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佛法經文 > 心經

《心經》講解

心經2.27W

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爲重要的經典,爲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以下是小編J分享的《心經》講解。一起來看看吧!

《心經》講解

一、《心經》要義

今天給大家講我們經常唸的一本經,也是字數最少的一本經。它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我們學習的題目叫做“生活中的智慧——《心經導讀》”。

《心經》共268字。正文260字,題目8字。這268字,把佛教的要義,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講得極爲透徹。《心經》是開啟佛法大門的鑰匙,是我們學習佛法的綱領,也是我們觀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心經》這268字,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內容。它主要是教導我們怎樣觀照當下的精神生活境界和物質生活境界,教導我們在聖凡迷悟之間怎樣處理修行者所面對的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心經》突出地講了一個“空”字,這一個“空”字,掃除了凡情聖解;也突出地講了一個“ 無”字,這一個“無”字,顯示了佛教的不二法門。《心經》還有兩句話,一句是“真實不虛”,一句是“究竟涅槃”。這八個字,建立了人生的究竟目標。

所以說《心經》雖然字數很少,內容卻很深刻,道理很透徹。要把《心經》學透徹,是我們每個學佛人天天要訓練、天天要思考、天天要體會、天天要觀照的中心內容。

可以這樣說,佛學是透徹、完整、精闢地揭示宇宙生命的真相和奧祕的學問。宇宙的精華是生命,生命的精華是人,人的精華是般若智慧。佛學的核心,就是講人生的大智慧,《般若心經》就是講人生的大智慧。佛法的大智慧就是告訴我們怎樣來處理內心的煩惱、生命深處的煩惱、生活中的煩惱;就是告訴我們怎麼樣開發每個人生命深處的潛在能量。這個潛在的能量就是大智慧,就是我們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我們每個人在生活工作中,在處世接物中,往往有許困惑與窘迫、煩惱與痛苦;人生道路上往往會遇到種種坎坷,種種難以逾越的困難。這些都是生命的現實,生活的現實。面對這些現實,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心經》這本僅有268字的無上寶典,爲我們提供了生活的大智慧。

《心經》開宗明義告訴我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只有時時以甚深的般若進行觀照,才能見到我們身心世界五蘊皆空所顯示的真理。見到了真理,開發了智慧,才能夠度一切苦厄。《心經》開宗明義的第一句,就是這本經的總綱。

般若要用,要觀照,纔有自在;般若要行,行深般若,才能照見五蘊緣生無自性的空理。般若要深觀、要深行,纔有在真理指導下的度一切苦厄。般若智慧不是靜止的。對於每一位修行者來說,般若是在觀照中不斷深化、不斷昇華的。

五蘊不是五件事,其實是一件事。色受想行識就是我們生命的當下,生命的現實,生活的現實。

《心經》開示明義的這一句話,既是此經的綱要,也是整個佛法的綱要。佛法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人生如何從迷惑中覺醒過來,度脫一切苦厄。這一句話指出了修行般若的任務是什麼,實踐是什麼,所取得的效果是什麼。“觀自在菩薩”是修行般若的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所修的般若行;“照見五蘊皆空”是修行般若的境界、任務;“度一切苦厄”是修行般若的效果。

整個佛法修行的過程不外乎境、行、果。《心經》這第一句話,就把學佛任務(境)、實踐(行)和效果(果)三者包括無遺。所以說這一句話就是《心經》的總綱,也是我們每一位學佛人修行的總綱,也是佛法的總綱。

大家請把《心經》開啟。既然是導讀,那就是要引導大家來讀一遍。在讀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把《心經》的段落分一分。

二、經文的段落及大意

題目:“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整個經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顯說般若,從“觀自在菩薩”至“真實不虛”。第二部分是密說般若,從“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至“菩提薩婆訶”。

再細分可分爲五分。

第一分就是《心經》的總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第二分從“舍利子”至“無智亦無得”,是講般若的妙義。我們來看這一段文字: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一段是講我們凡夫身心世界的基本組成要素——五蘊。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這是進一步地講,在真空當中,沒有五蘊之相。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是講的我們凡夫的生活現實,六根對六塵(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也就是說,在真空當中,緣生無自性,這六根六塵都是無相的。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是講十八界。(眼界就是眼睛,眼睛有它自己一定的界限,所以叫眼界。然後是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再就是色界(可視物)、聲界(聲音)、香界(氣味)、味界(食物)、觸界(引發觸覺之物)、法界(意識所緣境界);然後是眼識界(視覺)、耳識界(聽覺)、鼻識界(嗅覺)、舌識界(味覺)、身識界(觸覺)、意識界(思維認知)。六根、六塵、六識合起來稱爲十八界,也就是十八個部分。這十八個部分,有物質的部分,有精神的部分。屬於物質的部分有十一種,屬於精神的部分有六種多一點點。因爲其中的法界,雖然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純精神的活動,但是也有屬於法塵的一部分,也就是意識中呈現出來的物象,叫做“法處所攝色”。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講十二因緣;“無苦集滅道”講四諦;“無智亦無得”講菩薩以甚深智慧所取得修行的成果。智就是智慧(菩提),得就是涅槃。

在真空當中,既無五蘊,也沒有六根、六塵、六識這十八界。這是講凡夫的生活境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講緣覺的生活境界;“無苦集滅道”是講聲聞的生活境界;“無智亦無得”是講菩薩的生活境界。

以上這一段,是講般若的妙義。因爲在我們凡夫看起來,這些都是生活的現實。但是把它提升到甚深般若境界的觀照下,凡夫的生活境界也好,聲聞、緣覺、菩薩的生活境界也好,實質上都是因緣所生法,其性本空。所以說,在真空當中,既無五蘊六根六塵之相,也沒有十二因緣、四諦、菩薩的得與智之相。所謂無相,所謂空,其目的就是要我們破除凡夫的執著,破除二乘的執著,破除大乘在修行過程中的一切執著。一切都要以無所求心、無住的心,來面對凡夫和聖者的生活境界。所以以上這一段,就是講的般若的妙義。

第三分講般若的妙行。“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是講菩薩在無所得的甚深般若觀照下所取得修行成果。修行成果是什麼呢?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就是修行所取得的成果。菩薩在行甚深般若時,所取得究竟成果,那就是無上大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世諸佛也是依般若成就,依般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般若爲佛母就是這個道理。

因爲行深般若,所以能夠得到究竟涅槃;能行甚深般若,所以能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第四分,以祕密般若來稱讚顯了般若。“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第五分,以祕密般若加持顯了般若。“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此經268字分這五個部分,大家把這五個部分區分好了,記牢了,我們再來念《心經》,就能夠隨文入觀。在觀照中,逐步地照見五蘊皆空,照見六根六塵皆空,照見十八界皆空,照見十二因緣、四諦皆空,照見菩薩的智與得皆空。在沒有所求心、沒有執著心、沒有分別心的甚深般若指導下,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三、釋經題

上面是總體上將《心經》的段落大意給各位提示一下,下面稍微具體地講一講。但是要在兩小時以內把這260字講得淺顯明白,也不容易。

我們先講經題。經題由四部分組成。

(一)般若。

梵語“般若”中譯爲慧、智慧、淨慧。不管譯成什麼,都不能完全表達般若一詞在梵文中的含義。爲了不以智慧二字侷限“般若”這個名稱,所以仍然保留梵音。一般說有三種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由經教所顯示的道理,比如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而獲得的智慧爲文字般若。

在文字般若的基礎上,隨文入觀,隨文生解,隨文起行,進行正思惟所獲的智慧爲觀照般若。經文中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講觀照般若。所謂觀照般若,就是把文字所顯示的般若在修行生活中具體運用。

第三是實相般若。我們觀照什麼呢?觀照諸法的實相,諸法的實相是什麼?“五蘊皆空”,空的道理就是實相,實相無相。由現實而悟證的智慧爲實相般若。

窺基法師是玄奘法師的弟子,他說:實相般若就是真理,觀照般若就是真慧,文字般若就是真教。真教、真慧、真理就是三種般若。由真教產生真慧,由真慧而證得真理,是爲三種般若的相互關係。

上面說到,般若是佛母。一切諸佛從般若生,由此而言,即是諸佛之母。《仁王護國經》說:“般若波羅蜜多是諸佛母、諸菩薩母。”又說:“般若能出生一切佛法、一切菩薩解脫法、一切國王無上法、一切有情出離法。”一切諸佛之所以成佛,是由般若而產生;一切菩薩要成佛,必須依般若而成就而解脫;一切世間事業,好事、善事、利益衆生的事,都是從般若而產生;一切有情必須依止般若波羅蜜多才能出離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彼岸。

(二)波羅蜜多

“波羅”者,彼岸。經典作者說“彼岸有二:一是菩提,二是涅槃。”菩提是覺悟、是智慧;涅槃是究竟圓滿、究竟寂滅。菩提涅槃是爲彼岸。

“蜜多”者,到義、離義。由行般若,離諸障染,因此到達彼岸。“波羅蜜多”合起來就是“到彼岸”。要到彼岸,就要發心修菩薩行,要修到彼岸的功德,首先要具備七種最勝方便。具足此七種最勝方便,纔可以稱爲到彼岸。這七種最勝是:

1、住菩薩種姓。修菩薩行,行菩薩道,一定要具備菩薩種姓,要有這樣的善根,要有這樣的福德因緣。沒有菩薩的善根,沒有福德因緣,就發不起修菩薩行、行菩薩道的'大道心。

2、依大菩提心。修菩薩行,行菩薩道,它的動力就是大菩提心。

3、悲憫有情。行菩薩道的目的,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要下化衆生,必須要有對有情衆生的悲憫之心。

4、具行事業。有了發心,有菩提心,有慈悲心,僅僅發心而不付諸實踐,那種發心永遠不能成爲現實,所以要具行事業。就是要行六度萬行,以這樣福慧事業來莊嚴菩提心、菩薩道。

5、無相智所攝。修一切善法,修六度萬行,都要以無相智作爲出發點,不要起執著,不要爲名聞利養而修。不能修有相法,要修無相法。所謂無相,就是要破除執著。

6、迴向菩提,將所修一切善法功德,不迴向人天小果,一定要回向無上菩提。

7、不爲二障間雜。二障就煩惱障、所知障。在修萬行,修一切功德時,都不能從煩惱障、所知障出發,要破除二障,不要讓二障在修行過程中,導致信心不專一,誓願不專一。

要修“波羅蜜多”行,必須具備此七種最勝方便。

(三)心

心,顧名思義,這裏的心有兩個意思。就其本意而言,這268字,是般若的心臟,是般若的綱要,是般若的要領,是般若的根本。它就像人的心臟,是人身體中最重要的器官。心,在人生中,起到決定一切、指揮一切的作用。此經就是600卷般若經的核心內容,故稱爲《心經》;一切佛法都以般若爲中心爲根本。第二個意思,這268字就是講的凡夫的心、聖者的心、成佛的心。就是講從凡夫的心如何修成聖者的心,修成佛的心。

所謂心,如果從一般意義上講,有四種心:

1、肉團心。肉團心是身體器官,它雖然是物質的,卻是我們精神的依託、思維的依託,所以把它叫做心。

2、緣慮心。遇到種種因緣、種種景象、種種境界,心有所思、有所慮,叫做緣慮心。緣就是對象,慮就是主觀思維活動。主客觀一經接觸,就有思維活動。

3、集起心。就是指八識心王阿賴耶識。集指八識種子,指因。透過第七識、第六識、前五識的作用,不斷地把所接觸的外界的一切資訊,反饋到八識田中,就成爲種子貯存起來。第八阿賴耶識就是以第七識爲橋樑,不斷地反饋和輸出。反饋進去成爲種子,輸出出來就成爲現行。現行生種子(集),種子生現行(起),這樣的心我們稱爲集起心。

4、真實心。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真如佛性透過甚深般若的薰習、開發、挖掘,能夠產生無窮的妙用,所以也把它叫做心。

(四)經

經有五義:

1、出生義。能出生一切義理。因爲佛法的一切義理,都在經典的記載中。我們要懂得佛法,與佛祖進行溝通交流,只有從經書入手。經書能夠出生無窮的妙義。

2、涌泉義。一切經典所講的道理,其義味無窮無盡。反覆品味、反覆研究,從古到今,永遠都不過時,永遠都有新意。

3、顯示義。經書的文字內容,能夠顯示佛法的深妙之義。

4、繩墨義。經書中所講一切道理,都是教我們如何除邪顯正、改惡修善,可以成爲我們人生一切言行實踐的標準。

5、結縵義。世間人用繩子把許多花貫穿起來成爲花縵,花就不會散落。經書也就好像是一根繩子,把佛教的法門貫穿起來成爲一個整體。這是從譬喻立名。

梵語修多羅,譯爲法本。教爲理本,理爲教本,教理互顯,並皆爲本。

《心經》這本經,從目前的資料來看,從古到今,譯成漢文的有十個譯本。這十個譯本有詳有略。最早的譯本是鳩摩羅什的,最遲的譯本是諾那活佛從藏文翻譯過來。除漢譯之外,《心經》還有日文、韓文、越南文、梵文、藏文、英文、法文、德文、蒙文等多種語言的譯本。我們現在所讀的《心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翻譯家、佛學家,大師級的高僧玄奘三藏法師所譯。這是一位在國際上,從古到今享有盛名的大師級的高僧。有關《心經》的經文只能作簡單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