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竹影》教案設計

《竹影》教案設計

《竹影》教案設計

一、說教材:

《竹影》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三篇課文,是藝術大師豐子愷先生的一篇關於藝術啓蒙教育的散文,本文是一篇意蘊清新、淡雅,字裏行間充滿靈動之美的散文。

兒童的生活、心態是豐子愷的漫畫題材,也是他的文章取材之源。正如他在《談自己的畫》中所說:“我企慕這種孩子們的生活的天真,豔羨這種孩子的廣大。”本文就是描述了一羣孩子在月光下描繪竹影的故事。平常的生活小事卻傳遞了一個大道理——童稚的遊戲中蘊含着藝術和美。文中優美的自然景物、濃郁的生活氣息、特有的兒童情趣,如同一幅中國畫呈現在讀者眼前。讀罷文章,不禁讓人追憶一段似水年華;咀嚼一味童趣之美;喚醒一縷童真之思。

二、說目標預設:

1.字詞積累作爲第一個目標。對於初一的學生,夯實基礎是很重要的。

2.通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瞭解課文內容。

本文按時間順序,寫三個孩子在庭院的種種遊戲,引出父親與孩子們對中國畫的討論。此文用筆如行雲流水,環環相扣。(《課標》指出“閱讀是蒐集處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

3.品讀課文生動的描寫,體味童趣美、感受語言美。

充滿童趣、生動的描寫是本文的最大特色。作者用生動細緻的刻畫、巧妙地比喻、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將月夜的景、物、人刻畫的生動傳神、富有情趣。結合學生年齡特點、本文的語言特色。

《課標》要求(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和本單元 “品味並積累優美語言” 的目標要求,所以我確定了此目標。

4.理解課文,體會童稚的遊戲中蘊含藝術和美,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感受藝術和美。

文章並沒有單純寫孩子們的遊戲,而是不惜大量的筆墨,寫父親引導孩子們瞭解中國畫。父親傳神的講解,在孩子們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文章結尾,孩子們的意猶未盡,華明的依依不捨,和“我”再欣賞掛在中堂吳昌碩的墨竹的感受,都說明孩子們在遊戲中受到了藝術的薰陶,很好地揭示了“童稚的遊戲中蘊含藝術和美”這一主旨。

《課標》中多處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審美情趣,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

三、說教法、學法: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引導、理解、體悟”等詞語,彰顯了我的教學理念。我採用朗讀教學法、美點尋蹤法、引導感悟法教學。引導學生從初讀、品讀、體悟〔初讀——理清課文思路(看天看月看人影——描竹影——談中國畫);品讀——體味童趣美、感受語言美)、體悟——探究文章主旨,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感受藝術和美〕三個層面引導學生走進文字,與文字對話,與作者對話。

學生採取自主探究學習,合作探究,即小組合作,自由品評法和朗讀、圈點勾畫法。

四、說教學設計

一、情境匯入

播放音樂《月光下的鳳尾竹》,導語:“月下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在寧靜的柔美的月光下,幾個活潑可愛的孩子約在一起,走到院子裏來,做起來各種有趣的遊戲,正是這些遊戲,讓他們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穫,想知道是怎麼回事嗎?

請大家和老師一起走進豐子愷的散文《竹影》。

【設計意圖】:古人云:好之者不如樂知者。用音樂來創設一種寧靜的氛圍,並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過渡:我們怎樣走進《竹影》呢?

二、瞭解一段往事

1.請4位同學用“開火車”的辦法(每人2個自然段)接力讀課文。其他同學在聽讀的過程中,注意他們是否有讀音的錯誤,同時把你覺得需注意的字音、字形圈出來。

4位同學讀完後,師生應加以適當點評。

2.請同學說說需要注意的字音、字形。

設計意圖:語文素養是靠平時一點一滴積累的,所以文字關還是要重視。

3.逐步啓示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理清行文思路。

聽讀完課文後,文中寫了那幾個人物?(生回答)

我們幾個什麼時候做遊戲的?(生回答)

這些小朋友在夏天的傍晚幹什麼呢?(生回答)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文章內容的話,你怎樣概括?

學生回答不到位的,老師可適當加以補充。

【設計意圖】:《課標》指出:“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課文思路,瞭解課文內容。”這是理解課文的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才能進入下一個板塊,深入學習。

過渡:瞭解完文章內容,你覺得孩子們玩的怎樣?用一個詞來說說自己的感受。

(有些同學應該能答到“趣”字上)

三、感受童年之趣

1.大家認爲是“有趣”的,那麼請大家默讀課文,勾畫出文中充滿童趣的句子,說說你的理由,前後排同學可以討論。(課件)

2.學生回答。學生可能會答到以下一些方面:華明來時的影子像青蛙跳;華明的不請自來,無讓而坐;小夥伴們對弟弟所提問題的探討;大家對水門汀上竹影的讚美、描繪;我們十分自得地將自己的作品比作名家的大作……

老師在這一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感受孩子們調皮、可愛、愛刨根問底、注意了容易轉移等天性,感受字裏行間流露出的那一份童趣、童真。有些語句應讓學生讀讀,讀出那份童趣。

3.在同學們的眼 ,這羣孩子是這麼的有趣,那麼在他們的父親眼中是否有趣呢?請畫出相關的語句回答。

老師應引導學生理解父親也蹲下來和我們一起描繪,興之所至,和孩子們聊起了一點中國畫知識。如有學生談到“中國畫和西洋畫的區別”可讓談們請教美術老師。

【設計意圖】:七年級的學生還是孩子,這一部分的尋找和感受會極大地引起學生的共鳴,會讓學生髮出會心的一笑,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也會勾起學生對自己的童年的美好回憶,這將爲後面的環節打下一個基礎。

過渡:文章不僅帶給我們童趣的美,跟着孩子的眼睛,我們還會發現“物外之美”即美景。

四、品味物外之美

1.美美地找: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章,找出你覺得美的語句,用“我覺得__________很美,因爲___________”的句式,談談自己的品讀收穫。(課件)

2.美美地品:學生舉手回答。學生有可能會答到:傍晚時光的美、月光的美、月光下竹影的美等等。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要加以引導,同時可採用“置換法”、“刪除法”等方法,讓學生深刻領會到課文語言的精美、傳神、意蘊豐富。

3.美美地讀:教師在學生品味語言的基礎上,一定要讓學生讀一讀,讀出那種韻味,讀出那份情思。

4.小結:大家談的都不錯,老師小結了一下,同學們從這幾方面來品味語句的:①用詞的傳神 ②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 ③語句中某些詞語的表現力 (課件)

今後大家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要適當地運用這些方法來賞析語句。

【設計意圖】:本板塊設計意圖有二:①品味文章中優美的語句,是散文學習的重點,也是《課標》明確提出的要求。所以本板塊是本節可的重點之一。②“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加以歸納,讓學生掌握方法,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過渡:孩子們玩的忘乎所以,以至於“我”的父親走近也毫不知曉,但恰恰是父親的到來,給了我們更多的收穫。

五、悟物外之思

文末作者寫到:“我回到堂前,看到中堂掛着的立軸——吳昌碩描的墨竹,似乎更有意味”。這幅墨竹畫在作者家裏一直掛着,他已經很熟悉了,那麼爲什麼他此時會覺得更有意味呢?(課件)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老師在巡視過程中可適當加以指導。

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作者兒時與夥伴們天真爛漫的描竹影遊戲活動及父親把孩子們帶進中國畫的藝術殿堂的事,揭示了生活中處處包含着藝術和美。”方面來理解。

【設計意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智慧碰撞,產生美麗的火花;同時,個體的片面認識趨於完善。也讓學生對文章的認識昇華到理性的感悟。

過渡:這些孩子樂在其中,不禁也讓我們回憶起自己的童年。那麼我們的童年有沒有類似的經歷呢?

六、遷移——由文字到自我

那麼你們是否和作者一樣,在不經意間就得到了收穫的呢?能不能講一講讓我們大家分享一下?

學生思考,舉手回答。教師作適當引導。

【設計意圖】:語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語文。這個設計,意在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感受藝術和美,加強語文與生活得聯繫。

七、 結語:剛纔同學們講自己的經歷說得真好。在不經意之間,你們就得到了不少的收穫。看似平凡的生活,只要你們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你們就能發現生活中美好的東西無處不在。只要你是一個生活的有心人,無論是在課堂還是課外,無論是遊戲還是學習,你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同學們,讓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