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所見說課稿範文

說課稿2.36W

篇一:《所見》說課稿

所見說課稿範文

《所見》說課稿

茅山中心校 儲小榮

教材說明:

《所見》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九冊第3課。清代詩人袁枚寫的一首五言絕句。詩淺顯易懂,語言清新流暢,明白如話,透過動靜結合的描寫,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生動的牧童行歌捕蟬圖,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本詩生動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詩情畫意,躍然紙上。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中的詞語,說說詩句的大概意思。

2.想象詩句所描繪的情景,感受牧童的快樂機靈。

3.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古詩《所見》

教學難點:

透過想象,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教學準備:音樂、圖片、課件等

學情分析:

古詩短小淺顯、琅琅上口,大多數學生在入學前已會背誦。這首詩小學生應該喜歡,因爲它生活氣息濃郁,形象生動,語言充滿機趣,且這些夏天裏的故事、景緻也是很多兒童所能經歷,感受的,但由於它是古詩文,意蘊較爲豐滿,學生不易讀懂。因此,教師應巧妙地利用各種可能的手段加以引導。另外,詩中出現的一些字,如“樾”、“意欲”等詞理解難度較大,教師可作引導解釋。 教學過程:

詩中,小牧童坐在牛背上高聲歌唱時的情景,是那樣自在神氣!捉蟬時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那麼專注。整首詩童趣橫生,情趣盎然。因此,詩趣,應該是這堂課的靈魂所在。感知童趣正是教

學的重難點,那怎樣讓學生感受到詩中的童趣呢?想象是通往詩境的佳徑,只要透過想象,才能欣賞到絕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根據課程標準中第三學段學生學古詩的要求,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想象上,以此達成感受童趣的目的。首先透過看圖猜詩,激發起學習興趣,同時畫面中一個個充滿童趣的人物形象也在學生的心中打下了鋪墊。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先進行簡單的想象,感知詩歌大意,然後藉助於插圖、音樂張開學生想象的翅膀,對所想象的內容逐步進行擴展細化,使所想象的內容不斷得到豐富,力爭使牧童形象愈發飽滿,有血有肉,學生也在想象中不知不覺地進入詩的意境,體會到牧童的快樂自由,活潑機靈,體會到詩中盎然的情趣。在想象感知的基礎上指導感情吟誦古詩,讀出牧童騎在牛背上的神氣十足,讀出意欲捕蟬時的專注,讀出詩人對牧童的喜愛。最後背誦積累。

篇二:所見說課稿

《所見》說課

一、教材分析

古詩《所見》一年級下冊第十三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詩,是清代詩人袁枚寫的一首五言絕句,寫夏天中午所見到的情景。詩句內容簡潔,語言通俗易懂,用詞凝練,情景交融,動靜結合,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這首詩抓住牧童動作、心裏的變化描繪了兩幅圖,“牧童騎牛歡唱圖”和“牧童捕蟬圖”,以此來顯現出兒童夏天的趣事。

二、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認識“所、牧、捕、蟬、閉”等生字,會寫“詩、林、立”3個字。

能正確、流利、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所見》並能背誦古

詩。

2、過程與方法:透過觀察課本插圖,反覆誦讀來感悟古詩;

透過識字交流,學習識字方法;

透過質疑討論,解決疑難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孩子養成樂於誦讀古詩的習慣,養成學習古詩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書寫生字,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難點:古詩的理解與養成學習古詩的興趣。

四、教法學法:

1、直觀教學法: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因此本課教學目標充分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理解詩意,透過圖、文、聲、動畫等直觀、能動的變化,變抽象爲具體,變靜態爲動態,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新穎的形式,精彩的畫面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消除學生觀察體驗、抽象思維,語言表達等方面的障礙,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圖文結合法:在教學中我圖文對照,讓圖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語言美統一再現,使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有機結合。

3、質疑法:透過學生自我質疑,小組交流,這種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理解詩的內容,覺得自己彷彿身臨其境。

4、以讀代講法,反覆誦讀:本詩語言樸實流暢,讀起來琅琅上口,學生透過反覆誦讀,熟讀成誦,深入領會課文描寫的意境,受到美的薰陶。

五、教學過程設計

1、匯入

在匯入時,我請小朋友們看圖,說說自己從圖中看到的,訓練學生看圖說完整的話。啓發小朋友充分想象當時森林中的情景。然後透過聽蟬鳴聲,請小朋友想象牧童當時的心理活動等。這樣在小朋友在真正學習古詩之前已經有的一定的心理基礎,對後面的理解就比較容易。

2、初讀古詩,隨文識字

本課當中識字量比較少適合隨文識字,板書《所見》即可學習“所”字,並進行擴詞訓練。其他四個字則可以學生找出詩人看到的事物以及幹什麼,老師便可以板書“牧童”“捕蟬”“閉口立”,板書時隨機學習生字,並交流如何記住,探討好方法。然後再回到課文中,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鞏固識字。

3、再次誦讀、解決疑難

(1)學生誦讀古詩,圈出疑難點。

(2)小組內探討疑難問題進行解決。

(3)小組內提出問題,全班課堂交流解決。教師相機點撥。

(4)再讀古詩,感受牧童的活潑好動的性格。

4、反覆誦讀,背會古詩

採用多種方式的誦讀,如個人自由練讀,同桌互讀,男女生賽讀,限時背誦選出背誦小能手。

5、指導書寫,進行展評

出示要求會寫的三個生字“詩、林、立”

(1) 學生觀察,說一說寫這些字要注意什麼?(左右結構左窄右寬,木字

旁的書寫,捺變成點)

(2) 教師範寫,生書空筆順。

(3) 學生描紅,練寫。

(4) 投影,課堂展評,修改。

篇三:一年級《所見》說課稿

古詩《所見》說課稿

說課教師:張彩霞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說明:

《所見》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13課。它是一首充滿兒童生活氣息的五言絕句,寫夏天中午所見到的情景。詩的語言清新流暢,明白如話,透過動靜結合的描寫,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一句,寫牧童悠然自得地騎在黃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聲在樹林中迴盪。“騎黃牛”表現了牧童悠閒自在的神態。勾畫出了一幅色彩鮮明的“牧童行歌圖”。“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一句,寫牧童行走間,忽然想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了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盯住鳴蟬。“意欲捕鳴蟬”不是寫詩人所見,而是詩人對牧童的機靈敏捷的動作、神態變化。這句詩抓住牧童剎那間心理髮展和動作變化這一細節,生動形象地勾畫出一幅“牧童捕蟬圖”。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認識“所、牧、捕、蟬、閉、立樾”等生字,會寫“童、閉、立、黃”等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2〉過程和方法:透過觀察、合作、表演等方法讀懂詩句的意思。反覆誦讀的過程中感受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真切喜歡這首詩,願意主動誦讀,激發嚮往大自然,並有在大自然中發現更多有趣的事物的願望。

3、教學重、難點:

重點:〈1〉識字、寫字教學〈2〉;會背誦課文。

難點:感受牧童活潑、好奇的.特徵。

4、教學準備:音樂、圖片、課件等

二、學情分析:

古詩短小淺顯、琅琅上口,大多數學生在入學前已會背誦。這首詩小學生應該喜歡,因爲它生活氣息濃郁,形象生動,語言充滿機趣,且這些夏天裏的故事、景緻也是很多兒童所能經歷,感受的,但由於它是古詩文,意蘊較爲豐滿,學生不易讀懂。

因此,應巧妙地利用各種可能的手段加以引導。另外,詩中出現的一些字,如“樾”、“意欲”等詞理解難度較大,教師可作引導解釋。

三、教法、學法

1、反覆誦讀法

經過千百年來大浪淘沙流傳下來的古代詩歌都積澱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它可以透過反覆誦讀來感知、理解和體味。透過誦讀來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與詩人同歡同喜,感受詩歌的意蘊,使詩人的情感自然地輻射到誦讀者的情感之中,換言之,誦讀者的情感自覺地融入古詩的意境中。這種自覺替代的情感反過來會進一步作用於誦讀過程之中,誦讀者腦海裏呈現的畫面,事物也會強化對詩人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情境教學法

古詩的教學易使學生學得枯燥無味,也很難讓學生在情感上與詩人產生共鳴。教學時,我分別採用觀察圖片、聆聽音樂、動作表演、語言渲染等多種方法來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兒童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讓學生輕輕鬆鬆、快快樂樂地學古詩。

3、合作學習法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創造一種師生、生生平等的和諧課堂氣氛,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互相幫助,互相啓發,充分發揮學生間的互補作用,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四、設計理念

在學習內容上構建三個維度:即教材規定的內容;教師選擇的學習內容;學生自行選擇的學習內容。三個維度之間在課上以教材內容學習爲主,另兩項內容作爲延續。

學習方法上注重合作學習,留出充分的時間,留出充分的空間,透過學生多角度的相互作用走進對文字的理解,以及情感的體驗。

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繼續閱讀的慾望,也許是語文教學中教師最重要的任務,設定情境,促成互動,合理評價,在教師有效地參與下理解詩意,體會詩情,從而使學生產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五、教學過程預設

(一)、一讀感知:

1、揭示課題。(透過複習以前學過的古詩來進入《所見》這首詩)

2、“所見”是什麼意思?出示課文插圖。觀察圖,“所見”就是詩人所看見的。

引導學生觀察,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有效地促進學生對古詩的理解。

3、出示古詩。在這幅美麗的畫面上,有一首詩。藉助拼音,誰能讀會它?(應該幫助學生讀準字音並糾正字音,必要時教師範讀或領讀,並指導讀出節奏)。

4、組成合作小組,互幫互助,看看哪一組讀得最好?

5、檢查小組朗讀情況。

這一環節透過合作,引領學生走進詩中描繪的情境中,爲解詩意、體詩情設下伏筆;透過合作,藉助拼音、讀通、讀熟詩歌。

(二)、二讀感悟

1、教師範讀,學生想像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2、課堂討論自學中的疑難處,教師相機點拔。

在這個階段,透過學生之間有效地互動,教師的相應點技,以及不斷地豐富畫面,不正是理解詩意的過程嗎?這裏展示的過程,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討論、交流、判斷。學生在過程之間得到發展。

(三)、三讀想像

1、看着畫同帶着想象朗讀全詩。(齊讀)

2、想像一下,這牧童唱的會是什麼樣的歌。

3、有感情地朗讀過首詩(帶着自己獨特的感受讀)

體會詩情,對一年級的兒童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兒童的言語描繪也好,動作表演也好,無不是用他的生活經驗來詮釋、演繹動人的詩境,同時,興趣也在這裏涌動。

(四)、四讀成誦

1、根據畫面背誦這首詩(願意背的齊背隨着音樂)。

2、向好夥伴背誦這首詩(可加上動作)。

(五)、寫字指導

1、讓學生自己說出書寫要點

2、學生練習

篇四:《所見》說課稿

古詩《所見》說課稿

前三完小 康潔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說明:

《所見》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第13課。它是一首充滿兒童生活氣息的五言絕句,寫夏天中午所見到的情景。詩的語言清新流暢,明白如話,透過動靜結合的描寫,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一句,寫牧童悠然自得地騎在黃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聲在樹林中迴盪。“騎黃牛”表現了牧童悠閒自在的神態。勾畫出了一幅色彩鮮明的“牧童行歌圖”。“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一句,寫牧童行走間,忽然想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了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盯住鳴蟬。“意欲捕鳴蟬”不是寫詩人所見,而是詩人對牧童的機靈敏捷的動作、神態變化。這句詩抓住牧童剎那間心理髮展和動作變化這一細節,生動形象地勾畫出一幅“牧童捕蟬圖”。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認識“所、牧、捕、蟬、閉、立、樾”等生字,會寫“童、閉、立、黃”等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②過程和方法:透過觀察、合作、表演等方法讀懂詩句的意思。反覆誦讀的過程中感受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真切喜歡這首詩,願意主動誦讀,激發嚮往大自然,並有在大自然中發現更多祕密的願望。

3、教學重、難點:

重點:①識字、寫字教學;②會背誦課文。

難點:感受牧童活潑、好奇的特徵。

4、教學準備:音樂、圖片、課件等

二、學情分析:

古詩短小淺顯、琅琅上口,大多數學生在入學前已會背誦。這首詩小學生應該喜歡,因爲它生活氣息濃郁,形象生動,語言充滿機趣,且這些夏天裏的故事、景緻也是很多兒童所能經歷,感受的,但由於它是古詩文,

意蘊較爲豐滿,學生不易讀懂。因此,教師應巧妙地利用各種可能的手段加以引導。另外,詩中出現的一些字,如“樾”、“意欲”等詞理解難度較大,教師可作引導解釋。

三、教法、學法

1、反覆誦讀法

經過千百年來大浪淘沙流傳下來的古代詩歌都積澱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它可以透過反覆誦讀來感知、理解和體味。透過誦讀來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與詩人同歡同喜,感受詩歌的意蘊,使詩人的情感自然地輻射到誦讀者的情感之中,換言之,誦讀者的情感自覺地融入古詩的意境中。這種自覺替代的情感反過來會進一步作用於誦讀過程之中,誦讀者腦海裏呈現的畫面,事物也會強化對詩人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情境教學法

古詩的教學易使學生學得枯燥無味,也很難讓學生在情感上與詩人產生共鳴。教學時,我分別採用觀察圖片、聆聽音樂、動作表演、語言渲染等多種方法來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兒童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讓學生輕輕鬆鬆、快快樂樂地學古詩。

3、合作學習法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創造一種師生、生生平等的和諧課堂氣氛,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互相幫助,互相啓發,充分發揮學生間的互補作用,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四、設計理念

在學習內容上構建三個維度:即教材規定的內容;教師選擇的學習內容;學生自行選擇的學習內容。三個維度之間在課上以教材內容學習爲主,另兩項內容作爲延續。在學習方法上注重合作學習,留出充分的時間,留出充分的空間,透過學生多角度的相互作用走進對文字的理解,以及情感的體驗。

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繼續閱讀的慾望,也許是語文教學中教師最重要的任務,設定情境,促成互動,合理評價,在教師有效地參與下理解詩意,體會詩情,從而使學生產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教學關照學生的年齡特點

和學習基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使每一堂課都成爲學生學習祖國語言這壯麗詩篇中的最生動的詩行。

五、教學過程預設

(一)、一讀感知:

1、揭示課題。古代一位大詩人非常喜愛農村的生活,一天他來到一片小樹林,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於是就把自己所看到的寫成了一首詩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所見》。

●以講故事的形式揭題,而且用用設定懸念的形式瞭解作者,有意識告訴學生預習是一種好習慣,有不認識的字要主動想辦法識記。 出示課文插圖:

2、《所見》這首詩,寫的就是詩人所看到的圖上的景物。讓我們也來看看圖,你能用幾句話說說你看到了什麼嗎?

3、教師範讀,學生說出袁枚看到了什麼。

●這一環節引領學生走進詩中描繪的情境中,爲解詩意、體詩情設下伏筆;藉助拼音、讀通、讀熟詩歌。

4、運用多種方法識字,交流識字方法。

(二)、二讀感悟

1、自由讀詩,結合學生讀詩的情況,教給學生如何讀出詩的節奏,如何做到既要停頓又要連貫。

2、多種形式反覆練讀。

●讓學生在讀中感悟

(三)、三讀想象

1、學生先看畫面,然後在《快樂的小牧童》悠揚的音樂聲中,老師語言描述,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一個小牧童,感受牧童的快樂悠閒。

2、指導學生配合表情用快樂的語氣讀好前兩行。

3、關掉音樂,問學生小牧童怎麼不唱了?讓學生弄清下兩行詩意。

4、安排捉蟬環節,讓學生遇事動腦筋想出解決辦法。

●體會詩情,對一年級的兒童來說,有一定的難度,老師的言語描繪也好,動作表演也好,無不是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來詮釋、演繹動人的

詩境,同時,興趣也在這裏涌動。

(四)、四讀成誦

1、根據畫面背誦這首詩(願意背的齊背隨着音樂)。

2、向好夥伴背誦這首詩(可加上動作)。

(五)、寫字指導

1、讓學生自己說出書寫要點

2、學生練習

六、拓展延伸

推薦古詩:《小兒垂釣》、《池上》、《四時田園雜興》

篇五:《所見》說課稿

古詩《所見》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說明:

《所見》是西師大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第30課。它是一首充滿兒童生活氣息的五言絕句,寫夏天中午所見到的情景。詩的語言清新流暢,明白如話,透過動靜結合的描寫,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一句,寫牧童悠然自得地騎在黃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聲在樹林中迴盪。“騎黃牛”表現了牧童悠閒自在的神態。勾畫出了一幅色彩鮮明的“牧童行歌圖”。“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一句,寫牧童行走間,忽然想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了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盯住鳴蟬。“意欲捕鳴蟬”不是寫詩人所見,而是詩人對牧童的機靈敏捷的動作、神態變化。這句詩抓住牧童剎那間心理髮展和動作變化這一細節,生動形象地勾畫出一幅“牧童捕蟬圖”。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認識“所、牧、捕、蟬、閉、立樾”等生字,會寫“童、閉、立、黃”等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②過程和方法:透過觀察、合作、表演等方法讀懂詩句的意思。反覆誦讀的過程中感受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真切喜歡這首詩,願意主動誦讀,激發嚮往大自然,並有在大自然中發現更多祕密的願望。

3、教學重、難點:

重點:①識字、寫字教學;②會背誦課文。

難點:感受牧童活潑、好奇的特徵。

4、教學準備:音樂、圖片、課件等

二、學情分析:

古詩短小淺顯、琅琅上口,大多數學生在入學前已會背誦。這首詩小學生應該喜歡,因爲它生活氣息濃郁,形象生動,語言充滿機趣,且這些夏天裏的故事、景緻也是很多兒童所能經歷,感受的,但由於它是古詩文,

意蘊較爲豐滿,學生不易讀懂。因此,教師應巧妙地利用各種可能的手段加以引導。另外,詩中出現的一些字,如“樾”、“意欲”等詞理解難度較大,教師可作引導解釋。

三、教法、學法

1、反覆誦讀法

經過千百年來大浪淘沙流傳下來的古代詩歌都積澱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它可以透過反覆誦讀來感知、理解和體味。透過誦讀來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與詩人同歡同喜,感受詩歌的意蘊,使詩人的情感自然地輻射到誦讀者的情感之中,換言之,誦讀者的情感自覺地融入古詩的意境中。這種自覺替代的情感反過來會進一步作用於誦讀過程之中,誦讀者腦海裏呈現的畫面,事物也會強化對詩人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情境教學法

古詩的教學易使學生學得枯燥無味,也很難讓學生在情感上與詩人產生共鳴。教學時,我分別採用觀察圖片、聆聽音樂、動作表演、語言渲染等多種方法來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兒童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讓學生輕輕鬆鬆、快快樂樂地學古詩。

3、合作學習法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創造一種師生、生生平等的和諧課堂氣氛,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互相幫助,互相啓發,充分發揮學生間的互補作用,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四、設計理念

在學習內容上構建三個維度:即教材規定的內容;教師選擇的學習內容;學生自行選擇的學習內容。三個維度之間在課上以教材內容學習爲主,另兩項內容作爲延續。在學習方法上注重合作學習,留出充分的時間,留出充分的空間,透過學生多角度的相互作用走進對文字的理解,以及情感的體驗。

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繼續閱讀的慾望,也許是語文教學中教師最重要的任務,設定情境,促成互動,合理評價,在教師有效地參與下理解詩意,體會詩情,從而使學生產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教學關照學生的年齡特點

和學習基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使每一堂課都成爲學生學習祖國語言這壯麗詩篇中的最生動的詩行。

五、教學過程預設

(一)、一讀感知:

1、揭示課題。(美麗的春天悄悄告別了我們,夏天來到了我們中間,涼爽的風吹來了,我們看見了一片小樹林,“哪幾個小朋友能把夏天的小樹林搬到教室來。)

2、多名學生經過自行討論,在黑板上畫“初夏的小樹林”圖。 ●引導學生創設詩歌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有效地促進學生對古詩的理解。

3、出示古詩。在這幅美麗的畫面上,有一首詩。藉助拼音,誰能讀會它?(應該幫助學生讀準字音並糾正字音,必要時教師範讀或領讀,並指導讀出節奏)。

4、組成合作小組,互幫互助,看看哪一組讀得最好?

5、檢查小組朗讀情況。

●這一環節透過合作,引領學生走進詩中描繪的情境中,爲解詩意、體詩情設下伏筆;透過合作,藉助拼音、讀通、讀熟詩歌。

(二)、二讀感悟

1、自由讀詩,結合圖畫想想還應該畫上一些什麼。

2、學生之間交流,並要求說出爲什麼要畫上這些。

●兒童的認知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讓學生爲詩配畫,旨在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詩意,請學生當“小畫家”,容易激發學習興趣。學生在討論該畫些什麼的過程中,很自然地理解了詩意,做法新穎,不落俗套。

3、教師範讀,學生想像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4、課堂討論自學中的疑難處,教師相機點拔。

●在這個階段,透過學生之間有效地互動,教師的相應點技,以及不斷地豐富畫面,不正是理解詩意的過程嗎?這裏展示的過程,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討論、交流、判斷。學生在過程之間得到發展。

(三)、三讀想像

1、看着畫同帶着想象朗讀全詩。(指名讀、小組賽讀、齊讀)

2、想像一下,這牧童唱的會是什麼樣的歌。

3、用自己的表演把詩意表現出來。

4、有感情地朗讀過首詩(帶着自己獨特的感受讀)

●體會詩情,對一年級的兒童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兒童的言語描繪也好,動作表演也好,無不是用他的生活經驗來詮釋、演繹動人的詩境,同時,興趣也在這裏涌動。

(四)、四讀成誦

1、根據畫面背誦這首詩(願意背的齊背隨着音樂)。

2、向好夥伴背誦這首詩(可加上動作)。

(五)、寫字指導

1、讓學生自己說出書寫要點

2、學生練習

六、開啟“學習包”

這裏有三首詩,你一定能回家讀給爸爸媽媽聽。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唐〃杜甫——《絕句》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唐〃張志和——《漁歌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標籤:說課稿 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