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物種起源之導言教案

物種起源之導言教案

物種起源之導言教案

一、教學目標

l、知識目標

(1)初步瞭解達爾文及其進化論學說的內容。

(2)瞭解序言的寫作體例。

(3)透過篩選重要資訊和關健詞句,理解文章的結構和思路。

2、能力目標

(1)辨別和篩選文章重要資訊和材料的能力。

(2)篩選文章的關鍵語句,進而整體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3、情感目標

學習達爾文尊重客觀事實、深入細緻、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刻苦鑽研的精神。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篩選主要觀點;篩選關鍵語句。

難點:如何提高學生對說明性文字的閱讀興趣。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在以前的語文教材裏,我們曾學過《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在這篇講話中,恩格斯運用類比的表述,肯定了馬克思的一個偉大發現,同學們還記得那個表述嗎7(透過舊知引發思考)它就是:正如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恩格斯透過這樣的類比,充分肯定了這兩個發現的劃時代意義。其中達爾文所發現的有機界的發展規律指的就是他的進化論學說,也就是《物種起源》一書的思想精髓。今天我們共同學習這篇《物種起源導言》,去大致瞭解一下生物進化論的幾個主要觀點。

1、作者簡介

達爾文(1809一1882)是進化論的創始人。出生於英國一位名醫之家,1825年進愛丁堡大學學醫,1828年進劍橋大學學神學,但他從小就熱心研究自然科學,特別是生物學。1831年至1836年,由於漢斯羅教授的惟薦,以自然科學家身份,隨英國皇家軍艦貝格爾號環球航行。五年間,他考察了許多地方,對各種生物進行了蒐集研究,從此確定了他一生的事業。1859年達爾文發表了《物種起源》從根本上否定了當時甚囂塵上的神創論物種不變論的傳統觀念,成爲劃時代的鉅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關於導言

導言,亦稱緒論,是指著作前的概述部分。用於說明自已撰寫著作的目的、過程、資料來源,並扼要地說明書中闡述的觀點和結論,使讀者先得到一個總概念,幫助理解整部著作。

(二)整體感知

一、[思考]課文哪些段落中概括表述了作者關於物種起源問題的一些基本觀點?

[明確]文章的第四、五、六、七小節。

據此,文章可分爲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1-3節)說明《物種起源》一書的寫作經過和摘要發表的有關情況。

第二部分(4-7節)扼要介紹《物種起源》一書的內容體系。

二、積累詞語。

博物:動物、植物、礦物、生理等學科的總稱。

札記:讀書時摘記的要點和心得。

瑣屑:瑣碎,細小而繁多。瑣,細碎。屑,碎末。

遺傳:生物體的構造和生理機能等由上代傳給下代。

趨向:朝着某個方向發展。

信奉:文中指相信並奉行。

歸因於:歸結原因到(某方面)。

漸感不支:漸漸感到(體力或精力)支援不住。

不足爲奇:不值得奇怪,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多指事物或現象很平常。

(三)知識要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一、默讀全文,畫出本文每一自然段中能概括本段主旨的核心句。

[提示]第1段:我並沒有輕率地下結論。

第2段:我早日發表這個摘要的原因。

第3段:本書還是摘要的性質,未必完備。

第4段: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

第5段:要解決這個困難問題,應當從研究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着手。

第6段:我把家養變異的問題,放在本書的第一章。

第7段:我深信生物的種不是不變的;所謂同屬的種,都是其他大概已經滅亡的種所傳下來的直系後代,而現在認爲同種的各項變種,都是這同種的後代。我又確信自然選擇作用,它雖然不是物種變異的唯一條件,也該是最重要的條件。

二、[思考]根據上述文章的核心句,本文作者行文的思路是怎樣的?

[點撥]全文7段的行文思路是這樣的:先陳述自己研究的歷程,表明沒有輕率地下結論,接着用華萊斯先生的研究印證了自己結論的可靠性,然後才水到渠成,說出自己的觀點。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爲生物進化論是對 物種不變論和神創論的根本否定,是生物界的一次革命。顯然一開頭就宣佈自己的觀點,讀者是不容易接受的。因此作者先談《物種起源》寫作的有關情況,說明自已的著作言必有據,讀者纔會相信其正確性,纔會接受下文的那個全新的觀點。

三、第4段爲何要強調“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呢”?

[點撥]本題強調的是整體把握和連貫思索,只要注意到第7段中作者對創造論的態度,便可找到答案:實質上是對創造論的否定,因爲創造論就認爲每一物種都是由上帝創造的,也就是分別創造的。

四、[思考]又如槲寄生,它生長在某幾種樹木上以吸取養料,需要鳥類傳佈它的種子,更因爲它是雌雄異化,必須依賴昆蟲才能完成傳粉作用;如果我們僅僅以外部環境,或植物習性的影響,或植物本身的傾向,來解釋這種寄生植物的構造以及它與其他幾種生物的關係,必然也同樣是不合理的。 這段話的主要作用是什麼?

[提示]又如槲寄生是舉例,是材料,是啄木鳥之後用來證明觀點的又一個材料。達爾文用這樣的事例來說明,把生物進化、變異 僅僅歸因於外界的條件是不合理的。

五、文章5、6兩段講到了研究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價值和結論,請分別加以概括。

[要點]研究目的——我們對於生物變異及相互適應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個明確的瞭解。

研究價值——經常獲得動物因由家養而變異的知識,雖然還不夠完備,但總可以處理這個問題和其他一切複雜事件提供最良好和最可靠的線索。

研究結論——大量的、遺傳的變異是可能的;看到人類選種力量的偉大,能便微小的變異逐漸累積起來。

六、文章第7段講了關於物種起源,還有許多需要弄清楚的問題。請從文中歸納出這些問題。

[要點]1、對於生活在我們四周的許多生物的相互關係還有很多不瞭解;2、對於生活在過去的地質時代的無數生物的相互關係,我們所知道的就更少了。

七、小結。

(1)本節主要進行了對文章中關鍵語句的篩選,那麼,什麼樣的句子纔是文章的關鍵句呢?

[明確]關鍵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語句,它突出地體現了文章的旨趣,標示文章的思路,顯示文章的結構的特點。其類型有:

A、從內容看,中心句是關鍵句。它是集中揭示說明對象的特徵或點明主要事理的語句。

如:第1段……我之所以說明這些,是爲了要表明我並沒有輕率地下結論。

第2段……這也是使我早日發表這個摘要的一個原因。

第4段“……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

B、從結構看,總結句、總提句及重要的過渡句是關鍵句。總結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內容,總提句、過渡句顯示出文章的說明內容的推進。

如:第4段關於物種起源的問題……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這個總提句清晰地 把文章分成兩個部分。

第5段“因此,我們對於生物變異及相互適應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個明確的瞭解。”這個過渡句提示了下文的主要內容。

第7段 我深信生物的種不是不變的;……我又確信自然選擇作用,它雖然不是物 種變異的唯一條件,也該是最重要的條件。簡明扼要地總結了進化學說的基本觀點。

C、從出現的頻率看,反覆出現的文句是關鍵一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達的觀點需要強調,另一方面也用於顯示脈絡層次。

如:第4段、第6段、第7段都反覆說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大量的、遺傳的變異是可能

的,生物的種不是不變的。

(2)如何篩選關鍵句?

[明確]從內容入手,找出中心句;從思路、結構入手,確認總提句、過渡句和總結句。

第二課時

一、幾個難句的理解

(1)關於物種起源的問題,如果一位博物學家,對於生物相互間的親緣關係,它們的胚胎的關係、地理的分佈以及在地質期內出現的程序等等事實,加以思考,那麼,我們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

[要點]這是一個假設關係複句,前後兩個分句都是複雜的單句。關於物種起源問題,是一個前置狀語,指明瞭思考對象;對於生物相互間親緣關係……等等事實,指明研究物種起源所憑藉的事實;我們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種……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這個複雜單句,得到與後一句生物的種……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是同位賓語,而後一句賓語又是一個並列關係複句,這段話在表明自已觀點的同時,否定了神創論的觀點。

(2)因此,我們對於生物變異及相互適應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個明確的瞭解。我從事本題研究的初期,就覺得要解決這個問題,應當從研究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着手;果然沒有使我失望,我經常獲得動物因由家養而變異的知識,雖然還不夠完備,但總可以爲處理這個問題和其他一切複雜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線索。所以這類的研究,雖然常爲一般博物學家所忽略,但是我卻相信它的價值的重大。

[要點]這個段落是由一個句羣構成。“因此”一詞,表明本段內容與上段內容構成因果關係,內容結果由上段而來。本題與這個指代的內容一致,都是生物變異相互適應的原因

和方法,即研究目的;這類指代的是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最後一句中的它,指代的是研究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這段活內容緊承第四段,重在說明作者是怎樣研究物種變異的原因的。

(3)我們將由此看到,大量的、遺傳的變異是可能的;同樣,或者更其重要的,是我們將看到人類選種力量的偉大,能使微小的變異逐漸累積起來。然後,我們將討論物種在自然狀態下的變異。

[要點]這段話表明了作者從研究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獲得的兩點認識。從分號前後的內容可以看出來,認識之一是:物種的大量變異是可能的;認識之二是:人工選種在物種變異中有重大作用。而然後,我們將討論物種在自然狀態下的變異一句,則是說明在人工選擇之外的另一物種變異條件:自然選擇,它也叫自然選種。

二、文章第一部分寫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對閱讀《物種起源》一書有什麼作用7

[要點]第一部分,以遠航考察、採集標本、整理材料、修改札記等一系列過程來證明自已對物種起源問題研究的科學態度,使讀者知道本書產生的堅實的研究基礎,瞭解它的內容的可靠性,摘要發表的兩個原因的交代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第二個原因的所述內容從側面進一步說明內容的可靠性;另一方面,第一個原因的說明使讀者瞭解,本書爲何會出現不完備的情況,避免產生誤解。而關於著作不完備性的說明,是要求讀者以審慎的態度和正確的方法閱讀本書,更是對於閱讀方法的直接指導。

三、[討論]爲什麼在表述觀點之前要寫這些內容?

[明確]前三小節是對這部分的寫作和出版過程進行一些說明,目的是告訴讀者自己的研究是審慎的,而出版是倉促的,書中的觀點是正確的,而書中的材料還不是十分充足,希望讀者對他的觀點不要持懷疑的態度。

四、[思考]這篇導言主要說明了《物種起源》的寫作經過和作者對物種起源問題的一些基本看法,透過說明的文字,我們可以看到達爾文怎樣的一種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夠體現這種精神的文字。

[要點]第1段,以遠航(1831年)到現在(1859年),其間深刻的印象、耐心蒐集、整理研究、專心思考、又把這些札記加以充實等等,一個正確的結論,從考察到研究,從感性到理性,從綱要到全書,歷經二十多年,可以看出達爾文對待科學工作的嚴謹審慎的態度和長期刻苦鑽研的精神。

第2段,華萊斯先生……一般結論,幾乎和我完全相同……結合教材課文註釋,可以看出達爾文實事求是的態度。

第3段,指出本書的缺陷,還是摘要的性質;說明今後的打算,詳盡地刊出避免使別人 得到完全相反的結論,反映出達爾文對理論著作嚴肅、審慎的態度及謙遜的精神。

第4段,仍然難以令人滿意表明作者決不輕率地作出結論的科學態度。

第5段,這類的研究,雖然常爲一般博物學家所忽略,但是我卻相信它的價值的重大。說明作者注重親身實踐的科學態度。

第6段,很不幸、不得不簡略,反映出不迴避缺陷與不足的實事求是的態度。

第7段,毫不懷疑地斷言創造論的錯誤、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確信,這些突出地說明了達爾文在科學研究工作中毫不動搖的信念和勇於堅

持真理的精神。

五、本文的作者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具有嚴謹的作風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請體會下列句子及加點詞語是如何體現導言的用語是嚴謹而準確的。

(1)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蒐集與這問題有關的各種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許可以得到一些結果。

(2)……寫成當時我認爲是正確的結論的綱要。從那時候起,一直到現在,我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始終沒有間斷。

Q)他對於物種起源問題所得到的一般結論,幾乎和我完全相同,本書中所討論的幾乎沒有任何一點不能引用事實來作證。

(4)我們處理一個問題,必須把兩方面的事實和證據加以詳細的敘述和比較,然後才能得到完善的結果。

(5)我雖然力求審慎,使一切能根據正確的證據,但是錯誤的竄入,還是不可避免的。

(6)我深信生物的種不是不變的。

(7)我經常獲得動物因家養而變異的知識,雖然還不夠完備,但總可以處理這個問題和其他一切複雜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線索

(要點](1)a·三個必不可少的過程:蒐集,整理,研究。b·強調了蒐集過程中的關鍵:耐心和各種。c·因爲是想到,還未得到事實的證實,所以估計是相當謹慎的,也許、一些這兩個用間明顯地體現了這一點。

(2)準確地反映了一個科學家的科學態度和堅忍不拔地探索真理的精神

(3)不把問題說得絕對化,在明確肯定的同時稍稍留有餘地。

(4)“事實”是一般感性材料,“證據”是這些材料中特別具有典型意義、特別能反映事物本質的例子,敘述是瞭解的第一步,能使你知道得比較全面、具體,但還不能暴露本質;比較能使你鑑別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僞存真,能使由表及裏,由此及彼,掌握事物的本質。這句話說得精確而嚴謹。

(5)竄入用得準確而又生動,它說明了在這項科學研究的過程中,錯誤的出現很難避免。

(6)這個雙重否定句用得很有表現力。第一,它加強了語氣,肯定了物種變異這一認識;第二,它增強了文章論辯的氣勢,不是不變是對 不變論的有力批駁。

(7)說 還不夠完備,但可以提供線索,而且是最良好最可靠的線索,充分說明是實事求是地估價自己的研究成果,足見嚴謹。

因爲還不夠完備,所以只說 提供線索,而不說提供帶規律性的結論之類,足見周密。

6·小結。

透過本篇課文的學習,我們不僅瞭解了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而且透過對作者說明性導言的閱讀,學會了如何篩選關鍵語句,懂得了正確理解關鍵語句對理解文意的作用,並以此來指導我們今後的閱讀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