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種羣數量的變化》生物說課稿範文

說課稿9.69K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種羣數量的變化》生物說課稿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種羣數量的變化》生物說課稿範文

《種羣數量的變化》生物說課稿1

一、教材背景分析

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節“種羣數量的變化”本課是在學生了解了種羣數量特徵的基礎上,進一步介入數學知識,用建立數學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釋和預測種羣數量的變化,建立數學模型對於幫助學生理解自然事物的數量特徵和數量變化規律具有重要意義(能力方面)。

高二學生已經具備了相對較強的探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學素養。從知識方面來說初步具備了與數學模型相關的數學知識儲備,學生的生活體驗也足以理解種羣數量變化。所以,這堂課的學習,學生自己將種羣數量變化的生物學問題歸結成爲數學問題,進而嘗試應用建模成果去解決身邊的問題。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我對課標的理解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了教學目標,解釋種羣的數量變動。

知識目標:嘗試建立數學模型,解釋種羣的數量變動。

能力目標:能夠正確使用顯微鏡,血球計數器對酵母計數;嘗試利用數學模型解釋當地的環境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注人類活動對種羣數量變化的影響,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重點和難點:

重點:嘗試建構種羣增長的數學模型,並據此解釋種羣數量的變化。

難點:建構種羣增長的數學模型。

三、教學過程分析

(一)教法與學法

教法: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了“三疑三探”的授課模式來完成所定的三維目標,同時採用多媒體教學爲輔的手段。充分調動學生以自主學習爲主,培養學生交流,合作能力,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法:自學、合作、探究

(二)教學過程

設疑自探:

首先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在課前以預習題案爲依據進行預習,總結自探提綱,教師歸納、總結自探提綱,並給有貢獻的小組加分並鼓勵,此節歸納自探提綱4點:

1、說明建構種羣增長模型的方法,及其步驟?

2、種羣的數量是怎樣變化的?

3、什麼是環境容納量?

4、影響種羣數量變化的因素有哪些?

解疑合探:

在完成設疑自探的基礎上,各小組學生圍繞自探提綱,進行解疑合探,在學科組長的安排下有序盡心,對難點進行探討整理,達成共識並進行展示,展示結束後,按分工逐題進行評價,教師強調補充,歸納,教師利用評分榜計分,尤其對提出不同見解的其他學生要雙倍加分。經過此過程基本完成教材中主幹知識(完成“J”、 “S”型曲線及相關知識)

質疑再探:

給予學生反思時間。啓發學生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我採用了學生直接質疑,全班學生爭相解答,對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直接解答,或引導學生課下帶着興趣探究。

運用拓展:

爲了檢驗教學效果,鞏固知識,我結合本節重點、難點和易混點等知識內容出示背景材料引導學生遍題,在此環節中對及時編題,搶答者加分鼓勵。

四、全課總結:

學科組長對此節課進行評價,評價出本節課的展示之星,評價之星,質疑之星及諾貝爾小組。

五、教學反思

“三疑三探”的教學模式,盡最大努力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更好的完成知識遷移,在教學過程中一定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種羣數量的變化》生物說課稿2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種羣數量的變化”,我將從以下6個方面說說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說教學過程。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種羣數量的變化”隸屬於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2節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了解了種羣數量特徵的基礎上,進一步介入數學知識,用建立數學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釋和預測種羣數量的發展變化。建立數學模型對於幫助學生理解自然界事物的數量特徵和數量變化規律具有重要意義。

2、教學目標

課標對本課的具體內容標準是:嘗試建立數學模型解釋種羣的數量變化。

基於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我對課標的理解,我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了教學目標如下,並在教學中具體落實。

知識目標:嘗試建立數學模型,解釋種羣的數量變動。

前者屬於模仿性技能目標,旨在透過原形示範(細菌的數量增長)和具體指導,學生能建立起相應的數學模型;後者屬於理解水平的知識目標,旨在把握數學模型(抽象)與種羣的數量變動(具)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

能力目標:能夠正確使用顯微鏡、血球計數器對酵母菌計數;嘗試利用數學模型解釋當地的環境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關注人類活動對種羣數量變化的影響,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3、重點和難點

建立數學模型的方法是本模組科學方法教育的側重點,這方面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本節;建構數學模型需要學生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所以我確定如下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嘗試建構種羣增長的數學模型,並據此解釋種羣數量的變化。

教學難點:建構種羣增長的數學模型。

4、教材處理

爲了落實新課程的理念: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提高生物科學素養,我對教材做了如下處理。

第一,將教材中“澳大利亞野兔的增長”、“高斯的草履蟲實驗”等內容改爲自學內容,課堂上引入學生可以親自操作的實驗“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羣數量的變化”作爲構建數學模型的素材;第二,淡化教材中“防治鼠害”、“保護大熊貓”等內容,嘗試用數學模型解釋長海縣當地備受關注的典型事例——蝦夷扇貝養殖業的興衰。

二、學情分析

從能力的方面說,此時的學生已經具備相對較強的探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學素養。從知識方面說,高二的學生已經具有與數學建模相關的數學知識儲備,學生的生活體驗也足以理解種羣數量變化。所以,這堂課的學習,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將種羣數量變化的生物學問題歸結成數學問題,進而應用建模成果去解決身邊的環境問題。

三、教法學法分析

1、課程資源:這節課有很多的課程資源可以開發:

學校的課程資源:計算機、顯微鏡及顯微鏡視頻設備、血球計數器等。

媒體資源:收集長海縣近20年關於海產品養殖(主要是蝦夷扇貝)的標誌性新聞報道、學術研究資料,篩選後呈現到課堂上。

學生家庭中的課程資源:家長從事海產品養殖、遠洋捕撈工作的學生回家過問這些行業的歷史、現狀和展望,其他同學向家長問及對上述行業的瞭解及看法。

學生資源:事先安排指導一名(組)學生操作“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羣數量的變化”實驗,收集實驗結果,填寫實驗報告

2、教法:實驗法、探究性教學法。

3、學法:採用探究性學習方式。

在課堂上,提供我收集的課程資源,透過問題驅動、探究性實驗反思、新聞素材分析、“政府治理方案”評價等方式,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透過分析、討論並在課堂交流中不斷完善。在達成知識目標的同時提高探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

四、教學過程

本課按以下6個環節展開。

1、匯入新課

從學生熟悉的模型說起,引出上一課時學習的“種羣數量特徵概念模型”。首先,從這個模型中可以推測出種羣的數量是不斷變化的;其次,解釋這些數量變化也要應用模型的方法。這種匯入方法與本課有兩個銜接,一個是研究方法上的銜接,另一個是知識上的銜接。

2、建構種羣增長模型的方法

這個環節中,我應用了書中問題探討的資料,採用問題驅動的方式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構建數學模型,包括用2種數學方法對細菌種羣數量的變化進行表達:一種是歸納計算公式,另一種是用描點法繪製曲線,透過對比,學生會發現2種方法各自的優點。

這個環節的主要目的是透過原型示範,學生能掌握數學建模的方法,學會如何透過紛繁的表象,用數學知識提取事物的本質,爲建立種羣增長的“J”型、“S”型曲線做好鋪墊。

3、種羣增長的“J”型、“S”型曲線

它是我們這堂課的重點和難點。這個環節是在實驗的大背景下展開。課前我指導課代表操作實驗,在課堂上,我安排他示範了在顯微鏡下應用血球計數板計數的過程(插入教學視頻1),然後展示實驗報告,實驗報告的內容包括對實驗的預期(他預期的是呈指數增長)、實驗步驟、實驗結果(得到與預期不同的結果)。

那麼,我爲什麼找學生操作然後介紹這個過程呢?首先,是讓學生體會到這是一個我們可以親自控制的真實的種羣;其次,其實我們建立“J”型、“S”型增長曲線的過程,就是我們對身邊的一個探究性實驗的反思過程。這個反思的過程我可以概括一下:“透過前邊的學習我們建立了細菌指數增長的數學模型,讓一個學生做實驗,他運用上述知識做出預期,但是卻得到不同的結果,爲什麼他的實驗結果與預期結果不同呢?是我們的公式錯了?還是我們同學的計數有問題?讓我們回顧實驗的各個環節尋找原因,在這個反思的過程中,關於種羣增長的“J”型、“S”型曲線就逐漸地浮出水面了。(插入教學視頻2)

結合這個實驗,我設定了如下幾個問題:

你怎麼理解這個K值?

自然界其他的種羣增長也會出現K值嗎?爲什麼出現K值?

(幻燈片展示出生率與死亡率的曲線)在種羣密度與出生率、死亡率的關係圖中,能總結出什麼規律?

怎樣才能實現J型增長的預期呢?

這樣的一些處理就使得這個探究實驗涵蓋的內容豐富起來:它不僅僅是一個培養酵母菌後收集實驗數據的實驗,而是一個充滿了多種預期的實驗,是一個在不同條件下會得到不同模型的實驗。

在反思的過程中,學生體驗了探究的過程,掌握了數學建模方法,理解了數學模型與生物學規律的聯繫,提升了分析總結的能力,形成實事求是、嚴謹的科學態度。突出重點,突破本課的難點。

4、嘗試應用建模成果解釋種羣數量的變化。

蝦夷扇貝養殖,是一個關係到長海縣三分之二人口收入的大產業,也正是它讓長海縣躋身於全國百強縣,可是近兩年,它已經沒有了昔日的風采。我開發了學生家庭中的課程資源和媒體資源,提供了長海縣的蝦夷扇貝養殖的標誌性新聞報道,供學生討論:

1、《水產科學》 1993年05期 楊英年《長海縣獐子島底播蝦夷扇貝效益高》蝦夷扇貝屬冷水性貝類,引進於日本,它個體大,生長快,人工養殖不用投放餌料,極大地降低了成本,具有極高的利潤水平。長海縣獐子島鎮於1988年至1992年在1。4萬畝海底底播苗種8080萬枚,經過21個月的底播生長週期,1992年共收穫底播增殖蝦夷扇貝620噸,證明蝦夷扇貝的生長趨勢和發展是比較樂觀的.……

2、《長海縣,蝦夷扇貝人工養殖致富黃海海域》(南方漁網2007—03—09)省海洋水產所1980年開始承接該項目,歷經22年科技攻關完成的蝦夷扇貝人工養殖技術造就了該省一項高值大產業,該項科技成果也於今年9月獲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目前,長海縣蝦夷扇貝人工養殖面積達7萬公頃,連續3年實現年產3。3萬餘噸,成爲帶動該省淺海養殖支柱產業和出口創匯的“龍頭產品” ……

3、《長海養殖扇貝發生病害,死亡率達70% 》(來源: 中國水產2009—11—5)蝦夷扇貝是長海縣最大宗海洋養殖品種,關係到全縣2/3人口的收入,目前長海縣蝦夷扇貝浮筏養殖累計投資達20多億元。但近三年浮筏養殖蝦夷扇貝死亡率逐年上升,今年更是高達70%。有關部門調查後說,除了養殖密度過大,寄生菌類的大量繁殖,水域環境質量下降等原因,20多年多代近親繁殖造成的種質退化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以下是5個參考問題,供學生討論:

(1)你怎麼看待這些問題,它與我們這堂課講的“J”型、“S”型曲線有什麼關聯?

(2)K值大約出現在在哪些年份?

(3)如果2007年左右的3年是K值。爲什麼我們現在不能恢復到2007年左右的生產水平?

(4)如果這段經歷讓我們重新走過的話,你會把扇貝的養殖量大約定爲多少?

(5)在我們的生活裏沒有如果,現在這些歷程已經發生,那麼,我們該如何解決現狀呢?

在這裏我抓住時機,提供了“長海縣政府海域治理方案”供學生評價:

1、引進新品種;

2、解決單一品種規模過大的問題,壓縮浮筏擴大底播,壓縮近海開發深海;

3、出臺現代海洋牧場相關政策,增加海帶、裙帶菜等藻類養殖規模,力求改善養殖海域生態環境,推動養殖生產良性發展。

(插入教學視頻3)

我個人認爲局長的話是有道理的,這個不是趨炎附勢地去講。如果我們把海域都封鎖了,那麼環境自然而然就好了,但是我們的經濟怎麼發展?我們的社會還會穩定嗎?環境保護的本身,與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是存在矛盾的,我們爲什麼研究生物學?我們期待着生物學的發展能夠協調這些矛盾。

課堂上我們思考的一些關於長海縣養殖的問題,甚至也是許多家庭都在思考的問題、是當地各級政府部門都在思考的問題,學生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運用數學模型的知識,但同時這也不僅僅是生物學方面的,它包含了理解“科學—技術—社會”的相互關係。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雖然只有部分學生髮表了觀點,但是他們都參與到了課堂中,包括對局長的迴應也敢於說出自己的評價。

這堂課帶給學生的思考不僅是課堂之上的,它會延伸到生活之中,這些思考對於海島居民來講,意義深遠。夕陽下的長海縣,雖然美麗,卻多了幾分悲愴的味道,看到密密麻麻的養殖筏,我們學過生物學的人都知道發生了什麼。或許有一天,某一個今天坐在這裏的學生,將會成爲這裏的決策者,這些基本的生物科學素養會讓他更好地審視長海縣的出路,不會再出現今天養殖業這樣糟糕的現狀;或許有一天,某一些今天坐在這裏的學生,將會與他的祖輩一樣成爲一個漁民、養殖戶,這些基本的生物科學素養會讓他更好地審時度勢,不會讓“血本無歸”的慘劇再次上演。所有的這一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們在整個可控制的時間裏努力滲透。學生中,將來真正從事生物學研究的人不會很多,這不代表我們現在所從事的生物教學工作沒有意義,而是在於我們是否真正地恰當地將這些基本的生物科學素養傳遞到學生的生命中,並指導他們的生活,這,可能就是我們生物學教學的終極目的所在。

5、種羣數量變化的其他類型

我結合“種羣數量下降”這個知識點對學生進行寓教。現今的自然界,許多野生生物種羣的數量都在下降,爲什麼呢?我提供了世界人口近2000年的種羣增長曲線,一切都在不言而喻中。現今社會的主題是呼籲建立和諧社會,作爲生物老師,我想它不應該僅僅指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也不應該僅僅指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它更應該昭示着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類只有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在生物圈中享受最大的幸福。

6、小結

課程在實驗的大背景下展開,也在實驗的背景中結束,這裏可以呈現出一個完整的探究思路。同時,學生思考如何實現多種預期過程,相當於對本課進行小結。

五、效果預測

課堂上選取的內容基於學生的生活體驗,創設的情境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設定的問題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助於學生能力的提高,教學目標可以基本實現。

同時,這也是一節開放的課堂,學生的各種不同觀點和思維方式可以在一起碰撞,這種碰撞能夠拓寬學生思維的角度和視野。就像蕭伯納所說的那樣:“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換之後我們將擁有兩種思想,思想的多棱鏡經過多次折射後,就會呈現出七彩的光芒。”

六、課後反思

新課標將“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作爲高中生物教育的核心任務,在內容標準中,選擇生物科學領域中和人們生活關係比較密切的內容,注重對各種課程資源的開發。所以,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背景中學習生物學,指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知識。

這堂課的內容很多,教師要控制好課堂的“發”與“收”,才能得以享受一個生成性的課堂。

最後,在對本課深入思考的過程中,體會到“2008山東高考27題” 、“2007江蘇高考11題”等高考題意義之深遠。

謝謝大家!

板書設計:

種羣的數量變化

一、數學建模的方法:

二、種羣的數量變化:

觀察對象

1、增長:

合理假設 “J”型:N=2n Nt=N0t 理想條件

數學表達 “S”型:K值(環境容納量) 有限條件

檢驗修正

2、穩定

3、波動

4、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