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實用的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集錦六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的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集錦六篇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1

姥姥的糉香——端午節了!又想起姥姥包的糉子

端午節了!又想起姥姥包的糉子。姥姥包糉子認真細心。包好的糉子,養眼養胃又養心。

往年,端午節前幾天,姥姥就張羅買葦葉、糯米。葦葉買回,要“打”葦葉,所謂“打”就是把葦葉一片片碼齊,浸在水裏泡一天使葦葉更平整而有韌性。米得稍泡會兒,邊淘邊泡。等葦葉泡得了,米也淘好泡好了,才能開始包。包糉子也很有講究,姥姥包的糉子四個角六個面很標緻特立體。葦葉包成,麻繩捆綁,結結實實美觀大方。

糉子包好同雞蛋一起上鍋煮,通常煮兩三個小時,悶一宿。吃姥姥包的糉子得有耐心,忍得住饞,頭天煮的糉子,第二天早晨才能吃。可一旦開鍋就是色香味俱佳!

開鍋,清香四溢,綠色蒸騰。那種綠不像翠那麼耀眼,它平實柔和。糉身的深色麻繩是暗綠,蘆葦葉是深綠,雞蛋被葦葉的青綠塗染深褐色略有斑駁的綠。綠,水墨畫般渲染,瞬時使你的眸子清靈如水。葦葉的清香,濃郁的甜絲絲的米香、淡淡的蛋香撲鼻而來。忍得住,你就等到把糉子剝開放碗裏,撒上紅糖,用筷子夾開一小塊,仔細品嚐。饞得受不了,就用葦葉當碗,剝出一角咬一口,一口一口,葦葉全剝開了,糉子也吃完了,吃得嘴粘手粘。

糉子很大,吃完一個即飽。可那濃香讓人肚飽眼不飽,眼飽心不飽。此時,姥姥就把剩下的糉子分分,一些讓我們拿回家慢慢吃,另一些分給周圍鄰居們嚐嚐。

媽最愛吃糉子,姥姥每次分給我們家最多。她還特意給媽買了個大竹籃,年年包了糉子,都讓媽拿着籃子回家盛。我們給籃子取了名,叫“糉子籃”,而我們家的“竹籃糉”也出了名。媽常常遵着姥姥的叮囑,把糉子分分,讓身邊的人都嚐嚐。端午節時,我家的鄰居小孩看見我們的“糉子籃”,都感到無比興奮。

每年端午節,姥姥的鄰居、朋友們,她的兒女們,她兒女的鄰居、朋友們都多多少少能吃到她包的糉子。多少年,我們周圍的親友都脣齒留香。

姥姥的糉子香香糯糯“走四方”,姥姥的糉香散佈最廣最遠最深,在我們的記憶中常留不忘!

有一天當我們踏過那條熟悉的小路,發現曾經的拐角已是岔路

成羣走在街上的人,哪個不是深懷着自己的一份孤獨,或許一個人並不孤單,一個沒有回憶的人才是真正的孤單。

有時候我不是不想張口,我怕一張口,那些深隱的念便碎成了淚,那些令人心酸的感覺又浮上了心頭。

多年後的一天,刻骨的東西忽然變得模糊不清,你記不起曾經與某個人在一起的細節,只是感覺一切恍然如夢。

愛有時候只是某個階段,我們卻將其假想成了一生,我們的心啊,爲何如此的彷徨,原來我們一直都在離別中。

我們可以做到對一個人放棄,卻做不到對一個人忘記,有一天當我們踏過那條熟悉的小路,發現曾經的拐角已是岔路。

時光的角落裏,零落了幾多無力詮釋的清愁,卻不能夠再與一個人重新認識,重新開始一次。

人生是一場永不落幕的演出,今天的親近或許就是明天的遙遠,如夢如幻的往事,只在心間留下一抹惆悵的真。

生命的故事裏曾經走失了誰,人生的河流裏淹沒了多少勇敢的執念,愛總在最深時落下交織的帷幕,我們已不敢向那個故事裏的人索要太多。

或許冷漠與薄涼,纔是分開的兩個人最適應,最恰好的溫度,我們已經無法再醞釀出那些突然的溫暖,我們的心已經無力再承受那樣猛烈的撞擊。

錯過,卻不再期待新的遇見,多年後依舊在反覆問詢自己的心,我究竟愛過的是那段時光,還是那段時光裏用心陪我走過的人。

錯過的人,即使還在心底千百次的憶起,卻只能說與文字裏的天涯海角聽了,我已經不敢在一個人的心裏,拾取一份仿若當年的在乎……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2

天下糉子,種類上大致可分爲“京、浙、川、閩、粵”五大流派。嘉興糉與湖州糉齊名,被公認爲糉中之王。

嘉興糉子裏的老大,首推“五芳齋”。用的是上等白糯、豬後腿瘦肉、徽州伏箬。所謂伏箬,指盛夏時節所採之箬,此時的糉葉,因吸足了土壤的營養、水分和陽光,最香。徽州糉葉一年只長一季,開春發芽,至梅雨季節長大爲“梅箬”,不過太嫩。而秋冬的糉葉又嫌太老了。

五芳齋的糉子,賣得滿坑滿谷,滿天下到處都是。但是,那些真空包裝絕對沒有新鮮的好吃,嘉興城裏五芳齋總店的新鮮糉子,好像又不如嘉興城外路邊的好吃…

這條路,就是滬杭高速公路,五芳齋糉子專賣店,就開在上海-杭州約50公里處路邊的嘉興服務區。我個人的習慣是,聞香下車,別管什麼豆沙糉、蛋黃糉、栗子糉、火腿糉等等勞什子(特別別吃鴨蛋黃的,不是一般的難吃),堅定地直奔那三塊五一個的─大肉糉。

把這燙手的寶貝熱騰騰地捧在手裏,怯生生地試探着咬一小口…肉香、米香、箬香,交融四溢了滿嘴,這種香味還以熱量的形式線性地奔騰直下,軟軟糯糯地一路鑽到心尖。七千年前發源於嘉興的稻穀文明,實在是強啊!感謝五芳齋,感謝滬杭高速公路,感謝屈原,感謝宋玉,感謝楚懷王,感謝夫差,感謝伍子胥,感謝曹娥,感謝介子綏,感謝河裏的魚,感謝江裏的水怪……

爲什麼是路邊的糉子最好吃?我有兩個理由:

一,現剪、現煮、現吃,當然新鮮(可能是因爲大肉糉特別好賣,我發現店員有時候會事先煮好一堆放在一邊,你要,就先從這堆裏拿一個剪給你。這個時候,嘴要甜,原則更要堅持,務必只吃鍋裏現煮的);

二,嘉興城裏五芳齋的新鮮糉子,也許更新鮮更好吃,但“路邊的糉子最好吃”,基本上屬於心理作用,它來源於一種“旅途”的儀式感。車開到休息區,往來客官多少都有些睏乏,這種時候吃到的食物,通常都會自動加分10%-20%不等。我個人的經驗是,從上海出發,最好選在上午,千萬別吃早飯,喝杯小咖啡就行,車行一個多小時,在右側的嘉興服務區下車,先跑趟廁所,最後再吃糉子─如果能把這件事情搞得像屈原沉江那樣具有儀式感,糉子的味道加分,有時能達到30%!

如果吃不了,千萬別兜着走,就算是新鮮而非真空包裝的糉子,回家煮出來就完全不是那回事了。

從前,浙江的湖州糉不但與嘉興糉齊名,某種程度上名氣比嘉興糉還響。僅管湖州與嘉興現在都歸一個地區行政公署—嘉興地區行政公署管轄,嘉湖一家,但湖州糉和嘉興糉起碼在外形上還是有明顯區別的,前者糉小巧優雅,稱“秀才糉”,後者大方實惠,稱“乞丐糉”。做爲一個浙江人,金庸在他的小說裏從來就不放過每一個以“置入”方式表彰推廣湖州糉子的機會:“韋小寶聞到一陣肉香和糖香。雙兒雙手端了木盤,用手臂掠開帳子。韋小寶見碟子中放着四隻剝開了糉子,心中大喜…提起筷子便吃,入口甘美,無與倫比。他兩口吃了半隻,說道:‘雙兒,這倒像是湖州糉子一般,味道真好。’浙江湖州所產糉子米軟餡美,天下無雙。揚州湖州糉子店,麗春院中到了,常差韋小寶去買。糉子整隻用糉箬裹住,韋小寶要偷吃原亦甚難,但他總在糉角之中擠些米粒出來,嘗上一嘗。自到北方後,這湖州糉子便吃不到了。”

金庸的意思其實是,湖州糉子,天下無雙,不僅愛吃,俠客也愛吃。見《神鵰俠侶》:“甜的是豬油豆沙,鹹的是火腿鮮肉,端的是美味無比,楊過一面吃,一面喝采不迭”,吃了黃藥師關門弟子程英親手製作了“天下馳名”的江南糉子之後,楊過還要用糉子與她調情,即把吃剩的糉子用線栓了,擲出去黏住她寫了什幺“既見君子,雲胡不喜”的碎紙,也算是把糉子給利用到家了。

不過,現在顯然是嘉興糉戰了上風,五芳齋在包糉子和賣糉子兩方面都相當牛逼,不僅在各地的超市以及公路、鐵路沿線大賣特賣,還出口到全世界五大洲。當然,五芳齋最狠的一招,是把糉子賣成一種一年四季都可以吃的東西,糉子不再是InSeason的,更不是端午節的專利,而是AllSeason的東西了。全中國賣月餅的,心裏指不定有多饞呢。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3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到了等待已久的端午節。同學們你們愛過端午節嗎?端午節是不是有很多好玩的東西啊,那是一定啦的,我愛端午節送給你們,希望你們喜歡。

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又稱重五節,對於我來說是一個快樂的節日。

在端午這天,一大早就聽見奶奶在幹着什麼,我趕忙起牀,穿好了衣服就跑了出去,走上前一看,哇!奶奶煮香噴噴的糉子正要出鍋。奶奶看見我笑眯眯的對我說:“聞到香味了?彆着急,我馬上把糉子給你盛到盤裏。”

我剝開綠油油的竹葉,哇!一粒粒糯米就像一個個胖乎乎的小娃娃,向我眨着水汪汪的眼睛,好像在說:“饞了吧?別猶豫了,快嚐嚐我們的味道怎麼樣吧?”我看着這隻糉子,似珍珠,如瑪瑙,色澤鮮豔,晶瑩剔透。透過翡翠般的糯米看到了紅棗泛起的紅暈,一陣陣清香侵入心肺,我一口咬下去,啊!香香的、粘粘的糯米包含着淡淡的棗香。我仔細的品嚐還有竹葉那種特殊的香味,那種味道真是讓我回味無窮啊!接着,下午,我們參加了小區的活動,是名字叫“包糉子”的活動,材料是小區買的,你只管做完帶回家吃就好了,雖然我們不知道糉子好不好吃,不過小區有這份心就好了。

我剛上完藍天回來,才12:30分呢!我和奶奶就在家裏分配好了等一會的任務,因爲我包糉子不好看,所以我負責拿着繩子給奶奶綁,奶奶綁完的糉子就交給我放在袋子裏。我和奶奶在家等啊等啊(我的媽媽陪我妹妹去學琴了),終於等到了3:50分,我的媽媽和妹妹就來了。不過,不只有媽媽和妹妹,還有一位不速之客,那就是冼慧。我們和冼慧去逛了一夥之後,就去了會所,走着走着,(因爲我家的花園有一個芒果樹,他掉下來的芒果,被我撿到了,真太好了,這裏的芒果很甜的。

活動開始了,奶奶在我前面搶了一些糉葉和綁糉子的繩子,我們開始做了,奶奶做了一個又一,我的眼睛都看得忙極了,過了一會,帶子裏的糉子變得滿滿的,不好,我們沒有糉子的繩子了,我連忙從地上撿了一些繩子給奶奶,我們這邊的餡料已經沒了,我們又走去那邊,包啊包,不到20分鐘,全場的葉子都給搶光了。管理處的其中一位姐姐說:“大家別吵,我們這裏分兩個組,一個大人組,一個小孩組,大人組和小孩組的禮物是一樣的,我們先展開大人組的活動,各位阿姨數一數你們報了幾個糉子,我的奶奶連忙開始數,1234567……大家都激動地數了起來,生怕自己數少了一個

我奶奶一個人包了23個糉子,我奶奶好棒啊,還有比我奶奶多的'人,他是我的鄰居,他們一共包了50個,不過他們是3個人一起包的總個數。接着是兒童比賽,不過小孩子只比美觀,我很有信心,因爲我奶奶已經得到了一個獎品了,我在奶奶袋子裏拿了一個糉子,交給那位姐姐,那位姐姐問我是不是我親手做的,我只好撒謊是我親手做的。(沒辦法,不過我現在想起來,我覺得好愧疚)評出來了,我的糉子和鄰居的糉子被選上了,我們兩都得到了獎品,我們還合了照呢!不過,唯一不足的是,糉子蒸熟了,竟然沒味道,我一開始以爲是我的舌頭有問題,後來我才發現,這個糉子是沒味道了,還有媽媽的蒸糉子的技術太爛了,有的焦了,有的又沒煮熟,真是太可悲了,可憐的糉子,我爲你默哀三分鐘……

中海華庭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糉飄香,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思鄉之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讚頌。吃着正宗的奶奶家的糉子,看着精彩的這都比賽,心裏頭別有一番滋味。

我愛吃糉子,愛過端午節,愛享受節日的歡樂氣氛。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4

有句話說得好;“當一個人總愛回想往事的時候,就證明這個人已經進入了老年。”不知怎的,這幾年我老愛回想往事,尤其是童年發生的事情記憶尤深。這兩天隨手翻着日曆,一看到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來,心裏不由浸洇出一些溫馨的情愫來,昨天晚上幾乎一整夜都沉在回憶裏,想的都是家鄉和兒時的那些事情。(這可能也是逐漸進入老年的緣故吧。)

由於我從小被父母親從城市送往鄉里交祖母撫養,我跟祖母的感情自然非同一般,這幾年每逢端午節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我那慈祥可親的老祖母。遙想當年端午節即將到來的前幾天,祖母趕夜給我做各種各樣的香布袋,有鎖子型的,雞心型的,蓮花型的,還有娃娃扳腳,小老鼠偷油等等,然後是用五顏六色的蠶絲線,我們那裏叫扎線,纏五色金錢。扎線一般是用來扎花用的,可經過奶奶的巧手把扎線纏在一枚大銅錢上,一會就變成了一枚煞是好看的五色金錢。這金錢用五色線穿做項鍊被奶奶掛上我的脖頸,成了第二天我向小夥伴們炫耀的珍貴物件。看着小夥伴們豔羨的目光,我自然很是驕傲。把他們領家來,自然會得到祖母饋贈給她們每人一個造型不同的香布袋。

接着便是包糉子。早幾天,祖母就吩咐家人到北大河的葦塘裏採下一大把寬寬的葦葉,然後從地裏剪回一些細而韌的長草葉子,紅棗江米,泡在和麪用的大瓷盆裏,包糉時,便將一張張葦葉抹平,包上糯米和蜜棗或花生仁,菱形的糉子包好之後,再抽出水裏泡的草葉,一頭用牙咬住,用另一頭去纏那米糉。祖母的手巧的很,利利索索一會兒包一大堆糉子,我想跟着學包,可無論如何總是學不會。怕誤了祖母的事,只有老實的坐在一旁,不眨眼的看着,遺憾的是我始終沒有學會像祖母那樣包糉子。那時祖母年輕,手腳靈活,總是一個人麻利把事情做完,而且老是慣着我,從不勉強我幹什麼,學什麼。

端午的頭天晚上,開始煮糉子,只一會兒時間,滿屋裏都是米的清香,以及葦葉草葉的特有的甜絲絲香氣。從糉子一下鍋,我就像一隻小饞貓,總是圍着鍋臺轉,怎麼也攆不走。祖母說,睡覺去吧,糉子得煮上一夜 ,明早才能吃哩!我犟着頭說,我不瞌睡。

咕咕嘟嘟,糉子在鍋裏煮着,香味散發的越發的濃。在這濃郁的香氣燻蒸下,我終於耐不住瞌睡,兩眼皮開始打架。不知什麼時候被祖母抱到牀上。一睜眼,天卻亮了。枕頭邊是祖母放在白瓷碗裏的幾隻小巧的糉子,香噴噴的味道直往鼻孔裏鑽,也不管沒有洗手洗臉,抓起來就撕開吃,那整個叫香啊!我想我這一生再也沒有吃過那麼香的糉子、祖母親手包的糉子。儘管這以後我曾吃過胖等來生活廣場賣的各種各樣的糉子,但總吃不出來當年那糉子的味道。

吃過糉子,奶奶手裏拿着一把鐮刀,踮着一雙纏過的小腳,要到後門外野地裏去割艾草。我便急猴兒般三下五除二,穿衣穿鞋,小尾巴似地跟在祖母身後到貓狸溝去摘青杏。

端午時節,已經是仲夏季節,貓狸溝草木茂盛,溝兩岸長滿了毛桃和野杏樹。鳥兒藏在樹葉深處,高一聲低一聲歡快的鳴叫,甚至互相嬉戲,有時甚至猛不防隨着祖母的鐮頭翻動還驚出一支肥肥的野兔來,嗖的一下子就竄沒影蹤了。不過小鳥們並不在乎懼怕我這個小小人伸手摘青杏或夠毛桃,它們兀自在枝頭鬧騰嬉戲。貓狸溝北岸是大片的麥地,我們叫四十八畝,四十八畝的麥子或遠處的麥子已經連成一片金黃。祖母說麥子料生割,穀子要長過。馬上就要開鐮收割麥子了,收了麥子就有好面饃吃。祖母在前邊割艾草,我在貪饞的偷吃着青杏,酸的我直流哈喇子。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5

母親節快到了,總想寫點什麼,多少文人墨客對偉大母親的讚美詞,總讓我感到寫這話題太沉重,那我就從生活的一個側面談談我的母親—一個平凡的母親。

去年春天,朋友送來幾斤糯米,放了很長時間愁得不知該怎麼吃,端午節前到超市購物,看到大量賣糉子的促銷廣告及各種包糉子的竹葉、糯米等,忽然想起家中的糯米爲何不包成糉子吃。因此,順便從超市購買了幾包鮮綠色的真空包裝的“鮮糉葉”。回去後把糯米就泡上了。第二天就開始包,憑着記憶先把兩張糉葉圍成漏斗狀,裝上糯米及紅棗,再折回來,捆上線,可手中的糉子怎麼包都不像樣,就是不聽話,怎麼扎捆也不像記憶中母親教我包的糉子,煮出來的糉子破的破、漏的漏,鍋裏都是米。這時纔想起原來學藝拜師不到位,只是看到母親包糉子時的模樣,沒有親手包,只可惜當時母親外出旅遊不在家,現學都找不到老師,沒辦法,只好湊和地包了一部分,剩下的米用了偷懶的辦法,把糉葉鋪在蒸鍋屜子上,把米放上,再蓋一層糉葉蒸出來得了。

透過這次包糉子,才感覺到母親平常爲我們所做的很多事我們都認爲是應該的,也從沒有注意到一點小事其中蘊含着大量的知識資訊在裏面,也蘊含着我們很多傳統的文化在裏面。母親是江淅人,心靈手巧,記得幼年時每過“端午節”,我們都能吃上母親親手包的好看又好吃的糉子,那是上世紀60年代,我家住在福建的山區永泰縣,那是山清水秀的美麗的南方小縣城,附近有條河,不遠處就是山巒,到處都長有一簇簇的竹子,葉片大大的,每當要包糉子,我就會拎上竹籃子,帶上弟妹去採摘,包出的糉子竹香味特別的濃,所以在超市買糉葉我還是喜歡買鮮的,總想找到記憶中過去糉葉的影子,可是現在真空包裝的“鮮糉葉”,令人大跌眼鏡。

今年清明過後,春暖花開,母親又要回故鄉去遠遊,我想今年端午節又吃不上母親包的好吃的糉子了,決定一定要把包糉子的手藝學會。於是跑了幾家商鋪去購買糉葉及包糉子的原料,因爲不到季節都沒有賣的,無奈就找出去年剩下的一包真空“鮮糉葉”,買了兩斤糯米,積極主動地找到母親拜師學藝,母親一看非常高興,終於有人看到她的手藝的重要性了,非常認真地手把手地教,一點不合格都要重來,並說“東西可以亂吃,活不能亂幹,差一點都不行”,這句話是我常聽母親掛在嘴邊的,老人家的話與當今我們學的《細節決定成敗》,真是大同小異。只不過她們用淺顯的語言講出來,而沒有那麼多高深的理論。道理都是相同的。在母親的指導下我終於學會包糉子了,包出的糉子有棱有角既好看還好吃,這次煮出來的糉子還是有漏米現象,問題就出在那“鮮糉葉”上,母親說在北方只能買那種幹糉葉,這不又學了一手。我想我國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是在這種手手相教,口口相傳中才保留下來的吧。

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帶給我們商品極大的豐富,超市裏各種口味的糉子都有,但我總覺的沒有母親包的糉子好吃,口感不一樣。母親年紀漸漸大了,每年我們都勸她別包了,她總要多包一些,送給幫助過她的左鄰右舍,她說年齡大了,受別人的恩惠無以報答,只能拿出點自己的手藝回贈一下朋友。母親每次包糉子都會準備多種原料、多種顏色的線,好區分不同口味的糉子,邊包嘴裏會邊叨叨,大女婿愛吃紅棗餡的,大女兒愛吃花生的,外孫愛吃純糯米的,兒子愛吃肉餡的等等。母親是把她的愛包進了糉子裏,我也要將這份愛代代傳遞下去。母親節即將到來僅以此文獻給我親愛的母親,並說一句從不當母親面說的話“媽媽,我愛您!”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6

端午節前夕,商店超市都開始叫賣着糉子,價格幾元、幾十元,上百元不等,甚至出現天價糉子。一邊是商家爲促銷而打着漫天的廣告,一邊是國家三令五申的嚴查買糉子送禮。不知什麼時候,糉子這麼神聖的食物也和腐敗掛上了勾。

記得小時候,劍閣鄉下過端午節是不吃糉子的。糉子是南方特產,是爲紀念屈原投江而餵魚的祭品。劍閣因地處川北,大多數地方山高缺水,水稻產量又低,糯米很少種。劍閣是沒有糉子的。

劍閣農村過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分三次過,農曆五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分別叫大端陽、中端陽、末端陽。而一般的家庭只過大端陽。大端陽也是最隆重的節日。出嫁的女兒會在端午節回孃家看望父母。而父母招待女兒女婿最隆重的形式就是蒸饅頭。頭一天發好酵面,端午節一早就開始和麪。饅頭做成各種各樣的形狀,有的像桃子、有的像斑鳩、有的像喜鵲、有的像青蛙…條件好的還會蒸各種餡的包子。當然是素菜的,或是米拌的。孩子們回到外婆家,挑最喜歡的斑鳩,它最形象,拿在手上舍不得吃,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聞了又聞,愛不釋手。直到饅頭冷了,才掰了斑鳩的小腿慢慢品味着,回味無窮。

我們村是有名的貧困村,一年糧食不夠吃,大女孩都遠嫁綿陽等富裕地方。在大集體那個年代,我們村很少有人家蒸過白麪饅頭。

端午時節,正是麥收季節。經歷了青黃不接的二三月,每個人都翹首期盼着這個可以吃飽的節日。金黃的麥子,飄着誘人的麥香,飄蕩在村莊的每個角落。

在端午節的前兩天,生產隊就會把還未曬乾的麥子,折算斤兩後分幾十斤給各家各戶,讓人們可以過一個飽脹的端午節。在那樣一個機械化落後的時期,要把這些還帶着水分的麥粒,磨成白麪,幾乎不可能。而鄉下人自有辦法,他們不用曬乾麥子,就把這些麥子用篩子去掉麥殼,淘乾淨後和着井水,用石磨磨成漿,那連着麥皮的麪漿,白中帶黃,從石磨流出來,就像小小的瀑布掛着。這時候,院子裏熱鬧開了,每家每戶都忙着推腰磨子,大孩子幫着媽媽推磨,小孩子則圍着石磨轉圈、叫喊着、興奮着。一會兒,父親開始抱着麥秸,把鍋燒熱;婆婆則熟練的用高粱做的鍋掃把,沾一點菜油,刷一下鍋,然後用勺子舀一勺麥漿倒進鍋裏,用鍋鏟輕輕一刮,很快,一張有軟又香的水攤面饃就起鍋了,放進乾淨的竹篩子裏涼一下。一張兩張,還不等涼好,就被圍着鍋臺的孩子一搶而空。婆婆一邊叫着:“慢點,慢點,別燙着”。孩子們則不管,早就餓癟了肚子,就等着去填飽。他們也不去計較那白味的水攤面的味道,只覺得它軟軟的,香香,甜甜的,真好吃。婆婆則站在鍋臺邊,不停地刷着,直到刷完爲止。她也不會提前嘗一口。孩子們都差不多了,就把後面剩下的麪皮,切成小塊,放一些鹽蔥吵一下,那便是端午節上的美味。

而我們家小時候姊妹多,分的糧食少。婆婆管家,爲了節約麥子,一年最多隻能有一次這樣的享受。婆婆爲了讓我們能吃上水攤面膜,就鼓勵我們和她一起去拾麥穗。因爲大集體勞動,有的麥子很成熟,加上太陽曬,就有麥穗掉在地上。很多老年人和小孩就會去拾麥穗。別人睡午覺時,我們就戴頂草帽,跨一個竹籃子,和婆婆一起去拾麥穗。有時候運氣好,一箇中午就能拾一籃子。估計隊裏出工的時間,就回家。(因爲怕隊裏發現沒收),然後把那些麥穗曬在自家院子裏,等積累多了,再用小錘去捶。看着那些勝利果實,心裏嚮往着下一個端午節的美味。

那飄着麥香的端午節,已留在了記憶深處,而那美味的水攤面也留在了時代的記憶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