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關於《山谷中的謎底》的說課稿範文

說課稿1.27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山谷中的謎底》的說課稿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山谷中的謎底》的說課稿範文

《山谷中的謎底》說課稿1

一、說教材

《山谷中的謎底》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蘇教版語文教科書第十二冊的一片講讀課文

本文主要寫兩位旅行者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一條山谷中旅行,發現了山古裏的一種奇特的自然現象之謎而揭示的人生哲理。不僅表現了人們在大自然面前勇於探索的精神,而且展示了人們對大自然的觀察和思考。初步領悟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爲進。揭示了“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爲了生活和更好的發展”這一人生哲理。

根據新課標對高年級學生的要求並結合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緯度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進一步培養朗讀能力,品析推敲重點詞句。

2、理解課文,瞭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領會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

3、聯繫課文內容與生活實際理解“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爲了生存和更好的發展”的深刻含義。

根據教材特點,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聯繫課文內容與生活實際理解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文中最後一個自然段“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爲了生存和更好的發展”的深刻含義。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

六年級學生已具有初步閱讀理解的能力,視野較寬,有了一定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利用學生已有的語文學習經驗,巧妙結合遠程豐富的資源,透過直觀展示,以讀促悟,扶放結合的方法,抓住謎底爲切入口,直奔謎底所揭示的人生哲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學法

根據學生實際,結合教法,採用“讀——找——品——悟——論”的方法學習課文。

三、說教學流程

(一)複習舊知 匯入課文

1、匯入課文

師:透過上節課的學習,大家可知道山谷中有什麼迷?(幻燈展示圖片資源)

生:西坡長滿鬆、柏、柘、女貞等雜樹,而東坡只有雪松,這一奇異的自然景觀就是一個謎。

師:看吧,雪松經受着風欺血壓,可它依然傲骨挺立,看着它們,同學們能不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讚美它呢?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用一首詩,有的用一個成語,有的用一句優美的句子讚美了雪松的堅強品質。

[及時溫故,學以自用,同時透過直觀展示,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在想象的空間裏自由馳騁,培養觀察想象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細讀課文 深刻領悟

教學時,圍繞“爲什麼西坡長滿鬆、柏、柘、女貞等雜樹,而東坡只長雪松?”以這個謎面直奔謎底,組織讀讀,找找,畫出有關句子細細品析,再進行小組討論。

謎底是什麼?是誰發現的?學生默讀課文第二段,找出謎底。

(出示課文揭示謎底的句子)引導學生讀出“東坡只長雪松”的關鍵在於“東坡雪大”以及“雪松的本領和頑強的生命力”接着我趁熱打鐵:那麼雪松到底有什麼本領呢?課文又是怎樣描述的呢?學生再讀課文第二段,找出描寫雪松特點和品質的詞語,畫出雪松與大雪做抗爭的語句。

(出示有關句子)學生反覆悟讀,讀出雪松是在儘可能的去承受大雪的壓力,而又實在承受不住的情況下才選擇彎曲。雪松之所以能在逆境中存活,是因爲它學會了“彎曲”。我在詮釋“彎曲”這個詞時,不是狹隘的定義爲一種鬥爭的行爲策略,而是拓寬“彎曲”的內涵。“彎曲”不是懦弱,只是暫時的退讓,爲的是尋找機會“反彈”以退爲進。讀到這裏,我們都被雪松什麼樣的精神所折服呢?(不屈不撓,能屈能伸)

是啊!雪松雖然暫時的彎曲了,但這裏蘊藏着抗爭的力量。

[這部分的設計依據了《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的“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是學生、教師和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因此,課堂上我充分讓學生閱讀感悟,緊扣文中重點詞,關鍵句,反覆讀,慢慢嚼,細細品,深深悟。並不失時機的組織交流,讓學生把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透過語言領悟釋放出來,達到培養學生朗讀、分析、理解和感悟能力。]

(出示兩位旅行者啓示的話)重點品悟第二個旅行者的啓示,交流討論從第二個旅行者的話中你明白了什麼?想到什麼?聯繫生活實際談談什麼時候該正面抗爭,什麼時候該適時退讓,以及古今中外有哪些人具有雪松這種精神的?讓學生自由談感受。

(出示越王勾踐和司馬遷的課件資源)說說畫面的人物和主要事蹟,加深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爲了生存和更好的發展”這一人生哲理。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把從生活中總結出來的書面哲理透過學生的討論,感悟,又重新回到了學生的生活中去,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具體的生活經驗,爲每個學生創造富有個性的發展空間]

活中去,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具體的生活經驗,爲每個學生創造富有個性的發展空間。

(三)總結課文 加深感悟

1、指着板書總結課文內容

2、(出示遠程同步聯繫)加深對生活中事例的理解和感受。

《山谷中的謎底》說課稿2

《山谷中的謎底》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語文(蘇教版)第十一冊的一篇講讀課文。作者用簡練的文筆,透過記敘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個奇異的自然現象,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爲進。

文章前半部分有自然界的奇異景觀之謎說起,主要寫謎底如何被揭開的,側重寫實;後半部分主要由揭開謎底而獲得的啓示,重在揭示哲理。本文借具體、真實的事情來說明人生道理,令人信服,這是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陶冶性情和培養意志的好教材。

根據新課標對高年級段學生的要求並結合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緯度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讀懂課文,瞭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領會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

3、聯繫課文內容及生活實際,理解“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爲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的深刻含義。

4、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文敘事簡潔,內容較易理解,學生在學習時不會遇到太大問題。朗讀課文,進行字詞句的訓練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理解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最後一個自然段:“確實,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爲了生存和更好的發展。”是教學的難點。

根據上述情況,我設想用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

一、話匯入,揭示課題:

上課伊始,我板書課題,指名讀,引導學生說說讀了課題後想知道什麼?(估計學生的問題:這是哪個山谷?謎是什麼?謎底是什麼?怎樣揭開的?)引導學生帶着疑問走進文字。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出示初讀要求,在學生充分自讀的基礎上,檢查初讀情況,正音,對文中比較長的句子,重點加以指導,並理解相關的字詞。(重點交流:“抗爭、反彈、完好無損”等,着重交給理解的方法: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或理解詞語。)在讀通順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山谷中的謎是什麼?謎底是什麼?怎樣揭開的?並且找出文中相應的段落,從而引導學生理清文字條理,整體感知文字內容。

三、組織質疑

學生提出問題,並且帶着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着疑問走出課堂纔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所以,我讓學生提出課文中有哪些不懂不懂的地方。繼而,根據學生情況幫助確定下節課的學習目標。把重點問題留到下節課再研究。

四、指導書寫:

出示生字,複習認讀。指導描紅,臨寫、交流難寫易錯的字,相機範寫:摧、貞。組織描紅,巡視指導。

五、佈置作業

1、書寫本課生字新詞

2、讀熟課文。

3、上網蒐集有關能解釋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最後一個自然段的成語,俗語,或者故事。

下面我重點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主要分個環節展開教學。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上課一開始,我先複習提問:魁北克的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個什麼“謎”?學生回答後,我用多媒體演示簡筆畫,加深了印象。然後匯入第二個教學環節。

二、學習課文,朗讀感悟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圍繞“爲什麼西坡長滿鬆、柏、柘、女貞等雜樹,而東坡只有雪松呢?”這個問題進行小組討論。當學生們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說出“由於特殊的風向,山谷東坡的雪總比西坡的雪來得大”和“雪松的枝幹富有彈性,能把積雪抖落下來”這兩個原因時,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撥,告訴他們,“特殊的風向,造成東坡的雪來得大”這是外部原因,而雪松那特殊的本領則是雪松能夠在東坡生存的內部原因。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深層的理解。爲解決課文的難點作好輔墊。接下來,我順勢出示課文中的關鍵句子:“當雪積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就開始向下彎曲,於是積雪便從樹枝上滑落,待壓力減輕,剛彎下去的樹枝又立即反彈回來,雪松依舊保持着蒼翠挺拔的身姿。”

我要求學生找出反映雪松特點的詞語“富有彈性”“向下彎曲”“立即反彈”“依舊保持”,先讀好這四個關鍵詞,再讀好這個句子,循序漸進。爲了理解“彈性”“反彈”等詞語,我將用鋼皮尺作演示,使學生更地理解雪松的有彈性,能彎曲,會反彈的特點。接着,我會出示“就這樣,反覆地積,反覆地彎,反覆地落,反覆地彈……無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這一句,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說一說,哪些詞最使你受感動,爲什麼?從而使學生理解:“反覆地落:雪大,狂;反覆地彎:雪松承受的壓力大,且作出了適當的讓步;反覆地落,退讓成功;反覆地彈:雪松不屈不撓。不論……始終……雪松是個勝利者”等內涵,加深理解。在此基礎上進行感情朗讀,因爲有了理解作依託,學生一定會讀出真正的感情,讀出對雪松的敬佩和讚美。

當學生對雪松的不屈不撓已有較深的印象後,我預設了一個小小的辯論“有人讀了課文的第三段以後說,雪松面對風雪,一個勁地向下彎曲,他們是一羣膽小的弱者。你同意這樣的說法嗎?”用辯論的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雪松的頑強,雪松的彎曲策略。

在學習課文最後一個段落,這一奇特的景觀給兩位旅行者的啓示的時候,我重點放在理解第二位旅行者所說的話,和最後一小節的句子。“對於外界的壓力,可以透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確實,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爲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這兩句話,學生比較難以理解,因此,也是本課的難點之所在。爲了突破這個難點,在第一課時之後,我安排學生們上網蒐集有關能解釋這兩句話的成語,俗語,或者故事,爲深入而形象在理解這兩句話作了輔墊。在這一課時教學這兩個句子的時候,我讓學生舉一些例子來說明問題。學生可能會交流出:“臥薪嚐膽”、“大丈夫能屈能伸”、“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自己沒有考好試,好好調整自己的心態,準備在其它的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等等。在此基礎上,我出示一個口頭作業:

1、藺相如的躲避不是,而是。

2、越王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嚐膽十多年不是,而是 。

3、平日裏同學們的謙讓不是,而是 。

4、雪松彎曲一下,不是,而是 。

透過這一練習,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訓練他們語言表達的能力,積累了語感。

三、總結文字,拓展練習

在小結時,我將特別強調“正面抗爭”的重要,要學生懂得,面對困難,挫折甚至打擊的時候,首先應該做的不是彎曲一下,而是“正面抗爭”,要盡最大的可能去承受,去主動挑戰,但當困難已經大到你無法承受的地步的時候,就要學會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以求反彈的機會。

至此,我要求學生以“雪松的啓示”爲題,說說學習這篇文章以後的感受。

四、佈置作業課後延伸

1、摘抄描寫雪松與大雪抗爭和旅行者得到的啓示的句子。

2、推薦閱讀:《十萬個爲什麼》《自然現象之謎》

3、觀察一奇特的自然,並找出原因,說說得到什麼啓示,並把它寫下來

4、有興趣的同學可寫一篇讀後感

板書

10、山谷中的謎底

謎東坡只有雪松西坡有鬆、柏等雜樹

特殊的風向,東坡雪大,西坡雪小(外因)

謎底

松樹的特性決定(彈性彎曲反彈依舊保持)

積彎落彈

啓示彎曲更好地生存與發展

《山谷中的謎底》說課稿3

一、解讀教材:

《山谷中的謎底》這篇課文透過兩位旅行者揭開了加拿大魁北克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裏的一種奇特的自然現象之謎這一過程,不僅表現了人們在大自然面前勇於探索的精神,而且展示了人們對大自然的觀察和思索。要求學生讀懂課文,瞭解雪松在逆境中生成的原因,初步領會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透過語言文字的`訓練,培養學生想象力,邏輯思維的能力和口語交際的能力。讀懂課文,瞭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理解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初步領悟“彎曲”的人生哲學是這篇課文的學習難點。

二、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六年級的孩子已具有初步閱讀自學理解的能力,且思維日趨活躍,視野較寬,有了一定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我首先組織學生交流:那兒有什麼謎?謎底是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師畫山谷的簡筆畫師簡筆畫(指出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出示課文中揭示謎底的語句,引導學生讀出“東坡只有雪松”的關鍵是由於“東坡雪大”及“雪松的本領”。

然後導學感悟,解讀“彎曲”。問學生雪松有什麼本領,課文中是怎樣具體描述的?在課文中找找、畫畫、讀讀。引導學生認識雪松是在儘可能的去承受雪的壓力而又實在承受不了的情況下才開始彎曲,才肯彎曲的,雖然是彎曲,但這裏面有抗爭的力量!最後出示兩位旅行者啓示的話,重點讀第二位旅行者的啓示,說說從這位旅行者的話中你明白了什麼?想到了什麼?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引導學生想到《臥薪嚐膽》之類的故事,認識“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爲了生存和更好的發展。”再結合生活中常見到的現象進行思索,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我在教學中對“彎曲”的詮釋不是狹隘的定義爲一種鬥爭的策略,而是儘可能地拓寬“彎曲”的內涵,加深對課文主旨的領悟和把握,過程中體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滲透人文的關懷。

三、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認爲,“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課堂上我充分空出時間讓學生親自體驗,閱讀感悟,不失時機地組織班級交流,讓學生把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情感的體驗、語言的領悟,釋放出來,在交流中碰撞反思,斧正先期閱讀的感與知,達到師生之間心靈的“對話”,精神的交流!

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剛接觸這篇教材的時候,許多老師給了我善意的提醒:這類型的課文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課,語文性很難顯示出來,甚至建議我上別的課文。的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因此,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理性的探究過程中,緊緊扣住文中的重點詞、關鍵句,反覆讀,慢慢嚼,細細品,深深悟,讓理性的材料伴隨感性的形象深深地紮根到學生的精神世界。

3、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關於對第二個旅行者的話的討論,對什麼時候該正面抗爭、什麼時候該適當讓步的討論,以及古今中外有哪些人具備了雪松的這種精神的討論,教者都是在讓書上這些從生活中總結得來的深刻的道理透過討論重新還原到學生的生活中,並透過討論形成更深刻更形象的認識,從而讓學生,從比較高的角度取指導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