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種羣數量的變化教學反思

種羣數量的變化教學反思1

種羣數量的變化教學反思

本節內容上完後,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能夠實現目標的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

1、高一時,學生在數學中以及學習過指數函數,所以對於種羣增長的“J”型曲線理解不是很難。

2、和實際生活聯繫起來,也很容易理解種羣增長的“S”型曲線和種羣數量的波動和下降。

所以,生物學習應該儘可能多的聯繫現實生活。

但本節課也有幾個地方值得在以後的教學中多加註意。

1、對於公式Nt=N0λt的具體應用,必須透過一定的練習,才能讓他們真正地應用自如。

2、對於研究種羣數量變化的意義,可以先指出有哪些意義,然後讓學生具體舉例。這需要教師在前面的學習中給學生做好鋪墊,並適當引導。

種羣數量的變化教學反思2

本節課的教學以“羣落的結構”這一內容爲主線,在教材提供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教學,在上課階段,注重以學生爲主體,先提出問題,讓學生有思考的機會,然後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最後歸納得出結論。使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的過程中,豐富科學探究的情感體驗,獲得有關羣落結構的知識,培養科學精神和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

種羣數量的變化教學反思3

在生物課程標準的內容標準中規定了“嘗試建立數學模型解釋種羣的數量變動”。該條內容標準有兩層涵義:其一,“嘗試建立數學模型”屬模仿性技能目標,旨在透過原形示範(細菌的數量增長)和具體指導,學生能完成建立數學模型;其二,“解釋種羣的數量變動”屬理解水平的知識目標,旨在把握數學模型(抽象)與種羣的數量變動(具體)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以上面兩個指導思想爲標準,我完成了校級公開課《種羣數量的變化》一課的教學。這也是我的第一次公開課。

開始備課時,我除了研究教參和課本外,還查閱資料,選擇案例,參考其它課題組的教學設計,進行重組和再設計。這個過程基本上可以說是一個先做加法後做減法的過程,一直減到最簡,保留真正有效的部分,尤其是多媒體課件製作過程中反覆修改,反覆斟酌語言的表達。

按新課程標準,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地位,即老師少講,多給學生思考和練的時間。由於本節課內容較多,儘管教學思路的設計比較好,但PPT的切換比較快,語速也比較快,讓人覺得有點“趕課”的感覺,不利於學生的理解和思考。在雙邊活動中設計了一些比較好的問題,比如“控制有害生物老鼠的種羣數量”,但沒有給予學生充裕的時間去思考,也沒有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討論,所以課堂討論的氣氛不熱烈。在知識的講授過程中,平淡性敘述語言過多,語言節奏缺乏感染力和親和力,也未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情緒和參與慾望。在上課過程中,始終在講臺上走動,沒有走下去,如學生填表繪製細菌的曲線圖時,沒有下去檢查學生的完成情況。

上課的條理比較清晰,但在某些知識點的處理上不夠完善。比如在講授種羣的增長模型時,案例不夠豐富,問題不夠精簡。在細節上也有很多不足,如板書不整齊。由於進度快,整個內容講完還多出三到四分鐘時間,但卻沒有給學生做總結歸納。

最後感謝教研組的老師對我本次公開課的支援和寶貴意見,感謝校領導在課後對我的悉心指導和點撥!透過公開課,我看到了自己的諸多不足。我將在以後的工作中不斷努力,爭取更快、更大的進步!

標籤:教學 反思 種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