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錦集七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錦集七篇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1

農曆五月初五是傳統端午節。現在也很重視過這節,大魚,大肉,香菇,瓜菜,應有盡有;物質生活遠比以前豐富多了,然而,那傳統節日的味兒就是掉價了許多。

穿過時空隧道,我們來到六十年前。五月初四,母親推磨,奶奶坐在一旁下麥子,白白的麪粉與麥麩如密集的雨水,隨着磨盤沙沙地灑落在簸箕籃裏。上午磨粉,下午做粑。一面墊着洗清的被單的曬籃(曬穀用的)擱置在桌子上,母親和奶奶都是面帶微笑揉捏麪粉團粑,捏好一個很認真地擺放在曬籃裏,一行行,每隻間隔也均勻。差不多有一曬籃粑擺放着,等待着發酵(也叫醒粑)。這天我再怎麼調皮搗蛋,大人也是和聲悅色笑呵呵的,決不會大聲訓斥。傍晚開始蒸粑。蒸出來的小麥粑,比現在的饅頭還要鬆軟香甜。我們都笑呵呵地先嚐爲快,晚飯也就免了。至於糉子,可能是這天吃的東西也蠻多,我們很少包糉子。到是現在的端午節,糉子還是重點美食。

初五,天剛矇矇亮,父親放小掛鞭炮,開始插掛菖蒲艾。菖蒲有很重的芳香氣味,菖蒲夾着一根艾,所有門框,連豬欄、牛欄、雞舍,掛插對稱的兩根艾,有的像八字,有的像x交叉着。掛菖蒲艾據說是防害蟲,那種氣味蛇都怕聞。電影《白蛇傳》裏的白娘子修煉了千年,在端午節這天,她都受不了,特別是喝了點雄黃酒,還真現出了原形;那青蛇,修煉了八百年,更是受不了菖蒲艾的氣味,只得躲進深山洞裏。這都是神話傳說,但菖蒲艾是有點驅趕蚊蟲的作用吧。

端午節的重點在早餐,也是小孩的最愛——吃鹹蛋。那時的雞蛋確實是最好的東西,鹹雞蛋就更好吃了。奶奶一早就將許多大蒜頭與雞蛋一起煮,上面還放一塊粑笮熱小麥粑。雞蛋有四十隻左右吧(這個印象最深,每年都有那麼多),非要打水的柄桶盛。五口之家,互相推讓着吃,自然是我吃得最多,我要吃五六個雞蛋,下午還要吃。那時,每家都有一個鹽水大壇,裏面總有幾十只雞蛋浸在鹽水裏。農家人人都養大羣土雞,差不多每天都有四五隻母雞下蛋。老百姓再窮,雞蛋還是有的,雞蛋也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平時,買點糖呀鹽什麼的,就是靠雞蛋換錢。五月節,吃雞蛋最補身體,誰家這天能不奢侈一下?我當然是先吃雞蛋後吃糉子,煮熟的大蒜頭,也是要吃的。這是祖宗留下的規矩,說是初夏水汽重,吃大蒜可以預防水溼病,可以殺細菌。這煮熟透了的大蒜,味道也不錯,綿綿的也有股香味,大家都喜歡吃。

看,三五歲的小弟弟小妹妹,脖子上還掛着裝有紅殼鴨蛋的線織袋子。繡花用的花線編織的,裏面裝一個或兩個鴨蛋,莧菜染紅的,好看極了。這天小孩脖子上還要掛香囊,三角形的小香囊,裏面的香藥,是在中藥店裏買的,說是除溼辟邪,反正好香,小孩都喜歡掛。

中午,小孩統統要洗艾水澡,這個程序差不多所有的大人都很重視。你想呀,大半年的沒洗過澡,小孩身上的污垢差不多有幾毫米厚吧。熱熱的艾水一搓擦,污垢紛紛滾落下來。小孩的面板舒展了,病菌也沒了,能不健康?穿上新衣裳,眉心點上雄黃,嗨,可愛的寶貝們,一個個鮮亮如花!全家也更是平添了不少喜慶!中午有些人還保留傳統習俗,喝點雄黃酒,說是喝過雄黃酒能百毒不侵;另外還要在屋內灑點雄黃酒,說是驅趕害蟲,有的人嘴裏還唸唸有詞呢!之後,大人忙着收菖蒲艾,帶上鞭炮,將菖蒲艾拋到村外的池塘裏——這叫送瘟神,祈求風調雨順,全家平安。

這天的活動也很多,三裏外的徐港碼頭有贛劇看,戲臺下有貨郎擔,有油條攤,有穿着紅紅綠綠花衣裳的漂亮姑娘們;也有看龍舟賽的。野外,到處是綠油油的禾苗,路上,有川流不息的人羣。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天,大人小孩都非常開心。

現在過節,也很重視,好吃的多得去,就是沒了傳統的節日味兒。大人圍坐在桌子旁玩麻將牌,小孩呢?城市的,到遊樂園玩;農村的,只有在家看看電視,或到村裏的小百貨店,買垃圾食品。有些乏味吧,唉。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2

端午節前夕,商店超市都開始叫賣着糉子,價格幾元、幾十元,上百元不等,甚至出現天價糉子。一邊是商家爲促銷而打着漫天的廣告,一邊是國家三令五申的嚴查買糉子送禮。不知什麼時候,糉子這麼神聖的食物也和腐敗掛上了勾。

記得小時候,劍閣鄉下過端午節是不吃糉子的。糉子是南方特產,是爲紀念屈原投江而餵魚的祭品。劍閣因地處川北,大多數地方山高缺水,水稻產量又低,糯米很少種。劍閣是沒有糉子的。

劍閣農村過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分三次過,農曆五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分別叫大端陽、中端陽、末端陽。而一般的家庭只過大端陽。大端陽也是最隆重的節日。出嫁的女兒會在端午節回孃家看望父母。而父母招待女兒女婿最隆重的形式就是蒸饅頭。頭一天發好酵面,端午節一早就開始和麪。饅頭做成各種各樣的形狀,有的像桃子、有的像斑鳩、有的像喜鵲、有的像青蛙…條件好的還會蒸各種餡的包子。當然是素菜的,或是米拌的。孩子們回到外婆家,挑最喜歡的斑鳩,它最形象,拿在手上舍不得吃,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聞了又聞,愛不釋手。直到饅頭冷了,才掰了斑鳩的小腿慢慢品味着,回味無窮。

我們村是有名的貧困村,一年糧食不夠吃,大女孩都遠嫁綿陽等富裕地方。在大集體那個年代,我們村很少有人家蒸過白麪饅頭。

端午時節,正是麥收季節。經歷了青黃不接的二三月,每個人都翹首期盼着這個可以吃飽的節日。金黃的麥子,飄着誘人的麥香,飄蕩在村莊的每個角落。

在端午節的前兩天,生產隊就會把還未曬乾的麥子,折算斤兩後分幾十斤給各家各戶,讓人們可以過一個飽脹的端午節。在那樣一個機械化落後的時期,要把這些還帶着水分的麥粒,磨成白麪,幾乎不可能。而鄉下人自有辦法,他們不用曬乾麥子,就把這些麥子用篩子去掉麥殼,淘乾淨後和着井水,用石磨磨成漿,那連着麥皮的麪漿,白中帶黃,從石磨流出來,就像小小的瀑布掛着。這時候,院子裏熱鬧開了,每家每戶都忙着推腰磨子,大孩子幫着媽媽推磨,小孩子則圍着石磨轉圈、叫喊着、興奮着。一會兒,父親開始抱着麥秸,把鍋燒熱;婆婆則熟練的用高粱做的鍋掃把,沾一點菜油,刷一下鍋,然後用勺子舀一勺麥漿倒進鍋裏,用鍋鏟輕輕一刮,很快,一張有軟又香的水攤面饃就起鍋了,放進乾淨的竹篩子裏涼一下。一張兩張,還不等涼好,就被圍着鍋臺的孩子一搶而空。婆婆一邊叫着:“慢點,慢點,別燙着”。孩子們則不管,早就餓癟了肚子,就等着去填飽。他們也不去計較那白味的水攤面的味道,只覺得它軟軟的,香香,甜甜的,真好吃。婆婆則站在鍋臺邊,不停地刷着,直到刷完爲止。她也不會提前嘗一口。孩子們都差不多了,就把後面剩下的麪皮,切成小塊,放一些鹽蔥吵一下,那便是端午節上的美味。

而我們家小時候姊妹多,分的糧食少。婆婆管家,爲了節約麥子,一年最多隻能有一次這樣的享受。婆婆爲了讓我們能吃上水攤面膜,就鼓勵我們和她一起去拾麥穗。因爲大集體勞動,有的麥子很成熟,加上太陽曬,就有麥穗掉在地上。很多老年人和小孩就會去拾麥穗。別人睡午覺時,我們就戴頂草帽,跨一個竹籃子,和婆婆一起去拾麥穗。有時候運氣好,一箇中午就能拾一籃子。估計隊裏出工的時間,就回家。(因爲怕隊裏發現沒收),然後把那些麥穗曬在自家院子裏,等積累多了,再用小錘去捶。看着那些勝利果實,心裏嚮往着下一個端午節的美味。

那飄着麥香的端午節,已留在了記憶深處,而那美味的水攤面也留在了時代的記憶裏。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3

它除了讓人想起龍舟盛會以外,糉子的美味更令人神往,也是我夢寐以求的日子,端午作文800字。我長這麼大還沒吃過我家自己做的香噴噴的糉子,據我奶奶說味道好極了。自己做的糉子可以隨心所欲地加上自己喜歡的食物和配料。因此,今年我死纏爛打,軟磨硬泡,爸爸媽媽被我弄得沒辦法,只好同意了。

一切準備就緒後,我爸先將豬肉、香菇切成方塊,然後將豬肉放在鍋中炒制,加些事先準備好的調料炒出香味,纔將豬肉撈起。接着,將香菇和事先泡製好的食物調好配料後一同炒熟,剩餘湯汁炒以預先洗淨的上等糯米,至所有的汁都被上等糯米吸收進去爲止,再放入剛纔所炒的料一起拌勻。

接下來,該我媽上場了,我靜靜地站在一旁看。只見,媽媽取了兩張碧綠的箬竹葉子重疊在一塊,雙手抓住葉子兩端,輕輕向中心一卷,熟練地捲成圓錐形,放於左手掌中,右手用勺子舀了些剛纔炒制好的餡料裝進圓錐形裏邊,直到把圓錐形填滿了。這時,只見媽媽右手拇指和食指將葉子兩頭捏住輕輕向前一壓,再一個小的反剪,交於左手握牢不放鬆,空出來的右手拿一繩,一頭用牙齒咬住,一頭用右手拽緊,沿糉子腰間繞兩圈紮緊繫牢。一個綠瑩瑩的糉子就大功告成了,看得我目瞪口呆。接着,媽媽繼續不厭其煩地包着,包着這有棱有角的小東西。

包好後,我爸把糉子放在鍋中去煮,並告訴我說:“這叫炕肉糉,炕肉糉的時間,一般是8小時,這樣肉糉才能出膠,香味四溢。”

我一聽暈了,還要這麼久,我都快垂涎三尺,但也無可奈何,等吧,真是等到花兒也謝了……

等待中,我覺得糉子真是個有意思的小東西,只需用那麼幾張碧綠的箬竹葉把糯米和餡料包起來,蒸煮一番,糯米和餡料就帶上了箬竹葉味兒,而且家裏也瀰漫着淡淡的清香。我真喜歡由糉子而帶來的這清香的味兒,也希望明年我家還能繼續飄着這清香的味兒。

我的端午 除了香噴噴的糉子外,穿新衣也是一大美景。用五味草煮上一大鍋熱水沐浴,然後再換上新衣,顯得格外清爽。雖然我穿的依舊是穿過N次的衣服,不過香味仍然無法抵擋……

端午是傳統節日,在遼寧就有這麼一首不和諧的童謠,五月初一便拉開了端午節的序幕。從初一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準備端午節的用品,雖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讓人眼饞的自然要屬端午中的美食了.

一提端午節,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糉子了。糉子長得玲瓏可愛,有鹹味的和甜味的。我對於肉糉子不感興趣,卻對糯米糉情有獨鍾,尤其是裏面大大的棗子,家裏自己做的總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濃香夾雜着縷縷蛋草葉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裏,越嚼越有滋味。逢過端午,奶奶動要包上N個糉子讓我這隻饞貓大飽口服。街上也有到處吆喝的,不過賣的糉子比家裏的要小很多,卻很貴,糯米糉裏的棗子也不大,貌似插倆花生大的就了事了。有時嘴饞了,就道街邊買一個解饞,卻再也沒有那種餘香了。

除了香噴噴的糉子外,穿新衣也是一大美景。用五味草煮上一大鍋熱水沐浴,然後再換上新衣,顯得格外清爽。雖然我穿的依舊是穿過N次的衣服,不過香味仍然無法抵擋。

我們這兒瞧不見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大遺憾。不過我們很快又找到了新的樂子――舉辦砸蛋大賽。端午節的蛋不再是拿來吃的,而是拿來砸的,或兩兩相碰比誰的更硬,有或者拿來當子彈,瞄準射擊。當砸蛋大賽落下帷幕時,只留下滿地瘡痍,一股腥臭,確實其樂無窮。

端午節那天,媽媽都會用根根細繩細緻地編成筐,按以往的習俗,編8個層,奶奶煮好蛋後就拿出3個最光滑的。底層放一個,接着是桃子。每種都是3個,用了6層。第2層就是一個步老虎,是看護這些東西的。最後掛在門口,按照長輩說的,紀念屈原。取下來時,就把筐整理好,放在一個盒子裏,與比她早出生的.姐妹團聚。

而就在初五吃一天的享受中,端午節就順利閉幕了。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4

母親節快到了,總想寫點什麼,多少文人墨客對偉大母親的讚美詞,總讓我感到寫這話題太沉重,那我就從生活的一個側面談談我的母親—一個平凡的母親。

去年春天,朋友送來幾斤糯米,放了很長時間愁得不知該怎麼吃,端午節前到超市購物,看到大量賣糉子的促銷廣告及各種包糉子的竹葉、糯米等,忽然想起家中的糯米爲何不包成糉子吃。因此,順便從超市購買了幾包鮮綠色的真空包裝的“鮮糉葉”。回去後把糯米就泡上了。第二天就開始包,憑着記憶先把兩張糉葉圍成漏斗狀,裝上糯米及紅棗,再折回來,捆上線,可手中的糉子怎麼包都不像樣,就是不聽話,怎麼扎捆也不像記憶中母親教我包的糉子,煮出來的糉子破的破、漏的漏,鍋裏都是米。這時纔想起原來學藝拜師不到位,只是看到母親包糉子時的模樣,沒有親手包,只可惜當時母親外出旅遊不在家,現學都找不到老師,沒辦法,只好湊和地包了一部分,剩下的米用了偷懶的辦法,把糉葉鋪在蒸鍋屜子上,把米放上,再蓋一層糉葉蒸出來得了。

透過這次包糉子,才感覺到母親平常爲我們所做的很多事我們都認爲是應該的,也從沒有注意到一點小事其中蘊含着大量的知識資訊在裏面,也蘊含着我們很多傳統的文化在裏面。母親是江淅人,心靈手巧,記得幼年時每過“端午節”,我們都能吃上母親親手包的好看又好吃的糉子,那是上世紀60年代,我家住在福建的山區永泰縣,那是山清水秀的美麗的南方小縣城,附近有條河,不遠處就是山巒,到處都長有一簇簇的竹子,葉片大大的,每當要包糉子,我就會拎上竹籃子,帶上弟妹去採摘,包出的糉子竹香味特別的濃,所以在超市買糉葉我還是喜歡買鮮的,總想找到記憶中過去糉葉的影子,可是現在真空包裝的“鮮糉葉”,令人大跌眼鏡。

今年清明過後,春暖花開,母親又要回故鄉去遠遊,我想今年端午節又吃不上母親包的好吃的糉子了,決定一定要把包糉子的手藝學會。於是跑了幾家商鋪去購買糉葉及包糉子的原料,因爲不到季節都沒有賣的,無奈就找出去年剩下的一包真空“鮮糉葉”,買了兩斤糯米,積極主動地找到母親拜師學藝,母親一看非常高興,終於有人看到她的手藝的重要性了,非常認真地手把手地教,一點不合格都要重來,並說“東西可以亂吃,活不能亂幹,差一點都不行”,這句話是我常聽母親掛在嘴邊的,老人家的話與當今我們學的《細節決定成敗》,真是大同小異。只不過她們用淺顯的語言講出來,而沒有那麼多高深的理論。道理都是相同的。在母親的指導下我終於學會包糉子了,包出的糉子有棱有角既好看還好吃,這次煮出來的糉子還是有漏米現象,問題就出在那“鮮糉葉”上,母親說在北方只能買那種幹糉葉,這不又學了一手。我想我國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是在這種手手相教,口口相傳中才保留下來的吧。

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帶給我們商品極大的豐富,超市裏各種口味的糉子都有,但我總覺的沒有母親包的糉子好吃,口感不一樣。母親年紀漸漸大了,每年我們都勸她別包了,她總要多包一些,送給幫助過她的左鄰右舍,她說年齡大了,受別人的恩惠無以報答,只能拿出點自己的手藝回贈一下朋友。母親每次包糉子都會準備多種原料、多種顏色的線,好區分不同口味的糉子,邊包嘴裏會邊叨叨,大女婿愛吃紅棗餡的,大女兒愛吃花生的,外孫愛吃純糯米的,兒子愛吃肉餡的等等。母親是把她的愛包進了糉子裏,我也要將這份愛代代傳遞下去。母親節即將到來僅以此文獻給我親愛的母親,並說一句從不當母親面說的話“媽媽,我愛您!”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5

有句話說得好;“當一個人總愛回想往事的時候,就證明這個人已經進入了老年。”不知怎的,這幾年我老愛回想往事,尤其是童年發生的事情記憶尤深。這兩天隨手翻着日曆,一看到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來,心裏不由浸洇出一些溫馨的情愫來,昨天晚上幾乎一整夜都沉在回憶裏,想的都是家鄉和兒時的那些事情。(這可能也是逐漸進入老年的緣故吧。)

由於我從小被父母親從城市送往鄉里交祖母撫養,我跟祖母的感情自然非同一般,這幾年每逢端午節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我那慈祥可親的老祖母。遙想當年端午節即將到來的前幾天,祖母趕夜給我做各種各樣的香布袋,有鎖子型的,雞心型的,蓮花型的,還有娃娃扳腳,小老鼠偷油等等,然後是用五顏六色的蠶絲線,我們那裏叫扎線,纏五色金錢。扎線一般是用來扎花用的,可經過奶奶的巧手把扎線纏在一枚大銅錢上,一會就變成了一枚煞是好看的五色金錢。這金錢用五色線穿做項鍊被奶奶掛上我的脖頸,成了第二天我向小夥伴們炫耀的珍貴物件。看着小夥伴們豔羨的目光,我自然很是驕傲。把他們領家來,自然會得到祖母饋贈給她們每人一個造型不同的香布袋。

接着便是包糉子。早幾天,祖母就吩咐家人到北大河的葦塘裏採下一大把寬寬的葦葉,然後從地裏剪回一些細而韌的長草葉子,紅棗江米,泡在和麪用的大瓷盆裏,包糉時,便將一張張葦葉抹平,包上糯米和蜜棗或花生仁,菱形的糉子包好之後,再抽出水裏泡的草葉,一頭用牙咬住,用另一頭去纏那米糉。祖母的手巧的很,利利索索一會兒包一大堆糉子,我想跟着學包,可無論如何總是學不會。怕誤了祖母的事,只有老實的坐在一旁,不眨眼的看着,遺憾的是我始終沒有學會像祖母那樣包糉子。那時祖母年輕,手腳靈活,總是一個人麻利把事情做完,而且老是慣着我,從不勉強我幹什麼,學什麼。

端午的頭天晚上,開始煮糉子,只一會兒時間,滿屋裏都是米的清香,以及葦葉草葉的特有的甜絲絲香氣。從糉子一下鍋,我就像一隻小饞貓,總是圍着鍋臺轉,怎麼也攆不走。祖母說,睡覺去吧,糉子得煮上一夜 ,明早才能吃哩!我犟着頭說,我不瞌睡。

咕咕嘟嘟,糉子在鍋裏煮着,香味散發的越發的濃。在這濃郁的香氣燻蒸下,我終於耐不住瞌睡,兩眼皮開始打架。不知什麼時候被祖母抱到牀上。一睜眼,天卻亮了。枕頭邊是祖母放在白瓷碗裏的幾隻小巧的糉子,香噴噴的味道直往鼻孔裏鑽,也不管沒有洗手洗臉,抓起來就撕開吃,那整個叫香啊!我想我這一生再也沒有吃過那麼香的糉子、祖母親手包的糉子。儘管這以後我曾吃過胖等來生活廣場賣的各種各樣的糉子,但總吃不出來當年那糉子的味道。

吃過糉子,奶奶手裏拿着一把鐮刀,踮着一雙纏過的小腳,要到後門外野地裏去割艾草。我便急猴兒般三下五除二,穿衣穿鞋,小尾巴似地跟在祖母身後到貓狸溝去摘青杏。

端午時節,已經是仲夏季節,貓狸溝草木茂盛,溝兩岸長滿了毛桃和野杏樹。鳥兒藏在樹葉深處,高一聲低一聲歡快的鳴叫,甚至互相嬉戲,有時甚至猛不防隨着祖母的鐮頭翻動還驚出一支肥肥的野兔來,嗖的一下子就竄沒影蹤了。不過小鳥們並不在乎懼怕我這個小小人伸手摘青杏或夠毛桃,它們兀自在枝頭鬧騰嬉戲。貓狸溝北岸是大片的麥地,我們叫四十八畝,四十八畝的麥子或遠處的麥子已經連成一片金黃。祖母說麥子料生割,穀子要長過。馬上就要開鐮收割麥子了,收了麥子就有好面饃吃。祖母在前邊割艾草,我在貪饞的偷吃着青杏,酸的我直流哈喇子。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6

端午節快到了,外婆在菜場裏買了許多糉葉,打算自己包糉子給我們吃。到了晚上,我跟在外婆後面看外婆忙裏忙外。

外婆先把米洗乾淨,倒上鹼水,然後把剛剛洗好的紅豆和紅棗拿出來,與米一起攪拌。接着外婆把早上洗乾淨並泡在水裏的糉葉拿出來,在中間圍了一個圓錐形,把拌勻的米和豆放進去。再把糉葉包成一個菱形,拿出剛剛從棕葉上撒下的細繩綁在糉子上。這樣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做成了。我有模有樣地照着外婆的樣子做了起來,可是每次都不能成功。沒有多少時間,外婆已經做了二十多個了。她把那幾個糉子放進高壓鍋裏,放了一些水開始煮。過了半個多小時,從高壓鍋裏冒出股香氣撲鼻的味道。

過了一會兒,外婆從鍋裏拿出了糉子給大家吃。我吃着又香又甜的糉子,心裏真高興。

在離鄉遊子的記憶裏,端午節是在河邊看龍舟競渡的熱鬧,是掛着五彩蛋袋與小夥伴撞蛋的歡樂,抑或是眼巴巴等着灰湯糉和薄餅上桌的垂涎……如今當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這些傳統習俗被一點點簡化,乃至淡忘。明天就是端午節了,小長假的最後一天,不妨與親人老友在溫習舊俗的過程中懷念質樸的往昔。

“節日”班課開始了!隨着主持人精彩的講解詞,我們分別瞭解了一些關於元旦、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端午節和聖誕節的知識。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端午節”的介紹了,這個假日小隊讓我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因爲屈原投江自殺,人們爲了紀念哀思,一開始往水裏扔米粒等東西給屈原的靈魂吃,後來逐漸演變成了這種吃糉子賽龍舟的方式。

“節日”班隊課還有許多內容很有趣,我今天就不一一細說了,下次再說。

過了一個又一個充盈着歡樂而又顯得有些平淡乏味的日子,終於迎來了端午節。這天,街道上滿是來來往往的人和奔流不息的汽車,人們從公交車上蜂擁而下,都趕着買糉子、菖蒲,稚嫩的孩童脖子上掛着香袋,在陽光的照耀下,香袋顯得波光鱗鱗……一個個景象令我目不暇接。

我和媽媽興致勃勃地走着,不一會兒,便來到了糉子攤,我和媽媽“百裏挑一”買了一些口味各異的糉子。便急匆匆地回家了。讒涎欲滴的我早已撲到桌子旁邊。媽媽可真是一個慷慨的人,我左數右數,一共有三十個。“買這麼多幹嘛?”我自言自語道。現在也管不了這麼多了,我不屑一顧,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不一會兒,賽龍舟便成了我們家關注的焦點,我們全家聚集在電視機旁,全神貫注地凝視着屏幕,一個個槳手精神抖擻,一條金龍耀武揚威,在河面上緩緩浮動。一個壯觀的景象映入眼簾。

啊!今天的端午節可真是樂趣無窮。我希望下次的端午節也像這次一樣,充滿朝氣與樂趣!

過兩天就是端午節了,每年家裏都要包糉子。看着大人們忙前忙後,我心裏真着急。今天我決心要學學包糉子。

準備工作做好了,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糉葉,照着媽媽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肥肥大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糉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包住了這邊那邊漏出來了。弄得我手忙腳亂,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媽媽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重新把糉葉包好。我經過了一些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一個步驟——扎棕繩。糉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糉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媽媽。這時我才明白包糉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7

端午節頭一天,見一同學拿一束艾葉,說明天過端午節,剛在路邊買的。我開玩笑說告訴我,我上山爲你採去。

但只是說說而已,既沒有買艾葉,也沒有做糉子,實際上根本就不會做,並不內疚。因爲我對兒子說,明天過端午節,他在電腦前打着遊戲,漫不經心地說過唄,有什麼不一樣的。不僅僅是兒子,就是我自己,似乎早已不把端午節當回事了。

記得小時候,端午節是鄉村很隆重的節日。我們不知端午節和屈原有關的那些傳說,只知端午節是個快樂的可以吃雞蛋的節日。

往往離端午節還有好幾天,就想象着穿新衣、戴鮮花、吃雞蛋的情景,高興地睡不着覺。頭天就在爲端午節做準備了,去山上採艾葉、折桃枝,插在門框上,是辟邪的,預示着一年的好光景。去鄰人家要篙木、月季花,放在盆子裏,用水泡着。端午節早晨,母親早早醒了,做糉子,煮雞蛋。天還沒亮,母親就把我們從睡夢中叫醒,於是眼還未睜開,就吃了母親遞過來的雞蛋。母親說,趁着太陽出來前吃雞蛋,一年都不生病,不胃疼。儘管知道太陽不會霎時就跳出來,但還是急急地吃雞蛋,很有點莊重神祕的感覺,生怕吃晚了,肚子疼。

顧不得再睡了,就起牀,用篙木、月季花浸泡的水洗臉,清香、潔淨,說是這樣百毒不侵,蚊子不敢近身。還要在頭上彆着月季花、篙木,滿頭的五彩繽紛,趴在水缸邊上,在水裏留影,俊得不得了。然後是吃米糉子,甜絲絲的。然後是分雞蛋了。平日很少吃到雞蛋,早早地盼端午節,也是爲了吃雞蛋。母親一般分給我們每個姊妹6個雞蛋,2個鴨蛋,2個鵝蛋。我尤其喜歡鴨蛋鵝蛋,鴨蛋是鹹的,蛋黃流油,香極了。鵝蛋大,蛋清玲瓏剔透,吃起來軟軟的,都不捨得吞下。現在吃雞蛋、鴨蛋、鵝蛋怎麼也沒有小時候的感覺了。

我們分到這些寶貝後,都會各自找個隱祕的地方藏起來,留着慢慢食用,哪能像豬八戒一樣吞了人蔘果還不知滋味。我們也時常嚇唬對方,說知道雞蛋的藏身之處,嚇得各自都用小眼睛趁對方不注意時掃描一下自己寶貝的方位,生怕被發現了,寶貝不翼而飛。這招用的最好的是我哥,他畢竟大我們幾歲,詐我們的技術高明。他常常突然說: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作勢向某個地方奔去,嚇得我們趕快撲向我們的雞蛋。他一次次地詐我們,我們一次次地上當,一次次地絞盡腦汁地換地方。其實他並不打算搶我們的寶貝,他就是覺得好玩,老是嚇唬我們,我媽說他了,他還是不聽。天天說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後來我也學會了說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他穩如泰山,笑眯眯地不當回事,使得我沒了興致。我說你也假裝怕一次,他說這都是我用的招,我纔不上當了,還有就是我的雞蛋、鴨蛋、鵝蛋都吃了。你們快吃,不然就粘了,壞了,不好吃了。真讓他說中了。

每每第二天上學時,同學間一定會談論吃雞蛋的事,相互問分了幾個雞蛋鴨蛋鵝蛋,一般都是10個,成了約定俗成的數字了。有的家庭標新立異,讓孩子用手抓兩次,能抓幾個是幾個,同學說自己的手太小了,有如來的手那樣大就好了。那時候我們不知別的故事,但對孫悟空大鬧天宮的事卻熟爛於心。我說你的手若有如來的大,全村的雞蛋也不夠你抓的。大家笑。

那個時候我們只知自己吃雞蛋,很少問母親吃過沒有。那個時候真讓人懷念,雖然物質生活貧乏,但這些節日給了我們多少的歡樂呀。

今年的端午節,我吃了一個雞蛋,先生和兒子拒吃,說天天吃,不稀罕。買來的糉子,他們說不好吃,不如吃米飯。晚上,我們包了水餃,這是我們全家一直喜歡吃的飯,也算是延續了過端午節吃水餃的傳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