入木三分。

 

4、教學設計>文章分析

第一段段意 

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態度  

其責己也重以周:高標準、嚴要求 

其待人也輕以約:低標準、不苛求、與人爲善 

 

第二段 

詳:詳盡、全面。

廉:少。

自取:自己取得(進步或收穫)。

以:來,表目的的連詞。 

欺於人:欺騙別人。

少:稍

已:太、甚,表程度的副詞。

不足稱:不值得稱讚。 

用:功用,本領。

計:考慮。

圖:考慮。

聞:名譽、聲望。

謂:稱做,叫做。 

身:自身,自己。

第二段段意 

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態度 

待己廉:低標準、無要求 

責人詳:高標準、苛責人、懼人聞達 

(同第一段形成古今鮮明對比,揭示出當時毀謗成風的情況。) 

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現實後果會是什麼? 

對人求全--壓制人才

責己太寬--驕橫自是

修:學習,求進步。

應:附和

與:黨羽,朋友。

然:這,指代“其人之與”。已:矣。

然:這,指代“其所疏遠”。

是:這,指代以上三種情況。

是故:這個緣故,因此。

修:治理。 

(1)本段(本文)的中心論點?(用原文回答) 

爲是者有本有原,怠與忌之謂也。 

(2)說出怠與忌的具體所指?

怠--自己不求進步(不能修)

忌--害怕別人有進步(畏人修)

(3)本段所運用的論據有哪些?

理論論據: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事實論據:舉例--稱讚某人 、批評某人 

(4)文中所舉兩次“語於衆”的例子旨在說明什麼問題?所造成的後果(危害)是什麼? 

    當你稱讚或批評一個人時,人們不是以這一稱讚或批評的正確與否作出反應,而是按照與某一個人的關係而定。應者(要好的人、無利害衝突的人、畏懼他的人)不應者表演不一樣。 

    由此形成惡劣的社會風氣--事修而謗興,德高而譭來 

(5)本段段意是什麼? 

    揭示不正之風的社會根源及危害 

 

第四段 

有作:有作爲。存:留心、牢記。幾:差不多。理:治,平定。 

第四段段意 

作論的緣由 

韓愈把希望寄託在“將有作於上者”,即統治集團中有所作爲的領導者,要他們破除世俗的偏見,不以社會的譭譽取人。這表達了韓愈個人的願望,也表達了以他爲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奮鬥進取的下層知識分子的願望。 

 

《原毀》脈絡

第一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態度

第二段: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態度

第三段:揭示“毀”的社會根源及危害

根源--怠與忌

危害--事修而謗興,德高而譭來

 

第四段:寫作意圖及改變這種風氣的殷切願望 

(論“毀”與“國治”)

本文的中心論文是在第三段,那麼,教學設計>文章爲什麼要從“古之君子”說起,它與中心論點又有什麼內在關聯? 

先從“古之君子”談起,遠遠寫來,卻又處處暗釦“毀”不興的緣由。

“今之君子則不然”仍未涉及“毀”,但在對他們言論的描摹上,字字句句扣在“原毀”的軌跡上。 

前兩段準備好了箭與靶,第三段水到渠成,引矢破的,點明瞭“毀”字。先提出中心論點,“毀”根源在於“怠”與“忌”,又從衆人對“良士”“非良士”的反映來透視世風,證明當時毀風猖獗。 

孔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 

 

“古之君子”相當於孔子的“君子” 

“今之君子”相當於孔子的“小人” 

“今之君子則不然”,不然者,就是孔子所說的“小人反是”。  

主題:

本文探尋在士大夫中間產生毀謗的根源,譴責了“今之君子”習於毀謗的惡劣風氣,目的在於想扭轉這股歪風,有助於國家的治理。 

寫作特點:

(1)內容上的對比與形式上的排比緊密結合 

遙對遙排中有近對近排,互對互排中有自對自排

以古之君子,今之君子各爲一段,然後按待己、待人的態度、後果、具體行爲遙相對比與排比;而在每一段內,古、今君子“責己”與“待人”,又各自形成對比與排比。

(2)語言上採用並列雙行的對稱排比句式 

取其一不責其二……,恐恐然…… 

舉其一不計其十……,恐恐然……

不若是,強者必怒於言,……

不若是,強者必悅於言,……

 

【模擬試題】

閱讀下面文言文,然後回答問題

(一)

    庖丁爲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患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爲,怵然爲戒,視爲止,行爲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爲之四顧,爲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注:本文選自《莊子內篇》的第三篇《養生主》。主,主宰者。支配養生處世的原則就稱之爲養生之主或養生之道。

1. 下列各句的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

    A.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譯文:起初我在分解牛的時候,看到的不是完整的牛。

    B. 技經肯綮之未嘗

    譯文:(刀)從未碰到脈絡相連和筋骨相結合的地方。

    C. 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譯文:太寬綽了,這對於刀刃的遊動一定有餘地。

    D. 視爲止,行爲遲

譯文:目光因爲有這個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而集中在那裏,動作也因此而緩慢下來。

 

2. 本文演化的成語有6個,請寫在下面的橫線處,並解釋其中的兩個。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解釋:

(1)                                                                         

(2)                                                                         

 

3. 下面對《庖丁解牛》一文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這句話是庖丁自述的總綱,高度概括了庖丁解牛的經驗和體會。這裏所說的“道”,指儒家之道,是宇宙萬物的本體,是莊子學說的靈魂,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B. 教學設計>文章的佈局謀篇巧妙嚴謹。如教學設計>文章中心是養生之道,但作者不從“道”寫起,卻別開生面地從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藝寫起,然後藉助文惠君的“驚、嘆、問”引出“道”的話題。這樣“技”“道”互相依存,爲揭示文旨提供了方便。

    C. 作者善於運用流暢精煉的語言描摩事物,記敘故事,筆到之處,無不形聲畢現。如描寫庖丁解牛時的舉手投足,及發出的和諧聲響都非常生動形象,使人如見其人,如臨其境。進而使讀者藉助形象思維領悟包含在故事中的深奧道理。

D. 作者的原意是“養生之道”,即在錯綜複雜的人世間,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樣,避開矛盾,順其自然,才能保身,全生,養親,盡年。然而作爲獨立的寓言故事,讀後還可得到這樣的啓示:只要反覆實踐,不斷積累經驗,就能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律,做到“遊刃有餘”。

 

(二)

干將莫邪

楚干將、莫邪爲楚王作劍,三年乃成。王怒,欲殺之。劍有雌雄。其妻重身當產,夫語妻曰:“吾爲王作劍,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殺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戶望南山,鬆生石上,劍在其背。’”於是即將雌劍往見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劍有二,一雄一雌,雌來雄不來。王怒,即殺之。

    莫邪子名赤,比後壯,乃問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爲楚王作劍,三年乃成,王怒,殺之。去時囑我語汝子:‘出戶望南山,鬆生石上,劍在其背。’”於是子出戶南望,不見有山,但睹堂前鬆柱下,石低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劍,日夜思欲報楚王。

    王夢見一兒,眉間廣尺,言欲報仇。王即購之千金。兒聞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謂:“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將、莫邪子也。楚王殺吾父,吾欲報之。”客曰:“聞王購子頭千金,將子頭與劍來,爲子報之。”兒曰:“幸甚!”即自刎,兩手捧頭及劍奉之,立僵。客曰:“不負子也。”於是屍乃僕。

客持頭往見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頭也,當於湯鑊煮之。”王如其言煮頭。三日三夕不爛。頭踔出湯中,瞋目大怒。客曰:“此兒頭不爛,願王自往臨視之,是必爛也。”王即臨之,客以劍擬王,王頭隨墮湯中。客亦自擬己頭,頭復墮湯中。三首俱爛,不可識別。乃分其湯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縣界。

 

4. 下列各句中對加橫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夫語妻曰                              語,告訴

    B. 莫邪子名赤,比後壯             比,等到

    C. 但睹堂前鬆柱下                    但,然而

    D. 王即購之千金                       購,懸賞徵求

    E. 當於湯鑊煮之                       鑊,用以煮肉等物的鼎

    F. 客以劍擬王                           擬,指向,文中有“砍”的意思

 

5. 對例句中加橫線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例句:故通名三王墓

A. 都         B. 統一的 C. 連接的          D. 共同的

 

6. 與例句中加橫線的“乃”字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汝父爲楚王作劍,三年乃成

    A. 客曰:“不負子也。”於是屍乃僕

    B. 客曰:“此乃勇士頭也。當於湯鑊煮之。”

    C. 乃問其母曰:“吾父所在?”

    D. 乃分其湯肉葬之。

 

7. 與例句中加橫線的“之”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當於湯鑊煮之

    A. 王怒,欲殺之

    B. 石低之上

    C. 王即購之千金

    D. 楚王殺吾父,吾欲報之

    E. 何哭之甚悲耶

    F. 願王自往臨視之

    G. 乃分其湯肉葬之

    H. 王大怒,使相之

    1. 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

    J. 兩手捧頭及劍奉之

 

8. 下面的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

    A. 出戶望南山,鬆生石上,劍在其背。

    譯文:從家門出來,遠望南山,有顆松樹長在石頭上,那把雄劍在樹的背後。

    B. 聞王購子頭千金,將子頭與劍來,爲子報之。

    譯文:我聽說楚王懸賞千金徵求你的頭顱,把你的頭顱和雄劍拿來,我爲你報仇。

    C. 頭踔出湯中,瞋目大怒。

    譯文:赤的頭顱在鼎中滾動的開水裏跳躍出來,睜大眼睛甚是憤怒。

    D. 乃分其湯肉葬之。

譯文:(楚王手下)於是把楚王沒有煮爛的頭顱從開水中取出來和楚王的屍體一起埋葬了。

 

【試題答案】

1. A

2. 目無全牛  因其固然  且中肯綮  新發於硎  遊刃有餘  躊躇滿志  解釋略 

3. A

4. C

5. D

6. A

7. F

8.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