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科學活動種大蒜說課稿

說課稿1.52W

科學活動說課稿:種大蒜

科學活動種大蒜說課稿

一、設計意圖:

在我班開展《祖國媽媽的生日》的活動中,孩子們知道了我們祖國很大很大,我們生活在一個叫四川、成都、溫江的地方,孩子們最爲熟悉的當然是溫江,於是我們又生成了《可愛的家鄉――溫江》這一主題活動,和孩子們認識了家鄉的好吃的好玩的,看到家長和孩子們一起蒐集的溫江土特產――大蒜這一資料時,作爲土生土長的溫江人,溫江的孩子更應該牢記我們的家鄉的特色,這是溫江人的榮耀。

《綱要》中提出:小班幼兒樂意參加科學活動,引導幼兒觀察常見的個別動、植物的特徵,初步瞭解它們與人、環境的關係,幼兒能夠觀察並獲得粗淺的科學經驗等等。生活是課程內容產生的有機聯繫的背景和根源,幼兒的發展特點決定了幼兒的學習本來就是整體的、生活化的,幼兒的課程就應該進一步迴歸生活。小班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在學習過程中着重於感知事物的明顯特徵,並儘量與他們自身有着較強情緒體驗的經驗結合起來,因此,爲小班幼兒安排的活動內容要更貼近幼兒的生活。選取家鄉的土特產――大蒜作爲活動的載體,引導幼兒感知大蒜的特徵,激發其探索種植大蒜的興趣,進行科學活動《種大蒜》。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提高幼兒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和感知能力,讓幼兒進一步熱愛家鄉,熱愛生活。

二、班況分析:

我班作爲蒙氏小班,幼兒年齡在3―4歲,天生具有好奇心的他們活潑好動,動手能力強,喜歡觸摸、擺弄、操作,還會提出種種問題,對周圍世界充滿了驚奇,表現出他們渴望認識周圍世界和學習科學的需要。幼兒正處在語言迅猛發展的時期,但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對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加以運用和表述對他們來說是有一定困難的。但他們最喜歡在真實的操作探索、親身體驗中去發現事物的變化。對於大蒜,他們多數是在家裏的廚房裏見過,可是由於成人的“阻撓”,總是望而卻步,他們對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物品,卻沒有玩弄的機會,自然而然心生好奇,爲了認識瞭解我們溫江的土特產,爲了順應幼兒的發展需要,設計了充分體現幼兒玩、學中樂的活動《種大蒜》來滿足幼兒探究的願望。

三、活動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從新《綱要》各領領域目標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幼兒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綱要》精神,結合班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發展水平,制定了適合幼兒最近發展區發展的3個目標:

(1)觀察認識大蒜,用簡單的語言講述對大蒜的認識和發現。

(2)嘗試用“按”、“壓”的方法,種植大蒜。

(3)樂意參加種植活動,願意參與照料大蒜並關注大蒜的生長。

最近我們的主要目標是進一步提高幼兒手眼協調能力,進行一些比較細緻的動作練習和雙手協作能力的培養。因而把幼兒嘗試用“按”、“壓”的方法,種植大蒜,作爲本活動的重點。幼兒在種植大蒜的愉悅中,進行了“按、壓”的基本動作練習,發展了幼兒小肌肉和雙手的協作性。

在蒙特梭利教育中提到,3歲是幼兒語言、細節、秩序發展的敏感期。班級幼兒在語言表達方面不完整,有時只說了半句話就無法再說了,或表達不出心中的想法,需要老師的進行引導性的提問和不斷的鼓勵,於是確定本次活動的難點是:用 “比較完整的簡單句”表達自己的想法,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儲存和發現大蒜的知識經驗。在認真觀察科學的種植大蒜的方法後,嘗試用語言表達老師種植大蒜的方法,體會種植的順序性和條理性。

四、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爲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透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爲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和實用性,寓教育於生活化和真實的實踐操作之中。爲此,我做了如下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家長同幼兒一起收集大蒜的資料對大蒜有初步的瞭解,知道種植所需的材料工具

物質準備:

(1)種大蒜過程的PPT

(2)幼兒的操作材料:供種植用的完整大蒜每人一個,裝好鬆軟泥土的廢舊小杯子、罐子(酸奶杯、截取掉瓶頸的塑料瓶等)每人一個,事先貼好幼兒的標記,小灑水壺、

(3)利用散步時間與幼兒選擇好擺放種植大蒜罐子的平臺(平臺要便於幼兒觀察,又能讓大蒜曬到陽光)

環境創設:在種植區展示幼兒同家長收集的大蒜資料;大蒜每個時期的生長情況的照片,按順序貼在牆面上,幫助幼兒瞭解大蒜的生長過程

五、“如何教”與“怎樣學”

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以幼兒爲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主動參加探索活動,變過去的“要我學”爲現在的“我要學”,讓幼兒在看看、摸摸、聽聽、想想、說說、玩玩的輕鬆氛圍中掌握活動的重點、難點,不僅提高和鍛鍊了能力,更加升華了孩子的情感。那在活動中教師 “如何教”?幼兒“怎樣學”?

1、幼兒多感官參與法與教師引導性提問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引導幼兒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就對大蒜髮生了興趣,也便於幼兒在觀察大蒜後,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對大蒜的認識和發現。 但是在活動中,爲了解決本活動的難點讓幼兒用簡單句進行表達。在幼兒對大蒜進行多感官瞭解後,老師採用很多關鍵性的提問,激起幼兒興趣,讓幼兒大膽猜測討論表達,如:怎樣把大蒜種到土裏?猜測討論、談話中幼兒就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想法,給予幼兒練習說話的的輕鬆氛圍,這樣的好機會是幼兒積極、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重要保證。

2、課件與直觀演示法:小班年齡的幼兒的注意力仍以無意注意爲主,凡是生動、活潑形象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他的注意,本次活動的演示一是老師運用形象、生動、直觀的PPT說明種大蒜的步驟,對於新鮮的視頻演示,又可激起幼兒的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避免幼兒感覺枯燥無味。演示二:老師親自示範種大蒜的方法,讓幼兒對具體種植過程有一個直觀的理解,直接的演示讓幼兒得到濃厚的興趣,使其對種植的理解和認識更加的透徹。

3、幼兒動手操作與多元滲透的理念:新的科學教育觀強調幼兒獨立探究,透過自己動手動腦解決問題,在本次活動當中,幼兒進行兩次操作,自己得到結果和找到答案,主動建構知識經驗。第一次是引起幼兒興趣後的操作,主要是讓幼兒探索大蒜的外形特徵,讓幼兒在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中獲取感知,爲後面的把大蒜頭掰開的操作做好鋪墊。第二次的操作活動是讓幼兒在獲得種植大蒜方法後自己親手種植大蒜,感受真實的勞作過程,習得初步的種植技能。在幼兒操作中,結合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在科學活動中將各個領域的知識有機的“整合”在一起。如,在操作中滲透語言教學:對幼兒進行個別指導,讓他們大膽、完整的表述;在操作蒜瓣的過程中讓幼兒感受數的概念;在最後的一個環節中,感受種植的快樂,培養幼兒的愛勞動的意識等。

4、師幼愉快參與法: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情感態度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心理學家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爲了讓幼兒對種大蒜有更深的印象,我就採用了讓直接參與種植的過程,在種植活動中,體驗種植勞動的樂趣。在我與幼兒的

互動中,幼兒主動、快樂的參與,在輕鬆的氛圍中獲得新知,而我也在輕鬆的情況下完成教學活動,做一名快樂的幼兒教師。

六、活動過程

每節課的教學過程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是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活動設計的很重要的體現和實現的過程,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幼兒的接受能力,我把教學的過程分三部分來完成。

第一部分是幼兒全面感知階段――大蒜的特徵

因爲在活動前幼兒已做了相關的知識儲備,所以在活動一開始我讓幼兒直接看到今天活動的主體――大蒜,直接激發發幼兒內在的探索的興趣,然後採用直接提問的方法:“請你看看大蒜是什麼樣的?有點像什麼?”因爲小班幼兒年齡特點,他們的表達可能有一定的侷限性,所以這時候老師引導非常關鍵,及時鼓勵或肯定幼兒的回答,並根據幼兒的回答及時小結大蒜的外形特徵。根據幼兒回答,可以有針對性的引導幼兒運用簡單詞語類比想象大蒜頭的外形特徵,如:燈籠、橘子、球等。

在幼兒認真觀察後,請幼兒把大蒜掰開,看看是什麼樣的?在數一數有幾瓣?幼兒開始了第一次動手操作,也幫助幼兒瞭解一個圓溜溜的大蒜頭可以掰成一瓣一瓣的大蒜瓣,豐富詞語“蒜瓣”。

這樣既增強了這個環節的趣味操作性也潛意識的豐富幼兒的詞彙和也肯定了幼兒的大膽表達。

第二部分是幼兒質疑解疑階段――習得種植技能

這也是本次活動中的難點點所在,爲了更好的幫助幼兒運用即將獲得的種植技能,解決本節活動的難點問題,在本個環節我採用了老師引導幼兒共同探索討論的方法來進行。在觀看PPT瞭解種植的方法技能之前,先提問:“你會種大蒜嗎?我們種大蒜需要什麼?”與幼兒一同討論需要的材料和器皿、土、灑水壺等,再看PPT加以確定。其次再看第二步:“大蒜哪頭朝下埋到土裏?”幫助幼兒明確找出大蒜根部的位置。

接着又將難題拋給幼兒:“怎麼把大蒜種到土裏呢?”引導幼兒自由講述自己的想法,鼓勵幼兒積極說、大膽的說,用完整的語句表達自己的猜測。接着看看老師是怎麼種大蒜的?幼兒觀察教師示範種植大蒜的方法,解決剛剛的疑惑,在觀看時,幼兒嘗試用語言表達出老師種植大蒜的方法:要把大蒜頭的鬚根朝下,用手按到土裏,在澆上一點水。

出示課件,引導幼兒觀察,用畫面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並由上到下來幫助幼兒觀察,以達到看、想、說的三合爲一幼兒觀察畫面,很自然的把它們的注意力吸引過來,這一環節鍛鍊了幼兒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同樣在與小朋友分享的同時也積累了相應的經驗。

第三部分是幼兒親歷種植階段――種大蒜

現實的大蒜種植使幼兒從畫面回到了自然的生活中,融入與幼兒已知經驗,讓活動更真實、更貼近幼兒。幼兒經歷了質疑解疑的環節後,很自然的過渡到種植這一環節。在幼兒自由種植大蒜時,重點觀察幼兒是否將大蒜的尖頭朝上,並請幼兒按第三步給大蒜澆水,再將種好的大蒜端平擺在準備好的平臺上。在幼兒種好大蒜後,引導幼兒自由猜測,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大蒜長大後是什麼樣呢?種下的蒜頭能長出葉子嗎?這爲以後幼兒興趣依舊認真、順利的進行延伸活動,完成活動的第三個目標:樂意參加種植活動,願意參與照料大蒜並關注大蒜的生長,以免讓活動失去本身的意義。

延伸活動:

1、利用早晨入園、中午散步或離園前的時間,引導幼兒進行連續的觀察與照料,每個1―2天澆一次水,讓幼兒比一比,看一看,誰的大蒜先發芽,長得好。

2、等幼兒的大蒜葉已經長的很長很長的時候,可帶領幼兒將長葉剪下,送到廚房做材料,讓幼兒品嚐勞動成果,體驗豐收的喜悅。

七、活動反思

《種大蒜》這一活動選擇了幼兒感興趣的事物,貼近幼兒生活。活動能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順應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毫不吝嗇地給予幼兒真實的生活體驗,將“認識大蒜”的靜態知識還原爲動態的過程,將“種大蒜”這樣的間接經驗還原爲直接經驗,將理性的概念還原爲感性的行動,讓幼兒在真實的情景脈絡中多感官的學習,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幼兒真正成爲了活動的主體。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以飽滿的熱情對大蒜進行操作和探究,許多關鍵性的提問能調動幼兒對大蒜的已有經驗和自己在活動中探索的新知進行簡單句的表達,許多幼兒暢所欲言,都能用簡單句講述對大蒜的認識和發現。新鮮的種植場景大大激發了幼兒參與種植的興趣,幼兒樂意模仿老師的基本動作“按、壓”進行大蒜種植,在學會種植技能的同時,鍛鍊了幼兒小肌肉,提高幼兒手指的靈活性。

在活動中,同時也關注到各個層次的幼兒,對於個別能力弱的幼兒,如語言發展和動手能力相對弱的幼兒,在活動中能認真觀察鼓勵和尊重幼兒,採用個別指導的形式,做到因材施教,將活動目標和自己的指導有效合一。對於能力強的幼兒又將難題拋給他們,如,還可以用什麼來種大蒜,水可以嗎?沙可以嗎?讓幼兒在活動後,回家可以與一起爸爸媽媽做實驗,解決老師留給他們的問題,讓幼兒在不斷的探究中形成科學的學習品質。

真實的種大蒜這一實踐操作的形式也讓幼兒體會了探究的過程和快樂,孩子在學種大蒜的真實的活動中,提高了幼兒的觀察力,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使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沒有絲毫的壓力,讓多數幼兒達到了目標,順利的完成了本活動。

當然在本次活動中還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對幼兒的觀察不夠,在幼兒描述種植時,仍有部分幼兒有點困難,沒有給予恰當的引導等。本次活動的目標還會在延伸活動中繼續完成,我將指導幼兒認真觀察、照顧大蒜,讓每個幼兒願意參與照料大蒜並關注大蒜的生長,愛護班級的小植物。

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將更多關注如何將靜態知識還原爲動態過程,如何讓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等,設計出更多更好的活動來滿足幼兒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