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關於如何寫好教學反思

關於如何寫好教學反思

關於如何寫好教學反思

篇一:教師如何寫好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不斷更新教育教學方法,掌握新的教育技術,提高自己的一個重要途經。教師不僅要重視基礎理論的學習,更要特別重視掌握“診斷性”研究方法,重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發展,突出對課堂教學和實際情境與自身教育經驗的分析與反思。爲此,就如何寫好教學反思,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與大家探討。

一、什麼是教學反思

反思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教學實踐中的反思,二是學習過程中的反思。教學中的診斷與反思是針對某一課或某一階段的教學進行診斷,教師的教學應是不斷調節和校正的過程。透過反思,每一次調節與校正都對教育教學產生影響,教師在一堂課或一個階段的課上完之後,對自己上過課的情況進行回顧與評價,仔細分析自己上課的得失成敗,分析自己的教學是否適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是否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在哪些方面有待改進,再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使之達到最佳效果。二是學習過程中的反思,它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透過學習教育教學文獻,動用所學到的理論,對自己過去的某些固有觀念、想法及教學行爲進行重新審視,找出差距,尋出原因,拿出對策,再把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寫出來,以利今後的教學。另一方面要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聽同行或專家的課,借鑑別人的教學策略,課後將自己聽課中最重要的收穫、看法梳理出來,從而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經驗知識。簡單地說,教學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學。教中學,學中教。

二、教學反思涉獵的內容

1、寫成功之處

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將其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牐

2、寫不足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以便今後在教學中吸取教訓,更上一層樓。

3、寫教學機智

課堂教學中,隨着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爲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也會悄然逝去,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4、寫學生創新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今後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

5、寫“再教設計”

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啓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以上是教師寫教學反思時可涉獵的一些內容,我們從以下這個實例進一步探索和研究。如一位教師教學《乘法分配律》後對本節課作了這樣的教學反思:教學過程中,導課比較快,在歸納乘法分配律的內容時,主觀上是時間緊張,可課後想想,實際上是引導不到位。課堂上學生氣氛不活躍,思維不積極,難以完整地總結出乘法分配律。結果,學生對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運用時問題較多。如當天在作業時出現的問題就比較多:45×102有一半左右的學生直接乘,不會簡便;尤其是計算49×21+21時,學生髮現不了它的特點,不會運用乘法分配律,可以說,本節課上得不是很成功。今後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加強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尤其是多聽青年教師的課,學習他們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藝術和課堂效率。

(2).認真鑽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點、易混點,上課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遊刃有餘。

三、教學反思應把握的策略

1.把新課程理念作爲反思的着眼點。如新課程倡導教學要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教師如何從生活實際中選取合適的素材供學生學習,又如何使學生在課堂

上體驗的生活與實際的生活狀態相一致,應該說是在教學中仍沒有解決好的問題。我們以此爲着眼點,對自己的課堂行爲進行重新梳理,注意到存在的一些問題。教師在撰寫教學反思時,應該對照新課程的理念來審視自身的教學實踐,思考自己的教學在多大程度上體現了新課程理念的要求,還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做些什麼。這樣的反思會使得新課程的理念逐步在課堂上得到體現和落實。

2.把相關經驗和理論作爲反思的重要參照。進行教學反思時,並不見得只是就問題而談問題,在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作深入思考時,需要回憶、整合已有的經驗,借用某些已有的理論來分析。教師在反思時聯繫自己以往聽課的經歷,使教學反思成爲聯繫以往經驗與現有做法的橋樑,成爲貫通既定理論與實踐的中介。這樣的反思擺脫了純粹經驗的說教,是對課堂實際行爲的有效提升。

3.把整體反思與局部反思相結合。課堂教學的反思,既可以是對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的整體思考,也可以是對課堂教學某個環節的局部思考。有的時候需要從整體層面來分析,有的時候需要“就其一點而不及其餘”。兩種反思的方式都是允許的,視具體情況而定。兩者的結合,使反思在整體中把握局部,在局部上認識整體。

4.把反思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我們常常說教學反思要體現在教學的始終,反映在教學的全過程,但可能缺乏有益的直觀經驗。教學前的反思集中在教學定位、設計理念和方法上,教學中的反思集中在課堂動態生成的事件上,教學後的反思集中在教學效果與設計意圖是否一致上。如教學中是否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類施教,是否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讓性格各異的學生爭奇鬥豔,各領風騷,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與機會。換言之,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讓基礎好的學生“吃得飽”、跑得快,讓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動,讓學困生“吃得了”、不掉隊。因此,無論是情境的創設還是內容的呈現,無論是問題的設臵,還是釋疑解惑,均應“爲了一切學生”,多層次、多維度、多渠道地開展教育活動。因爲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儘可能地創設條件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

5.把反思結果運用於實踐、改進實踐。教學中的反思不是坐而論道的,需要將反思得到的啓示、體會、對策轉化成爲後續教學的具體舉措。教師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要面對教學中存在的一個關鍵性問題,經過反思,連續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並在實踐中檢驗不同的實施效果,深化自己對教學的認識,從而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四、教學反思要強調的問題

1、要自覺自願即自主,要充分認識到反思的重要,不能爲了應付差事,要認識到反思是適應新課程的需要,促進自我發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如果不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爲進行思考,不對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總結,上完課不去重新審視、分析,這樣的教師很難提高自己。

2、要緊扣教育教學實際或案例,脫離實際的空談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思可以針對教學中的某一閃光點或某一失誤總結出實實在在的體會和認識。切勿貪大求多,要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如實認真地寫好診斷性、感悟性的反思。

總而言之,寫課後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着地追求。一個教師只有客觀地分析,認識自己或他人,認真反思自己,才能真正從成功中看到新的希望,在差距中找到問題所在,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一個成功的教師就是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積累經驗,在經驗中學習而不斷成長起來的。反思是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

篇二:如何寫好教學反思

對於教師來說,“反思教學”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爲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它是一種用來提高自身的業務,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深入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教學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學。教中學,學中教。因此,如何寫好教學反思呢?

(1)、寫成功之處。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達到光輝頂點。

(2)、寫不足之處。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爲今後再教學的重點。

(3)、寫教學機智。課堂教學中,隨着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爲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

(4)、寫學生創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今後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

(5)、寫“再教設計”。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啓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總而言之,寫課後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時寫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寫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穫。

篇三:怎樣寫好教學反思

[摘要] 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爲的內省和剖析,是從自己的經歷中學習,從而進行自我調控。本文筆者結合自己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如何利用教學反思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作法,對教師如何寫好教學反思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 專業成長;教學反思;反思案例

教學反思也稱“教學後記”或 “教學記載”,它是一種透過提高教師的自我察覺水平來推動教師專業成長,改善教師教學行爲.促進教師能力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徑。

對於教師來說,"反思教學" 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 作爲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地冷靜思考和總結。它是一種用來提高教師自身的業務,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深入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進一步充實自己,優化教學,並使自己逐漸成長爲一名稱職的

人類靈魂工程師。簡單地說,教學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教中學,學中教。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透過教學反思這塊小田地裏進行反思教學嘗試實踐,提高了備課質量和教學水平,積累了教學經驗。筆者經常性地在教學實踐中對教學行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1、思效。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教師最關注的問題,進行課後反思要做到“當堂思效”。即上完課後要對本課的教學效果作一個自我評價,比如分析學生哪些內容掌握得好,那些內容還需要進一步探究,哪些學生學得成功,還有多少學生需要指導等;同時,還要堅持“階段思效”,即對一階段的教學工作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進行自我評價。

2、思得。一節課結束後,回顧教學過程,體會學生學習的成功之處,教師一定能從中受到啓發,總結成功的經驗,如能及時記錄,可作爲日後教學工作的借鑑,有助於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能力。

3、思失。課堂教學中有所得也必定會有所失,學生的性格各異,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參差不齊,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過程總會有不相適應的地方,如教法的運用,知識的講解,例題的選擇,板書的設計,學生的反應等方面,課後都會覺得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對於教學工作的不足,要反覆思考,仔細琢磨,採取措施,及時補救。

4、思改。“思”的最終目的是“改”,透過對各個教學環節得失的客觀分析,找出問題的癥結,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對策,提出改進教學的策略和方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反思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一位優秀的教師,上完課後必然會自覺不自覺地進行反思。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課後反思都必須用文字記述下來,寫成手記。教學手記記的應當是有價值的東西。我們不妨從下面五個方面有重點的加以記載。

1、教材的創造性使用。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科書的首要功能是作爲教與學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學活動的綱領性權威文字。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設者。因此,教師在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時,可以在“課後反思”中作爲專題內容加以記錄,爲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設性的意見,使教師、教材和學生成爲課程中和諧的統一體。

2、精彩的片段和成功之舉。課堂教學中,往往會因爲一些偶發的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如果出現了課堂教與學的高潮,最好能詳細記錄下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生的精彩問答,作爲第一手素材,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教學反思還應側重於自己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比如,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

3、學生的獨到見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獨特的見解、精彩的問答、創新的思維等等,都是源於學生對文字的獨特理解、源於學生精神世界的獨特感受,是一種無比豐富的課程資源。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爲以後豐富教學的寶貴材料。

4、再教設計。一節課下來,不妨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啓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然後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不妨寫寫“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一個個成功的教學反思不僅是教師教學實踐的總結,更是教師教學研究的成果,這就意味着在平時以集體備課爲主要內容的學校教研活動,要把教學反思的探究當作重頭戲來演。

教師的教學反思要因具體教學實際而異,要有側重點地進行,不必面面具到,切忌爲應付教學常規檢查而所做的人云亦云,千篇一律 的反思。每位教師只有在教學實踐中日積月累,才能把經驗上升到理論,從而促進教育教學和教研水平的整體提高。

〔參考 〕:

1、新課程呼喚反思性教師 張小明 北京教育2006年12期

2 、寫好教學反思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劉華 山東教育 2007年4期

篇四:怎樣寫好教學反思

葉瀾教授曾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爲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爲名師。”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爲: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可見,教學反思的寫作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重要途徑。反思,是教育科研的本質,更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

一、勤讀書,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理念

一個好的教學反思是對教育教學事件的深入剖析,傳遞給人們一種價值選擇,以期引起自己或他人的思考,這背後離不開較強的教育理念做支撐。有些教師寫不了或寫不好教學反思,其根本就是缺少了一定的教育理念。就教師而言,提升自身教育理念的途徑很多,其中堅持勤於讀書是關鍵所在,筆者認爲,教師本身就應是一個閱讀者,但不少教師讀書偏少,可以說,現代教育專業理論缺乏是不少教師的通病。因此,對一些教育名著、教育專家的觀點就知之甚少。一個教師日常如果能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思維就會更加活躍,語言表達也會更順暢。要是再加上每天寫幾百字的教學隨筆,不用多久,相信其專業發展會有一個大的提高。

教師讀書要有所選擇,有所側重。首先,要多讀教育名家名著。如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等,這些教育名家名著對提高教師素養大有裨益。其次,要結合教育教學實際,有選擇地閱讀一些提高教師自身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教育理論書籍。新課程改革要求改變原來重知識、輕能力的傾向,改變學科本位、門類過多、缺乏整合的狀況,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改變原來的評價方式等,教育的重心已不再是教給學生固有的知識,而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作爲教師,只有及時地跳出學科本位思想的束縛,吸取最新科研成果,才能適應新課程教育教學的需要。如《教學方法——現代化的研究》、《多元智能教與學策略》等,對於廣大教師具有極大的借鑑性和指導意義。第三,要閱讀一些教育科研類的圖書。現在,中小學教師越來越注意開展教育科研,他們已經充分認識到開展教育科研的重要意義。如精讀《教育科研技能訓練指導》《怎樣寫教學論文》、《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等教育科研方面的圖書。其中,對於一些重要的觀點,可利用書的空白處記錄自己的隨思,這些記錄,可作爲以後寫作的素材,同時這些重要的觀點也是寫教學反思的重要理論依據。最後,要多讀一些能真正提升自身內在修養的書籍,這樣的書籍能使教師終身受益。

二、養成批判性思維習慣,不迷信於“教參”及文字

一直以來很多教師習慣於專家怎麼講自己就怎麼說,所寫的反思容易被人接納,但如果習慣於這種思維方式,缺少了批判性思維,就不利於教師寫出比較深刻的反思。誠然,批判性思維不是與專家對着幹。細想一下,我們不難發現任何教育方式、任何教育理念都有其侷限性,對流行的教育方式進行批判性思維可使我們看到其中的不足,以促進其不斷完善和發展。爲此,在教育反思的寫作過程中,教師應逐步建立起批判性的思維,以獨特的視角分析、反思我們看似正常的教育教學行爲,從而寫出能引起人們心靈觸動的深層的反思。

教學《爲學》一文時,文末的一句寫道:“人之爲學,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按照“教參”的解釋,這句話應譯爲:“人們立志求學,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那個窮和尚嗎?”隨即有一學生質疑,理由有三:第一,這個譯句有貶低窮和尚之嫌,而縱觀全文,作者可是一直都對克服了重重困難實現了去南海理想的窮和尚持肯定的態度,如此解釋,豈不自相矛盾。第二,作者在前句中寫道:“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裏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到焉。”作者這裏把窮和尚和富和尚相提並論,由此推及“人之立志”的道理時,怎麼只剩下窮和尚?富和尚哪裏去了?第三,據自己的閱讀經驗,文言文中的“不如”應作“不像”解,現代的“不如”在文言文中應說“不及”或“不若”。因此,全句應譯爲:“人們立志求學,不正像四川邊境的那兩個和尚嗎?”作者正是借兩個和尚的經歷告誡“子侄”們以此爲鑑,立志向學。聽了這一番表述,我不禁暗暗稱奇:按照他的解釋去理解,不僅上下文要變得流暢連貫了,而且與文章開頭“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遙相呼應。此時此刻,我們還能按照“教參”去反駁什麼嗎?

三、細心留意,發現需要反思的教育事件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諸多事情,這就需要教師有對這些事情進行反思的敏銳眼光,要具有基於“教師個人素質”的獨特思考角度,而這恰恰會成爲教師寫作教學反思的重要內容。寫作教學反思還需要反覆琢磨,找準切入點。在與教師的接觸中,我們發現儘管很多教師不斷寫作教學反思,但有的理論深度不夠,有的因找不到好的切入點往往寫的不痛不癢,造成了不少教師感覺寫教學反思沒有多大收穫的錯覺。因此,要想寫出一篇高質量的教學反思,就應找好切入點,以此引出我們所要表達的觀點。

在教學中還常常見到這樣的情景:一節語文課,上得挺不錯的,但是,黑板上字寫得凌亂、不漂亮,於是,“滿盤皆輸”,一節好課被否定了。理由很簡單似乎也很充分:基本功太差!評價是指揮棒,這種不無偏激的評價使得不少教師在粉筆字和板書上下功夫。筆者在想:板書的作用是什麼?儘管教學實踐中也出現過不少精彩的板書設計,但是,每當翻閱學生的課堂筆記,每當詢問學生對板書的理解時,總會感到極大的失望和莫名的憂慮。教師在黑板上寫什麼,學生筆記上就記什麼,記下的只是一個“綱”或者孤零零的一些詞語。如果從上課記筆記,發展到考試背筆記,那我們的語文教學是不是走入了一條死衚衕呢?語文課,板書最重要嗎?

總之,教師的專業發展離不開課堂教學實踐,教師的專業知識的增長、教學能力的提高,乃至教育智慧的生成,都是教學實踐的結晶。在實踐過程中,透過寫教學反思,會使教師對他人或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理性分析與反思,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肯定、批判,去粗求精,去僞存真,不斷豐富和補充教學實踐知識。教學反思是教師從事教學研究的基本手段,教師在實踐中掌握了這種手段,無疑會獲得自己專業成長與發展的重要工具。當然,撰寫教學反思的形式很多,可以先描述教育教學片段再敘述自己的思考,也可以採取其他的撰寫方式,如夾敘夾議、材料與思想結合等。有時寫作的形式並不重要,關鍵是教師能否在不斷的實踐中,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地掌握和運用,從而寫出有深度的教學反思。在寫教學反思的過程中,教師既達到了瞭解自我、塑造自我的效果,又實現了交流與分享各自經驗的目的。

篇五:論教師如何寫好教學反思

近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寫好教學反思是教師責任心的具體表現,是教師課堂教學自我反饋的一種良好方式。更重要的是它還有利於進一步提高備課質量,使教學內容更全面,教學設計更合理;有利於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及時發現問題,查漏補缺;有利於教師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借石攻玉”,透過教學反思,我不斷探究有關教學對象、教學目的以及教學手段等方面的問題,努力提高自己教學方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很多教師都非常重視課前的準備和設計,而往往忽視了課後的反思和總結,也就是忽視寫“教後記”。殊不知作爲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束後及時回顧教學得失並記錄於冊的“教後記”,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起着不容輕視的作用。“思之不縝,行而失當”,人類早在古代社會就有反思意識,“反求諸己,捫心自問”、“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證。

傳統意義上的教案很難見到“教後記”的蹤影,但是近年來隨着教學反思意識的萌芽,“教後記”越來越多地走進了教案中,成爲許多學校規定的教案的組成部分。筆者想就“教後記”這一問題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教後記”不應是教案的一部分。教案,顧名思義,即爲教學方案,應是預設性的,而“教後記”應是教師對課堂教學中所出現問題的反思,不屬於超前的範疇,不應屈居於教案一隅,應是與教案處於平等的位置。儘管在現今的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按照學校的規定寫“教後記”,但也只是敷衍了事,有的語焉不詳,有的互相抄襲,未能真正進行教學反思,這使得“教後記”的作用大大削弱。“教後記”應是教師走向專家型教師的有效途徑,是教學反思的捷徑。 那麼,到底什麼是教學反思?毋庸置疑,比較一致的認識是:教學反思應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爲思考對象,對自己教案中的預設和課堂上的行爲、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透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這其中,“自我覺察水平”是至關重要的。部分教師從教多年,教學水平一直沒達到最佳狀態,這與“自我覺察水平”並沒有直接的關係。筆者認爲,作爲教師,專業知識與授課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對日常教學行爲進行反思的意識與行爲更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應從一個客觀的、建設性的角度審視自身。它是具體地對於某一教學環節、某一個討論回合甚至某一教學語言展開“回頭式”的思考。在反思中,某種更先進、更實效的思想在抽穗、在拔節、在生長。這其中,有對自己教學思路的衡量,有對課文構成的評判,有對學生更深層次的教學關懷。

那麼教學反思到底應寫些什麼呢?該怎樣寫呢?

1.記教學中的“得”

即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想目的,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做法(如將形象貼切的比喻,巧妙的新課匯入,留有懸念的結束語,激發學生思維的提問或授課過程中“靈感”頓生等)記錄下來。有時這可能僅僅是一句話,但它對今後的教學將提供最直接的參考。還可把教參、資料、相關書籍以及老教師的一些教學經驗、學法指導以及公開課、觀摩課的收穫記錄下來,寫入“教後記”,在今後的教學中加以消化、吸收,從而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不論是哪方面的收穫,經過不斷積累、歸類整理,對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都將大有裨益。

2.記教學中的“失”

即將處理不當的教學重點、難點,安排不妥的教學內容記錄下來,使之成爲以後教學所應吸取的教訓。“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何況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雙邊活動的過程,教學中難免會出現對教材處理不當、對教學中偶發性因素估計不足等情況。對此,只有及時、客觀地予以記載,並分析其原因,研究彌補措施,才能避免在以後的教學中重蹈覆轍。

3.記教學中的“智”

即把授課過程中偶然出現的靈感或解決問題的方法記下來,供以後參考。課堂教學中常會有這樣的情況,當學生對某一問題產生錯誤認識時,若教師總是簡單地予以否定,則難以令學生信服,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這時如果順着學生錯誤的思路,誘導學生自己找出錯誤結論,學生就會迷途知返。

4.記教學中的“疑”

即記教學過程中和備課過程中的疑惑、學生的迷惑點、作業中暴露的欠缺點及在考試中出現的失分點,這些往往能反映出我們教學過程中的某些不足,要在今後教學中予以特別注意,應力爭在短時期內有針對性地進行補救。

5.記“再教設計”

教師上完課後,靜下心來,思考一下這堂課的得與失,根據這堂課的教學體會以及學生反饋的資訊寫“再教設計”。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設計改進方案,可以揚長避短,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課堂教學質量也一定會大大提高。

須注意的是,寫“教後記”一要及時準確,在教學情感還沒有在頭腦中消退之時準確地記錄下來;二要重內容、求實效,要以實用爲原則,不必拘泥於形式,可寫一孔之見、點滴疏漏,也可以就某一問題作專題分析;三要持之以恆。正如布魯克菲爾德在《批判反思型教師ABC)的前言中所說:“(教後記)讓我認識到我的教學不一定就是糟糕的和有害的,但是卻是存在着問題的。”

“教後記”應是教師真正進行教學反思的一種外化形式,篇幅可言簡意賅,亦可下筆千言,它的寫作可在一節課後,也可在一篇課文後,一個單元后。“教後記”進行的應是“質”的評判,教師在“教後記”中不是一個形式的敷衍者,而是一個思想者,一個拾穗者。成功教學之夢的實現,源於日常的、自然的拾穗;成功的反思,源於真正的、恆久的“教後記”。

篇六:怎樣寫好教學反思

透過骨幹培訓學習,我自學了《教師如何寫教育反思》,透過這本書的學習,加深了對教學反思的認識,認識到教學反思對教學質量的提高的重大促進作用。並從中學到了很多關於如何寫好教學反思的內容,收益頗豐。自己對教學反思也有了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對學習這本書的一些感悟。

一、對教學反思的認識。

一節課下來,教師總是會情不自禁對自己的教學做一下內心的評價。這是發自內心的最真實的感覺:這節課下來覺得是讓自己覺得心滿意足、內心愉悅、師生交流和諧自然、覺得特有驕傲感呢。還是覺得這節課讓自己覺得不痛快,課後覺得很“壓抑”,覺得教學有挫敗感呢。其實成就感也好、挫敗感也好都是自己教學實踐寶貴的經驗。若不及時的強化這種經驗教訓,隨着時間會逐漸的淡化。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爲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如何寫好教學反思。它是一種用來提高自身的業務,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深入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從而進一步充實自己,提高教學水平。

二、怎樣寫教學反思。

任何一堂課都有精彩之處,也許是課堂引導巧妙、應變靈活;也許是教學方法創新、教學理念先進等,凡是能很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做法,都可以詳細地記錄下來,供以後的教學參考和使用,並且在此基礎上進行不斷的改進、完善、推陳出新。

1、牢記失敗之處。不管一堂課有多麼的成功,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一定會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爲此,教師課後應進行冷靜思考,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作出深刻的反思,同時剖析這些疏漏、失誤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方法,使之成爲以後再教時的經驗教訓,變這次的失敗之處爲下次的成功之筆。

2、捕捉瞬間靈感。課堂教學過程中,隨着教學內容的深入,師生之間情感交流不斷融洽,此時,師生往往會產生瞬間靈感。捕捉住這些智慧和思維火花非常重要, 因爲他們突然而至,轉瞬即逝,不及時記錄下來,以後的教學也就喪失了好的素材。如教師講課時,臨時增加的內容或改變的教學方法等;學生上課時,某些絕妙的回答、見解及質疑等。教學是個師生相長的過程,靈感是師生相互碰撞時的精彩火花。

3、珍視學生見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4、進行再教設計。一節課下來,靜心反思,這節課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訓練是否到位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教師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教學貴在反思,反思貴在堅持。教師應該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記錄教學過程中的所得、所失和所感,有話言長,無話語短。以反思促教學,長期積累,必有促進自己教學的極大好處。

篇七:怎樣寫好一件事 教學反思

本節課設計的目標是透過講練結合,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的寫作慾望,並能把事情的經過記敘得清晰、具體。透過合作交流,鞏固學習各種描寫人物的手法,逐步提高學生在寫作中的語言表達能力。重點是使學生學會在記敘中進行細節描寫,讓簡單枯燥的作文句子生動具體起來;從而使作文內容豐富。學生的思維開啟了,爲寫好記敘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學生的表現看,學生透過教師的引導,在回憶記敘文寫作要素時思維活躍,發言積極可以得出學生對記敘文寫作的要點是已經抓住了。在上課前,老師也作了充分的預設。但是透過平時作文和課堂上對例句等的擴展練筆又發現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基礎差。

從教學環節上看,我針對學生平時作文中的主要問題:對事件的記敘結構凌亂,寫作的語言表達能力差如學生在記敘中覺得無事可寫,無話可說,寫作中詞不達意,文章前言不搭後語,不能準確連貫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使文章的語言表達粗糙、不生動。設計了本次作文教學中的重點講練環節,引導學生從一篇好的記敘文中透過討論來明確出寫好記敘文的幾個要點,爲學生提供了一條寫好記敘文的線索;先整體把握記敘文寫作的技巧,然後就學生的薄弱環節重點在課堂上開展了針對性的師生互動環節,使學生既聽又按要求思考動筆,學習如何開展人物的細節描寫,一步步按照步驟來使學生學會爲自己的作文句子添枝加葉,巧用修辭,活動多種描寫方法,改變學生簡單枯燥的語言表達模式。

從學生的課堂表現上看,這次學生的練筆成果寫得確實有較大進步。特別是原來作文中句子直白簡單的同學也能主動開口、動筆來豐富了自己的人物描寫細節,完整了記敘文寫作的結構。不但能較好地掌握寫好一件事情的記敘結構,而且寫出的記敘文句子有一定的細節展現。

透過本次寫作思維練習,大部分學生能夠對怎樣寫好一件事形成了一個系統的記敘文寫作認識,但是還有些學生在能對事件記敘之餘對文中的事件細節和人物描寫過於簡單,主要是就事寫事,句子簡單化,在記敘中的顧此失彼,能按要求記敘完整一件事情,可人物描寫不夠生動突出,詞語積累有限,今後還要針對學生存在的此類作好專門的詞語積累和引導,逐步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標籤: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