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從傳統到現代》教學活動及指導設計

《從傳統到現代》教學活動及指導設計

《從傳統到現代》教學活動及指導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在長期的傳統農業生產實踐中,人類發明了簡單的農具,這些農具是人手的延伸,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體現了人類的智慧。

2.初步瞭解從傳統農業到現代機械化農業的變革過程,知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生產發生了飛速的變化。

3.透過體驗,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崇尚勞動、崇尚勞動者的態度。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30~31頁。

教學準備

1.蒐集本地區常用的簡單農具的資料,既可以是文字、圖片等文字資料,如果有條件,也可以準備一些小農具實物。

2.讓學生調查本地區經常使用哪些簡單的農具,使用這些農具有什麼好處。

3.讓學生調查近年來本地區農村在農業機械化發展方面的資料。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匯入。“農作物的生長不僅依靠自然規律,在從種植到收穫的過程中,重要的是還要依靠人們的辛勤勞動,爲此,人類發明了各種各樣簡單的農具。這些農具都是人手的延伸,是人類的偉大創造。正像教科書第12頁第一段課文中所說的那樣:這些看似簡單的農具,設計都非常巧妙,蘊含着科學的道理,它們不僅減輕了勞動強度,而且提高了勞動的效率。所以,這些看似簡單的農具,其實都凝聚着勞動者的聰明才智。”

2.觀察活動。透過教科書第12頁的五幅插圖,探究“這些是什麼農具?是做什麼用的?使用這些農具有什麼好處?”也可以依據插圖和學生在課前的'調查和生活經驗進行探究,教師要加以指導。

3.體驗與交流。根據調查成果交流:“本地區經常使用哪些簡單的農具,使用這些農具有什麼好處?”如果能夠找到小農具,最好讓學生體驗一下,使學生理解與徒手進行勞動相比,這些看似簡單的農具設計的巧妙之處,是怎樣減輕勞動強度和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的。教師加以輔助說明,幫助學生了解一點有關農具的常識。在學生體驗簡單農具的使用時,教師一定要注意學生的安全。

4.閱讀討論。“人們把農業生產稱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叫做‘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動,農業勞動時間長,勞動強度大,體力消耗大,是很辛苦的。所以,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人們並沒有滿足於使用簡單的手工農具和使用畜力耕作,而是不斷髮展、不斷變革的。”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和觀察教科書第13頁的課文和插圖,並思考:這四幅插圖反映了農業生產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生產效率有什麼變化?

教師引導學生透過討論、交流後知道,農業生產經歷了使用簡單的手工農具和使用畜力耕作的階段,而且不斷髮展、不斷變革,直到工業化以後,生產出來的農業機械越來越多了,在田野裏勞動,機器更多地代替了人力和畜力,農業生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用拖拉機耕地,翻得深,耕得細,耕地的效率高;用收割機收割,可以做到大面積農作物的收割、脫谷、去除雜質等勞動一次完成,不用人工一項一項地去做了;另外,用插秧機插秧,省去了農民整天泡在水裏、彎腰手工插秧,且栽得又快又好;用中耕機鋤草,由拖拉機牽引,可以把大面積農田裏的雜草很快除去,比人工一鋤頭一鋤頭地鋤草高效又省力。

5.教師總結:“農業生產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衣食之源。人類從雙手採摘開始了農業勞動,後來人類學會了種植與收穫,從徒手勞動到發明簡單的手工農具,從依靠人力、畜力發展到現代農業機械化,無不凝聚着勞動的力量,凝聚着勞動者的智慧,凝聚着勞動者的偉大創造。”

給教師的建議

要重視對簡單傳統農具的資料收集,既可以是圖片,也可以是實物,重要的是理解這些農具是怎樣省力、高效的。

評價建議

觀察學生對本課題內容探究過程的參與和關注程度。

標籤:教學活動 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