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風箏的語文教學設計

風箏的語文教學設計

風箏的語文教學設計

【口語交際

這次口際交際的話題是秋天的快樂,要求學生交流金秋時節做的事情以及從中感受到的快樂。這些事情可以是和爸爸媽媽或小夥伴們一起做的,也可以是自己做的,如摘果子、看紅葉、放風箏、捉蛐蛐、收花生、挖泥鰍、賞菊花、秋遊等活動。講之前要選那些自己覺得最快樂,印象最深的事。講的時候,要把自己的快樂心情表達清楚,最好能使聽的人受到感染。

這次口語交際的導人的方式很多,可以從《風箏》這篇課文匯入;也可以用抒情的語言匯入;或者從有關的童年趣事匯入,與此同時,提示本次口語交際的要求。

教學時,先讓學生整理一下想說的內容,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交流方式,安排相互交流。可以同桌互相交流,可以自由組合交流,還可以男女生分組交流,要讓每個同學都有充分表達的機會。老師巡視,掌握各組的情況,適時給以引導。然後推選代表,準備到班上交流。

班級交流時,老師應當根據掌握的情況,有針對性地提示一些要求,好讓後續的交流更加高效。別人講的時候要認真聽,一個同學講完後,同組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其他組同學可以提問。

如有可能,還可以選大家感興趣的或普遍性強的幾件事,再一次展開交流,讓更多的人來說相對集中的幾件事,把事情說得更清楚,讓秋天的快樂表達得更充分。在班級交流以後,老師應當引導學生一起進行評價,小結收穫,指出不足。

【習作】

這次習作的形式是看圖寫一幅秋天的圖畫。課前要佈置學生準備一幅畫,這幅畫可以是圖片,也可以是自己畫的圖畫。所選的圖畫一定要和秋天有關,可以是秋大的景物,也可以是人在秋季裏活動的場面。

這次習作的要求是:

1、寫之前要先向同學介紹自己所選圖畫的內容;

2、寫的時候要用上平時積累的詞句;

3、寫好後和同桌交流,對自己的習作進行修改;

4、展示和欣賞。

根據以上要求,可以考慮設計下面的教學環節。

展示畫面,介紹畫面內容。注意引導學生能按照一定的順序,把畫面的內容說清楚。然後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啓發,開啟思路。寫畫面。注意提醒學生把內容寫清楚,把句子寫通順。用上平時積累的詞句。完成習作後,引導學生同桌進行交流。可以採用一人讀,一人聽的方式,這樣可以讓同桌細心聽,另外自己在讀的時候也會覺察到寫得不好的地方。交流時,互相提意見,之後根據所提的意見各自進行修改。展示、評價。把習作和圖畫一起貼在教室裏,讓大家欣賞評論。學生觀看後,各自說說自己所喜歡的圖畫和習作。

【我的發現】

這次我的發現提供了形式相同的四組詞語,每組都是以一個表示顏色的單音節詞打頭,接着在這四個詞的後面,擴展出表示前面這種顏色的新的詞語。這個題目有兩個設計意圖:一是引導發現,表示顏色的單音節詞和其他的字搭配可以組成新詞,意思更加豐富。二是進行詞語的積累,感受漢語詞彙的豐富性。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感知字詞,在讀的基礎上,引導從中可以發現什麼。交流發現,要不拘形式,學生不一定都能完整地把這個設計意圖說出來,只要有可取之處就應給予肯定,老師要對學生的發言作評價,最後還要把要發現的內容明確完整小結出來,爲後面的擴展作準備。詞語擴展。這裏的擴展有兩個方面,一是就課本里提供的幾種顏色來進行擴展,看能不能說出更多的表示黃、紅、綠、藍顏色,且含有這個字的詞。如,淺黃、黑紅、深綠、靛藍。一是除了這四種顏色外,還可以圍繞其他顏色進行詞語的擴展和積累。如紫、黑

【日積月累】

〖讀讀背背〗

這次讀讀背背安排的是對對子,對子裏所講的事物都和秋天有關。

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背誦,也可以說說讀後感受到的畫面。如學生有興趣,還可以安排拓展活動,鼓勵學生自己編類似的對子。可以仿照課本中的樣子寫一寫,如能押韻更好,但不可要求過高。然後互相交流自己編的對子,並評一評,看誰編得好。

〖我會填〗

這次我會填的目的是訓練詞語的搭配,進行詞語積累。短語前面的詞是狀語,要求補充動詞。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詞語搭配的多樣性,每處不只一個正確答案。

2、注意積累,填完以後再讀一讀,進行鞏固。

3、可以做些擴展,比如可以用競賽的形式,在本組或本冊學過的課文中或課外找類似的詞語說一說,看誰說得多。

參考答案:匆匆地(離開) 快活地(唱歌)

悄悄地(說話) 拼命地(工作)

輕輕地(飄落) 好奇地(盯着)

甜甜地(笑了) 認真地(思考)

【趣味語文】

這次趣味語文安排的是讀繞口令。這個繞口令描寫了彩霞映照大地,一羣花花綠綠的鴨子在水中好戲,水花和霞光相融的美麗而有趣景象。

教學時,可指名讓學生朗讀,要讀準字音,然後自由讀,同時展開想象,感受文中美好的景象。在讀準讀通的基礎上,讀出速度;再指導背誦。在學生自練的基礎上可進行繞口令比賽。比賽可分組來進行,再從每組選一至兩名同學參加全班的比賽。賽完以後做出評價。如果有可能,也可以佈置一些拓展活動。鼓勵學生課餘蒐集繞口令,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