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精華】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錦集5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華】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錦集5篇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1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端午,流浪至汨羅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國軍隊已攻破楚國郢都,他明白,支撐生命的最後一點亮光熄滅了。

當他把“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的詩句吟誦給江邊漁夫的時候,就已經決定,要將自己的清澈與江水的晶瑩合二爲一了。我知道,這是屈子爲保留個體純淨最無奈的選擇,也是迄今爲止,文化祭壇上,最高尚的選擇。

最終,三閭大夫坐在了汨羅江邊,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陽光裏,把最後的生路溺死水中。懷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涼的心,走進旋流之中的。而那些“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的詩句,留在了岸上,留給了端午。一條江因爲成就了一個詩人最後的心靈歸屬,而聲名鵲起。一個節日,因爲收留了偉大詩人的高尚魂魄,而內涵充溢。

端午,把緬懷和敬仰裹成了節日的糉心。

節日的壽命當然要比人的壽命長久許多,所以,三閭大夫把自己的傲骨,託付給了這個節日。在結束自己物理生命的同時,也開啟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濯洗的靈魂,恍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後人的視線和思想。我知道,這種深入骨髓的隱痛,來自時間深處的召喚,一個揹負着深重苦難,行走了兩千多年的節日,其實是在爲自己的存在,尋找一個答案。所以,端午節帶給我們的,應該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詩人余光中所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

以我們現在的視角來看,用一個詩人的隕落,攀附上文化的崛起,或許是物有所值的。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國,卻用死成就了《離騷》一樣。忽然覺得,端午節其實更像是包裹糉子的葦葉了,它把所有的內容和精髓,密密細細地包藏起來,讓我們極具耐心地一層層開啟,最後領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時,葦葉汲取了糯米的黏質,糯米滲透着葦葉的清香,似如端午與屈子之間的浸染,節與人的統一。

對端午節的最初認知,完全來自於糉子。那時候的小學課本,還沒有涉及到“楚辭”或者《離騷》的片言碎語,文化不高的母親也無法給我們講述端午節的由來,好在糉子並不因爲我們的無知而改變所蘊含的味道。所以,我總會把端午節和甜香黏軟的糯米聯姻起來。這使得整個貧乏的生活,還能透射出星星點點的光亮,就像枯枝間的苞蕾,滲漏出些許隱祕的春意。

現在看來,那些夾雜在一年日曆中爲數不多的能改變我們飲食嚮往的節日,早已成爲精神層面抵擋艱難生活的盾牌。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應該爲擁有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閭大夫叩謝的。對童年而言,這是一個多麼充滿人情關懷的節日啊!那種甜膩的感覺,一直泛舟舌津。

後來知道了屈原和楚懷王,知道了《國殤》和汨羅江,知道了每年這一天,人們蜂擁江岸,插艾蒿、掛菖蒲、吃糉子、競龍舟,把一種悲情的懷念渲染成了歡悅的行爲,既熱熱鬧鬧又轟轟烈烈。

歷史會在很多場合,拐出一道彎來,就像屈原投江時所選擇的河泊潭一樣——它是汨羅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彎曲處。這種彎道,對河流而言,只是改變了水的流向和速度;對三閭大夫而言,卻是以生命爲筆,填充了歷史的章節,引領了情感的走向。許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彎道,這些遠航至此的細節,因爲承載了有溫度的夙願,使得堅硬的歷史,柔軟了許多。所以,更多的時候,是生命的結局,讓歷史的敘述更具悲情。明白了這一點,再品嚐糉子時,心的分量,會沉重許多。

事情往往是這樣,在分享一種傳統時,我們更多的時候只在關注它所帶來的結果,而其中蘊含的真諦,卻很少探究了。因爲時空的距離,讓來源變得愈加縹緲和混沌。好在歷史給了我們最好的解決方式,它讓時間淡化了一個國家的破碎的同時,卻強化了一種品質的高貴。它讓我們站在兩千三百年的高度,來聆聽一條河流的潮汐。這時候的端午,或許更像是一縷陽光,從汨羅江的源頭流淌過來,映照着江邊每一位過客的內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無法僭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鏡,端放在我們必經的路口,讓人們從歷史影像中,找到現實的倒影。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2

歷史裏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裏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爲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爲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爲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爲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爲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爲晉王義所書。後人爲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爲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爲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爲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爲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羣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爲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3

母親節快到了,總想寫點什麼,多少文人墨客對偉大母親的讚美詞,總讓我感到寫這話題太沉重,那我就從生活的一個側面談談我的母親—一個平凡的母親。

去年春天,朋友送來幾斤糯米,放了很長時間愁得不知該怎麼吃,端午節前到超市購物,看到大量賣糉子的促銷廣告及各種包糉子的竹葉、糯米等,忽然想起家中的糯米爲何不包成糉子吃。因此,順便從超市購買了幾包鮮綠色的真空包裝的“鮮糉葉”。回去後把糯米就泡上了。第二天就開始包,憑着記憶先把兩張糉葉圍成漏斗狀,裝上糯米及紅棗,再折回來,捆上線,可手中的糉子怎麼包都不像樣,就是不聽話,怎麼扎捆也不像記憶中母親教我包的糉子,煮出來的糉子破的破、漏的漏,鍋裏都是米。這時纔想起原來學藝拜師不到位,只是看到母親包糉子時的模樣,沒有親手包,只可惜當時母親外出旅遊不在家,現學都找不到老師,沒辦法,只好湊和地包了一部分,剩下的米用了偷懶的辦法,把糉葉鋪在蒸鍋屜子上,把米放上,再蓋一層糉葉蒸出來得了。

透過這次包糉子,才感覺到母親平常爲我們所做的很多事我們都認爲是應該的,也從沒有注意到一點小事其中蘊含着大量的知識資訊在裏面,也蘊含着我們很多傳統的文化在裏面。母親是江淅人,心靈手巧,記得幼年時每過“端午節”,我們都能吃上母親親手包的好看又好吃的糉子,那是上世紀60年代,我家住在福建的山區永泰縣,那是山清水秀的美麗的南方小縣城,附近有條河,不遠處就是山巒,到處都長有一簇簇的竹子,葉片大大的,每當要包糉子,我就會拎上竹籃子,帶上弟妹去採摘,包出的糉子竹香味特別的濃,所以在超市買糉葉我還是喜歡買鮮的,總想找到記憶中過去糉葉的影子,可是現在真空包裝的“鮮糉葉”,令人大跌眼鏡。

今年清明過後,春暖花開,母親又要回故鄉去遠遊,我想今年端午節又吃不上母親包的好吃的糉子了,決定一定要把包糉子的手藝學會。於是跑了幾家商鋪去購買糉葉及包糉子的原料,因爲不到季節都沒有賣的,無奈就找出去年剩下的一包真空“鮮糉葉”,買了兩斤糯米,積極主動地找到母親拜師學藝,母親一看非常高興,終於有人看到她的手藝的重要性了,非常認真地手把手地教,一點不合格都要重來,並說“東西可以亂吃,活不能亂幹,差一點都不行”,這句話是我常聽母親掛在嘴邊的,老人家的話與當今我們學的《細節決定成敗》,真是大同小異。只不過她們用淺顯的語言講出來,而沒有那麼多高深的理論。道理都是相同的。在母親的指導下我終於學會包糉子了,包出的糉子有棱有角既好看還好吃,這次煮出來的糉子還是有漏米現象,問題就出在那“鮮糉葉”上,母親說在北方只能買那種幹糉葉,這不又學了一手。我想我國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是在這種手手相教,口口相傳中才保留下來的吧。

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帶給我們商品極大的豐富,超市裏各種口味的糉子都有,但我總覺的沒有母親包的糉子好吃,口感不一樣。母親年紀漸漸大了,每年我們都勸她別包了,她總要多包一些,送給幫助過她的左鄰右舍,她說年齡大了,受別人的恩惠無以報答,只能拿出點自己的手藝回贈一下朋友。母親每次包糉子都會準備多種原料、多種顏色的線,好區分不同口味的糉子,邊包嘴裏會邊叨叨,大女婿愛吃紅棗餡的,大女兒愛吃花生的,外孫愛吃純糯米的,兒子愛吃肉餡的等等。母親是把她的愛包進了糉子裏,我也要將這份愛代代傳遞下去。母親節即將到來僅以此文獻給我親愛的母親,並說一句從不當母親面說的話“媽媽,我愛您!”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4

整整七天的工作日,對有雙休習慣的上班族來說,工作的第六天就已經產生對工作厭怠的表現,對假期的期待。今天,終於迎來了連續七天工作日後假期的第一天。

老媽說,今天包糉子給我吃。彷彿已經聞到了一股清香的氣味,使人精神氣爽,除了心疼老媽受累之外。最喜歡吃老媽包的糉子了,雖然吃的不多。每次老媽辛苦了一整天,而我只能吃一個裏面的三分之一。如果哪天我吃了半個,那也是在老媽苦口婆心地勸誘下。深深眷戀着這種情懷,久久的在心頭縈繞……

端午節是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的中國漢族四大傳統節日。在普通人眼中,端午節無非就是吃糉子、賽龍舟。不可否認,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數不會包糉子,只有少數居住在鄉村裏的老人家纔會裹糉子。這也反映出年輕一代不太重視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中華文化的精髓漸漸地被下一代遺忘,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垃圾文化。

端午節,糉子已成爲超市、賣場促銷的主角。過去都講究自己包,現在沒幾個人願意包了,都願花錢買現成的。當糉子成了地地道道的商品後,這個節日就已經失去了它固有的氣息。這也促使糉子走上了高端路線,身價倍增,大有步豪華月餅後塵之勢。幾十元的月餅,在豪華包裝下變成幾百元,甚至是上千元。而今年的某一品牌糉子禮盒標價是468元,一盒裏面裝有10個糉子。算下來,一個糉子將近47元。糉子經過包裝之後,變得精巧無比,但卻沒有了自然風味。端午節吃這樣的糉子,不倫不類,真讓人有種堵得慌的感覺。

同時,因爲商家們的炒作,也讓過節變成了“過劫”!有些不法的商家,爲了追求糉子外觀色澤鮮綠,在浸泡糉葉時加入了工業硫酸銅和工業氧化銅所至。人體如果過量攝入銅,就會引起銅中毒。這種症狀不易覺察,一旦發病,就有可能致癌。爲此,也有不少人感嘆,端午節,我們吃的是糉子還是毒品!

對於老百姓來說,吃糉子不僅僅是因爲它包含着端午節,更在於它的製作與風味,還有就是它的新鮮和特別的糉葉味道。筆者有一個怪癖,不管是清明,還是端午,從小不食外面賣的點心,只吃媽媽親手做的。我特懷念小時候,在祖父家過節,不僅能吃媽媽親手做的糉子,而還有一個媽媽親手做得香袋,可香了。還懷念那些一身土氣,但本質樸實,親切宜人的鄉里鄉親。

南方因爲盛產竹子,所以就地取材,都是以竹葉來縛糉的。而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糉子。因爲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最欣賞老媽包糉子時那種熟練的技巧:先把糉葉捲成漏斗狀,勺子裏舀入適量調配好的糯米,放一塊肉,或者是放點適量的綠豆,再舀點米。然後把它一折一卷包裹成型,用繩子緊緊扎住糉腰,結實得像一塊三棱角的石塊。

小時候在祖父家,一到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煮糉葉,泡糯米,包糉子。小院內,巷子裏都飄散着濃濃的糉子香。就連空氣中也清香四溢。解開糉繩,那綠中帶金黃色彩的糉肉,升騰着陣陣熱氣,散發着一股特有的糉香。慢慢地咀嚼,那裏有童年的歡樂和溫馨的親情!而現在,這個浮躁的時代讓一切都變了味道,包括所有的佳節。我們除了吃些不健康的“劫日食品”外,我們還剩下什麼值得紀念和回憶的?

又是一年端午節,物是人非。孩提時代的盼望,端午節的心情早已不再。但那淡淡的糉葉和艾蒿的清香,依然能讓人浮想聯翩!

在這個節日裏,檀檀想對親們說:有種友情,事過境遷依然純樸;有種信任,事隔多年依然懷念;有種問候,清清淡淡卻最真誠;有種友誼,無須掛齒,卻心領神會;祝所有的親們都能擁有一個好心情!端午快樂!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5

天下糉子,種類上大致可分爲“京、浙、川、閩、粵”五大流派。嘉興糉與湖州糉齊名,被公認爲糉中之王。

嘉興糉子裏的老大,首推“五芳齋”。用的是上等白糯、豬後腿瘦肉、徽州伏箬。所謂伏箬,指盛夏時節所採之箬,此時的糉葉,因吸足了土壤的營養、水分和陽光,最香。徽州糉葉一年只長一季,開春發芽,至梅雨季節長大爲“梅箬”,不過太嫩。而秋冬的糉葉又嫌太老了。

五芳齋的糉子,賣得滿坑滿谷,滿天下到處都是。但是,那些真空包裝絕對沒有新鮮的好吃,嘉興城裏五芳齋總店的新鮮糉子,好像又不如嘉興城外路邊的好吃…

這條路,就是滬杭高速公路,五芳齋糉子專賣店,就開在上海-杭州約50公里處路邊的嘉興服務區。我個人的習慣是,聞香下車,別管什麼豆沙糉、蛋黃糉、栗子糉、火腿糉等等勞什子(特別別吃鴨蛋黃的,不是一般的難吃),堅定地直奔那三塊五一個的─大肉糉。

把這燙手的寶貝熱騰騰地捧在手裏,怯生生地試探着咬一小口…肉香、米香、箬香,交融四溢了滿嘴,這種香味還以熱量的形式線性地奔騰直下,軟軟糯糯地一路鑽到心尖。七千年前發源於嘉興的稻穀文明,實在是強啊!感謝五芳齋,感謝滬杭高速公路,感謝屈原,感謝宋玉,感謝楚懷王,感謝夫差,感謝伍子胥,感謝曹娥,感謝介子綏,感謝河裏的魚,感謝江裏的水怪……

爲什麼是路邊的糉子最好吃?我有兩個理由

一,現剪、現煮、現吃,當然新鮮(可能是因爲大肉糉特別好賣,我發現店員有時候會事先煮好一堆放在一邊,你要,就先從這堆裏拿一個剪給你。這個時候,嘴要甜,原則更要堅持,務必只吃鍋裏現煮的);

二,嘉興城裏五芳齋的新鮮糉子,也許更新鮮更好吃,但“路邊的糉子最好吃”,基本上屬於心理作用,它來源於一種“旅途”的儀式感。車開到休息區,往來客官多少都有些睏乏,這種時候吃到的食物,通常都會自動加分10%-20%不等。我個人的經驗是,從上海出發,最好選在上午,千萬別吃早飯,喝杯小咖啡就行,車行一個多小時,在右側的嘉興服務區下車,先跑趟廁所,最後再吃糉子─如果能把這件事情搞得像屈原沉江那樣具有儀式感,糉子的味道加分,有時能達到30%!

如果吃不了,千萬別兜着走,就算是新鮮而非真空包裝的糉子,回家煮出來就完全不是那回事了。

從前,浙江的湖州糉不但與嘉興糉齊名,某種程度上名氣比嘉興糉還響。僅管湖州與嘉興現在都歸一個地區行政公署—嘉興地區行政公署管轄,嘉湖一家,但湖州糉和嘉興糉起碼在外形上還是有明顯區別的,前者糉小巧優雅,稱“秀才糉”,後者大方實惠,稱“乞丐糉”。做爲一個浙江人,金庸在他的小說裏從來就不放過每一個以“置入”方式表彰推廣湖州糉子的機會:“韋小寶聞到一陣肉香和糖香。雙兒雙手端了木盤,用手臂掠開帳子。韋小寶見碟子中放着四隻剝開了糉子,心中大喜…提起筷子便吃,入口甘美,無與倫比。他兩口吃了半隻,說道:‘雙兒,這倒像是湖州糉子一般,味道真好。’浙江湖州所產糉子米軟餡美,天下無雙。揚州湖州糉子店,麗春院中到了嫖客,常差韋小寶去買。糉子整隻用糉箬裹住,韋小寶要偷吃原亦甚難,但他總在糉角之中擠些米粒出來,嘗上一嘗。自到北方後,這湖州糉子便吃不到了。”

金庸的意思其實是,湖州糉子,天下無雙,不僅嫖客愛吃,俠客也愛吃。見《神鵰俠侶》:“甜的是豬油豆沙,鹹的是火腿鮮肉,端的是美味無比,楊過一面吃,一面喝采不迭”,吃了黃藥師關門弟子程英親手製作了“天下馳名”的江南糉子之後,楊過還要用糉子與她調情,即把吃剩的糉子用線栓了,擲出去黏住她寫了什幺“既見君子,雲胡不喜”的碎紙,也算是把糉子給利用到家了。

不過,現在顯然是嘉興糉戰了上風,五芳齋在包糉子和賣糉子兩方面都相當牛逼,不僅在各地的超市以及公路、鐵路沿線大賣特賣,還出口到全世界五大洲。當然,五芳齋最狠的一招,是把糉子賣成一種一年四季都可以吃的東西,糉子不再是inseason的,更不是端午節的專利,而是allseason的東西了。全中國賣月餅的,心裏指不定有多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