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數學下冊《變化的量》教學反思

數學下冊《變化的量》教學反思

數學下冊《變化的量》教學反思

就這樣,精心準備的公開課落下帷幕。回想自己這一段時間以來的備課和試上情況,點點思緒浮上心頭,只能寄語淺薄文字。

《變化的量》一課是學習正比例與反比例的起始課。正比例與反比例是刻畫變量之間相互關係的重要模型,在正式學習正比例、反比例之前,教科書安排了這一課,設計了系列情境,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體會變量與變量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並嘗試對這些關係進行大致的描述。教科書這樣安排的目的是拓寬學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背景,使學生能較好地在變量的知識背景中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對函數的表格表示,圖象表示等多種表示有豐富的經歷、體驗,有助於學生體會函數思想。

教科書呈現了兩個具體情境,鼓勵學生在觀察、思考、討論和交流中,體會在生活情境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賴的變量:一個量變化,另一個量也會隨着變化;一個量取確定值,另一個量的取值也隨着確定,兩個變量之間存在着對應關係。而教科書中選擇的兩個情境都不是正比例或反比例關係,是希望學生從一般的變化關係入手認識變化的量,再到逐步認識正比例與反比例有特定規律的變化關係。這兩個情境分別用表格、圖象呈現變量之間的關係,以使學生體會表示變量之間關係的多種形式。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以前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學生已經積累了研究變量之間關係的經驗,知道現實世界中存在着相互聯繫的量,但是運用函數的思維方式來探究變量的世界,學生學習起來還是比較抽象。

爲了能達到教學目的,這節課,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聯繫學生實際,從學生自身的身高和體重變化情況入手,讓學生初步理解變化的量,體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相互聯繫、變化的量,爲學生初步體會變量之間的關係做好了鋪墊。接下來出示教材爲我們提供的第一幅情境圖,在引導學生觀察表格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積極發言,使學生認識到表中的年齡、體重都在發生着變化。然後出示教材的.情境圖,在首先指導學生讀圖後,明確變化的量是哪兩個,並引導讀圖,體會週期性變化的具體意義。緊接着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變量之間的關係。在學生對變量有了較好的理解後,我試着讓學生例舉生活中常見的變量關係,使學生再一次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最後我設計了三道鞏固練習題,例如把互相變化的量連起來、說說一個量是怎樣隨另一個量變化的。這些練習的設計既貼近生活和學習現狀,又突出了教學重點的把握,既培養了學生數學語言思維能力,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當然,一節課就像照鏡子,注意到了大眼睛和高鼻子,也不乏臉上的雀斑和痘印。

很多時候,教師在備課時候的課堂預設與生成總是存在矛盾的。如何正確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矛盾成爲了教師機智的最大考驗。這節課當中,我還是有些許不到位的地方。例如,在進行第一個情境圖的講授是,嘗試引導學生關注表頭資訊六歲前的字眼。在無法從學生髮現的數學資訊引導過來之時,我直接採取了反問的方式七歲時的體重是多少啊?。可是我忽略了之前對於統計圖表的學習,是會適當引導學生猜測的。於是,在我拋出這樣的問題後,學生開始紛紛猜測。我做了一個無效的追問。細細想來,其實這並不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就像洪老師在評課的時候指出,我只要在小結時引導一下即可,實在無需做出此類追問。

同時,我存在這一個很大的問題:每當學生回答完問題的時候,我都下意識的重複。這個習慣容易造成學生的思維混亂,不重視學生的發言。同時也容易呈現整節課都是教師主導而忽略學生主體的現象。要改要改。

整節課下來,六年二班給了我一個很大的驚喜。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良好,整體的學習狀態都出於上升水平。我始終相信,精心的付出始終會換來豐收的果實,期待自己在名師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