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交際禮儀文書 > 稿件

乘法口訣求商評課稿(精選5篇)

稿件2.72W

評課是指評者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乘法口訣求商評課稿,希望對你有幫助!

乘法口訣求商評課稿 篇1

用乘法口訣求商是數學計算中一塊重要的基石,它在整個計算領域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第二單元就已經學習了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本節課學習的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思路、方法與前面的一致,所不同的只是數目大了些。下面我就楊其鵬老師教學這一課膚淺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課一開始,楊老師創設同學們喜歡的“六一”兒童節,同學們爲了慶祝自己的節日,正忙着準備彩旗、五角星和愛心氣球。有效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們有了學習的興趣,才能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有了興趣,才能掘發孩子們巨大的潛能。出示主題圖,林老師:“同學們,你們能從圖中發現哪些數學資訊?”同學們紛紛舉手,爭着把自己觀察到的資訊告訴老師。在練習中,透過遊戲情境,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慾望,進一步激起學習的高潮。

二、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在教學例1時,楊老師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注意知識的遷移。由於學生已有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老師在課堂上大膽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並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形成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基本思路,培養學生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本技能。老師在課堂上注意對學生的評價,如:“你回答問題聲音真響亮!”“你說得很完整!”老師在課堂上有目的的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表述,形成良好的數學表達習慣。使學生透過對已有的數學條件進行分析理解,從而提出數學問題,並嘗試用已有知識去解決,讓學生經歷了運用乘法口訣求商的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培養了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透過討論交流,引導學生概括計算方法。

三、老師的課堂評價

過於單一,課堂評價有師生評價、生生評價和學生自評等幾種形式。楊老師在課堂上只是老師評價學生,沒有生生互評和學生自評。

乘法口訣求商評課稿 篇2

《2、3的乘法口訣》是二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習5的乘法口訣基礎上學習的。在這節課中,苗潔老師能夠緊緊地抓住學生的學習心理,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口訣的來源,並自己編口訣。同時經過小組討論、分析、歸納出口訣的規律,下面我簡要地談談這節課中值得我學習的幾個地方:

1、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

教師比較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比如課前準備好上課所需的'課本、練習本、筆、橡皮等;上課坐姿要正確,聽講怎樣坐,寫作業怎樣坐;學生書寫非常乾淨、工整;小組交流時應該怎樣做等等。

2、注重知識形成過程

羅老師採用先學後教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發展。教師先扶後放,根據乒乓球拍出示點子圖,自己嘗試編出了2的乘法口訣。同樣的方法教學3的乘法口訣,這之後,根據2、3的乘法口訣和已經學過的5的乘法口訣的規律,引導學生會用乘法口訣進行計算。教師適時、主動地引導學生去探索知識,重知識形成過程的同時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3、注重思維的培養。

羅老師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去總結口訣、理解口訣,從而發現每一句口訣的含義,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中,教師透過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編出口訣,使學生能主動地去發現、探索、體驗,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記憶口訣,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遷移類推能力,取得了較大的收穫。知識的獲得完全依靠學生,主體地位比較突出。

我想教學例題時能否拋開書上的情境圖,設計一些適合自己學生的情景事例,比如2、3的乘法口訣能否讓學生透過擺小棒得來,學生不但動手操作了,也比較直觀,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更容易一些。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準確,設計符合新課標的理念,在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中,既掌握了基礎知識,形成了知識技能,又促進了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

乘法口訣求商評課稿 篇3

聽劉老師的《乘法口訣求商》這節課,我有以下感受:

第一:劉老師注重讓孩子說出題中有幾個要求,讓孩子清楚先幹什麼,在幹什麼,具有條理性。

接着我覺得劉老師設計的用12個圓片平均分一分,讓孩子動手擺一擺,同桌交流,這個題設計的非常好,不僅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而且強化孩子對除法的意義的理解。劉老師對於孩子回答的問題,及時鼓勵學生,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精神狀態更加高漲,以及及時讓學生整理學具。但是這個環節中我覺得劉老師如果讓孩子彙報時能更強調讓孩子說出平均分,加強平均分的意識,這樣在處理資訊窗時,孩子提問題時就能輕鬆自如的說出“平均”兩字。

第二:處理資訊窗時,劉老師注重讓孩子懂得篩選資訊,根據相關的資訊提出相應的問題。當孩子列出算式時,劉老師讓孩子說出爲什麼用除法?以及得數怎麼來的?再次強調除法的意義以及讓孩子探索算法。探索算法時,劉老師引導學生比較算法,找出最優化的方法。

我注意到一個細節,只要還有一個孩子舉手,她都會給他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這點是我要學習的。

接着艾老師的《倒數》這節課,我的感受是:

第一:關於“倒”,這個多音字,

接着設計兩個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學習,找出答案。但是我覺得第2個問題:書中誰的發現使你得到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強調的是誰的發現,我覺得改爲“用什麼方法求一個數的倒數?”更貼近課題。

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爲倒數。艾老師開始只是強調乘積是1,而忽視了讓學生理解倒數是互相依存的關係。我覺得設計這樣幾句話會讓孩子更容易理解“互爲”:我和你是好朋友。我是你的好朋友,你是我的好朋友。而不能說成“我是好朋友,你是好朋友。”這是我的一點想法。

在鞏固練習部分,艾老師設計的題步步深入,其中包含整數、帶分數、小數如何求它們的倒數,課件設計的清晰、一目瞭然,我感覺能讓學生最後總結出求倒數的方法,會更好。

乘法口訣求商評課稿 篇4

今天,陳老師上了《9的乘法口訣和口訣求商》這節課,覺得上得很好,下面來說說我的學習體會。

一、巧妙地構思了本節課的各個教學環節。首先以《西遊記》主題曲《白龍馬》和故事匯入,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揭示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在學習9的乘法口訣這一主環節時,陳老師先引導學生觀察一行10格9星的方格圖,讓學生依據先前的知識,找到規律填寫表格,根據表格編寫口訣,找出口訣規律幫助記憶口訣。接着陳老師透過“想想做做”第一題的練習,出示兩張圖表,先引導學生看圖填寫表格第一行,接着讓學生自己發現其中的規律,完成表格。透過表格啓發學生髮現關於9的乘法口訣的記憶方法,總結出記憶9的乘法口訣方法的多樣化,幫助學生加深記憶。

然後陳老師還透過“手指記憶法”的視頻教會學生還能透過自己的雙手記憶9的乘法口訣。

最後,透過四道練習題的鞏固,幫助學生加深對9的乘法口訣的記憶,在學會9的乘法口訣後,在練習題中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

二、準確地把握了本節課的重點。在學習9的乘法口訣之前,學生已學過了1-8的乘法口訣,已經有了多次編口訣的經歷,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除了是經歷編制9的乘法口訣的過程,更主要的是探索口訣中蘊含的規律來記憶口訣並加以應用。陳老師在本節課中很好地把握住了這個重點,引導學生探討出了口訣中的好多規律:十位數+個位數=9,得數依次加9,五九、六九的得數十位和個位上的數剛好相反,1個9比10少1等等,學生在自己探索出的規律的基礎上記憶口訣,效果是明顯的。在形式多樣的練習中,學生較好地應用了口訣去解決。

三、合理地採用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因爲學生已有了編口訣的經驗,因此教學中洪老師沒有做知識的灌輸者,而是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機會和空間:發現星星方格圖排列規律後學生獨立完成剩餘表格的填寫,探索口訣規律、如何記憶口訣等,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陳老師這節課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接下來,我想說說我的建議:在做練習時,找出關於算式中的錯誤,陳老師沒有將改正過來的得數用其他顏色表示出來,還是用的跟原題中的顏色一樣,爲了防止有開小差的學生,可以用其他顏色表示出來。

乘法口訣求商評課稿 篇5

6的乘法口訣是小學數學二年級乘法口訣教學中的一個教學難點。趙靜老師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定位於由教師引導,讓學生在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中歸納出乘法口訣,加深學生對乘法含義的理解,突破了教學難點。這節課具體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創設情景,引導觀察,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

新課匯入由趙老師帶同學們到海底世界遊覽,看見一條特別的魚,出示圖片,激起學生觀察的興趣,發現1條小魚是由6個三角形組成,從而得出1條魚是1個6,可以寫成乘法算式1×6=6,6×1=6,口訣是一六得六,接着趙老師又出示一條魚,讓大家觀察現在有幾條魚?學生們很快發現有兩條魚共是12個三角形組成,也就是2個6相加,寫成乘法算式是2×6=12,6×2=12,口訣是二六十二,根據兩次引導觀察,隨後教師又出示如果有3條魚、4條魚、5條魚、6條魚你們又能知道它們是由幾個三角形組成?並能寫出相應的算式和乘法口訣嗎?把後面的問題留給學生,讓學生透過觀察、思考在發現規律的基礎上,進行交流與合作整理出6的乘法口訣。由於學生已具有學習2、3、4、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所以這節課的設計體現了教材的編寫意圖,讓學生獨立編寫乘法口訣,加強了教學過程的探索性,體現了知識形成的過程。

二、在學習過程中,重視學生的合作意識,及時幫助學困生。

由於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出現的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或相互間發現,並及時糾正。同時,合作也是學生走向社會必備的情商。這節課趙老師很重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學生獨立填寫乘法算式編完乘法口訣後,老師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口訣,讓學生自己發現編寫過程中的問題,做到及時糾正和改正錯誤。學生不僅學地積極主動,而且課堂氣氛熱烈,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而教師扮演的是組織者、參與者和合作者的角色。透過觀察學生之間的合作就知道趙老師平時很注意在數學課上培養學生間的合作。

三、以多種形式鞏固6的乘法口訣,讓學生體會數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老師設計了對口令、摘蘋果以及乘加乘減的變式練習來鞏固乘法口訣,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充分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最後老師設計讓學生說出生活中有那些計算可以用到6的乘法口訣,既開闊學生思路,發散學生思維,又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實際中感受數學問題,體會乘法在數學知識中的應用,感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充分認識學習乘法知識的意義。

趙老師這節課思路清晰,數學語言簡練,很具有感染力,體現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同時,她教態親切自然,注重課堂中的評價語,師生關係融洽,老師上得輕鬆,學生學得專注,是一堂成功的數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