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實用】說課稿模板錦集6篇

說課稿2.57W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實用】說課稿模板錦集6篇

說課稿 篇1

1、說教材

《看天鵝》這篇課文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兒歌,內容充滿童趣,讀起來琅琅上口。兒歌描寫了許多白天鵝在天鵝湖上悠閒自在地玩耍、嬉戲的情景,當小作者在阿姨的帶領下觀賞它們時,一羣美麗的白天鵝害羞地飛走了,表達了小作者看到白天鵝時無比欣喜高興的心情。文中共有四個生字,其中“鵝、多”的字形比較複雜,學習時可作重點指導。

這篇課文所處的第二單元開始進入“讀兒歌識字學拼音”階段,兒歌是識字和學習拼音的語言材料。我們要充分藉助這些妙趣橫生的語言材料,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反覆朗讀,熟讀成誦。同時,結合朗讀,有機地教學生字和漢語拼音。

2、說學情

低年級學生天真活潑,好動好奇。雖然他們有學習的熱情,但是學習的持久

性不長。基於這點考慮,我們在教學中要多采用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方法來吸引學生的視線,引起他們的注意。比如:製作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利用其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之樂學、善學、好學、多學。同時,在教學中,我們還要注意多關愛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以表揚、鼓勵爲主,讓他們能樹立學習的信心,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3、說教學目標

根據單元目標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具體內容詳見【教案設計與說明】。目標之一在於知識點的落實。課文中“鵝、小、多、白” 4個生字要讓學生能在課文的語言環境中正確認讀。我們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無論識記漢字還是理解字意,都應該放入一定的語言環境之中加以熟悉和體會。同時,我把課文的教學重點也落在這一目標上。本冊教材採用“識寫分流”的編寫原則,提倡讓學生早識字,快識字,多識字,並儘早進入閱讀,因此,讓學生集中精力識記生字應該是這一階段的主目標。

本課拼音教學要求學生能認讀單韻母a o e。在本冊教材中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漢語拼音,可能有些學生在學前已經學過了,但不可否認的是還有一些學前空白的孩子,他們對於這三個單韻母還很陌生,對這些學生而言認讀單韻母a o e會是學習上的難點。漢語拼音的教學是藉助課文的語言環境結合識字進行的,只有落實好以上的教學重點,這個難點也就得以突破了。

由於本課是一首讀來琅琅上口的兒歌,學生基本上讀起來沒有困難,但是在朗讀過程中,學生加字漏字現象還是會存在的,所以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要重視落實字字過目的要求,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在書寫方面,認識筆畫“豎鉤”,並描寫“小”和“白”,意在讓學生加深對“豎鉤”這個筆畫的印象,且瞭解鉤要鉤得漂亮,書寫時必須要掌握“鉤得快、鉤得尖、鉤得準”等要領。

目標之二是拓展練習,主要是課內知識的延伸,將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緊密聯繫。選擇駱賓王的《詠鵝》讓學生課外閱讀,主要是因爲首先可以複習鞏固本課的生字“白、鵝”,其次能讓學生拓展識字,激發課外閱讀興趣,增長見識。

目標之三是透過學習課文,滲透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駱賓王寫這首詩時的年齡和學生差不多,相信學生學習時會感到很親切,沒有距離感,閱讀時也會表現出極大的熱情,產生多識字的渴望。

4、說教法

由於學生年齡比較小,活潑好動,缺乏控制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是採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將課文內容製作成動畫並配以錄音給學生觀看,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爲理解課文內容,識記生字作好鋪墊。遊戲爲主的教學方法深受學生歡迎,使學生在遊戲中增長知識,體驗識字的快樂。在複習鞏固生字環節,以“給字寶寶點名”和“一字開花”的遊戲展開。透過讓學生和已學生字的反覆見面,起到複習鞏固生字的目的。同時,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不長,有趣的遊戲能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不容易分心。

5、說學法

對於剛入學不久的一年級新生來說,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養成至關重要,將會影響其一生。所以,教師在教學中的點撥指導作用不容忽視。比如,在識字指導方面,教師可以透過點撥式地引導,從而提高識字的效益。比如:生字“白”,教學時可以組織學生形象化地編編字謎:“口梳小辮,扎腰帶”;還可以引導學生用認識的熟字加一筆、減一筆的方法記。又比如寫字指導方面,學生剛開始寫字時常常不是寫字姿勢不端正,就是執筆方法不正確,這時教師不要操之過急,要善意地提醒,對於學生做得好的方面要積極肯定,大加讚賞,相信我們的學生會慢慢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6、說實施

根據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可以分爲六個環節實施。在揭示課題環節,我想通

過讓學生背誦已學過的兒歌,來匯入課題。其目的在於聯繫學生的已有知識,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在揭示課題之後讓學生說說印象中的天鵝,剛入小學不久的一年級學生說話時會詞不達意,語句不完整,這時教師要善於傾聽,發現語病及時糾正。在學習兒歌階段,一開始主要是要求學生聽課文錄音三次。每一次聽錄音的要求都不盡相同,其目的在於初步培養學生良好的邊聽邊記的習慣。接着重點進行識字教學。在此過程中,教師該尊重每一位學生自己獨特的記字方式,並及時地點撥指導。與此同時,教師不要忘記進行漢語拼音的教學,當學生在文中讀到與“a o e”發音相同的漢字時,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多讀幾遍,且注意口型。朗讀訓練中,宜透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熟讀成誦,積累語言文字。比如:師生合作表演兒歌,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能體現一種平等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分小組合作表演,則讓學生學會互相欣賞,認真傾聽,有實效地積極參與,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同時還能帶動基礎較差的學生。在指導背誦兒歌時,對於基礎好的學生來說,透過反覆多次朗讀,就能當場背誦。而對於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他們能大致背出即可。複習鞏固生字階段,主要是讓學生在遊戲中識字,在遊戲中複習。拼音教學是這一階段的訓練難點,所以一堂課中該留有一部分的時間教學拼音。教學時,可以採用念順口溜的方式進行,這種方式能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拼音教學變得生動活潑,爲學生所喜歡。在拓展練習時,補充古詩《詠鵝》讓學生閱讀,既複習鞏固了所學的生字,又達到了拓展識字的效果。最後在寫字指導環節,教師要重視巡視指導,在巡視中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總之,我希望透過這一課教學,使學生能利用現有的語言材料在閱讀中識字,在識字的同時學習漢語拼音,積累語言材料,再在語言材料的閱讀中鞏固生字,發展語言。做到識字、閱讀、發展語言三促進。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美術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的第七課《小掛飾》,其課型爲綜合·探索練習。它是從前幾課《花地毯》《有趣的半圓形》造型·表現類型的平面製作過渡到設計·應用領域的立體制作。這對一年級學生來說,是一種造型表現上的飛躍。它既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又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和技巧性。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透過學習初步瞭解小掛飾的製作方法。

技能目標:較熟練安全地使用工具並對各種廢舊材料進行簡單的組合和裝飾。

情感目標:增強學生與他人的感情紐帶關係,小掛飾培養尊敬他人的思想情感並感受裝飾物的美。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重點我把它定位在學生能否始終保持學習過程的自覺性、趣味性,保持學習的濃厚興趣和創造慾望。而難點爲用不同材質的小掛飾串聯方法的掌握。教學中教師創設各種趣味多樣的教學手法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培養他們自主探究、自主質疑、自主學習,促進他們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法、學法

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爲直觀動作性思維,爲了符合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教師要注重教法的趣味性、多樣性。在本課我運用的教法有:實驗法、直觀教學法等;學法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創造等。第三部分:課前準備《小掛飾》說課教案

教師準備:各種材質的小掛飾以及供學生欣賞的圖片。

學生準備:各種彩色紙、鈕釦、吸管等生活中常見的廢舊材料以及剪刀、雙面膠、針線等工具材料。

課堂教學形式:學生以六人一組,分組圍坐。

三、說教學程序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和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堂上我實行了開放式教學,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積極生動地參與。

(一)匯入

1、設疑:上課一開始,教師先對學生說:“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來了很多漂亮的東西小掛飾,你們想不想看看?”

2、激趣:把小掛飾掛在黑板上,問:“好看嗎?老師這兒還有呢。”(取出項鍊等物帶在身上,並告訴學生):“這些漂亮的東西不但可以掛在牆上,還可以掛在身上,連頭上也可以掛。所以它們有個名字──小掛飾。”

3、揭題。板書課題:“小掛飾”

(二)新授

新課標提出,要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得讓他們透過觀察探討、自主嘗試、自主感悟、自主質疑等實踐活動實現自我的發展。

1、研究探討,自主感悟。

出示課題後,開始教學的新授部分。教師將這些掛在牆上、身上的小掛件取下分到每個小組,讓學生共同觀察、探究,允許學生去拆,去裝。學生透過拆裝後對小掛飾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

2、欣賞圖片,拓展思維。

看過老師的這些掛飾後,再讓學生來欣賞一下其他掛飾的圖片。我給學生欣賞的圖片共分三個塊面:

(1)第一組圖片

A、(古代)《七璜聯珠組玉佩》《旗人帽飾》(初步瞭解掛飾的歷史)

B、貝殼項鍊、彩石手鍊掛飾(解決色彩與材質問題)

C、《苗族少女衣飾》(銀製品)(解決掛飾種類問題)

透過欣賞這組圖片,讓學生感受古今中外工藝大師製作的裝飾物的美感。看完這組圖片後教師再提問:“你們還知道有哪些其他的小掛飾嗎?”這個時候,學生會回答出很多,譬如,手鍊、腳鏈、風鈴等等……

(2)第二組圖片

A、各種紙掛飾(風鈴)

B、吸管掛飾(項鍊、校牌)

C、各種材料的掛飾(糖果紙、巧克力、鈕釦、瓶蓋等)。

這組圖片都是學生用各種材料製作的小掛飾。透過這組掛飾的欣賞,讓他們知道在自己身邊有很多不起眼的材料都能透過我們靈巧的雙手把它們變成各種美麗的掛飾。學生在欣賞了這兩組圖片後,已經個個躍躍欲試,急於想自己動手實踐了。這個時候,我的教學過程也就進入了第三個環節。

(三)學生實踐操作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要急於用簡單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感受和認識,應當引導他們透過觀察、感受、體驗等方法自我發現問題、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製作前,我讓學生自主選擇:是一個人單獨製作小掛飾,還是兩個人做,或者是幾個人合作。想選擇手邊的哪種材料來做。還要提出製作要求:(1)有創意,跟別人不一樣。(2)注意針線運用的安全性。

在製作過程中,教師巡迴輔導,指點學生不會做的時候可以問同學或問老師,相互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等絕大多數學生完成作業後,教學就進入了第四個環節。

(四)作品展示交流

這也是我這堂課的一個重要環節。這個環節我是這樣安排的:先要求學生把自己或和同學合作的小掛飾佩戴在身上或者拿在手裏上臺來隨着輕鬆歡快的音樂自由展示。教師也戴上預先做好的掛飾走在學生中間帶領他們一起隨着音樂節奏自由表演,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當表演的時候,教師提出:“同學們,我們可以把自己做的小掛飾送給好朋友或者老師,也可以掛在牆上來打扮我們的教室。”這時,教師把自己的掛飾送給最有進步的幾個學生。學生興奮極了,他們興高采烈地互相贈送着自己的作品,有的還把小掛飾掛在了黑板上、牆上。教師在這個時候可以用數碼相機拍下學生的作品及贈送場面。隨即可以把數碼相機連上電腦,然後關掉音樂,讓學生圍在展示屏周圍觀看屏幕上一件件自己的作品,隨着一張張圖片的出現,教室裏隨時會發出歡叫聲,聽到有人嚷着看到了自己的作品。老師和學生一起表揚一些設計新穎,富有創意的作品。這裏就是整堂課的高潮部分。欣賞評價完自己的作品後,我就進入教學過程中的最後一個環節。

(五)小結

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用什麼方法進行展示?再讓學生課後製作一些與衆不同的小掛飾舉辦一個小小掛飾展。

說課稿 篇3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1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分子和原子》第1課時的內容: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我的說課。

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內容屬於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題1的內容。本節課從學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經驗出發,運用宏觀現象幫助理解微觀的原理,反過來,微觀的原理也可用於解釋這些宏觀現象。將探究活動聚焦於“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這一核心問題。本節課對於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已經認識了物質發生的不少奇妙變化,並且有了“物質之間爲什麼會發生變化”“物質到底由什麼構成”等疑問。這些問題正是本課題的切入點,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對初學化學的中學生來說,分子、原子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觀粒子的確非常抽象,因此在本節課的授課中應該注意形象直觀,幫助學生建立微粒的觀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能說出分子的三條性質;能夠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生活中某些常見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透過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日常現象,學習日常現象與課本理論相結合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數據、音像資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質,學生對奇妙的化學世界更加的感興趣,認識到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根據新課標要求與教學目標,我確定瞭如下的重難點:

【重點】

分子的性質

【難點】

運用分子的性質特點,解決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爲了解決重點,突破重點,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情境創設法、講授法

好的教學方法應該在好的教學設計中應用,接下來我將重點說明我的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了四個環節:匯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提升、小結作業。我將會這樣展開我的教學:

環節一:匯入新課

在這一環節中,我會結合實際創設問題情景:在學習氧氣的性質時,做過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雖然實驗是在實驗臺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聞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氣味,不僅如此,生活中還存在很多類似的現象,由此引導學生思考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提起學習本節課內容的興致。

環節二:新課講授

在這裏我會向學生演示品紅在水中擴散的實驗,他們透過觀察品紅分子在水中運動的現象和特點,會得到物質是由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的猜想,接着我會肯定他們的猜想,提出物質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並且會透過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圖片,說明肉眼不能直接觀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類已經能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直接觀察到分子、原子,使學生感受到科學進步可以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

接下來我將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微觀粒子及其運動特點。

首先透過1滴水中分子數目的介紹讓學生意識到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構成的物質,那麼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總體積是否等於100ml,請學生觀看視頻並解釋原因。之後透過分析實驗現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間是存在空隙的。我會透過具體的實例讓學生來分析固體、液體、氣體分子之間的空隙大小關係,透過物質熱脹冷縮的現象判斷物質分子間的間隔與溫度有關。

接下來是分子的第三個性質,我會透過演示實驗來引導學生。

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着,運動的快慢與溫度有關。

首先根據生活中衣服曬乾、酒精蒸發等現象提問學生分子還具有什麼性質引發學生猜想,接下來我會透過氨分子擴散現象來檢驗學生的猜想。

氨分子擴散現象需要的時間較長,我會透過視頻播放的形式來進行,透過實驗現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結論:分子在不斷運動。並且利用這一結論解釋品紅在水中擴散、水蒸發、桂花飄香等現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生活中的化學,感受化學的奇妙。

接下來補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幾分鐘菜就可以變鹹,醃蘿蔔需要很多天,引發學生思考:分子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最終得到分子運動快慢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的結論。

接下來進入我這節課的第三環節。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用本節課學過的知識來解釋,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會實踐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瞭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相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化學學習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心學生學習的過程。課程最後,我會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穫有哪些,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最後佈置作業:預習下一節內容並思考,從分子的角度來說,水的蒸發和水的分解兩種變化有什麼不同。爲下節課的知識做好鋪墊。

最後說一下我的板書,根據我的板書設計學生很明顯能看出來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有哪些,並且我將其提綱挈領地反映在板書裏,便於學生抓住要領。

說課稿 篇4

一、內容簡析

《長城》這篇課文是小學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十七課的內容,作爲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視窗,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二、確立重難點

課文共有4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是遠看長城,概括地介紹長城,突出長城的“長”;第2自然段,具體地介紹長城,突出長城的“高大堅固”,這是近看長城;第3自然段,由長城展開聯想,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第4自然段,總結全文,指出長城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讚美長城是“偉大的奇蹟”。根據文意,教材配有兩幅圖片,一幅是氣勢磅礴的長城鳥瞰圖,一幅是長城城牆的近景。在傳統課文中,屬於一篇看圖學文,如何依據新課標的思想,又汲取傳統教學的所長,成爲確立本文重難點時我思考的一個問題。第一課時的教學我着重於透過圖畫內容,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表達順序及方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觀察順序和寫作思路,培養學生細緻的觀察圖畫的能力,學習借鑑作者的表達方法。第二課時的教學側重透過看圖學文,理解重點詞句,感受長城的氣勢雄偉和高大堅固,在反覆誦讀、感悟想象中認識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思路

進行這堂課的設計時,我採取了以圖爲主線,結合課外蒐集的有關介紹長城的相關資訊,組織學生閱讀,品味課文語言而達到理解感悟課文的設計思路。

1、看圖解詞,感受“長”:

第一段教學緊抓“長”的特點,首先由看圖入手,藉助媒體呈現畫面,直觀感受遠觀長城蜿蜒曲折、雄偉壯觀的特點。再抓“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這句形象的比喻,還是由圖入手,藉助形象直觀的畫面,透過理解關鍵詞“崇山峻嶺、蜿蜒盤旋”的具體形象、含義,達到輻射文段的效果。接着用具體的數字說明感悟長城的“長”,瞭解課文表達的特點。使長城長的形象在學生心中直觀化、具體化。

2、圖文結合,感悟“堅、巧”:

第二段教學着眼於感悟文字,解決疑問,圖文有機結合,理解長城高大堅固、設計巧妙的構造特點。在學生充分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激勵學生大膽上臺當“小導遊”,向“遊客”(全班同學)介紹長城構造特點。隨機出示有關長城的結構示意圖圖片、課件。在讀、議長城特點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課文中的圖片,瞭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臺”的位置、樣子及其作用,加深理解長城高大堅固、設計巧妙的構造特點。

3、看圖想象,品味“智、奇”:

第三段教學先透過畫面內容,結合課外資料拓展內容,啓發學生展開想象,延伸畫面,具體感受古代勞動人民在修築長城付出了怎樣艱辛的努力,是用“血汗和智慧凝結而成的”。再透過反覆品味文中重點詞句,在反覆誦讀中進一步感受、理解到當年修築長城時,在極其落後的條件下,勞動人民能用自己的雙手完成這樣浩大的工程,真是一個偉大的奇蹟,以此激發學生情感。

4、以情激情,披情入文:

教學初始,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後,簡單交流各自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文中找一找相關語句,緊扣第3自然段的最後一句話和第4自然段,體會作者爲什麼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充分地運用語言激情、文字感悟激情、學生朗讀激情、相關資料滲透激情等多種策略,把激發學生的情感融入到文字的感悟和有感情的朗讀之中。學生每談到一處,都可以回到課文最後這兩句話,反覆吟誦,力爭每讀一次,都有新的感受和體會,不斷加深情感體驗,使學生口裏讀出感受,眼前讀出畫面,心中讀出情感,真正做到披情入文。

說課稿 篇5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黃山奇石》這篇課文。說課的內容分爲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說教材,第二部分是分析學生,第三部分說教學目標,第四部分說教學設計,第五部分是說教學效果。

【說教材】

《黃山奇石》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就是描述了黃山“四絕”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橫生的奇石,不是神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造。讀着課文我們彷彿被帶到了景色秀麗神奇的黃山,似乎已經不是在閱讀課文,而是站在黃山一個個觀景臺上,美美地欣賞着那些奇石,拍下一張張奇石圖。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每一幅圖,都是一個神奇的童話。讀了課文不由心生嚮往黃山之情,更加喜愛黃山。

【析學生】

作爲小學低段的學生,他們對事物充滿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知識,表現慾望較強,喜歡展示自己。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已經具有自主學習,與他人合作學習的意識。但學生對黃山奇石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對事物的細緻觀察能力也處於薄弱階段,對課文理解有一定難度。

【說目標】

1、透過學習課文、感受黃山石的奇妙,體會作者對黃山奇石的讚歎。喜愛黃山,嚮往去黃山看奇石。

2、透過觀察圖畫與理解語言文字,培養觀察和想象力。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透過讀課文,瞭解黃山奇石的特點。

教學難點:

結合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展開想像。

【說教學】

這堂課的教學,應抓住“奇”字,讓學生既能體會到黃山風景的秀麗神奇和黃山怪石的有趣,又體會到了課文語言文字的生動和傳神。

讀課題後,我問學生:“課題中的‘奇’是什麼意思?‘奇石’是什麼樣的'石頭?”我用課件出示“奇”的幾個義項,然後引導學生結合課題“黃山奇石”,懂得這裏的“奇”是少有、特殊的意思,因爲這樣的“奇石”只有黃山纔有。此時,“奇”字吸引了學生,使他們產生了學習的興趣,爲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個良好的情緒基礎。

接着,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很快找出課文中寫到的黃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並暗暗驚歎,原來,黃山的“奇石”連名字都那麼有趣。那神話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雞”、“天狗”都在黃山聚會了,那童話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觀海”、“獅子搶球”也出現在黃山的山峯了。學生由此對黃山奇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學生真正領略黃山奇石的奇妙,感受黃山奇石的有趣,還是在學課文之時。那“仙桃石”之奇妙就可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來感受。第一,從外形看,它真像一個大桃子,這已經很神奇了。第二,從來源看,這麼大的石桃子人間少有,只能是從天上飛下來的吧,這就更神奇了。第三,從動詞的運用看,一“飛”一“落”把那石寫活了,那麼大一塊石頭宛如小鳥一般輕鬆自如地從天上飛來,落在了山頂的石盤上,真是妙不可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透過讀課文來體會“仙桃石”的奇妙與有趣,自然會收到好的效果。

“猴子觀海”的奇妙不僅在於它的外形像一隻猴子蹲着,更引人注意的是這“猴子”所處的位置奇特,它蹲在一座“陡峭”的山峯上。學生只要理解了“陡峭”的詞義,就會感到奇怪:這隻猴子爲什麼要蹲在那麼陡、那麼險的山峯上?學生再讀課文後恍然大悟,原來猴子是爲了觀看黃山秀麗神奇的景色之一——翻滾的雲海。細究“翻滾的雲海”就更能感受到猴子所處位置之奇特了。因爲平時我們從下往上看,天空中的雲層通常幾乎是靜止不動的,而猴子正由於它所處的位置高,所以從上往下看到的雲,就像大海的波濤那樣上下翻滾。學生明白了這一番道理,再讀課文,肯定會爲“猴子觀海”這一奇石大聲叫“絕”。

“仙人指路”的神奇在於它就像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峯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透過朗讀課文,學生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彷彿走到那裏就會有位仙人幫我們指明方向。一個“仙”字給這塊石頭蒙上了神奇的色彩,使人覺得有趣極了。

“金雞叫天都”的奇妙乃是一個“變”字道出的。天都峯上的幾塊巨石的形狀像只雄雞本來就很奇怪了,而太陽升起時,巨石還能“變”得金光閃閃,像只美麗的金雞,這就更令人驚奇了。讓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想象太陽升起時天都峯上的景象,他們便能切實感受到“金雞叫天都”的奇妙了。

最後,我讓學生髮揮想象,仿照課文,說一說其他的奇石的樣子,自然就水到渠成,同時,也“身臨其境”地感受了黃山的“奇”。

【說效果】

透過看圖,瞭解文章大意到突破重難點,學生明確了自己的主體地位,能充分發揮想象力,發展創造性思維。多媒體課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突出了形象性、直觀性,起到了較好的輔助作用。多種形式的活動爲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展示空間,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全情投入到學習中來,使課堂教學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令人遺憾的是課堂學生讀得還不夠充分,其實有些地方讓學生讀可能比講更好些。

說課稿 篇6

大家好,我這一次說課的題目是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四個部分向大家說課。

1. 教材分析:

(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爲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篇課文無疑起着重要的作用。這一單元同時入選的還有《爸爸的花兒落了》,《醜小鴨》,《外國詩兩首》以及《傷仲永》,縱觀全單元,雖然各篇文章文體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說,童話,詩歌,還有古文,但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成長”。因此,本單元的學習應整體感知,總體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寫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於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啓發他們有意識地培養成長過程中所應具備的品質。

(2)《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散文,選自《朝花夕拾》,寫作此文時,魯迅時年45歲,全文語言一改魯迅雜文式的晦澀激揚,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麗,富有韻味的話語。全文描寫了作者童年看似幾個毫無關聯的生活片段,但字裏行間都洋溢着的一種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緊扣,因此,要指導學生正確理解散文形與神的關係,並培養學生鑑賞散文的能力。

2.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追求新鮮知識的童心

(2)學習兩相對照的文章結構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語言

(4)掌握散文的閱讀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由於作者所處的年代久遠,加上七年級的學生還不具備進階的鑑賞能力,因此,很難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難領悟所描寫景物之下籠罩着的主觀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語皆情語”應是教學的重點。

3.教學設想

(1)以語文學科的特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爲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2)本課時整體感知文章,圍繞“童趣”這兩個字共同品味鑑賞文章

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通讀整單元的課文,並透過書籍或網絡的途徑選讀魯迅的生平。

此環節的目的在於以點帶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4.教學過程

(1)匯入階段

導語:同學們,你們瞭解魯迅先生嗎?你知道他的家鄉在哪兒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讓我們來感受一下魯迅先生成長的足跡吧。

A.匯入法

首先教師與學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師可以問學生

“同學們,你們的童年是怎樣的呢?覺得開心嗎?小時候都做了些什麼,有什麼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嗎?”之類的問題。目的在於激發起學生對美好童年的回憶,尋找到學生情感的爆發點。此討論預期的效果爲熱烈,自由,但教師要注意控制時間

B.移情法

使用錄音機,播放一首《童年的回憶》,並對這首曲子作簡短的介紹。音樂也是一種審美。此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徑表達情感的方法,陶冶心靈。

(2) 整體把握階段

A.誦讀法

再次使用錄音機,放課文錄音,使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和情感。

B.活動法

教師先在黑板上書寫板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接着教師可以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初步瞭解了文章,那麼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爲什麼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呢?學生會回答說是因爲主要描寫了魯迅先生童年生活的兩個地方,教師聞言可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下面畫上下劃線。那麼教師可以接着提問:那這兩個地方各自的特點是什麼呀?假如你是作者,你會比較喜歡哪一個地方呢?爲什麼?魯迅先生經歷過的事情比如說捉蟋蟀,聽鬼故事等等,你們有沒有經歷過呢?還記得那時候的心情嗎?

因爲都是與學生情感,生活經驗相似的問題,這樣可以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C. 填充提綱法

教師在黑板上給出一個初步的提綱。接着可以說:經過同學們剛纔熱烈的討論,相信大家已經把握到了兩個不同地方的特點,那麼,下面請同學們上來用最簡練的語言把這個提綱補充完整。

此環節還可以採用分組的方法,激發學生的競爭和團結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後讓全班學生評價各個提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此環節使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個系統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鑑賞階段

A. 朗讀法

朗讀在語文學習中的好處怎樣強調都不過分。一是可以化無聲的文字爲有聲的語言,口讀耳聽,口耳並用,增加了向大腦傳輸資訊的渠道。二是一邊緩緩閱讀,一邊慢慢思考,將“讀”與“思”有機結合起來,可以更好地加深對讀物的理解。三是聲情並茂,培養語感和情感。

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選取一個自己最爲喜歡的描寫片斷並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讀,並告訴大家爲什麼喜歡這個片斷。教師可以從表達技巧語言的遣詞造句等方面教會學生初步鑑賞散文的方法。

B.質疑法

宋代的朱熹曾經說過:讀書無無疑者須先教有疑,有疑者卻需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這句話深刻地說明了“質疑”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語文教學的過程不是老師要告訴學生要學什麼,而是學生自己發現自己要學什麼。這樣可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很大程度的鍛鍊。

比如學生會問“爲什麼私塾裏的先生不回答我關於怪哉蟲的問題?”老師的這種做法好不好呢?爲什麼等等。在一環節中老師不要急着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而應該問學生“你們有人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嗎?”這樣可以避免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此時教師扮演的角色是點撥和引導學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總結昇華階段

A. 前面已經說過,此文作於魯迅45歲時,選自《朝花夕拾》,鑑於七年級學生的思想水平,

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這個時期魯迅先生的生活狀況,並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輾轉流徙,心情苦悶之時爲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借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遣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閒靜,寄一些安慰而寫的,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時代的一曲戀歌。

B. 我們常說:語文教育的兩個指向性目標是:讓受教育者掌握適應社會工作和生存的技能性目標和尋找到自身靈魂安放地的精神性目標。讓受教育者在文學作品中窺視靈魂,從文學作品中體驗人生,從文學作品中豐富情感。

教師可以啓發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苦悶或是挫折時應該如何排遣和調整自己的心情,並有意識地開始學會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

有人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環節把課本和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同時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勝的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童心”兩個字。

教師可以透過文學家,科學家,漫畫家等人的事例告訴學生保持童心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5)作業設定

寫一篇文章,回憶自己的童年時代,篇幅可長可短,提倡“我手寫我心”的作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