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教師教育教學反思《志趣小談》

教師教育教學反思《志趣小談》

教師教育教學反思《志趣小談》

我教語文,原本就喜歡語文,這也是志趣所向吧。糾其原因,應該要感謝我小學和初中時的兩名語文老師,他們對語文的解讀和感悟讓我對語文情有獨鍾,從而使我從小就和語文這門廣博精深的學問結下了疑惑之緣,對語文發生了極大的學習興趣。義無反顧的懷揣着印着“語文”字樣的教科書大踏步地走上了三尺講臺。

之後的歲月,在不時的教學的經驗積累中,我更深刻的感到,一個同學要學好語文,興趣有多麼的重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話一點也不假。我認爲一個老師花再多的精力用在提高同學的學習興趣上都不爲過。只有讓同學對自身所教的學科發生了無限的興趣和求知的慾望,才幹讓我們的老師在教學上變得輕鬆。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喜好是最好的老師。”瑞士教育學家皮亞傑也曾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於興趣。”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求知的前提,學習的動機,成才的起點。心理學研究認爲,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使大腦、各種感官處於最活躍狀態,以最佳地接受教學資訊;能促使同學自覺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於學習活動;能使同學在繁重刻苦的學習過程中,抑制疲勞發生愉悅的體驗。因此可以說,學習興趣是同學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實際並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因素,是推動同學學習最實際的內部動力。

如何讓同學發生興趣?下面我就此問題談談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收穫。

一 要讓同學對自身所教學科發生興趣,作爲教師的我們,更要對自身所教的學科堅持興趣。隨着時間的推移,教齡的增加,審美的疲勞,或許我們已經逐漸對自身所教的學科發生了厭倦的情緒,同學在不時變換,自身卻始終拿着舊的知識,舊的課本去教,這樣,年年如是,天天如是,再想上的課,再期待與同學發生思想共鳴的課,都會變得索然無味。所以我認爲,我們無妨換一種方式去看教了一遍又一遍的課文,試着以一個同學的心態去看待這篇課文:這篇文章講的是什麼?向我們傳達了什麼資訊?最讓我感到有趣的是什麼?我最想透過這篇文章獲得什麼?接着截取一個亮點入手,以一個新鮮的話題引入新課。然後面含微笑,饒有趣味的進行講述,這是一種自我心理暗示,我個人認爲這是一個很好的緩解“教學疲勞”的方法,做一回無知的少年又何妨?至少可以讓自身不會感覺很累。

 二 做好每一個開場秀,說是秀,真可以說得上是略帶扮演性質的課前活動。記得在上初一的《風箏》一課時,是一個令人懨懨欲睡的下午,看着無精打采的同學,我突發奇想,以自身兒時的一件小事說起,說自身有一次在他人的鼓動下,沒經過父親的同意下河洗澡,結果被父親隨手扯下的一根柳樹紙條打得體無完膚,痛哭流涕。我在敘述時聲情並茂,父親的神態表情,扯下柳枝的動作,自身的可憐捱打的模樣,再現得十分逼真,逗得全場同學鬨堂大笑。短暫停頓過後,我話題一轉: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讓我想起了兒時的這一幕,想看看魯迅怎麼對待天真的童心嗎?想知道魯迅在精神上虐殺一個可愛的小兄弟後的反思嗎?我們進入新課——《風箏》。這樣,同學們個個面含期待,露出迫不和待想對課文一探究竟的神情,讓我從容不迫的完成了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匯入的時間不多,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實這也是激趣起到的良好迴應,把這個誰都知道的理論化作實踐而堅持下去,相信有作用。

 三 尊重同學,和他們做朋友。尊重他人一直是中華民族保守的美德,而教師“德高望重”的思想一直難以改變,其實和同學做一對對平常的朋友也未嘗不可,這一點我深有感觸。還是舉個親身實例:一個雙差生,又一次在我上課的時候,他連筆都沒有,我板書,只有他一個人無所事事,以遊離的目光看着別的同學認真地做着筆記。我剛要發作,但一回想自身過去因爲不能剋制自身而與他發生的種種不快,想到教師和同學針尖對麥芒的兩敗俱傷,我抑制住自身的怒火,想了一個自身也不知道行不行得通的方法。我和藹的微笑着對同學們說:“同學們,老師把字寫在黑板的哪個位置你們看得最清楚啊?”一句問話,引來全班同學的響亮回答:“寫在中間!……寫在右邊!……寫在左上邊……!”各自都爲了自身最好的位置向我爭取着板書的位置。當然這個時候我只聽一個同學的回答,就是那位雙差生。也許是出於好玩,大聲叫到“寫在右下角!”(對於他來說的一個好位置),我當即作出決定:“好,我和XXX的關係這麼好,就寫在右下角!這樣XXX同學才幹看得清楚!”這話有作用,他露出誠惶誠恐的表情,好像在說:“真的是我嗎?”我馬上在他指定的位置工整的板書起來,這位從來不做筆記的雙差生當即作了一個讓大家都驚訝的舉動——向他人借筆。筆借到後,居然認真地做起筆記來,天!讓他動筆,簡直比登天還難,今天居然如此主動地做出瞭如此“驚人之舉”。從那以後,在我的課上,這位同學聽課比以前認真多了,能認真的配合老師做着筆記,看着他一天天的進步,我想:這類同學或許極少受到這樣的“優待”,在他們對自身都無所適從感到迷茫時,適當爲他們找回自信,重視他們,對我們教師轉化後進生有很大的協助。這次“無心插柳”之舉的勝利,讓我受到啓示:其實,教好一個同學,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難,只要尊重他們,爲他們樹立自信,讓他們在無數次的失意中找到自我,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年齡不成問題,身高不是距離”,堅持一顆童心也是我教學中的一種方法,其實誰都有過幼稚的青少年時代,誰又會有與生俱來的幼稚與穩重呢?或許這跟自身性格有關,一起和同學談天說地,一起和同學做做遊戲,打打籃球,談談歌星,說說電影,又未嘗不可?允許同學爲老師糾錯,放下尊嚴,去向他們請教問題也不是不行。現在的小弟小妹們比我們小時候可懂事多了,他們懂得怎樣對人處事,怎樣化解各方面的矛盾,甚至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他們還要高出老師一籌。假如時間允許,在上課的時候談談與課堂內容有關的其他人文知識,定能爲課堂增色不少。要知道,上課絕對不能照本宣科,死搬教條,在固定的模式下講的課只能是枯燥的,乏味的。反之假如能臨場發揮一下,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設定各種情景讓他們體會、感悟。或許沒有多媒體的輔助,然而透過我們教師的創設,同樣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當然,這是學科特點決定的,我個人認爲語文就應該這樣教,儘可能的拉近和同學的距離,讓他們覺得自身的老師讓人親近,不是那麼高高在上,儼然一個大朋友,和這個大朋友交交心,訴訴苦,也是一種訓練表達的一種方式,也何樂而不爲?這樣以來,同學喜歡老師,自然就喜歡這位老師教的學科了。當然,我在這裏所說的親和力,並不是說就丟掉了師道尊嚴,應涇渭分明,賞罰分明,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句話,掌握好尺度,掌握好分寸,做一名讓同學又敬又畏的“長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