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比一比的數學說課稿

說課稿3.33W

一、說教材

比一比的數學說課稿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這套教材,統計與概率的知識是分多次進行教學的,在一至六年級的數學教材中均有涉及。本課時是在學生二年級學習過認識統計圖表的基礎上,向學生介紹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數學課程標準》中對第六冊的要求是:透過豐富的實例,瞭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爲整數)。

新教材中的這一教學內容與傳統教材相比,明顯在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上加重了份量,因此,我在設計教學預案時,努力透過具體問題情境的呈現,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中,讓學生在認知衝突中逐步感受到求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和價值,並啓發學生探索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

二、說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簡言之,也就是說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強調學生對於知識的建構,充分讓學生在具體問題情境中生成知識。本節課在設計上我把學生的數學學習放在數學活動中,首先讓學生在比賽拍球活動中產生對平均數的強烈需求,體驗平均數產生的過程。在經歷平均數產生的過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平均數的本質意義,學會求平均數的方法,然後再去用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感受平均數在生活中的作用,體驗學習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1)理解平均數的概念,瞭解平均數的特點和作用,掌握求簡單平均數的方法。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估算和說理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平均數產生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

三、說教學內容

學情分析:用平均數表示一組資料的情況,有直觀、簡明的特點,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成績等。對於這些名詞術語,學生經常聽到,並不陌生,但其真正含義、在統計中的作用以及計算方法,學生卻並不明白。由於學生已經具備平均分的基礎知識,所以應着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列出算式進行計算。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運用平均數的知識靈活的解決實際問題。

在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時,我依據了本節課教材的編排特點和學生的學習實際。從教材的編排特點看,學生只有準確的理解了平均數的意義,掌握了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才能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將二者相結合,運用平均數知識、靈活地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

平均數的概念本身比較難理解;運用新知識的靈活解決實際問題,歷來是新授課教學中的難點。這兩個問題同時存在,就形成了本節課的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爲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大膽重組教材,在教學中爲學生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透過師生交互式的討論,使學生充滿學習新知的慾望。以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透過動手操作、分析、討論等方法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意識,學會探究問題的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展開教學: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組織學生進行拍球比賽前的準備。準備工作包括:分組取隊名、確定計數員、討論比賽方法。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從學生喜歡的拍球遊戲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想出比賽的辦法,把自主權留給了學生。

第二環節:實踐操作,探究新知

在本環節,我安排了四個不同的層次,幫助學生建立平均數的概念、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1、感受平均數產生的需要

根據學生的意見組織學生進行比賽。

第一次比賽:每組選一人蔘賽。在學生認爲不能代表本組水平時,進行第二次比賽。

第二次比賽:每組選四人進行比賽。比賽完成後讓學生自己判斷誰獲勝,說出的獲勝理由,指出:在每隊參賽人數相等時,可以比較總數來決定勝負。

在勝利方歡呼時,教師宣佈加入輸球隊,繼續進行比賽,使成績發生變化失敗方獲勝,激起原獲勝隊的不滿。在矛盾中引導學生思考:當人數不相等時,怎樣比較才公平?讓學生透過小組討論,找出公平的比較方法求平均數。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使學生處於原有知識經驗無法解決新問題的認知狀態,在參賽人數不同、比較總數不公平的狀態下引入平均數,是在認知發生危機的迫切需要的情況下認識平均數這個新朋友的,加深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學生體會到計算平均數的意義和學習的必要性。

2、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怎樣求出每隊的平均數?

接着讓學生自己想方法,求剛纔比賽時男女生隊拍球的平均數。學生在交流時可能出現的方法有:a、移多補少的方法;b、把較大數多的部分移給小數,使各數平均;c、用計算的方法。對每一種方法,教師給予適時指導,並及時溝通三種方法之間的聯繫,使學生清晰地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

3、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平均數已經求出來後,教師提問:男隊拍球的平均數是8個,是不是每個隊員都拍了8個?拍了8個嗎?那怎麼變成了8個?

女隊的平均數是7,我將繼續引導學生探討:7代表了什麼?你怎麼理解這個7?

在交流探討中讓學生知道:平均數它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數,而是代表一組數的平均值。

4、溝通平均數與生活的聯繫

先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瞭解到的平均數的例子,感知平均數應用的廣泛性。

接着,我出示兩條有關平均數的資訊:

(1)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日平均接待遊客2900人。

(2)2009年西安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6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275元。

讓學生談自己對這3個數據的認識,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平均數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繫,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加深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第三環節:聯繫實際,拓展應用

數學來源於生活,目的還是爲了應用於生活。依據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的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練習:

1、教科書P81,第2題。

學生獨立計算,做完後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驗證。讓學生在熟悉平均數計算方法的同時,直觀感知:平均數比最大值小,比最小值大。

2、月平均用水量

先介紹近期我國西南地區缺水的現狀及月人均用水量讓學生了解資訊;再對比展示某居民用戶2009年每個季度的用水情況,並讓學生選擇正確的求每個月用水量的算式,同時指出另外兩個算式表示的意思。最後讓學生比較這兩個數據,談自己的感受。讓學生進一步熟悉平均數的計算方法,進行節水教育。

3、小明會遇到危險嗎?

計算機畫面上出現課本第72頁數學故事中的畫面,讓學生進行思考後進行判斷,並闡明理由。

透過這樣一個生活情境,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在現實生活中,數學知識應用要靈活,在解決實際問題時,不僅要考慮數學因素,還要考慮其它的相關因素。

4、GDP大比拼(機動題)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平均數的作用。

5、打靶遊戲(機動題)讓學生體會加入新的數據後隊員平均數的影響。 這兩道題我將根據課堂時間靈活處理。

第四環節:總結評價,佈置作業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對平均數有什麼認識?你有哪些收穫?在交流中梳理本節課的知識,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和方法,把學生當作知識建構的主體,使數學課堂煥發出生命力。

作業佈置:課本P71第1題。用於鞏固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六、說教學媒體

本節課使用的主要媒體是多媒體課件和磁性圓形貼片。透過多媒體的使用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數學資訊,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多的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磁性圓形貼片的運用主要是便於學生透過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數。

七、說教學評價

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及時回饋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程度,爲進行後續教學提供有效資訊。

課堂中評價以口頭評價爲主,師對生的評價以激勵、引導爲主,要善於用貼切自然的激勵法。同時倡導評價延遲,從而給學生一個自由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馳騁想象,暢所欲言,相互啓發,從而獲得了更多、更美好的創新靈感,使個性思維得到充分的發展。但必要時應適時指出學生的錯誤。同時鼓勵學生互評、學生自評。評價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特長,形成一股積極探究的氛圍。

八、說板書設計

黑板的中間我將寫上課題《分一分》,課題下面的較爲明顯的分成三份:左邊和中間展示兩組比賽的統計圖和計算平均數的算式,右邊列舉出平均數的三種計算方法,強化平均數計算方法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