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錯誤教學反思範本

錯誤教學反思範本

錯誤教學反思範本

篇一:《錯誤》教案 教學反思 2006-11-20

片斷分析

《錯誤》繼承了古詩的詩詞風格,特別是秉承唐宋詩歌的藝術成就,體現了現代婉約詩的典範。基於這一突出特點,先理解全詩,然後與古詩詞呂本中《採桑子》、溫庭筠《望江南》 的比較作爲教學的重點和拓展閱讀,讓學生透過比較分析來切實的體味《錯誤》這首小詩的特點:傳承古詩詞“閨怨”等傳統文化因素,形成濃厚的民族風格。

我透過五個層級性較強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完成對全詩的理解:

1、 邊讀邊思考:詩中隱含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學生展開聯想、想象很快就口述了一個美麗悽婉的故事,故事中有一個美麗的錯誤。

2、 爲什麼說是個美麗的錯誤?

學生回答:因爲它曾喚起了女主人公內心美好的感受。

3、 這個女主人公怎樣的性格特點纔出現了這個美麗的錯誤?

學生回答:內心特別封閉的人:如寂寞的城,如窗扉緊掩。

4、 作者透過那些意象來寫女主人公的這一性格特點?

東風不來,柳絮不飛,跫音不響,窗帷不揭

透過這四個有層級的問題,學生對全詩有了深入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在此基礎上進行比較閱讀分析,更深刻的理解《錯誤》這首詩的古典意象美,古典意境美,古典意蘊美。

5、比較閱讀 《錯誤》與呂本中《採桑子》、溫庭筠《夢江南》的有何相同之處?

《錯誤》短小別致,正如評論家所言:“堪與頌詞小令相提並論。” 呂本中《採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恰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月圓之夜,一位少婦卻枕愁難眠。原來是外出的丈夫,不能與她相處在江畔高樓共賞這皎潔的明月了。思夫不得,少婦便生哀怨之心。“正說反說,俱是愁痕。” (錢鍾書語) 從江樓圓月聯想到人生的聚散離合。不過月的陰晴圓缺,卻又不分“南北東西”,而與人相隨。詞人取喻新巧,正反成理。以“不似”與“卻似”隱喻朋友的聚與散,反映出聚暫離長之恨。從呂本中《採桑子》詞中我們感悟了一位獨守幽閨、思念丈夫的妻子的哀怨和憂傷之思夫之情。中國古典詩歌中反映妻子思念外出遠遊的丈夫的這種“閨怨”題材的思婦詞,不勝枚舉。鄭愁予《錯誤》中寄予的思婦閨怨的句子和情調,其淵源在於此。再看溫庭筠《夢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顰洲。”詩中主人公滿懷希望,精心打扮,獨自憑欄,登上高樓。千船過盡,都不是自己心中的人,夕陽西下,斜暉脈脈,江水悠悠。柔腸寸斷,不堪回首江中白蘋洲。這也是寫思婦倚樓望歸舟的惆悵纏綿之情。而鄭愁予的《錯誤》不僅如此,而且選用並糅合了傳統的閨怨、鄉愁題材,使得詩歌更有內蘊,更有韻味。作家楊牧說,“鄭愁予是中國的中國詩人”。就是指我們從他的詩中感悟到了一種濃郁的古典美。《錯誤》的所有意象我們都似曾相識,都可以在唐詩宋詞中找到大量的使用這些意象的句子;寫遊子羈旅之苦、寫思婦幽閨之怨的題材更是從《詩經》直至新詩長期沿用的傳統題材;“美麗的錯誤”這一經典構思在溫詞和柳詞中又可以窺見它的影子。

透過比較閱讀、分析,學生體悟三首詞中的意象美、意境美、意蘊美。

教學反思: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課程要爲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發揮應有的作用。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的知、情、意全面發展。”“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作爲文學之母的詩歌,是情感的高度凝聚與昇華,是創作者內心的最真實的顯露。與其它文體相比,詩歌更能充分顯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懷。優秀的詩篇能豐富和美化精神生活,並啓示真理,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並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淨化人們的靈魂。因

此,詩歌教學理應成爲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中國是詩的國度,古代詩歌遺產光輝燦爛,“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新詩也成績斐然。高中語文課程選入了不少優秀詩篇,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素材,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情緒和感情是詩的基礎,因此,詩歌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領悟感情,品味語言上,重在誦讀、品讀。透過品讀得其精要,透過誦讀領悟作品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任何形式的文學藝術都是透過語言來表現主題、傳達情感的,詩歌也不例外。對詩歌語言的品味,將有助於我們深入領會詩歌用語言塑造的“意境”。在教學中,老師要善於點撥、啓發和疏導,抓住關鍵語句,共同品味詩歌語言運用之妙,尤其要引導學生抓住詩中“陌生化”的語言或運用非常精妙的語言深入挖掘,領悟詩歌內涵,體味詩歌情感、形象和意境。在教學《錯誤》的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真正走進作品,透過五個層級性的問題與文字對話,並適時點撥,緊緊抓住“東風不來”、“柳絮不飛”、“蛩音不響”、“春帷不揭”這四個否定句,以及“恰如青石的街道向晚”、“窗扉緊掩”這兩個倒裝句式,讓學生透過比較、品讀,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力,準確把握了詩歌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更進一步體會到了詩中那位女子的內心世界,從而更好地把握了詩歌的內涵。

透過這堂課的教學,筆者覺得:高中語文中的詩歌教學,應着力於立足語言、感悟文學, 語言的分析應着重放在關鍵詞句的品味上,重在引導學生體味詩歌煉字煉句的精妙,重在提高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詩歌學習應重意象分析,讓學生學會以“意”解詩,體悟意境美,感受意蘊美。如能這樣,方可期望逐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審美能力,潛移默化,陶冶性情。

調整意見

該詩深受我國古典詩詞的影響,它雖不象古典詩歌一樣講究嚴格的格律,卻也十分強調詩歌的節奏韻律,處處流淌着古典的韻味。在教學中沒有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誦讀,應該指導學生準確把握詩的節拍、停頓,把握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要求學生在反覆誦讀中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用有聲語言再現詩的意境,在誦讀中容易把握詩歌的情感脈絡,在讀中感悟詩人的離愁別緒,從教學效果來看,反覆誦讀,充滿激情的誦讀,能使學生很快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使學生腦海裏有情有境,從而很快進入了深層次的感情體驗。《錯誤》一詩有着古典美,其中意象傳承了古典詩歌的意象美,音韻和諧,適合誦讀,但是在這堂課中誦讀較少,應在抓文字本的同時重視誦讀。

教學啓示:

一、 這堂中提問注重了“問題的層級性”。層級性就是指透過問題形成教學的思維鏈,環環相扣,引導學生逐步深入理解內容。《禮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悅以解。”這是說,教師善於提問的,好像攻伐堅硬的木頭一樣,先從脆弱的部分入手,然後再砍伐那堅硬的部分,久而久之,學生自然能愉快接受,理解各個問題並作出準確回答。教師發問,應該遵循由淺入深、由難到易的邏輯順序,引導學生循序漸進。本堂課中五個有層級性的問題就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逐步理解全詩,這一樣一系列的問題,不僅分析了意象、人物、內容,也把這首詩歌所承襲的古典詩歌的特點也分析出來了。

提問的層級性要求教者站在高處,從整節課、從整片課文出發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問題,這樣的問題纔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夠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了,教者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這樣的提問處理,學生更喜歡接受。

二、 在詩歌教學中教會學生“以物解詩”。透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把握全詩的感情色彩。特別是現代詩歌中的意象分析,把握現代詩歌的古典意象美,從傳統詩歌中尋求解讀方法。

篇二:我們的錯誤教學反思

我們的錯誤教學反思

《我們的錯誤》是一首外國兒童詩,它用富含哲理的語言,以一種內心剖白的形式與學生進行對話,說明了在人生道路上面對錯誤,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的重要意義,從而引導學生面對錯誤時,要正確認識它,並採用積極的態度改正它

我在教學中一貫重視抓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對於犯了錯誤的學生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平時班中有犯了錯誤的學生,全班同學都敢於批評指出,以理奉勸,並能熱情幫助其改正錯誤,班中批評和自我批評的風氣較濃。所以學習這首詩歌先讓學生反覆吟誦,在讀中感悟,再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知識與情感的參與,讓學生聯繫自己的實際,用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身邊的事例來豐富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感悟詩歌的內涵。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力求體現課改的新理念:

1.以讀爲本,讀中感悟。本課設計了快速閱讀、自己練讀、小組練讀、各組比賽讀、男女生賽讀、師生接力讀、個人挑戰讀,品讀,默讀,齊讀等多種讀書的方式。

2.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把閱讀學習的主動機交給學生。

3.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師相機引導學生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正確理解反問句的意思,並比較體會反問句的語氣。

篇三:第9課 修改文章中的錯誤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第9課 修改文章中的錯誤

一、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內容爲廣東省小學課本《資訊技術第一冊(下)》第9課《修改文章中的錯誤》。本課是資訊技術第一冊(下)第二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生熟練掌握英文打字與擊鍵要領後,進一步學習輸入中文,以及使用日常的辦公軟件Word把作文日記和各種有用的文字資料儲存到計算機中,爲後面在計算機中進行文稿的編輯、修飾、打印以及編制作文集作鋪墊。

二、對象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小學四年級學生。透過前面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對資訊技術知識有一定的瞭解,對電腦操作有一定的能力,基本能夠使用一部分軟件,已具備在Word軟件裏輸入中英文的能力和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理解能力、自學探究能力,也知道了一些功能鍵的操作與使用,這給這節課的操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在Word軟件裏開啟Word文檔的方法。 (2)掌握刪除多字和定位遊標的方法。 (3)掌握在文段中插入漏字的方法。

(4)掌握改寫錯別字的方法,瞭解使用改寫功能來改寫錯別字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透過自主學習課本知識,提高自己藉助輔助材料完成操作的能力。 (2)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採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提高學生髮散式思維能力。

(3)在學習過程中,採用小組競賽的方式,培養學生集體精神和學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認真觀察,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嘗試自己解決問題,從而體驗到自主學習帶來的成就感。

(2)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的同時,培養學生在輸入中文時,及時修改文章的良好習慣,進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認真、嚴謹、細緻的行爲習慣。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刪除多字,改錯別字、插入漏字的方法。

難點:綜合及靈活運用這些修改文章的方法,修改文章中的錯誤。 五、教學方法分析

本節課在教法上遵循“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原則,將多媒體與教學整合,圍繞“以任務爲主軸,問題爲主線,探究學習爲主要方式”來開展教學,有效地把知識和能力訓練融爲一體。

在學法上,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透過觀察、思考、交流、搶答、自主探究等一系列活動,自己完成一個個任務,並發現規律,總結方法。

六、教學策略分析:

本課採用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以“任務”爲主軸,透過設定一個個的任務,

指導學生啓發式、探索式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相對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意識。

另外,考慮到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性,以“微課”的形式給學生提供多字、漏字、錯別字的修改過程的視頻。學生透過觀看視頻,模仿操作,從而完成任務。

七、課前準備 1.《我喜歡西安》、《玲玲的日記》兩篇未修改的文檔 2.演示課件、操作過程視頻(微課)

八、教學過程

爲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從“引” 、“探” 、“用” 、“拓”這四個環

教學反思

小學資訊技術課程主要是爲了讓學生初步瞭解現代資訊技術的一些簡單知識,學會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結合以上幾點,我想從以下兩個方面對這節課做一下反思: 一、好的方面:

(一)激趣匯入,做好鋪墊。

小學生學習一般都憑藉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學生主體參與的活動將是被動的,但是一旦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喚起他們的主動探究和求知慾望。所以根據這一特點,我先帶領學生一起觀看幾張照片——南雄旅遊勝地,用學生比較熟悉的東西拉近我與學生的距離,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爲後邊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由簡變繁,層層遞進,不斷拓展。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對教材進行了二次開發。如果一開始就拿一篇文章給學生改,學生學起來比較吃力。於是,我選取了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古詩三首裏三句有錯誤的古詩句讓學生修改,一則學生比較容易發現錯誤,增加他們的信心,二則爲後面的修改文章作了鋪墊。後面的修改文章,我考慮到文章描繪的是西安,我覺得西安對於學生來說太不熟悉了,於是我改了範例,變成《我的家鄉南雄》,用貼近學生實際的例子來展開課程,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學習氛圍更濃。我還進行了知識的拓展,例如,在課堂總結環節,我不僅進行知識的總結,我還擴展到鍵盤指法、學習習慣等方面,最後以一句名言告訴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對一個人的成功至關重要。由簡到繁,層層遞進,不斷拓展,達到教學目標。

(三)任務驅動,合作學習。

在教學中我採取了任務驅動的方式,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我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佈置一些實際的操作任務,學生帶着問題,透過小組討論和學習掌握操作方法,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這樣不僅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還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也真正掌握了知識,也較大地提高學生之間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四)直觀演示,加深記憶。

篇四:別爲自己的錯誤找藉口教學反思

別爲自己的錯誤找藉口

南樂縣第三實驗小學 張振玲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好像是爲犯錯的人找到了合理的藉口。但是我認爲這句話對教師這個神聖的職業來講,有些不妥。因爲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爲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我認爲教師應該完美。

那是我剛到小學教語文課,有一次在上課的時候,學生在自由讀書,我在黑板上書寫生字。寫着寫着,突然想起一個學生沒有來:這個孩子今天怎麼了?是不是生病了,還是怎麼了。不知不覺生字已寫好,學生課文也讀好了。 我回過頭來,看見一名學生正舉着手,不等我叫,他就着急地說:“老師,您寫錯字了,‘奪”字多了一點!。”我於是很生氣,說道:“誰讓你說話了,讓你讀書呢,坐下。”我回頭一看,確實是多了一點,我把上面的“大”寫成“太”了。於是,我臉一紅,拿起黑板擦擦掉,重新寫了一個,並機智地說:“這個字容易寫錯,老師謝謝這位同學勇敢指出老師的錯誤,希望大家以後不要犯和我一樣的錯誤!”學生點點頭,然後我們開始了正常的上課。我並沒有因爲自己寫錯字而中斷教學,學生也沒有因爲老師在課堂上出錯而大聲喧譁。

此事讓我考慮良多,我對自己嚴格要求

一、教師應儘量做到完美

人總有犯錯的時候,教師也不例外。當教師的人一談到錯誤,往往會想到學生,因爲在教師眼裏,學生是錯誤的

“製造者”,總有沒完沒了的錯誤。可事實是,教師不但也會犯錯,而且有時犯的錯誤要比學生嚴重得多,最常見的就是課堂上的知識性錯誤。需要認識到的是,教師的錯誤不僅僅是個人行爲,它會影響全班學生的學習。教師的錯誤,大都是因爲自身知識淺薄或在課堂上“開溜”造成的。對此,教師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儘量做到完美。“教師無小節,處處是楷模”。

二、要正確對待失誤

教師課堂上出現錯誤時,要坦誠面對。有些教師主張隱藏過去,提倡這樣說:“喲,這是老師設的一個陷阱,你竟然看出來了,眼真尖!”錯了就是錯了,教師不必遮掩,否則會讓學生覺得老師不誠實。有些教師則認爲錯誤被學生指出,有損自己的面子,常大聲訓斥學生:“就你能!不好好學習,專門挑事!”這樣,學生當時雖然嘴上不說什麼,但以後心裏會對你產生敵意。因此,出現了錯誤,教師要勇於承認。這樣,教師在教育學生時,也能正確對待學生所犯的錯誤。

三、要冷靜地處理失誤

出現失誤之後,教師一定要靈活處理,機智地化解尷尬。 一是自己馬上意識到了。遇到這種情況時,教師只需要馬上跟一句:“對不起,老師說錯了。”或“對不起,老師寫錯了。”然後重說一遍或者把板書改過來就行了。

二是自己沒意識到,學生髮現了。遇到這種情況時,教師首先應該表揚學生說:“你們真了不起,老師說錯了,你

們一下子就聽出來了!那你們幫老師改一改,我應該怎麼說就可以了?”或“你們真了不起,老師寫錯了你們一下子就看出來了!那你們幫老師改一改,我應該怎麼寫就可以了?”學生們一聽教師需要自己幫忙,勁頭就來了。這種將錯就錯的處理方法,巧妙地將失誤變成教學機遇。也許此時教師的“裝糊塗”會使自己的學生更聰明。

三是教師自己後來又意識到了。遇到這種情況,教師首先不要慌,要找一個適當的機會進行補救,可以跟學生這樣說:“剛纔老師在講到某個地方時,我是這樣說的,現在你們聽一聽這樣說對嗎?”或“我現在提問一下學生,看誰記得清老師剛纔說的是什麼?”

現代社會知識更替日益頻繁,我們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完善自我,真正做到“傾一腔熱血哺育祖國未來,引萬道清泉澆灌文明之花。”現在社會對教師的地位越來越高,家長和學生對教師的期待越來越強,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做到完美呢?

篇五:錯題教學反思

巧用“錯誤” 詮釋“精彩”

泰戈爾哲理詩中有:“當你把所有的錯誤都關在門外,真理也就被拒絕了。”同時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學習上,很多學生同樣也會經歷很多失敗,但智者能巧妙利用失敗從而孕育成功。在教學上,有許多教師也經歷過失敗,但仁者能巧妙利用失敗從而孕育成功。因此教師要善於蹲下來看學生,要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允許學生在學習上產生錯誤。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其中蘊含的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也是一種“美麗”。教師捕捉學生的錯誤反思自己的教法教學理念,而使今後的教學更精彩,“錯誤”也因此而“美麗”。

一、善待“錯誤”—— 春風拂面露華濃

錯題教學反思

錯題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爲表現及其行爲依據,透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援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教學”與“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簡言之,教學反思是以探究和解決教學問題爲基本點,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爲動力,不斷提高教師素養和教育教學效能的過程。

隨着教學反思的功能日趨明顯,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注重對自己教學實踐的反思。那麼,教師應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呢?筆者認爲,要想讓教學反思取得預期的效果,教師應強化反思意識,明確反思內容,掌握反思方法,養成反思習慣。

一、強化反思意識

一個不懂得反思的教師,是一個不成熟的教師,是一個缺乏理智與創新發展的教師。考爾德希德說:“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於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他們事業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能力。”教學反思來自教師自我意識的覺醒,而自我意識的覺醒產生於在舊有理念導向下的實踐的困惑和迷茫。因此,教師要自覺增強教學反思的意識,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反思、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從而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爲,提升教學水平。

二、明確反思內容

教師應從哪裏入手進行教學反思呢?筆者認爲,教學反思的內容可以大致分爲教學理念的反思、教學行爲的反思和教學效果的反思三個方面。

1.教學理念的反思

首先,教師要敢於對原有的教學理念進行質疑,挖掘隱藏在教學行爲背後的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如,“我以這樣的理論爲指導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我從中學會了什麼?”等。其次,教師要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教師要認真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爲是否貫穿了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是否內化爲了教學行爲,克服就操作論操作的錯誤做法。再次,教師要以開放的姿態接納新思想,積極學習和研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並透過不

斷實踐,思考和構建新的教學理念,克服教學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學創新能力。

2.教學行爲的反思

教師應以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爲基礎,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理性思考,不僅要對教學觀念、動機水平、情緒狀態等心理因素進行反思,還要從教學方法、教學材料、教學媒體等方面去思考、質疑或評價自己教學的有效性,並自覺地根據反思的結果矯正自己教學中的不良行爲。反思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一是對課堂教學行爲作出技術分析,如教學中教師控制學生參與課堂的程度、師生關係的處理是否符合主體性原則等;二是對課堂教學中採取的教學策略進行思考,總結精彩片段,思考失敗之處,如“教學中是否出現了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方面還做得不好,可以怎樣改進?”等;三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爲是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不同的發展等。

3.教學效果的反思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成功的教學也有遺憾之處,而科學、有效的反思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因此,教師課後要對自己的教學成敗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反思,總結成功的經驗,分析失敗的原因,尋找解決的辦法,如“這堂課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這堂課的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行爲有哪些差距?該如何處理這些差距?”等。同時,教師要學會用遺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結果,用辯證的眼光看失誤的問題。這樣,透過“由教反思到學、由學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誤、由失誤反思到發展、由現象反思到本質”的多次循環,教師的教學實踐會更加合理,更加優化,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掌握反思方法

要提高教學反思的效果,必須講究科學的方法。教學反思的方法很多,但爲了便於掌握和運用,我們可以將教學反思分爲內省反思法和交流反思法。

1.內省反思法

內省反思法是指教師主動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的方法。根據反思對象及反思載體的不同,又可以分爲以下幾種具體的方法:

(1)日記反思法。主要是指教師在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後,透過寫反思日記對自己的教學實踐予以總結、反思的方法。反思總結的內容可以是自己教學中的經驗與教訓,也可以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靈感、頓悟和教學活動中的關鍵事件,還可以是學生的反饋意見和獨特的見解等。

(2)錄像反思法。即透過錄像再現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師以旁觀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的方法。這種方法能讓教師客觀地評價自己的教學過程,達到“旁觀者清”的效果。具體操作可採用以下程序:上課和錄像——觀看錄像——反思評價——修改完善教學設計。如此循環反覆,能更好地強化教師已有的經驗,改造和彌補自己的不足。

(3)檔案袋反思法。即以專題的形式對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的方法。在運用這種方法時,首先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確定反思的專題,如“教學策略選擇的恰當程度”、“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繫的程度”、“資訊技術與學科整合的

程度”等。然後由教師本人根據這一專題反思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爲,並記錄下自己過去的狀況、現在的狀況、自己的進步以及尚需努力之處等。檔案袋建立的過程,就是教師對已有經驗進行整理和系統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自我反思的過程。

2.交流反思法

交流反思法就是透過與其他教師研討交流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清楚地意識到隱藏在教學行爲背後的教學理念,進而提高自己教學監控能力的方法。實踐證明,教師專業發展不僅需要教師個人的學習與實踐反思,更需要在教師羣體中形成合作的專業發展文化與模式。因此,教師應經常與同事及時交流,與專家共同研討。教師可以就某一問題與其他教師和專家進行交流,也可以邀請其他教師和專家光臨自己的課堂聽課,課後一起研討,請他們指出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還可以在聽完其他教師的一堂課以後,針對這堂課進行討論交流。這樣不僅可以反觀自己的意識與行爲,還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在互助合作中進步,在互補共生中成長。

四、養成反思習慣

教師專業成長是建立在教師對自身教學實踐反思的基礎上,逐漸積累富有個性的教育經驗的過程,這是一個漫長的、持續的修煉過程。對於一位追求成功、善於反思的教師來說,每堂課都是一次全新的體驗,要設定不同的情境,要面對學生的不同反應,教學中的每次師生互動、教學衝突都會激發新的思考和創造。因此,教師要養成對每堂課進行反思的習慣,而且將反思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做到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後反思的有機結合。教學前反思新的課程理念、教材的編寫意圖、學生的學習狀況、課堂上可供挖掘和利用的課程資源以及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等,然後編寫出符合實際而又風格鮮明的教學設計;教學中反思自己是否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狀況及時調整原有的教學設計、是否真正做到教學

活用“錯誤” 演繹“精彩”

宜興市歸徑小學 許國良 傅福堂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一位社會心理學家這樣說:“我們期望學生犯錯誤,因爲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便可爭取明天的成功。”作爲教師,我們絕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學生,更不該去追求學生的絕對正確,犯錯誤是孩子的權利!要允許學生出錯,並將“錯誤”作爲一種促進學生情感發展、智力發展的教育資源,正確巧妙地加以利用。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教師要善於蹲下來看學生,要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允許學生在學習上產生錯誤。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其中蘊含的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確確實實是一種“美麗”。“錯誤”也因此而“美麗”。這種“美麗”,需要我們教師善於在學生平時的“錯誤”中捕捉、挖掘、積累和培養。

一、善待“錯誤”—— 吹面不寒楊柳風

對待錯誤,許多教師視爲洪水猛獸,唯恐避之不及。或“快刀斬亂麻”,以一個“錯”字堵上學生的嘴,接二連三提問學生,直至得出“正確答案”;或親自

“上陣”,把答案“雙手奉上”,“不出錯”成了師生們不懈的追求。試想:不撥“亂”反“正”,不讓學生經歷實踐獲得真實體驗,阻住學生邁向“錯”的腳步,也就阻斷了他邁向成功的道路。我想起以前在聽一節公開課的一個情景:一名女學生上黑板板演時做錯了,老師很氣憤地用紅粉筆重重地劃上一個“×”後,就急忙搜尋正確的答案去了。而這女孩子總是紅着臉,低着頭,靜靜地坐在那裏,直到下課沒敢擡頭,也沒敢舉手。這一幕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裏,讓我聯想到該同學拿到他的作業本後,發現本子的“×”後,又會怎麼想,怎麼做呢?也許一個重重的“×”,也會像上面的那位女同學那樣心被深深地刺痛,使他對學習產生畏懼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教師要善於蹲下來看學生,要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允許學生在學習上產生錯誤。當學生錯誤時,不應以一個“×”來對待,而應在錯誤的地方做個記號比如畫條橫線,或打個小小的問號,也可以請學生來,當面指出錯誤的地方,真誠地幫助他們尋找錯誤的原因,並加以引導,耐心地等待他們的覺悟。小心的呵護他們的情感,熱情地鼓勵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總之,爲了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教師要能接納、寬容學生的錯誤,善於利用學生的錯誤,真誠地幫助學生改正錯誤,讓每一位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我們在教學中這樣告訴孩子:“課堂是你出錯的地方,不管是多麼簡單幼稚的問題,只要你敢提出來,就是好樣的!”,這是一張營造寬鬆氣氛,構建良好師生關係的“保險單”。在課堂上提倡幾個允許:錯了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許再想;不同的意見允許爭論。這張 “保險單”使他們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實的保護,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沒有答錯題被老師斥責的憂慮,更沒有被同學恥笑的苦惱,他們在民主的氣氛中學習,思維活躍,敢說、敢做、敢問、勇於大膽創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態度投入學習,感受到“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溫暖。

二、活用“錯誤”——一行白鷺上青天

貝恩布里奇曾說過:“錯誤人皆有之,作爲教師不利用是不可原諒的。”我們不僅要寬容錯誤,更要挖掘利用好學生的錯誤資源,讓學生在糾正錯誤中開啓智慧、邁入知識的殿堂、真正成就“一行白鷺上青天”。

1、 將錯就錯,讓學生在情境中明理。

我們在教了《千克和克》後,學生對“千克和克”已經有了初步的理解,並且建立了一定的表象,但在課堂作業中還是發現有一小部分學生對於所學知識不能靈活運用,寫單位名稱時錯誤百出,讓人苦笑不得。例如:小明重30克,一個鉛球重4克,一隻雞重2000千克,一頭大象重3000克,一輛汽車重1000克??我們反覆強調在填寫單位名稱時要先想想實際重量再填寫,可有些學生還是不假思索地填錯了。我們決定將錯就錯,馬上在班上把學生的作品合併成一段話講給他們聽:“今天早上重30克的小明在草場扔一個4克重的鉛球。中午媽媽買了一隻2000千克的雞,小明邊吃雞邊看電視,電視裏一頭重3000克的大象在表演節目??”學生一開始認真地聽,漸漸地有同學笑出了聲音,等到全部唸完,教室裏已笑聲一片。我們故作驚訝:“你們笑什麼呀?”“2000千克的雞也太大了吧。”“小明重30克都沒有一個雞蛋重!” “大象還叫大象嗎?” “那麼重的雞小明能吃的了嗎?”有的學生還邊說邊比劃。教師接着問:“那該怎麼改?”“我會我會!”幾個學生把手舉得高高的。教師有意識地請做錯的同學回答。這回他們可認真了,仔細考慮才說出答案。最後總結道:“看來,以後我們填單位名稱可

不能這樣,不然就鬧笑話了!”學生聽了紛紛點頭,都各有所悟。

2、順錯更錯,讓學生在求異中發展。

學生獲取知識,本來就是在不斷的探索中進行,在這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方法各不相同,學生的創新求異,難免伴隨着錯誤。學生不斷“犯錯”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改進錯誤、完善方法的過程。

《24時計時法》教學中,有計算經歷時間的問題:“坐火車從北京到石家莊,下午2時40分從北京出發,17時45分到達,問從北京到石家莊要用多長時間?”學生提議“能不能用豎式求時間差?”我沒有馬上作答,而是引導大家來展開辨析。經過激烈的討論、彙報、矯正,同學們得到了簡單易行的用豎式求時間差的方法。我們不禁爲學生錯題所帶來的精彩解法而興奮,同學們臉上也洋溢着“首創”的喜悅。教學中如果出現看似“錯誤”的別出心裁的解法時,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表述,及時組織學生探究,讓學生認識問題的角度更全面、思維更深刻、知識結構更合理,同時讓老師的教學機制、教學智慧、教學藝術都得到磨礪與發展。

因此教師不能輕易否定學生的思維成果,即使是一些看似錯誤的回答,也可能蘊藏着創新的火花,教師要利用好這一資源,讓學生在糾正錯誤的過程中,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拋題引錯,讓學生在反思中提高。

教師人爲地設定一些“陷阱”,甚至誘導學生“犯錯”,再引導學生自我從錯誤的迷茫中走出來,能喚醒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探究慾望。

如:“一塊長方形鐵皮,長是16釐米,寬是6釐米,如果用它剪直徑2釐米的圓片,最多可以剪多少個?”學生根據以往的經驗,往往用大面積去除以每塊的小面積,即16×6÷[3.14×(2÷2)] ≈ 31(個)。思考討論,得出應該用“去尾法”,即30個。然而,本題卻根本不能用這種方法去解答!於是,我讓學生畫草圖,一個個豁然開朗:原來正確的解法是(16÷2)×(6÷2)= 24(個),根本不可能剪出30個。進而有學生想到用16×6÷(2×2)=24(個)。可見,經驗是一把“雙刃劍”,成功因爲經驗,錯誤也可能因爲經驗!我們在教學中應適當地爲學生創造一些機會,讓學生認認真真地錯一回,讓學生在摔打中學會對數學問題作深入地思考,在反思中提高。

《新課標》中指出,要關注學生“是否能夠使用數學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是否理解別人的思路,並在與同伴的交流中獲益,是否有反思自己思考過程的意識”。教師應鼓勵學生對錯誤進行反思。發現錯誤,議錯、辯錯的全過程由學生親自參與,經過大家的討論、探索,必然會對自己的錯誤有着透明化的認知。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自編《錯題集》,時時反思。讓他們儘可能不在同一地方摔跟頭。

三、評品“錯誤”——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效的數學學習來自於學生對數學活動的參與,而參與的程度與學生學習時的情感因素密切相關,透過數學學習使學生獲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已成爲教學目標極爲關注的方面。而這一點在課堂教學中表現得嚴重不足,較多學生遇到錯誤有“失敗者”的心態。因此,教師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課堂教學出發,正確引導對錯誤的分析評價,從錯誤中領略成功,實現學生由“失敗者”向成功者的轉變,體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

對於這點我們很欣賞俞正強老師的教學風格。他上的一節課,曾以三位學生對同一道題的三種錯誤解法爲研究對象。俞老師首先出示學生反饋的三道錯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