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6篇

說課稿2.51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說課稿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6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六年制小學語文課標實驗教材第三冊第四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這是一首詩歌,介紹植物用什麼方法傳播種子的常識。全詩共五節,第一節提出問題,第二、三、四節結構相似,分別介紹了蒲公英、蒼耳、豌豆傳播種子的方法。詩歌語言生動形象,簡潔明快,富有節奏感,讀起來朗朗上口。

二、教學目標:

依據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確定課文的教學目標如下:

(1) 知識與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過程與方法:圍繞課題,質疑學文,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養成仔細觀察的習慣。培養觀察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有關植物傳播種子方面的知識,

教學難點是: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

四、 教學策略:

課標指出:語文課要以人爲本,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爲體現這些新的理念,實現既定目標;同時也爲體現新課標中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時,我遵循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學生爲主體,讓每個人有嘗試的機會和自主選擇的權利,透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面對面地聽、說、讀、問、評、議等去實現,堅持把“讀”的訓練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並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五、說教學設計

爲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教學。(一)情景匯入,誘發興趣,(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三)賞讀課文,入情悟趣,(四)深化內容,拓展延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伊始,學生觀看有關植物的影片,我聲情並茂地作介紹,把學生帶到植物的世界中去,植物的孩子沒長腳也沒有翅膀,怎樣才能到四面八方去呢?透過質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揭示課題《植物媽媽有辦法》。讀了課題,你有什麼感興趣的問題想提出來嗎?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爲下一步的讀書探究打下基礎。

學生自由讀課文,藉助拼音讀準字音,做到不加字、掉字、將自己感興趣的小節多讀幾遍,思考:課文講了哪幾位植物媽媽?在書上把它們畫下來,以訓練學生邊讀邊想的好習慣,

新課標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使他們成爲語文學習的主人。在這個教學步驟中,我以課堂爲主陣地,始終將“分組討論,合作交流,讀中理解”作爲一種激活課堂資訊交流的有效方式。在學生整體感知全文後,我導學第二小節,課件出示降落傘,“看,這降落傘多美呀!有了它,蒲公英媽媽就能*它傳播種子了。”再演示課件,風輕輕一吹,降落傘一個接一個出發的情景,理解“紛紛”一詞,蒲公英的孩子多快樂呀!讓學生美美地把這一節讀出來,學生練讀,我再指導讀,“蒲公英**的辦法怎麼樣”?指導學生再看畫面,抽生誇一誇,再隨意地加上動作,表情站起來讀,爲學生營造一個輕鬆快樂的學習氛圍。

分小組合作學生自己喜歡的小節,喜歡蒼耳的就學習第三節,喜歡豌豆媽媽就學習第四節。我出示學習方法。(1)讀一讀課文,(2)說一說辦法(3)演一演情景(4)誇一誇媽媽。然後全班交流,師生共同質疑,我把課前採集的蒼耳種子實物讓學生摸一摸,體會蒼耳佈滿刺的外殼。再用課件演示鎧甲掛住動物皮毛這一動作,讓學生體會這一辦法的有趣,再讓學生用朗讀把它表達出來。學生自由讀,我抽讀,分小組比賽讀,使每一個人都有參與的權利。同桌練習說一說“蒲公英媽媽,蒼耳媽媽,豌豆媽媽*什麼傳播種子”。以達到訓練全班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目的。我小結:蒲公英媽媽*風吹,蒼耳媽媽*動物的皮毛帶,豌豆媽媽*太陽曬傳播種子。

植物媽媽傳播種子還有哪些辦法?讓我們一起去野外觀察吧!我課件顯示美麗的草原、田野、樹林等。抽生像課文那樣誇一誇這些植物媽媽。再把它寫出來,以此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能力和語言文字訓練的能

六、說板書:

蒲公英 風

蒼 耳 動物皮毛帶

豌 豆 太陽曬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說課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分數的再認識》(34~36頁)的第一課時。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本課是學生在三年級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和拓展,本節教材透過創設“拿鉛筆”、“看書”等具體問題情境,使學生體會一個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豐富學生的認識,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教材編寫有兩個特點:一是突出分數的意義的教學,使學生充分認識“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深化對分數本質的理解;二是創設了豐富的情境和活動,教材中創設了“拿鉛筆”、“畫圖形”等豐富的情境和活動,引導學生結合情境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並且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在生活中,對於學生來說,已經認識了分數,已經具備了有知識和經驗。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抽象思維能力較低。爲了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我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年齡特點,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認識分數,發展學生的數感,理解分數的意義。

2.結合具體的情境,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感受分數的相對性。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教學重點

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相同深化對分數本質的理解。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感受分數的相對性。

五、教學方法與手段

1。 教學手段: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進行如下操作:教學方法。基於本節課的特點: 應着重採用 的教學方法。

2。 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堅持“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在老師啓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教法,師生交談法,圖像信號法,問答式,課堂討論法。在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透過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啓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六、教學過程

(一)活動引入

課前每準備兩個完全相同的圓,代表月餅,透過學生分月餅不僅複習了舊知識,也爲下一步教學做了鋪墊。

(二)互動探究、學習新知

透過拿筆的活動,讓學生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係,理解分數的相對性。

首先讓學生猜測如果每個同學拿出自己所帶筆的1/2,是否相同。肯定會有兩種答案,再讓學生帶着問題去驗證。

在驗證過程中,先叫全班學生拿出所帶筆的偶數支。

再是讓學生數出偶數支的1/2。

最後全班交流,根據數據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1/2對應的整體相同,表示的具體數量也相同。

1/2對應的整體不同,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

(三)運用新知,拓展延伸: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透過比較兩本書的1/3不同,使學生認識到:

1/3對應的整體相同,表示的具體數量也相同。

1/3對應的整體不同,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

使認識進一步提升的:

任何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相同,表示的具體數量也相同。

對應的整體不同,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

(四)鞏固反饋,發展能力

在處理具體練習中,我覺得應該指出的是。

1、畫一畫中,無論如何畫,只要是整個圖形的1/4是一個小正方形既可。[這樣的學習活動,既有利於加深學生對分數整體與部分關係的理解,又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2、練一練第1題重點是分割法、移動法、旋轉、合併這些方法的使用。

3、練一練第2題重點體現塗法的多樣性。

4、練一練第3題重點除了體現畫法多樣性之外,還要比較平均分之後,每一個圖形的兩個1/2是否相同;還要比較這三個圖形的1/2

是否相同。這部分其實是“總數相同,同一分數表示的具體數量也相同;總數不同,同一分數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相同”的知識點內容的教學。讓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把已經形成的抽象認識,進行了及時的練習和必要鞏固和強化。

我們常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節課我不僅注重了知識的教學,同時也注意了學習方法的教學。讓學生在經歷猜測、驗證、總結的過程中解決問題,體現解決問題的方法。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教材地位

本章位於第二單元生物與細胞中的最後一章。在前三章主要介紹了生物圈中由細胞構成的生物。但在自然界中同時還存在着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病毒在生物圈中分佈廣泛,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動植物和人類的關係十分密切。

《課標》要求

能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徵及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病毒的特徵;2描述病毒與人類的關係3關注與病毒有關的疾病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透過各方面途徑收集資料,進一步獲取生物學資訊的能力2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關注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發展

2透過一分爲二的看待病毒,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點

1、病毒的結構;

2、病毒與人類的關係

教學難點

病毒的結構

學情分析

學生透過前面的學習已經掌握了細胞的基本結構,細胞核中有由蛋白質和核酸組成的染色體。在覈酸中儲存有遺傳資訊。學生曾經經歷過SARS流行的恐慌,也面臨大量的與艾滋病有關的宣傳,加上課前佈置調查作業,因此對病毒有了初步認識。

學生準備

課前預習:從以下幾個題目中任選兩題,查找資料進行解答

1、 病毒是怎樣發現的?

2、 病毒有多大?

3、 病毒是怎樣構成的?

4、 病毒怎樣生活?

5、 病毒有哪些種類?

6、 哪些疾病由病毒造成的?

7、 疫苗是怎樣製成的?

8、 人類怎樣利用病毒?

二說教法:

本節課我將主要採用討論法、談話法和情景教學法。運用談話法加強師生間的資訊交流,同時引導學生將新舊知識聯繫起來;運用開展辯論賽的形式理解病毒與人類的關係,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合作意識;運用動畫設制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引發學生的思考。

三說學法:

1、 透過佈置課前思考題,指導學生課前查找資料進行預習。使學生體會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同時體會到課前預習到位給課堂學習帶來的好處。

2、 透過一環扣環的教學過程使學生體會到知識的連貫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 透過比較細胞、病毒的結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4、 在開展辯論賽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出與人交流的技巧和益處,同時形成一分爲二看待事物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四說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創設情景引入課題:播放一段flash動畫:SARA流行時我們擁有希望,重溫衆志成城抗擊非典時的情景。引入:SARS是哪種病原體引起的。病毒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引發學生求知慾望。

(二)進行新課

1、在二十世紀以前,人們還不知道病毒這種生物,但現在人們已經瞭解、掌握並能運用一些病毒,在此期間走過了漫長而曲折的道路,人們是怎樣發現病毒的呢?由一位學生講述收集到的病毒發現史的資料。教師出示有關科學家的圖片和細菌過濾器、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的圖片。引發思考病毒的發現與哪些因素有關?使學生體會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2、病毒發現較晚的原因是它太小了,那麼病毒有多大?請一位學生講述自己查到的資料。透過形象的比喻讓學生體會病毒的很小,要用納米(百萬分之一毫米)來表示。

3、小小的病毒是什麼樣的?引入病毒的結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我打算採用四步:第一步:組織指導學生收集課外與病毒有關的資料和資訊,形成初步印象,第二步出示細菌和病毒結構圖指導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分析病毒結構特點:沒有細胞結構,僅由蛋白質和核酸構成。第三步,放大病毒結構圖片,引導學生根據病毒的結構推測它具有哪些生物特徵,從而加深對病毒結構的理解。第四步,播放錄像加強直觀性使學生識記病毒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同時引入病毒的生活方式。

4、根據病毒的生活方式是嚴格的寄生生活,引導推測病毒可以寄生在哪些類型的細胞裏?從而引匯出病毒的分類: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也是噬菌體。由學生根據查到的資料舉例說明。

5、病毒寄生的生活方式引入病毒在活的生物體內寄生,對生物體會造成危害,那麼病毒與人類有什麼關係呢?病毒與人類的關係是本節課的第二個重點,這個知識點我採用開展辯論賽的方法解決。

第一步:佈置課前預習,一、二小組的同學做反方查找病毒對人類有害方面的資料。三四小組的同學做正方查找病毒對人類有益的方面,及人類對病毒的利用的資料。

第二步:課堂組織學生進行“病毒對人類是有利的還是有害的”辯論賽,要求各組充分運用證據支援自己的觀點,同時也要尊重對方辯友的意見。

第三步,教師對學生在辯論賽中的表現進行講評,同時指導學生綜合分析病毒與人類的關係。透過這種形式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同時幫助學生形成全面看待一件事物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三)反饋與小結

進行反饋小練習:

1判斷正誤

(1)病毒全都是有害的( )。

(2)病毒比細菌小得多。( )

(3)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細胞內。

2選擇:

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細胞結構的是( )

A衣藻 B酵母菌 C大腸桿菌噬菌體D變形蟲

3拓展延伸

生物研究中心收到一瓶奇怪的液體和一封信,信中要求測試人員鑑定這瓶液體中是否含有菸草花葉病毒。如果你是測試人員,你能想到用什麼方法去檢測?

小結:引導學生反思這節課學到了哪些知識和學習方法。

(四)佈置作業

以小組爲單位將收集到的有關病毒及其與人類關係的各種資料,進行整理,完成一份“科普報”。在此小報中要標註出每位成員所做的工作,如收集資料者、版面設計者、美術編輯、責任編輯等等。根據“科普報”的科學性、趣味性、新穎性及小組成員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進行評價。

時間安排:匯入新課5分鐘,進行新課33分鐘(其中病毒結構8分鐘、辯論賽15分鐘),反饋練習4分鐘,小結2分鐘,佈置作業1分鐘。

板書設計:一病毒的發現史 二病毒的大小 用納米表示 三病毒的結構:蛋白質和核酸 四病毒的分類: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噬菌體(細菌病毒) 五病毒與人類的關係

說課稿 篇4

《誠實的孩子人人誇》是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做誠實的好孩子”中的第二主題。下面我就本課的教材特點、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教學板書幾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兒童在一年級已經初步掌握了一些人際交往的技能。隨着兒童社會性和交往能力的發展,遵照公民道德建設綱要的精神,需要讓他們懂得誠實守信是社會生活的一個基本規則,是每一個公民的基本道德。因此本教材着力引導兒童說實話,做誠實的孩子。而現實中,二年級的學生雖然具備了一定的分辨是非的能力,但其自制力有限,自覺性還不高,隨着其年齡的變化,教師、家長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學生在不能很好地處理生活中的矛盾的時候,爲了避免來自教師、家長方面的壓力,便採用了說謊的辦法來逃避批評,因此對二年級進行誠實教育,十分重要。

針對這個階段學生會說謊的特點和容易出現的問題,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能與教師、家長溝通,體驗誠實帶來的快樂。

2、敢於承認錯誤,不說謊話。

3、學會用誠實的行爲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其中引導學生說實話,使學生認識到在生活中要敢於承認錯誤,不撒謊騙人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

二、說教法: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地培養兒童的品德和習慣,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引發兒童探索的欲x,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對於剛踏進小學二年級的兒童,要讓他們更好地學習,健康地成長,關鍵是“興趣”, 興趣是步入創造大門的臺階。因此,本節課中,我主要運用交談、創設情境、多向互動、欣賞、現場調查等教學活動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建構,使學生掌握初步的人際交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儘快適應小學生活,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三、說學法: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兒童的認知特點,我透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討論,採用調查法、小組討論法、談話法等,注重了學科的整合,最大限度調動每個學生內在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促進他們能敞開心扉與教師、家長溝通,體驗到誠實帶來的快樂,

認識到敢於承認錯誤,不說謊話是一個小公民的基本道德,並學會用誠實的行爲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四、說教學程序

根據本班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我精心設計整個教學過程如下:

1、設定懸念 激趣匯入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上課一開始我就播放多媒體讓學生觀看“真假大劇場”表演,透過拉拉明明沒有做作業,卻裝模作樣趕緊從書包裏找作業的慌張樣來欺騙老師的故事爲開頭,接着讓學生爲小品續編故事結尾,學生情緒激昂,暢所欲言,續編出了幾種不同的故事結局,我適時地引導學生明白:如果拉拉能主動向老師承認錯誤,那她就是誠實的孩子。如果她到第二天還不能主動承認錯誤,一錯再錯下去,那她將受到大家的批評,也可能因不誠實而受到大家的冷落。這種懸念的設定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x,讓學生對後面的學習活動充滿了期待與好奇。

2、真情碰撞 實話實說

爲了實現課程的開放性原則,我還邀請了一些家長參加我們的教學活動,目的是讓兒童在與家長、教師溝通的基礎上,清楚地知道“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逐步養成正確的態度與行爲方式,發展分辨是非的能力。在實話實說中,教師當活動主持人,家長講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誠實的故事,學生敞開心扉真情釋懷,懂得敢於承認錯誤並積極改正是一種美德,也體驗到與教師、家長溝通是多麼的快樂。教師、家長和孩子們組成一個真情碰撞的寬鬆和諧的場面。這個環節中,真實的人、真實的事例給這些稚嫩的心靈直接的觸動,在無形中對學生進行了潛移默化的教育。避免簡單的說教,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教育,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說謊的危害和誠實帶給自己與他人的快樂。

3多向互動 全面調查

道德寓於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因此,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進行。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我採取現場調查採訪的方式,引導學生自由組合到周圍尋找誠實的孩子,調查誠實的行爲,瞭解每個孩子對“誠實”的不同看法,讓學生們紛紛完成手中的採訪記錄,並根據所採訪同學的誠實行爲類別分別將不同的採訪記錄投入相應的誠實行爲分類箱中。

4、明理導行 情感昇華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兒童的品德和行爲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教學活動要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幫助兒童獲得彼此聯繫的、不斷深化的經驗和體驗。我讓學生透過採訪分類誠實行爲之後,接着設計了“誠實行爲表彰大會”這一環節,在活動中公佈了分類箱中被評爲“誠實”的孩子,並讓家長、教師、學生共同來誇獎這些被評爲“誠實”的孩子。學生們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真正懂得了“誠實是金,誠實能給人帶來友誼,誠實能贏得人們的信任與諒解,誠實的孩子處處受歡迎”的道理,真正體驗了做誠實的孩子的快樂。

之後,我抓住學生已能從多角度多方面深入地分析誠實行爲,正確評價自己和同伴的時機,趁熱打鐵地追問學生:我們做誠實的事情只是爲了得到別人的表揚嗎?讓學生暢所欲言,並適時引導,使學生進一步明白了做誠實的人不是隻爲了得到表揚,因爲誠實是一種美德,只要人人都擁有它,生活就會更美好。

五、深入淺出說板書

板書是學習的導遊圖,引導學生去學習和探索。板書是老師的微型教案,濃縮了教學思路。這樣的板書設計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內容清析,能讓學生一目瞭然本課的教學內容。

說課稿 篇5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物頭部形體解剖》。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評價分析四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教材分析

本次課程主要內容是人物頭部形體結構和解剖結構的講解。客觀的說,人物頭部的幾何結構和解剖結構很抽象也很複雜,高中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在教法學法上採用雕塑的學習方法,學生動手親自實踐,教師引導學生根據人物頭部的解剖結構來進行,形象且直觀。

(一)教學目的:

情意領域:透過複習所學知識點,讓學生了解人的頭骨結構,培養學生對頭部造型觀念的新認識。

認知領域:透過教與學,讓學生了解人的頭骨結構的基本形體概念,深入理解人物頭部解剖結構,掌握頭部的形體結構與解剖結構。

操作領域:透過人物頭部基本知識的學習,教師引導學生根據人物頭部的解剖結構採用雕塑的學習方法,學生動手親自實踐培養學生透過結構去理解形體塑造形體,完成人物頭部的雕塑練習。從各個面去深入理解頭部形體。爲以後人像寫生奠定基礎。

(二)教學重點:人物頭部的形體結構

(三)教學難點:人物頭部的解剖結構

(四)教學用具:老師:電腦多媒體課件製作 橡皮泥 石膏頭骨 石膏肌肉人

學生:橡皮泥 筆記本

二.教法學法

本課教學採用演示法、講述法、觀察法、練習法相結合的綜合教法。藉助電腦多媒體可達到清晰、高質量的畫面效果。藉助橡皮泥在教師引導下進行人物頭部雕塑使抽象的形態直觀化,形象化,直接被學生所接受。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

教師活動:人的頭部是人物造型的重要部位,它集中反映了人的性格特徵和精神面貌,也是人的情感表現最集中的地方,是塑造人物的關鍵所在。人物頭像寫生是提高素描造型能力的重要訓練,而人物頭像寫生,首先要了解的是人的頭部解剖結構。

(二)複習所學知識點——人物頭骨骨點位置及骨點的形體作用。

這一節在本課是引導部分,目的是讓學生將頭骨形體幾何化。

教師提出問題:將這幾個關鍵骨點進行連接,看看能得到什麼圖形?這個圖形對我們理解人物頭部以及人物頭像繪畫有何作用?

學生活動:觀看多媒體展示,透過小組討論回答老師問題。

總結出:透過人物頭骨骨點,可以將人物頭部概括爲一個正方體,這是人物頭部的幾何結構。

(三)人物頭部的體塊概括

這一節是本科的基礎部分,讓學生先將手中的橡皮泥塑造成正方體,再在教師的引導下一步一步將人物頭部形體逐漸展現出來。

教師活動:我們手中的正方體分別代表了人頭部幾個關鍵面。現在將它根據多媒體展示的圖形,將“頭部”分出腦顱和麪顱。提出問題:現在的體塊有什麼特點?與真正的人物頭部有什麼不同?

學生動手,實踐並思考。

師生共同總結出:腦顱部像似球體,面顱部像似方錐體。教師提醒學生注意這兩部分的大小比例。

(四)人物頭部的形體完善

這節是本節課的核心部分,將先前的雕塑作業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完善成基本人物頭像。

教師活動:讓學生感受塑像在原有基礎上做了哪些“加減法”,這些加減的部分對我們塑造人物形象有什麼重要作用?雕塑完成後,你對人物頭像形體結構有哪些新的認識?

學生活動:根據多媒體展示圖形,逐步完善雕塑作業,進一步感受頭部形體的變化。並分小組討論問題,派代表上臺闡述觀點。

四.評價分析

以上是我對《人物頭部形體解剖》一課的認識和教學過程的設計,在整個課堂中,我引導學生透過動手實踐一步步認識理解人物頭部的幾何形體結構和解剖結構,讓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只是停留在書本上,使學生的認知活動逐步深化。在對課堂的設計上我始終努力貫徹新課標的內容,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及思維能力,並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對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培養。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6

一、本框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追尋高雅生活》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級思想品德第三單元第七課《品味生活》的第二個框題。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情趣與興趣”“情趣的雅與俗”,這爲過渡到本框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處於從小學進入中學階段生活過渡的特殊時期,學生特別需要關於情趣分析,情趣培養方面的知識。所以,本框題從學生成長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了“追尋高雅生活”這部分內容,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培養生活情趣的同時,注意有目的的選擇豐富的、健康的文化生活,追求美的高尚的情趣,提升自己的情操,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因此,本框題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題後面是“過健康、安全的生活”這部分內容。學生在對生命、青春、情緒、情趣有了初步認識和體驗的基礎上,學會識別誘惑,過健康、安全的中學生活。所以學好這個框題爲學好後面的內容打下了理論基礎,而且它在整個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初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透過學習,增強陶冶情趣的自覺性,使自己成爲有高雅情趣的人。培養樂觀向上、幽默的生活態

(二)知識目標

1.懂得高雅生活情趣是對生活的熱愛、對生活的興趣和感受。

2.理解樂觀、幽默的生活態度,是陶冶高雅情趣的條件

3.懂得正確對待好奇心,但是不盲目從衆。

(三)能力目標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提高在現實生活中善於發現,捕捉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能力。

三、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樂觀、幽默的生活態度,是陶冶高雅情趣的條件。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培養正當的興趣、愛好和如何克服盲目從衆的心理,是本框的教學難點。

因爲興趣和愛好有正當與不正當的區別,有高雅與庸俗之別,如何讓學生能夠區分,正確把握興趣、愛好的適度,都是教師要解決的問題。從衆的心理是青少年正常的心理需要,因年齡經驗等因素,他們對人對事缺乏評價和鑑別能力,缺乏主見,容易出現盲目從衆、“隨大流”的現象。所以,要引導學生有選擇,不要盲從。可出示幾個具體的案例請學生分析判斷。

四、教法

基於本框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透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爲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討論法:針對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五、學法

本着讓學生從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爲真正的學習的主人的理念。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辯論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圖片。

說明:高雅的生活情趣不是天生的,它來源於對生活的熱愛、對生活積極的和美的感受。生活本身充滿着歡樂,生活處處有情趣。那麼中學生怎樣培養高雅生活情趣呢?

新課教學:

(一).樂觀、幽默的生活態度

1.欣賞“浙江名人桑蘭”的故事。

小組討論:從桑蘭的身上,你感受到了什麼?

桑蘭的微笑告訴我們:追尋高雅生活的第一個祕訣是樂觀、堅強的生活態度。只有對生活充滿熱愛和激情,勇敢堅強的面對生活,才能發現生活的情趣,從而不斷陶冶高雅的生活情趣。

2. 樂觀幽默的生活態度對於陶冶身心、培養高雅的情趣有什麼作用? (閱讀課本)

小結:樂觀、幽默的人,能夠感受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抓住生活中有趣的一面,分寸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並能給周圍的人帶來快樂。可以使人們的關係變得親切、自然、和諧,成爲調節人際關係的潤滑劑。適應對緊張學習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我們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生活中樂觀、幽默的人總有很好的心情,也總是受到人們的歡迎和喜愛,從而享受更多的生活情趣,所以樂觀、幽默的生活態度是陶冶高雅情趣的條件。

3. 欣賞名人蘇格拉底、馬克吐溫、張大千的故事,感受這些名人樂觀、幽默的生活態度。

過渡:讓我們以樂觀、幽默的態度對待緊張的學習和生活,讓我們的學習生活充滿歡樂。

在這部分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延時圖片、小組討論、續寫幽默等環節組織教學,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二)好奇心與從衆心理

1.出示李政道的一段話:美籍中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說得好:“開啟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疑義是問號。”因此,要想在學業上有所建樹,必須有好奇之心,善問之意。

說明:在人的成長道路中,興趣是起點,愛好是行動,產生興趣的直接原因就是好奇心,好奇心是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的正常心理。

2.辯論:好奇心強一定是好事嗎?怎樣全面看待它?

小結:要正確對待好奇心。好奇心可以促成興趣,進而陶冶高雅情趣。對生活有廣泛的興趣是件好事,但我們不能只停留在興趣的層面上,要善於發現、感受美好事物和優秀人物,並從中體會生活的美好與奮鬥的樂趣。

3.根據文字描述來進行情景表演,並對其中人物的行爲或表現作出正確的評價。

⑴小紅的好朋友在學彈鋼琴,小紅知道後,回到家中,吵吵嚷嚷讓媽媽也去買鋼琴,然而小紅對音樂並不感興趣,況且家裏的經濟也很拮据。

⑵班上近來有些同學穿了一種新式樣的鞋,小紅認爲那種鞋非常時髦,也讓媽媽去買,其實她還有一雙新鞋沒有穿呢。

⑶媽媽批評小紅:“不要別人怎樣做,你就怎樣做,要有自己的主見。”小紅不服氣,認爲自己如果不和大家一樣,別人會不願意和他一起玩了。

提問:小紅的想法、做法對嗎?爲什麼?如果你是小紅,你會怎麼做?

說明:小紅在與同學的交往中沒有自己的主見,缺乏鑑別力,盲目地去模仿別人。生活中有些青少年分不清情趣的高雅與庸俗,盲目地“隨大流”或模仿別人,缺乏主見、評價和鑑別能力。就有可能養成不良好習慣,這與培養高雅生活情趣是相違背的。

4.小結:從衆的心理是青少年正常的心理需要,因年齡經驗等因素,他們對人對事缺乏評價和鑑別能力,缺乏主見,容易出現盲目從衆、“隨大流”的現象。如看到別的同學吸菸,自己也吸;看到別的同學染紅頭髮,自己也染;看到別人“爲朋友兩肋插刀”,自己也積極參與等。這些活動不是高雅情趣的表現,也與培養高雅生活情趣相背離。所以,從衆、“隨大流”要有選擇,有分析,有比較,不能盲目。(板書)

在這部分教學中,主要採用了辯論、活動探究等環節組織教學,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透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爲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檢測:

一、單項選擇題

1.當你廢寢忘食做成的飛機終於飛上藍天,或是聽到自己工廠的產品已打進了國際市場,這時候你會產生出一種愉快的體驗。這種情趣來自於 ( )

A、對生活的欣賞 B、勞動生活 C、玩耍 D、日常生活

2.對同一自然景物——桂林獨秀峯,有人欣賞挺拔不屈,不怕獨立的精神;也有人讚歎它凌空鬥決,出類超羣的品貌;還有人歌頌它接近天地、支撐乾坤的雄姿。這說明: ( )

A、獨秀峯在不斷變化 B、三個人的文化水平不同C、因爲三個人對它的認識、理解不同,產生的情趣也不同

D、儘管三個人描述不同,但人的情趣都是相同的

3.愛迪生致力於製造白燈泡的時候,有一位缺乏想象又毫無幽默感的人取笑他,說:“先生,你已經失敗了1200次了。”愛迪生回駁道:“我的成就就是發現了1200種材料不適合做燈絲!”說完,他自己先縱聲大笑起來,從愛迪生這句妙答中可以感到 ( )

A、愛迪生不允許別人對他的冒犯 B、愛迪生嚴謹的科學態度C、愛迪生用幽默來應付窘境,體現了他的生活情趣

D、愛迪生無法面對失敗的現實

4.下列觀點中,錯誤的有( )

A、活潑開朗是良好心理品質的表現B、樂觀的人對前途事業充滿信心 C、幽默是一種美 D、幽默是庸俗的情趣

二.材料分析題

(1).馬克思一生工作繁忙,但他的生活情趣十分廣泛,工作之餘喜讀詩歌小說,這不但沒有妨礙他的工作,而且還豐富了他的知識,促進了他的寫作。

(2).科學研究表明,體育活動能使人知覺敏銳,注意力集中,記憶力增強,思維敏捷,想象豐富,動作靈敏自如。

請問:這兩則材料共同說明了什麼道理?

首先,高雅情趣有益於個人身心健康;其次高雅生活情趣有利於開拓眼界和開發智力;再次,高雅的情趣有助於提高道德和文化修養

課堂小結:

生活本身有歡樂,生活處處有情趣。高雅的生活源自於對生活的熱愛,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樂和寶藏。希望從今天起,同學們都行動起來,去追尋高雅的情趣。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懈努力,我們的明天會更好。在《明天會更好》的歌聲中結束。

板書設計

追尋高雅生活

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條件——樂觀幽默的生活態度

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起點——培養正當的興趣、愛好和強烈的好奇心

陶冶高雅生活的重要前提——不盲目從衆

標籤:模板 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