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最新《植樹問題》說課稿(精選5篇)

說課稿2.53W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最新《植樹問題》說課稿(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植樹問題》說課稿(精選5篇)

《植樹問題》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教材將植樹問題分爲幾個層次:兩端都栽、兩端不栽、環形情況以及方陣問題等。其側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透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後再用發現的規律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本課的教學,並非只是讓學生會熟練解決與植樹問題相類似的實際問題,而是把解決植樹問題作爲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一個學習支點。藉助內容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一定的思維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知識水平的分析,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爲:

(一)、知識與技能方面:

1.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透過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髮現間隔數與植樹棵數之間的關係。

2.透過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能理解間隔數與植樹棵數之間的規律。

3.能夠藉助圖形,利用規律來解決簡單植樹的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方面:

1.進一步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發現規律,應用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

2.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學生藉助圖形解決問題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養成良好的交流習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透過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三、說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並發現間隔數與棵數的規律,並能運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四、說教法、學法:

現代教育論主張,學生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主動建構的過程。因此在本節課我主要採用"在生活中找間隔----在動手操作中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規律---在規律中學應用"的教學過程,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形式探究方法,使每個學生動腦、動手、合作探究,經歷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並透過對媒體的直觀演示輔助教學,引導學生意趣激思,以思促學,在創設的生活情境中嘗試探索,形成概念,積極參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五、說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分四大環節】:

一、激趣匯入:

1、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們的手中,還藏着數學知識呢,你們想了解一下嗎?

2、伸出你們的右手,張開,數一數,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空格?在數學上,我們把這種空格叫做間隔,也就是說,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間隔?3個間隔是在幾個手指之間?其實這樣的數學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透過擺動手指,創設情境,其實手指問題就和植樹問題是一樣的道理的。透過動手,觀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注意力走進新課。)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同學們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麼日子嗎?就是我國的植樹節。你們知道植樹都有什麼好處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植樹中的數學問題。板書課題:植樹問題

三、探究交流、解決問題

1. 出示例1: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1)、指名讀題

(2)、師:理解"兩端"是什麼意思?指名說一說,然後師實物演示:指一指哪裏是這根小棒的兩端?

說明:如果把這根米尺看作是這條小路,在小路的兩端要種就是在小路的兩頭要種。

怎麼解決?(引導學生用畫圖的方法來解決,但數據太大,可以化繁爲簡,先研究短距離的路上的植樹問題的情況)

(3)學生探究短距離路上的植樹規律。

①假如路長只有15米,要栽幾棵樹?如果路長是25米,又要栽幾棵樹?請你畫線段圖來看看。(注意看圖上有幾個間隔和幾個間隔點)

②畫一畫,簡單驗證,發現規律。

發現了:

a. 先種15米,還是每隔5米種一棵,畫圖種一種,看種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誰畫得快種的好。(板書:3段 4棵)

b. 跟上面一樣,再種20米看一看,這次你又分了幾段,種了幾棵?(板書:4段 5棵)

c. 任意選擇一段距離再種一種,看這次你又分了幾段,種了幾棵?從中你發現了什麼?

(板書: 2段 3棵;4段 5棵)

d. 你發現了什麼?

小結:你們真了不起,發現了植樹問題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規律,那就是:

(板書:兩端要種:棵樹=間隔數+1)

③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a. 問:應用這個規律,前面這個問題,能不能解決了?那個答案是正確的?

100÷5=20 這裏的20指什麼?

20 +1=21 爲什麼還要+1?

師:透過簡單的例子,發現了規律,應用這個規律解決了這個複雜的問題。以後,再遇到"兩端要種"求棵樹,知道該怎麼做了嗎?

(在做題時先引導學生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係,要求的是需要多少棵樹苗,必須要知道有多少個間隔,間隔數加一纔是需要的棵數,間隔數是用全程長除以間隔距離,讓學生將剛纔掌握的規律說清楚,透過例題讓學生一方面鞏固剛發現的規律,並且說清算理,同時讓學生運用自己總結出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另一方面認識到植樹問題的規律不僅僅能解決植樹的問題,還能解決生活中很多類似的問題。再利用教材第118頁上面的做一做進行強化練習,要求學生在列式之前將題目中的數量關係分析清楚,養成學生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這一環節的教學主要是透過猜測法、分析法以及直觀演示法掌握兩端要種的植樹規律並運用這一規律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我也運用了大量的創設情境加強對學生數學思想和解決複雜問題能力的培養。)

四、 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基礎練習:

1.我們身邊類似的數學問題。

學校到5路車站一側植樹,每隔5米種一棵,一共種了26棵。從第1棵到最後一棵的距離有多遠?

小結:說一說,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像植樹問題這樣的`現象呢?小組同學說說,然後彙報情況。如手指與間隔,欄杆與間隔,站隊列,插彩旗,種白菜,圍牆柱子,作業本的橫線與間隔……

(在學生基本掌握了植樹問題中兩端都種的規律以後我設計了一道鞏固反饋練習題,這道題是兩端都種的植樹問題的逆運算,應運用"全程長=間隔距離x間隔數;間隔數=棵樹-1".)

提高練習:

1. "六一"慶祝,同學們佈置教室,掛了7只紅燈籠,每兩隻紅燈籠之間掛2只黃燈籠,你知道同學們一共掛了幾隻黃燈籠嗎?

2.卓老師去某班教室,從一樓開始,每走一層有32個臺階,一共走了96個臺階,你知道卓老師去幾樓的教室嗎?

(引入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如:上樓梯等問題,這些題目都體現了數學知識生活化和生活化的數學知識。這二題是典型的兩端都種植樹問題,這一環節我主要是透過練習法讓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的生活中的解決問題中去,努力體現一種"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的價值取向。)

拓展:

一根木頭長8米,每2米鋸一段。一共要鋸幾次?(學生獨立完成。)

8÷2=4(段)

4—1=3(次)

問:爲什麼要—1?這種類型的植樹問題以後我們會更深入的學習。

(在學生掌握了兩端不種的植樹問題的規律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一道強化練習題,一根木頭長8米,每2米鋸一段。一共要鋸幾次?學生自主分析題意,解決問題。這一教學環節雖然不是本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但爲了使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和今後更好的學習植樹問題。我做了這樣的安排,相信一定會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五、 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透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師:透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不僅發現了植樹問題中兩端要種的規律,而且還學習了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那就是遇到複雜問題先想簡單的。植樹中的學問還有很多,我們以後再去學習。

整節課我們努力作到放飛學生思維的翅膀,把數學教學融於千姿百態的生活之中,從學生實際出發,營造一份"天空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佳境,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成爲課堂的主人,讓每一節數學課都

《植樹問題》說課稿2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這次的說課題目是"植樹問題".它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中的內容。

一、說教材

大家都知道,數學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本冊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就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爲此,本節課我將引導學生完成下列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認識不封閉路線上間隔排列中的簡單規律,並能將這種認識應用到解決類似的實際問題之中。

2、能力方面: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方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中的密切聯繫,並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中探索並發現不封閉路線上間隔現象中的簡單規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將這種認識應用到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之中。

教具準備:課件 小樹 紙板

二、說教法、學法

依據《數學課程標準》中"變注重知識獲得的結果爲知識獲得的過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學生髮展爲立足點,以自主探索爲主線,以求異創新爲宗旨,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設疑激趣,實際操作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法:設疑激趣法、實際操作法、直觀演示法。

學法:觀察辨析法、動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三、說教學過程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學本課我採用了"問題探究"爲中心的教學模式。設計瞭如下教學程序:

1、談話引入,明確課題。(利用3月12日植樹節進行引入,這樣既直觀又可以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2、分組探究,發現規律。

學生真正的生活經驗應該是他們身邊熟悉的事物,是能夠激發他們感情因素的事物,這樣纔會讓學生真正感興趣,才能夠產生共鳴,才易激發探究的慾望,讓活動化的數學學習有個堅實的基礎。所以我並沒有利用教材上的例題,而是創設了一個同學們身邊的現實問題情境。"我校計劃在一條40米長的小路一旁栽樹,每隔5米栽一棵。"然後提出"一共可栽多少棵?"的問題,("可"字型現出植樹方法有多種)引導學生按照要求設計出不同的植樹方案。

學生的知識起點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存在差異,要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合作是一個良方,生生之間的差異是學習的資源,這種資源應在小組交流的平臺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合理的利用。所以在設計植樹方案時我讓學生分組討論,分工與合作,透過說一說,畫一畫,貼一貼、數一數來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及與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說生活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生生間的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推動力,那麼藉助圖形幫助理解是學生建構知識的一個柺杖。有了這根柺杖,同學們才能走得更穩、更好。

當學生合作完成設計方案後,老師選擇三種不同的方案展示在黑板上,然後讓學生觀察這三種方案,發現它們的異同點,並說一說。(這一環節利用實物感知,讓學生更容易觀察出其中的規律。)

透過觀察,學生會發現這樣幾個相同點:小路的長度,每兩棵之間的距離,小路被分成的段數。還有一個不同點:棵數不同,這時候老師就問:爲什麼不?當學生說到方案不同時,老師再追問一句:哪裏不同?這樣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髮現:

方案一:兩端都栽

方案二:只有一端栽

方案三:兩端都不栽

接着就引導學生列出算式:

方案一:40÷5=8

方案二: 40÷5=8

方案三:40÷5=8

8+1=9 8-1=7

下一步就是讓學生觀察這些算式的異同,他們會發現,每種方案都有一個相同的算式:40÷5=8

究竟40÷5=8表示什麼意思呢?先讓同學們說說自己的理解,然後老師給予糾正並介紹兩個新詞"間隔"與"間隔數",同時可以藉助五指加強學生對這兩個詞的理解。

透過觀察分析得出,這三種方案的間隔數都是8,而方案一種了9棵樹,方案二種了8棵樹,方案三種了7棵樹,棵數與間隔數之間又有什麼聯繫呢?透過觀察,他們會發現這樣一個規律:

兩端都栽:棵數=間隔數+1

只有一端栽:棵數=間隔數

兩端都不栽:棵數=間隔數-1

3、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爲了鞏固剛剛發現的規律,也爲後面的練習作鋪墊,我又設計了一道例題"爲了讓孩子們的樂園更漂亮,幼兒園打算在20米長的小路旁擺一些花盆,一共需要購買多少盆花?"這道題只告訴了路的總長度,留給同學們的思維空間更廣,同學們的設計方案也可以更多一些。每兩盆間的距離可以是1米、2米、4米、5米、10米、20米;可以只在一旁擺,也可以兩旁都擺;可以兩端都擺,也可以只在一端擺,還可以兩端都不擺。這道題我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設計,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都應給予肯定和表揚。

4、迴歸生活,實際運用。

根據上一例題老師可以提示學生,植樹問題並不僅僅是植樹,就像擺花盆也屬於植樹問題,我們的身邊還有許多類似的問題,讓學生舉例說一說。老師可以提示,讓他們知道掛燈籠、爬樓梯、安裝路燈、鋸木頭、敲鐘、排隊等都屬於植樹問題。然後運用今天所學的規律來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我用選擇和填空的形式向同學們呈現了幾道練習題,其中包括:栽樹、安裝路燈、爬樓梯、鋸木頭。透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5、總結。

先讓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穫,然後老師小結:我們的身邊處處都是數學,只要同學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更多的規律和奧祕,就能解決更多的難題。

《植樹問題》說課稿3

本節課教學植樹問題中兩端都栽的這種情況,其主要目的是透過孩子們熟悉的、生活中常見的植樹問題的實例,探究發現兩端都栽這種情況中植樹棵數與間隔數(段數)之間的規律,從而運用所發現的規律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透過向孩子滲透有關植樹問題的一些思想、方法,藉助線段圖、化繁爲簡等手段讓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感悟數學的思想方法。

基於以上目標,我特對本節課作如下設計:

1.以孩子們喜歡的猜謎活動引入和我們形影相隨的手。然後透過觀察張開的右手,發現手指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引出間隔數)。再透過預習彙報,讓孩子發現植樹問題的幾種情況,並且爲各種情況取名,明確我們本節課所要探究的植樹問題(兩端都栽),讓我們的學習探究目標明確。

2.探究新知:從例1入手,透過讓孩子猜猜一猜活動產生孩子們的探究慾望,究竟是多少棵?我們能想辦法驗證嗎?啓發孩子想到用線段圖畫一畫這一數形結合的方法進行驗證。這時老師加以引導:100米長的小路我們一直畫下去、一棵一棵地栽下去,會讓孩子感到很麻煩、複雜,因爲100米太長了,那麼有更簡單的方法嗎?引導、啓發孩子選取100米中的一小段進行研究,這樣數據小,畫起來就會簡單、方便,便於研究,讓孩子體會到化繁爲簡的優勢。爲此給孩子創設小組合作探究的機會,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和學習的主動權,選取自己喜歡的數據進行合作、交流(在此做引導:選取的數據必須能被5除盡的,也就是沒有餘數),避免孩子選中有餘數、出現一端不能栽的情況。因爲各組所研究的數據不同,出現的結果也不同,經過板書整理,孩子就會很輕鬆地歸納、推理出其中的規律,讓孩子親身經歷猜想、驗證、歸納、推理的探究過程。

3.延學中應用所發現的規律,培養孩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了與例題略有不同的變式,旨在進一步讓孩子感悟這一數學思想方法和思維的靈活性。

《植樹問題》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剖析教材。

本單元主要是滲透有關植樹問題的一些思想方法,透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後再用發現的規律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是實際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思想方法。植樹問題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線植樹,這條路線的總長度被平均分成了若干段(間隔),由於路線的不同、植樹要求的不同,路線被分成的段數(間隔數)和植樹的棵數之間的關係就不同。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的問題還很多,比如公路兩旁安裝路燈、花壇擺花、站隊中的方陣等等,它們中的隱藏着總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係問題,我們就把這類題統稱爲植樹問題。

在植樹問題中“植樹”的路線可以是一條線段,也可以是一條首尾相接的封閉曲線,比如正方形、長方形或圓形等等。即使是關於一條線段的植樹問題,也可以有不同的情形,例如兩端都要栽,只在一端栽國一端栽,或是兩端都不栽。本單元透過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根據不同的情況總結出規律,並利用這些規律解決類似的實際問題。

例1是探討關於一條線段的植樹問題並且兩端都要栽的情況,例2討論的是兩端都不栽樹的情形。根據編者的意圖,要讓學生經歷猜想、試驗、推理等數學探索的過程,從簡單的情況入手解決複雜的問題,讓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探究栽樹的棵樹和間隔數之間的關係,並啓發學生透過現象發現規律,讓學生初步體會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以及這種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2、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中的例1、例2及相應的“做一做”、練習等

3、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探索並總結出“棵樹=間隔數+1”的關係。

難點:把現實生活中類似的問題同化爲“植樹問題”,並運用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解決這些實際問題

3、課時安排:本課爲第一課時。

二、說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經歷探索日常生活中間隔排列中簡單規律以及類似現象中簡單數學規律的過程,初步認識其中的簡單規律,並能將這種認識應用到解決簡單實際問題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繫。

2、透過觀察、猜測、操作、驗證以及與他人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用數學的觀點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種現象的意識和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透過觀察、猜測、操作、驗證以及與他人交流等方式探索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和現象生活的密切聯繫,並從小養成勤儉節約、合理安排開支的習慣。

三、說學情

學生在學這個內容之前,已經初步積累了一些探索規律的經驗,由於這種規律在日常生活中常見,學生容易在生活中找到相關的原型,因而也比較容易體會到探索規律的樂趣和成功感。

四、說教法

五、說教學程序

說教學流程:本節課我分四個流程進行教學推進,

一、情境匯入

“用以改變和淨化我們生存環境的‘植樹活動’裏面藏着許多數學問題,誰發現了?”

設計意圖:既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原本就來源於生活實踐。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題1。

⑴指名讀題,理解題意。

(2)獨立思考: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

設計意圖:造成認知衝突,激發學生尋求可行性的方法驗證自己的數學猜想。

2.動手繪製線段圖,透過線段圖來理解題意,找到規律,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向學生滲透解決問題的常用方法。

⑵學生彙報,初步建模。大多數學生在這一環節意識到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但教師不要急於求成,要讓學生明白任何科學的結論都要建立在普遍性的基礎上。

3.學生自己解決路長和樹的間距,比較間隔數和棵數的關係,進而總結出它們之間的關係式。給全體學生創設水到渠成的境界

4、重新審視例題1的不同解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探索出的規律解決他們認知的矛盾,這個矛盾在此自然而然的化解開來,所有的學生都會豁然開朗。

三、鞏固練習

四、課堂小結。

《植樹問題》說課稿5

一、說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第一課時。

二、說學習目標:

讓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出植樹問題模型的過程,掌握種樹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

會應用植樹問題的模型解決一些相關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感悟構建數學模型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說學習重點:

讓學生髮現植樹的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係,並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四、說學習方法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五、學習過程:

一、初步感知間隔的含義

1匯入:我們已經是四年級的學生了,做操,上體育課都少不了要排隊,你會不會派隊呢?

現在老師請三位同學到前面按照老師的要排隊,誰願意來?

出示要求:1面向老師排成一路縱隊

2每兩位同學之間相隔一米

告訴學生:第一個同學到最後一個同學的距離叫隊伍的長,兩個同學之間的距離叫間隔.

提問:這路縱隊長几米?你是怎麼知道的?如果我們把剛纔的三位同學看成三棵樹苗的話,那麼三棵樹苗之間有幾個間隔?你能用線段圖表示出來嗎?師生共同總結得出結論:排隊人數比間隔多一,間隔比人數少一

2過度語:其實,這樣的數學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

3再次感悟: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左手,互相說說手指與間隔之間的關係。比如: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空格?也就是說,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間隔?4個間隔是在幾個手指之間?

如果我們把五個手指當成五棵小樹苗的話,五棵樹苗之間應有幾個間隔呢?四個間隔在

幾棵樹苗之間呢?你能用一個圖表示出來嗎?

提問找生回答:如果畫了8棵樹,他們之間有幾個間隔?9棵樹之間有幾個間隔?那你們再想象一下,如果從頭到尾有10棵樹,他們之間又會有幾個間隔呢?那20棵樹呢?

仔細觀察,你發現植樹棵樹和間隔數之間有什麼規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4根據學生的反饋板書:兩端要栽時,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

小結:同學們不僅會觀察,而且還能發現其中蘊含的規律,真不錯,那就讓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數學廣角運用這些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吧!

二、新授

出示例題: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指導學生讀題:

1.從題目你們知道了什麼?(說一說)

2.題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麼意思?

3.題目中有什麼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嗎?(兩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你能自己想辦法找到問題答案嗎?有困難的同學可以藉助線段圖畫一畫。

5.交流。

6.反饋。

(1)請你們兩人把你們的方法寫到黑板上展示給大家看看,好嗎?

(2)學生分別說想法。

7.剛纔我們要求路的兩端都要栽時,得出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知道了怎樣求路的長度。如果知道了棵數與間隔數,你呢感求出路的長度嗎?(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

如果兩端都不栽的情況下,棵樹與間隔數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還以這道題爲例來研究一下:

(1)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2)分小組交流,也可以藉助線段圖分析

(3)反饋

(4)展示結果:兩端不栽時,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

小結: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方法解決,如鋸木頭,上樓梯,插彩旗,擺花等等

四、聯繫實際、拓展應用

1一根木頭長10米,平均分成5段,每鋸一段要8分鐘,共要花多長時間?

2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壓電線杆,相鄰兩根的距離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約有多遠?

3每隔6米種一棵樹,共種了36棵,從第一棵到最後一棵有多遠?

4從一層到三層共48個臺級,如從一層到六層共多少個臺級?

5公路一旁每隔50米有一根電線杆(包括兩端)共10根,求路長?

六、總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麼收穫?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與間隔有關的數學問題,在數學上我們統稱爲植樹問題,(板書)植樹問題不只在植樹當中纔有,植樹只是其中的一個典型,像鋸木頭,上樓梯,插彩旗,擺花等現象中都含有植樹問題。今天我們學習的植樹問題僅僅是兩端都栽時和兩端都不栽時的情況。在以後的學習中,我們還會學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

七、反思: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不但注重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隊人數與間隔數的關係抽象出植樹問題中棵數與間隔之間的關係,既有趣味性又貼近學生的生活。

教材在編寫時,都是給出路的長度,求間隔或棵數,但在練習時,很多題都是給出間隔和棵數,求路的長度。如: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壓電線杆,相鄰兩根的距離平均是200米。

王村到李村大約有多遠?練習題3從一層到三層共48個臺級,如從一層到六層共多少個臺級?由於學生初次接觸植樹問題,還不能融匯貫通,所以做起來有些難度。他們不明白從一樓到二樓算一層,很多學生認爲樓梯的拐角處也該算一層,後來我在另一個班上課之前就先讓學生分成小組,去觀察,體驗,感受,然後討論,學生經歷了這樣一個認知過程,就不會出現前面的問題了。還有一道時鐘的問題,五時時鐘敲響5下,需要8秒,12時時敲響12下,需要幾秒?要想做好這類題,就得讓學生明白,需要的時間應該是第一次鐘響與第二次鐘響間隔的時間。避免上節課出現問題的同時我還針對上節課出現的問題對學生提出質疑,讓生生互評或師生互評,重點表揚大部分學得好的同學使每一個學生獲得參與的機會、培養學生探究精神體驗成功的感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