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有趣的平衡》數學說課稿

說課稿1.97W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說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趣的平衡》數學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趣的平衡》數學說課稿

《有趣的平衡》數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有趣的平衡》屬於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第六單元《整理和複習》中的綜合應用的第一課時,活動內容分爲“製作實驗用具、體會槓桿原理、體會反比例關係”三個部分組成。教與學好這部分內容,不僅是對比例知識的鞏固,而且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一般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有利於學生對反比例關係的理解,有利於學生分析動手、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

2、學情分析

“有趣的平衡”是在學生掌握了比例知識的基礎上設計的,六年級學生屬於小學高年級學段,學生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平衡現象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並不陌生,但學生很少對其進行理性分析,他們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經驗,而未上升到科學的層面。爲此,重視“有趣的平衡”的教學,其目的是使學生透過實驗,發現左邊的棋子數乘刻度數等於右邊的棋子數乘上刻度數,初步感知槓桿原理。同時發現“左邊的棋子數刻度數”的積不變時,“右邊的棋子數”與“刻度數”成反比例關係,加深學生對反比例關係的理解。

3、教學目標

⑴透過生活中平衡現象的實驗,體會所學的比例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能利用掌握的比例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⑵透過實驗尋求規律,培養學生動手實踐、抽象概括和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⑶透過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意識,體會學好數學的應用價值。

4、教學重點

體會槓桿原理,加深對反比例關係的理解。

5、教學難點

能利用掌握的比例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

這部分內容體現了從特殊到一般的探究過程,因此,教學時,可採用動手操作、直觀發現、探究概括、應用昇華等措施進行教學,使學生體會到右邊刻度數增大,棋子數反而減少;刻度數減小,棋子數反而增大的規律,真正對棋子數與刻度數成反比例關係的理解。

三、說學法

由於學生的智力是多元的,在思維上存在着差異,有的善於形象思維,有的善於邏輯推理,有的善於動手操作,綜合考慮,本課應以學生爲主體,以合作交流爲主要形式,調動學生的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讓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讓人人學習到有價值的數學。

四、說教程

㈠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1、談話引思。同學們,玩蹺蹺板時,怎樣使它平衡呢?

2、交流引新。剛纔同學們的交流,實際上是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這個活動的名稱就是“有趣的平衡”。(板書課題)

[意圖:“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總是從問題開始,讓學生從熟悉的玩蹺蹺板活動中產生疑問,引出新知,從而增強學生參與探究的興趣和好奇心。]

㈡合作互動,探索規律

1、感知平衡現象

投影:教師出示蹺蹺板、天平等圖片。

提問:①這幾幅圖都共同反應了一種什麼樣的現象?你是怎麼知道的?②這裏的平衡與什麼有關?

追問:質量是不是平衡的唯一標準呢?

[意圖:透過觀察,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衡現象,提出質疑,激發了學生探究、實踐、驗證的慾望。]

2、實驗探索規律

⑴活動要求。在動手之前,一要明確活動每一步的任務和要求;二是以小組爲單位,按照活動步驟合作活動;三是活動時要邊動手邊思考:與前面學習的哪方面知識有聯繫?怎樣應用我們學習的知識來更好地完成這個活動?

[意圖:活動之前,先提出活動要求,這樣讓學生活動的目的性更強,活動更規範有序,從而增強活動的效果。]

⑵實踐探索

實驗活動一:

談話思考:活動的第一個步驟做什麼?

觀察回答:課件出示第114頁第一幅圖。

教師小結:一要注意竹竿粗細均勻;二要選好中點;三要從中點向左右兩邊,每隔8釐米做一個刻度記錄,儘量相等。

小組活動:按上述要求操作,檢驗是否平衡。

[意圖:透過圖片來反映活動,學生看得比較具體,同時透過觀察、分析、操作,爲活動的準確性奠定了基礎。]

實驗活動二:

提問思考:①如果兩個塑料袋掛在竹竿左右兩邊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樣放棋子才能保持平衡?②如果兩個塑料袋放入同樣多的棋子,它們移動到什麼樣的位置才能保證平衡?

討論交流:先在小組內互相討論,再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小組活動:動手驗證交流觀點的.正確性。

《有趣的平衡》數學說課稿2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有趣的平衡》屬於六年級第六單元《整理和複習》中的綜合應用的第一課時,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比例知識的的基礎上設計的,其目的是使學生透過實驗,發現並初步感受槓桿原理,同時透過驗證這一規律,發現當槓桿“左邊的鉤碼數×刻度數”的積不變時,“右邊的鉤碼數”和“刻度數”成反比例關係,加深學生對反比例關係的理解。

二、學生情況分析

六年級屬小學高年級學段,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平衡現象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並不陌生,但學生很少對其進行過理性分析,他們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經驗,而未曾上升到科學層面。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學生在發展上也是存在差異的,有的學生善於形象思維,有的善於邏輯推理,有的善於動手操作,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 的積極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總愛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所以本課以實驗探究的形式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具有一定的 挑戰性,符合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理解槓桿平衡的原理,並透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與人合作協調,及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過程與方法:在分組實驗這一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透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認識。並經過啓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槓桿平衡的條件,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從中得到了培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實驗、實際操作中體驗學習的樂趣,並透過實際應用的練習,將課內外的知識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四、理論依據(教學理念)

1、方法比知識更重要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在數學新教學價值觀中要求:"方法比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教師改變了傳統的“傳遞——接受”式模式,嘗試採用 "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貫穿“實驗—發現—驗證”思路,整節課教學過程注重了學習方法,思維方法,探索方法的獲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同時也讓學生知 道這些知識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體現了“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新的教學價值觀,這也就是貫徹新課程標準的充分體現。“實驗——發現——驗 證”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對學生今後的發展來說非常重要。

2、學會與人分工合作

本節課透過小組合作,運用不同的實驗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槓桿平衡的規律,開放了獲取新知的整個教學過程。小組合作學習是指根據學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將學生異質分組,以學生學習小組爲教學組織手段,透過指導小組成員開展合作學習,發揮羣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並達成團體目標。由於小組成員各有其職,且職責分明,因此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也可以彌補教師一個人不能面向每個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小組合作學習又是以個體學習爲基礎的,讓不同個性、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個學生的學習效率,真正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3、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

透過自主探究,獲得槓桿平衡的規律後,設計了應用性練習,引導學生將獲得的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透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爲能力。透過實際生活問題得以解決,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又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透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並經過啓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槓桿平衡的規律,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了培養。

五、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槓桿平衡的規律的學習是爲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槓桿原理打基礎。所以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掌握槓桿平衡的規律。難點是:讓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