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十五從軍徵》教案設計

《十五從軍徵》教案設計

《十五從軍徵》教案設計

詩歌名稱】:十五從軍徵 【年代】:漢 【作者】:兩漢樂府

【內容】: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譯文 十五歲就應徵去參軍,八十歲才退伍回到故鄉家中。 路上碰到一個鄉下的鄰居,問:“我家裏還有什麼人?” “你家那個地方現在已是松樹柏樹林中的一片墳墓。” 走到家門前看見野兔從狗洞裏出進,野雞在屋脊上飛來飛去。 院子里長着野生的穀子,野生的葵菜環繞着井臺。 用搗掉殼的野谷來做飯,摘下葵葉煮湯算是菜。 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卻不知贈送給誰吃。 走出大門向着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注:“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原爲“遙望是君家,松柏冢壘壘。”

賞析

這是一首敘事詩,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途中與到家之後的情景,抒發了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這也可以說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它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實、深刻、令人感憤,催人泣下。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開頭兩句,統攝全篇,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他從芳年稚齒,未諳世事的少年時代,就被迫應徵入伍,直到兩鬢蒼蒼,皤然衰顏,實在無法爲統治階級賣命了,才得以歸來。在軍隊中竟然呆了整整六十五年。在這六十五年漫長的戎馬生涯中,或枕戈待旦,或銜枚疾走,沙場鏖戰,出生入死,流了多少血,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詩人都沒有做正面的描述,只把它們凝結到一個“徵”字裏,讓讀者去聯想,這是高度的概括。接着,從“始得歸”的“始”字中,巧妙地傳達出主人公六十五年來裏思念家鄉,盼望與親人團聚的痛苦心情,給全詩籠罩上了一層悽然悲傷的感情色彩。

尤其詩的最後兩句,對老兵的動作描繪中進一步抒發老兵心中的悲哀。這裏,突出老兵出門張望(“出門東向看”)與老淚縱橫(“淚落沾我衣”)這一細節,將舉目無親、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將其悲痛欲絕的茫然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而其悲慘的遭遇是誰造成的,儘管詩中未明言直說,但我們只要聯繫到此詩產生的時代背景,則不難看出這一點。根據吳兢《樂府古題要解》的說法,此詩晉時已譜入樂府,當可視之爲漢魏戰亂之際的作品。正是當時窮兵黷武的統治者與無休無止的戰爭,造成了該老兵的悲慘遭遇。反映該老兵的悲慘遭遇,也就反映了當時在沉重的徭役壓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慘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 此詩圍繞老兵的返鄉經歷及其情感變化謀篇結構,巧妙自然。

其返鄉經歷是:始得歸→歸途中→返回家中→“出門東向看”;

情感變化爲: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誰?”,充滿與親人團聚的希望(歸途中)→希望落空→徹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涼,了無一人)→悲哀流淚,心茫然(“出門東向看”)。這些又歸結爲表現揭露黑暗社會現實的詩之主題。全詩運用白描手法繪景寫人,層次分明,語言質樸,且以哀景寫哀情,情真意切,頗具特色,也頗能體現漢樂府即景抒情的藝術特點。

【寫法鑑賞】:這首詩以第一人稱語氣敘述,無法忍受的悲痛。在敘述上,結構嚴謹,並起伏有變化。這首完整的五言敘事詩,還保留着質樸的民歌的語言風格,它以深刻地思想內容,鮮明的藝術特色,在中國詩歌史上放射着光彩,並且給後世作家以無窮的啓發。杜甫的名詩《三吏》《三別》《羌村三首》等,都明顯看出受本詩的影響。

【樂府】:他本是漢武帝時開始設立的一個掌管音樂的官署,它除了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配樂演唱外,還擔負採集民歌的任務。這些樂章、歌辭後來統稱爲“樂府詩”或“樂府”。今存兩漢樂府中的民歌僅四十多首,它們多出自於下層人民羣衆之口,反映了當時某些社會矛盾,有較高的,值;同時,其風格直樸率真,不事雕琢,頗具獨特的審美意趣。

《十五從軍徵》閱讀題:

1.“十五”“八十”是____的手法,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2.主人公歸家後,看到家中淒涼破敗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詩抒發了老翁怎樣的心情?透過哪句詩體現出來的?

4全詩表達了一個怎樣的主題?

《十五從軍徵》閱讀答案

1.誇張 暴露封建社會兵役制度的極端的不合理。

2.兔從……葵。

3.抒發了老翁孤獨淒涼的心情。“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在兵役嚴苛的封建社會,這首十五從軍徵裏道不盡的心酸與批判(閱讀答案,以供大家參考!)

4.全詩透過對一個久別家鄉重歸故里的老兵回家時所見情景的描述,表現了他的孤獨和淒涼,反映了戰爭的殘酷無情,也體現了人民對戰爭的厭惡和憎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