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有關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合集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合集5篇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1

歷史裏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裏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爲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爲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爲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爲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爲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爲晉王義所書。後人爲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爲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爲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爲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爲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羣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爲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2

端午節前夕,商店超市都開始叫賣着糉子,價格幾元、幾十元,上百元不等,甚至出現天價糉子。一邊是商家爲促銷而打着漫天的廣告,一邊是國家三令五申的嚴查買糉子送禮。不知什麼時候,糉子這麼神聖的食物也和腐敗掛上了勾。

記得小時候,劍閣鄉下過端午節是不吃糉子的。糉子是南方特產,是爲紀念屈原投江而餵魚的祭品。劍閣因地處川北,大多數地方山高缺水,水稻產量又低,糯米很少種。劍閣是沒有糉子的。

劍閣農村過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分三次過,農曆五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分別叫大端陽、中端陽、末端陽。而一般的家庭只過大端陽。大端陽也是最隆重的節日。出嫁的女兒會在端午節回孃家看望父母。而父母招待女兒女婿最隆重的形式就是蒸饅頭。頭一天發好酵面,端午節一早就開始和麪。饅頭做成各種各樣的形狀,有的像桃子、有的像斑鳩、有的像喜鵲、有的像青蛙…條件好的還會蒸各種餡的包子。當然是素菜的,或是米拌的。孩子們回到外婆家,挑最喜歡的斑鳩,它最形象,拿在手上舍不得吃,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聞了又聞,愛不釋手。直到饅頭冷了,才掰了斑鳩的小腿慢慢品味着,回味無窮。

我們村是有名的貧困村,一年糧食不夠吃,大女孩都遠嫁綿陽等富裕地方。在大集體那個年代,我們村很少有人家蒸過白麪饅頭。

端午時節,正是麥收季節。經歷了青黃不接的二三月,每個人都翹首期盼着這個可以吃飽的節日。金黃的麥子,飄着誘人的麥香,飄蕩在村莊的每個角落。

在端午節的'前兩天,生產隊就會把還未曬乾的麥子,折算斤兩後分幾十斤給各家各戶,讓人們可以過一個飽脹的端午節。在那樣一個機械化落後的時期,要把這些還帶着水分的麥粒,磨成白麪,幾乎不可能。而鄉下人自有辦法,他們不用曬乾麥子,就把這些麥子用篩子去掉麥殼,淘乾淨後和着井水,用石磨磨成漿,那連着麥皮的麪漿,白中帶黃,從石磨流出來,就像小小的瀑布掛着。這時候,院子裏熱鬧開了,每家每戶都忙着推腰磨子,大孩子幫着媽媽推磨,小孩子則圍着石磨轉圈、叫喊着、興奮着。一會兒,父親開始抱着麥秸,把鍋燒熱;婆婆則熟練的用高粱做的鍋掃把,沾一點菜油,刷一下鍋,然後用勺子舀一勺麥漿倒進鍋裏,用鍋鏟輕輕一刮,很快,一張有軟又香的水攤面饃就起鍋了,放進乾淨的竹篩子裏涼一下。一張兩張,還不等涼好,就被圍着鍋臺的孩子一搶而空。婆婆一邊叫着:“慢點,慢點,別燙着”。孩子們則不管,早就餓癟了肚子,就等着去填飽。他們也不去計較那白味的水攤面的味道,只覺得它軟軟的,香香,甜甜的,真好吃。婆婆則站在鍋臺邊,不停地刷着,直到刷完爲止。她也不會提前嘗一口。孩子們都差不多了,就把後面剩下的麪皮,切成小塊,放一些鹽蔥吵一下,那便是端午節上的美味。

而我們家小時候姊妹多,分的糧食少。婆婆管家,爲了節約麥子,一年最多隻能有一次這樣的享受。婆婆爲了讓我們能吃上水攤面膜,就鼓勵我們和她一起去拾麥穗。因爲大集體勞動,有的麥子很成熟,加上太陽曬,就有麥穗掉在地上。很多老年人和小孩就會去拾麥穗。別人睡午覺時,我們就戴頂草帽,跨一個竹籃子,和婆婆一起去拾麥穗。有時候運氣好,一箇中午就能拾一籃子。估計隊裏出工的時間,就回家。(因爲怕隊裏發現沒收),然後把那些麥穗曬在自家院子裏,等積累多了,再用小錘去捶。看着那些勝利果實,心裏嚮往着下一個端午節的美味。

那飄着麥香的端午節,已留在了記憶深處,而那美味的水攤面也留在了時代的記憶裏。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3

端午節也就是農曆的5月初5,我早早地就起牀了。仔細的梳洗,精心的打扮,只爲了昨天接到了宇的約信。與其說是一封信不如說是一張小紙條。紙條是從四樓教室的窗戶上飄下來的。我經過窗戶時,聽見上面有人喊我,我擡頭,看見了宇在四樓的窗臺上趴着,手伸在窗外,手裏拿着一張紙條。他一鬆手,紙條就像一隻蝴蝶飛了下來,飛到了我的面前。我用手接住了它,迫不及待地開啟看,上面就寫了5個字:明早竹林見。我受寵若驚,臉紅心跳。擡頭再看宇時,他已經不見了,只剩下溫柔的陽光下明亮的窗。

雪白色的體恤衫,草綠色的裙子,這已經是換的第五身衣服了。對着鏡子端詳了好久,左看、右看、上看、下看,360度都無可挑剔了,我滿意的露出了笑臉。

清晨的竹林還帶着濃濃的溼氣和露水,我這才意識到自己竟然來的這麼早!鬱鬱蔥蔥的竹林浸在淡淡的霧裏好像還沒睡醒。碧綠的竹葉上掛滿了露珠。我情不自禁的伸手去輕輕地搖它,使得露珠就“嘩啦啦”的落下,落的我滿身是。但我的手靜止在了竹竿上,這份輕柔、縹緲、靜謐,我怎忍心去打擾!唯有靜靜地站着,凝視着……

有人說“最能靜下心來的地方是在竹林,而此刻的我卻欣喜地欣賞着眼前的美景,不想錯過任何一處微妙。原來和心愛的人約會時的景緻是如此美極!

漸漸地,霧散了。呈現在眼前的是一片能翠到心底深處的綠色,這樣沁人心扉的綠色也只有竹子能做到了。今天是陰天,雖然沒有陽光,但竹林照樣熱鬧了起來,各種鳥兒抖動起惺忪的翅膀,歡快的飛着,叫着,彷彿是在給竹林梳妝。

不知什麼時候,遠處傳來了笛聲,不知名的曲子卻撥動着我的心。我站的有點累了,找了個地方坐了下來,盯着一根竹子發起了呆。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伴着笛聲隱隱約約傳來朗誦的屈原筆下的“山鬼”。奧,對了,今天是端午節呀!

“竹林深處啊暗無天日,道路險峻啊獨自來遲。孤身一人啊佇立山巔,雲海茫茫啊浮游卷舒。山色幽暗啊白晝如夜,東風狂舞啊神靈降雨。我癡情等你啊忘卻歸去……”下雨了,我用手接着雨滴,此情此景,我彷彿化身爲了山鬼。

“抱怨公子啊悵然忘卻歸去,你思念我啊卻沒空到來。山中人兒就像杜若般芳潔,口飲石泉啊頭頂松柏。你想我啊是真是假。雷聲滾滾啊細雨濛濛,猿鳴啾啾啊夜色沉沉。風聲颯颯啊落木蕭蕭,思慕公子啊獨自悲傷……”山鬼癡癡等待的情人沒有來到,而約我的他也沒有來到,風雨來了,我們都癡癡的地等待着,忘記了回家。

雨,穿過竹葉打溼了我的頭髮和衣服,我遙望着進竹林的小路,蜿蜒着伸向山下的城市,空無一人。心中是怨嗎?是責備嗎?還是帶着點淺淺的恨?好像都沒有,有的只是一點點傷心。

也許屈原筆下的山鬼就是寫的他自己吧,他癡情的熱愛着楚國,卻一次次的被流放,當楚國滅亡時他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一步一步,恍然中,已出來了竹林,雨更急的打在了我的身上。我回首,那一大片的翠色裏,我化身爲了屈原筆下的“山鬼”。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又傳來了兒歌,伴着雨聲清晰又明朗。

20多年了,宇給我的小紙條依然儲存的像當年從四樓飄到我的手裏的一樣,字跡清晰頁面乾淨。我小心翼翼的把它放進書裏夾好。初戀是很刻骨銘心的!每個人的初戀都是心理無法抹去的永恆的回憶!初戀很純潔,就是純粹的沒有任何利益的愛情!那麼份美好,是永遠無法代替的!留在記憶中,寧靜的回憶。以後會遇到能和你廝守一生的愛人,那是另一種幸福!若干年後的端午節,回憶起美好的初戀!回憶起那年的端午節,我化身爲了屈原筆下的山鬼,存到現在已是精神是思想是美好的記憶,是漸行漸遠的夢了。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4

母親節快到了,總想寫點什麼,多少文人墨客對偉大母親的讚美詞,總讓我感到寫這話題太沉重,那我就從生活的一個側面談談我的母親—一個平凡的母親。

去年春天,朋友送來幾斤糯米,放了很長時間愁得不知該怎麼吃,端午節前到超市購物,看到大量賣糉子的促銷廣告及各種包糉子的竹葉、糯米等,忽然想起家中的糯米爲何不包成糉子吃。因此,順便從超市購買了幾包鮮綠色的真空包裝的“鮮糉葉”。回去後把糯米就泡上了。第二天就開始包,憑着記憶先把兩張糉葉圍成漏斗狀,裝上糯米及紅棗,再折回來,捆上線,可手中的糉子怎麼包都不像樣,就是不聽話,怎麼扎捆也不像記憶中母親教我包的糉子,煮出來的糉子破的破、漏的漏,鍋裏都是米。這時纔想起原來學藝拜師不到位,只是看到母親包糉子時的模樣,沒有親手包,只可惜當時母親外出旅遊不在家,現學都找不到老師,沒辦法,只好湊和地包了一部分,剩下的米用了偷懶的辦法,把糉葉鋪在蒸鍋屜子上,把米放上,再蓋一層糉葉蒸出來得了。

透過這次包糉子,才感覺到母親平常爲我們所做的很多事我們都認爲是應該的,也從沒有注意到一點小事其中蘊含着大量的知識資訊在裏面,也蘊含着我們很多傳統的文化在裏面。母親是江淅人,心靈手巧,記得幼年時每過“端午節”,我們都能吃上母親親手包的好看又好吃的糉子,那是上世紀60年代,我家住在福建的山區永泰縣,那是山清水秀的美麗的南方小縣城,附近有條河,不遠處就是山巒,到處都長有一簇簇的竹子,葉片大大的,每當要包糉子,我就會拎上竹籃子,帶上弟妹去採摘,包出的糉子竹香味特別的濃,所以在超市買糉葉我還是喜歡買鮮的,總想找到記憶中過去糉葉的影子,可是現在真空包裝的“鮮糉葉”,令人大跌眼鏡。

今年清明過後,春暖花開,母親又要回故鄉去遠遊,我想今年端午節又吃不上母親包的好吃的糉子了,決定一定要把包糉子的手藝學會。於是跑了幾家商鋪去購買糉葉及包糉子的原料,因爲不到季節都沒有賣的,無奈就找出去年剩下的一包真空“鮮糉葉”,買了兩斤糯米,積極主動地找到母親拜師學藝,母親一看非常高興,終於有人看到她的手藝的重要性了,非常認真地手把手地教,一點不合格都要重來,並說“東西可以亂吃,活不能亂幹,差一點都不行”,這句話是我常聽母親掛在嘴邊的,老人家的話與當今我們學的《細節決定成敗》,真是大同小異。只不過她們用淺顯的語言講出來,而沒有那麼多高深的理論。道理都是相同的。在母親的指導下我終於學會包糉子了,包出的糉子有棱有角既好看還好吃,這次煮出來的糉子還是有漏米現象,問題就出在那“鮮糉葉”上,母親說在北方只能買那種幹糉葉,這不又學了一手。我想我國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是在這種手手相教,口口相傳中才保留下來的吧。

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帶給我們商品極大的豐富,超市裏各種口味的糉子都有,但我總覺的沒有母親包的糉子好吃,口感不一樣。母親年紀漸漸大了,每年我們都勸她別包了,她總要多包一些,送給幫助過她的左鄰右舍,她說年齡大了,受別人的恩惠無以報答,只能拿出點自己的手藝回贈一下朋友。母親每次包糉子都會準備多種原料、多種顏色的線,好區分不同口味的糉子,邊包嘴裏會邊叨叨,大女婿愛吃紅棗餡的,大女兒愛吃花生的,外孫愛吃純糯米的,兒子愛吃肉餡的等等。母親是把她的愛包進了糉子裏,我也要將這份愛代代傳遞下去。母親節即將到來僅以此文獻給我親愛的母親,並說一句從不當母親面說的話“媽媽,我愛您!”

端午節的作文1200字 篇5

夾着黃沙般的風把我吹得臉在抽搐,但是,在這滿眼的青綠中,哪裏會有黃沙,噢,也許這是來我心中的吧!

抽劍扣舷,清清的河水在劍刀下劃過一道淺痕。突然,我把佩劍高舉過頭,用力地揮舞着划動。薄如蟬翼的水花,在船頭變化着,宣泄着心中的恕氣。

船伕看呆了,也許世人從未看過我瘋狂的樣子,但我能不瘋嗎?“固時俗之工巧,偭矩矩兒改措”世人都醉我獨醒,這和醉了有什麼區別!

當初我懷着八斗之才,把我的赤子般的愛國之心恭恭敬敬地呈上那個宮庭,換來只是一次次把我的赤誠全被抹殺。世人一次次罵我:“愚忠啊,愚忠”!而有誰知道,我那一夜長跪在雪門前的辛酸,我那一次次怒嘯在撕烈寒風中的崩潰,我這一桶桶水傾瀉到臉上時的狂喪!這些,都是爲了誰啊?

爲了楚王?不,我只是無法把我追求正義真理的心交結他們糟踏!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

汩羅江水,還在洶涌着,日出日落佇立在江面,憑流水,淘不盡,我那無窮的愁緒。曲,是世俗之道,直,是我生命之本。“何方圓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夜,已深了,汩羅江,一輪明月清如水,呵,月亮也是圓的,曲的呀!但它卻是如此可愛。

抑鬱之園,這注定是我最後葬身的地方。莫負明月邀我飲,着我鐵衣映月銀。

那一身銀甲,在被十五年的掩蓋下,今天又照出了它的光輝。我雖是個文人,此時又開始重溫十五年前

的夢。月下舞劍,寒甲如冰,吐一口酒塗沫在劍上。佩劍陸離,你爲誰狂,一身戎裝,明月照耀,我心瞭然

-無邊木葉蕭蕭下,一度春秋一分愁。歲月又從我身邊掠走了一年的時光,

無邊木葉蕭蕭下,一度春秋一分愁。歲月又從我身邊掠走了一年的時光,而陪伴着我的,依舊是那條亙古不變的汩羅。汩羅啊汩羅。我恨你如此無情,我妒你如此逍遙唉,算了,不跟你說話了,免得我又精神分裂了。

今天天氣陰涼,南山的雪峯上,總該有另一番樣子吧。我下了決心,帶上劍出發了,山麓是無邊的林海,半黃半綠的樹影間,依稀看到灰天和白雪。

蟲獸們也紛紛出來活動了,看到我這個不速之客,都很不友善,腳上的傷口透過草鞋滲出了血。

走在南山的山腰中,隱約地聽到一陣歌聲:“山間何處有紅塵,指點桃花又一春。閒時惟有簫劍意,直教南山外”,而後有響起了如煙如縷的簫管之聲。這真是難得的灑脫之音啊,循聲而往。耳邊清泉之聲,這幾絲天籟洗滌着我的靈魂,安撫着我的心靈。泉在面前形成了一張明鏡潭,水在這稍作停留後注入山麓,小河,注入汩羅江。靠潭而立是一所門扉半開的茅屋,當我正要走近時,又聽到那個聲音:“林扉已足深,何有楚狂人?”

呀!這一定是位高人,我駐足不前,恭敬叫道:“在下楚人屈原,因被塵世煩繞,故向仙人請教”。

“凡鳥末世來,豈有挽回天下才”,從屋中走出一位峨冠博帶道人,卻右手握簫,左腰佩劍,發未有半點霜白,濃眉下的眼中表現出一種與年齡不符的超然脫俗神色。他兩手抱拳道:“屈大夫,久仰!”

我驚訝於他的裝束竟與我如此相似,忙欠身道:“不敢不敢。”

他輕輕用劍在潭水間撥動,突然,一條條水柱從劍下劃出,直直地在空中向我灑來,我閉眼接受這撲面而來的水,頃刻間,我溼透了。

“這清泉潭的水能否滌盡你的污垢?”道人問道。我昂着頭,說:“連汩羅江也洗不盡的痕跡,怎是污垢?”“哈哈,汩羅江本來就已是濁世裏的一條江,哪有潭水清澈?”看着他淡然漠視的樣子,我憤然掉頭:“滿嘴濁世塵世,連蒼生都不顧的人,我還有什麼話和你說呢?”

正當我離去時,耳邊又響起他的聲音,“屈大夫,楚庭豈是你兼濟天下的地方,汩羅江邊領土,即將淪喪,你一心牽掛的君主,已成爲階下之囚。”

這是我已經料到卻不能接受的呀!山路已記不清是如何走完的了。耳際的話語,讓心靈遭受刀割。走回汩羅邊上,我看到了百年的宮庭被鐵馬烈火延平的瞬間,我看到了蒼生萬姓在斷戟殘旗的土地上流離的情景。

明月清風下,遠處傳來馬蹄的聲響,我卻解下了佩劍與簫管,一步一步地走向江心,尋找我的靈魂歸宿。

標籤: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