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實用】說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說課稿6.5K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實用】說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是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和華中師範大學組編的《資訊技術》第一冊中第六章《設計個性化的工作環境》第1課的內容,是以美化Windows介面爲中心的實踐操作課,體現“以人爲本”的設計思想,強調使用者個性化設定,充分尊重用戶個性發展。這對於學生培養對電腦的感情是非常有益的。

2、教學重、難點及成因分析

重點:設定背景與屏幕保護程序。

難點:透過校園網,提供相關資訊,拓寬學生視野,進一步提高操作技能。

3、環境與素材

1)多媒體網絡教室(含大屏幕),保證教室網絡正常

2)準備幾張精美的壁紙以及有許多壁紙供下載的網站,供學生設定個性化壁紙

3)小的屏幕保護程序,屏幕保護製作軟件

4)題簽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目標:

1、瞭解顯示屬性的設定方法。

2、掌握更改Windows桌面背景的方法

3、掌握設定屏幕保護程序的方法。

技能目標:

1、透過探索設定背景與屏幕保護程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加強學生資訊素質的培養。

2、透過設定背景與屏幕保護程序,引導學生應用現代資訊技術進行學習,同時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並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情感目標:透過教學探索,知識的遷移和轉化,逐步變興趣爲探索的動力。激發學生探求未知、認識新知的願望,提高學習現代資訊技術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還要教育學生維護好計算機,樹立“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的思想,保持微機室電腦的整體美。

三、教法分析及學法指導

1、教法分析

顯示屬性的設定在教材中是作爲系統設定的一部分來講解的,佔的比重並不大。在教學中,我採取順次進行任務驅動、啓發探究、難點討論和知識延伸的教學模式。

(1)首先我創設了學習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主動、積極地完成任務。在任務完成過程中我是一個幫助者和引導者,教學時,及時調控課堂氣氛,使課堂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氛圍,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力求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2)爲了能滿足各個層次的學生要求,我將知識點做成網頁,學生可以進行多次點播,自主探究學習。

(3)我把知識點形成多個任務,學生可以在完成任務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的設定操作。

2、學法指導

本節課我鼓勵學生採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習,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發生、發展、發現的全過程,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真正提升學生的素養。

四、教學程序的設計與分析

教學程序是: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對比觀察,合作交流——透過遊戲,全面理解——課堂小結,感悟提升——佈置作業,拓展新知

1、創設情景 引入新課

(1)將教師機的桌面設定演示給學生看。(觀察學生們的反應)

(2)結合多媒體網絡教室軟件分別用ACDSee看圖軟件出示幾幅桌面背景畫。

教師提問:大家覺得這些桌面背景怎麼樣?你有什麼想法?引出了本節課所要研究的課題:裝飾你的“桌面”。

2、合作交流 探求方法

(1)請會的同學在座位上講解演示。(操作方法,步驟:在桌面的空白處右擊鼠標,選擇屬性。)

(2)全體學生自主探索,嘗試練習

要求:①改變桌面背景(要求掌握改變桌面背景最基本操作)

②“居中”、“平鋪”與“拉伸”有什麼區別?

三人爲一小組,進行討論、操作練習,老師巡視指導。檢查討論結果,讓學生們清楚說出“居中”、“平鋪”與“拉伸”之間的區別。

(3)教師機桌面展示,引入屏保的學習

(大屏幕出現保護程序)屏幕上出現了什麼?

你希望學習“屏幕保護程序”的哪些知識?小組討論。(作用、啓動、結束、設定)

(4)合作探究,嘗試練習

要求:①屏幕保護程序定義

②屏幕保護程序作用

③如何設定屏幕保護程序:小組討論,代表演示講解,教師整理總結

3、做遊戲

我這裏有一些小紙條,每一張上面寫着一個任務,那麼下面請每一組派一個代表來抽,抽到哪種就請你們組的成員一起來完成這個任務,下面大家快抓緊時間去完成你們的任務吧!(小組合作,教師巡視指導)

同學們的任務完成得都很出色,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你們在美化桌面和屏幕保護時,都沒有找到很多的素材,是不是?那老師的那些素材又是在哪裏找到的呢?

(引導學生上教師網頁進行自主學習,探索,並完成網頁中佈置的課外任務,讓學生自行設定,鼓勵他們相互協作,發揚團隊協作的精神。)

4、課堂小結 感悟提升

(1)透過本課的探討學習,你獲得了哪些新的知識?你認爲你有哪些方面的進步?

(2)給你印象最深的問題是哪一個?你有什麼看法?

(3)指出在公共機房,爲了人人能正常使用計算機請不要設定屏保密碼。爲了保持微機室的整體美,請將桌面變回原樣。(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

5、佈置作業 拓展新知

爲了發揮分層教學的優勢,我設計了幾種類型的作業:

(1) 可不可以自己創作一幅圖,當作桌面?

(2) 可不可以讓桌面上的圖片動起來?

(3) “滾動字幕”程序設定

(4) 三維文字的屏保效果

(5) 改變顯示外觀的設定

(6) 設定顯示器的最佳狀態

(7) 屏保製作。目的是滿足學有餘力的同學,給他們提供進一步發展的機會。

本節課我本着“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把深究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促進他們的求知慾,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給他們一些展示自我的機會,多一份成功的體驗。以上是我本人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的教學方案,如有不當之處,還望各位評委、各位同仁們給予指導和幫助,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2

1. 教材的內容分析

“物質的量”及相關概念是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的重要化學概念,物質的量作爲聯繫物質宏觀數量和微觀粒子數量的橋樑,爲學生定量認識物質組成和化學反應提供了新的視角。同時,“物質的量”及相關概念是屬於“工具性”概念,學生在今後的學習當中會不斷使用。

《課程標準》關於此部分的內容標準要求爲“認識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基本單位,能用於進行簡單的化學計算,體會定量研究的方法對研究和學習化學的重要作用”。對於這些“工具性”的概念,《課程標準》淡化了對於概念本身的理解和相關關係的推導,着重強調了對這些概念的應用。

2. 學生情況分析

透過初中的學習,學生已經熟知透過質量、體積來計量宏觀物質,也熟知宏觀物質由原子、分子、離子等微粒組成。但是學生是將宏觀的質量、體積和微觀的粒子數目孤立起來看待的,缺乏宏觀與微觀聯繫的橋樑。同時,學生對定量認識全部是基於“質量”進行的。因而“物質的量”單元教學重點應該讓學生建立起宏觀與微觀相聯繫的橋樑,並且從物質的量的角度出發,建構討論物質的組成和化學反應以及溶液組成的新話語體系。

“物質的量”及相關概念本身比較抽象,學生學習難度較大。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將“物質的量”與生活中的其他“堆量”作類比,引導學生認識引入物質的量的重要意義,並且着重對這些概念進行應用。

3. 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摩爾是物質的是的基本單位,瞭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之間的關係,瞭解 摩爾質量的概念,瞭解提出摩爾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涵義

2、瞭解物質的量、摩爾質量、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係,能用於進行簡單的化學計算。 過程與方法:

1、初步培養學生演繹推理、歸納推理、邏輯推理和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 2、透過物質的量這一聯繫微觀粒子與宏觀質量的物理量的學習,引導學生以化學的眼光、從微觀的角度地認識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認識到宏觀和微觀的相互轉化是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之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對概念的透徹理解,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體會定量研究的方法對研究和學習化學的重要作用。

4. 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物質的量及其單位的涵義;摩爾質量的概念和有關摩爾質量的計算 教學難點:物質的量及其單位

5. 教學流程簡單介紹

6. 板書設計

一、物質的量

1涵義:物質的量是一個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數目粒子的集體。 2符號:n

3單位:摩爾 mol 二、阿伏伽德羅常數:

1 定義:0.012Kg C-12中所含的原子數。 2 符號:NA

23-1

3 近似值:6.02×10mol

4 與物質的量n和微粒數N的關係式:n=N/NA

三、摩爾質量:

1、定義:單位物質的量的物質所具有的質量,符號爲M 2、、公式:M=

m-1

單位 g·mol n

3、有關摩爾質量的相關計算

7. 教學反思

這樣一節課,能夠做到練習實際,讓學生體會到“從生活到化學,從化學到社會”,但是在整個設計中還存在不夠完善的地方,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會不斷完善。

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本課是以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的引出古詩《遊子吟》。並提供相關背景知識,展現創作本詩的具體情境。表現詩人熱愛母親、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全文共五自然段,一到三自然段具體描述了詩歌的背景和內容。第四自然段即《遊子吟》。第五自然段交代了《遊子吟》的寫成。

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學,增強學生學習自主性。本課語言樸實,意境純美,感情真摯適合學生閱讀。我採用情境教學法,多種形式的朗讀來引導學生形象感知,品讀,悟讀,併合理處用圖片資源,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在教學過程中,不時進行討論,讓學生自主去體會詩人和母親的心理活動。

說學法:

本課語言樸實,意境純美,感情真摯適合學生閱讀。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由情而動,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情境的創設、多種形式的朗讀、圖片觀察等方式來引導學生形象的感知,品讀,悟讀,併合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充分調動了想象力、觀察力,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從而增強對詩句的`感受。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透過初讀課文,使學生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部分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藉助歌曲、匯入新課

1.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學生欣賞。

2.母愛是無私的,母愛是偉大的,世界上任何一種愛都比不上母愛,我們時刻都在感受母親的關愛,跟大家說一說,你的母親是怎樣關心你的?(生說)。

3.不管是古人還是現代人,都受到母親的愛護,今天要學的課文就是講古代人感受母愛而寫詩的故事。

二、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

2.出示生字“恩”認讀。

3.從課文題目可看出母親對子女的情意。

4.齊讀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三、初讀指導

1.課文有5個自然段,請同學們寫上序號。

2.藉助拼音自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讀準句子。

3.再讀課文。

4.課件出示:

針、注視、遲、著名、寸草、言、孟郊

(1)指名試讀生字卡。

說說生字在哪裏要提醒大家的?

(2)帶讀,開火車讀、齊讀。

5.把生字帶入課文中,再讀課文。

6.指名讀課文各小節。師生共同糾正。

7.比賽讀書。

8對剛纔的問題你讀懂了什麼?

四、教學生字。

1.出示生字:恩、補、針、撫、摸。

2.指名讀

3.分析字形

4.師範寫,生書空

5.生臨寫,師巡視

五、總結

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孟郊和他的母親,母親對孟郊有怎樣的恩情呢?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母親的恩情》。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會背《遊子吟》,體會母愛。

2.說說《遊子吟》的意思。

教學重難點:

會背《遊子吟》,說說《遊子吟》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

出示詞語:

恩情、縫補、撫摸、報答、銘記、慈愛。

溼潤、一針針、幾根白髮、遲遲歸、寸草心

小火車誰來開?

二、細讀課文、深入理解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看圖,自由讀第一自然段,這一自然段共有幾句?說說這一段主要講了什麼?(板書:孟郊出遠門)

2.孟郊要出遠門,他的母親是怎樣做的呢?(板書:一針一線縫衣)結合圖,從這些句子可以看出什麼?

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着。

母親一針針、一線線把衣服縫得很密。介紹:在過去,縫得密,預示着遠行的親人歸來得早,可以看出,母親希望兒子早點回來。所以,夜深了,母親還在……。指名讀,齊讀。

[教學理念:教學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自主去尋找句子中有用的東西,讓學生自己去發掘,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學會自主發掘。並且在學生找到以後進行補充,讓學生理解母親爲什麼要深夜縫衣的原因。]

3.母親邊縫衣服邊會想什麼呢?(生談)

[教學理念:透過提問,讓學生去剖析母親的心理,去大膽猜測,從而理解母親的所作所爲。並且大膽的說出母親的心理活動]

4.看圖說說看懂了什麼?爲什麼?(母親擔心)

5.看了圖,我們更能瞭解孟郊要出遠門,孟母通宵幫他補依,這段內容不就照應了古詩《遊子吟》中的哪句詩?討論(“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教學理念:透過掛圖,讓學生直接感受理解《遊子吟》詩中的詩句與課文中母親深夜縫衣的情景的聯繫。]

真是兒行千里母擔憂呀!誰願意讀出母親對兒子的擔憂之情!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指名讀。這段有幾句話?讀了一、二句,你知道了什麼?(板書:盼兒早點回來)

2.母親送兒子,都說了些什麼?

出示:她望着兒子說:“郊兒,你可要早點回來呀!”(追問你感受到了什麼?)請女同學來讀。

兒子要遠行了,母親牽掛兒子,想讓他早點回家……,可見母愛就體現在身邊的小事上,它是這樣的平凡而偉大。

3.孟郊聽着母親的叮囑,看着母親頭上的白髮,已經說不出話了。現在你就是孟郊,此時此刻,你在想什麼呢?

討論:孟母和孟郊分別時候會說什麼?

[教學理念:新課標強調了語文課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在這裏我還設計一個說話練習,透過想象,讓學生即能得到口語交際的機會,也讓學生更好的體會母子之間的難捨難分。]

4.看圖2,說說自己的體會。

5.這段正好就是《遊子吟》中哪句詩的意思啊?(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1)有感情朗讀

(2)說說“意恐”什麼意思

6.這節寫了孟郊上路,母親送他時依依不捨的情景。齊讀。結合動作齊讀。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1.帶着母親的牽掛,孟郊上路了,(出示掛圖)看圖上的孟郊,只見一路上,孟郊感溉萬千,默讀第三自然段,用“——”劃出孟郊看到的,用“﹏﹏”劃出孟郊想的。(指名讀)

[教學理念: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所以在這裏我讓學生針對問題,自主去尋找答案,在尋找的同時也能去思考]

孟郊看到了什麼?出示:太陽出來了,小草生機勃勃。

2.生機勃勃指小草長得非常茂盛。

3.出示: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春天裏太陽的光輝嗎?這是什麼句?你能改成陳述句嗎?

沐浴着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這是什麼句?能改成陳述句嗎?

4.上面兩句話。把母親的慈愛比作太陽的光輝,把自己比作生機勃勃的小草。爲什麼要用上面的兩種句式?我們來比較一下:

(1)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春天裏太陽的光輝嗎?

母親的慈愛,就像是這春天裏太陽的光輝。

(2)沐浴着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

沐浴着陽光的小草是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的啊!

[教學理念:學習反問句、雙重否定句,透過對比,讓學生理解特殊句式所表達的意思要比普通陳述句要表達的遠遠深刻,從而深刻體會到母恩的深。]

是的啊!小草都不能忘記太陽的恩情,兒女又怎樣忘記父母的恩情呢?

5.除了這還有哪可以看出孟郊思母的,“撫摸身上的衣服,注視着針腳”這句和母親的慈愛有什麼關係?說說你的感受。你能讀出這感覺來嗎?加上動作好嗎?

6.這第三自然段正好就是《遊子吟》中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指名讀。

7.如果你這個時候想到自己的母親的時候,請你一起來讀下。

(四)學習四、五自然段

是啊!母親的恩情讓我們永遠不能忘記,永遠都銘記在心,孟郊在他五十歲那年,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詩篇《遊子吟》。

這首詩是什麼時候寫的?

自由讀讀,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母親的恩情我們永遠報答不了,這樣深厚的愛要永遠銘記在心。孟郊更是如此,讓我們一起把這首《遊子吟》深深地記在心裏吧!

3、深情地朗誦這首詩。

三、拓展延伸、情感昇華

不僅我們人類存在着至真至純的母愛,動物也是如此。曾經看過這樣一個報道:

一位獵人進山打獵,見有一隻黑熊坐在巨石下,便開槍將其擊斃。但這隻熊仍然端坐在那裏。獵人恐其有詐,不敢冒然進前,又向熊體射擊兩槍。獵人走到黑熊跟前,發現這是一頭母熊,它仍在用身體擋着欲倒的巨石,因爲山下有3只幼熊正在玩水。獵人明白了,原來母熊是怕巨石滾到山下,砸傷子女們!

母愛是無私的、偉大的,母親愛孩子可以不惜一切。同學們,學了《母親的恩情》這一課,我們以後應該怎麼做呢?此時此刻,最想對爸爸媽媽說什麼呢?

板書設計:

9、母親的恩情

母親縫衣送兒

孟郊銘記在心

第三課時

教學要求:

1.背誦《遊子吟》,體會母愛,不忘母親恩情。

2.學習剩餘生字。

教學重難點:

背誦《遊子吟》,並能表述意思。

教學過程:

一、指名讀課文

二、指導背誦

1.指導背誦

2.分組互背

3.同桌互背,互評

4.指名背

5.結合課文內容,說說《遊子吟》的意思。

三、讀句,寫話

1.各人自讀句子,注意“忙着”用在居中的什麼位置。

2.造句:忙着—()

四、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根、報、遲、寸、永

2.指導讀

3.分析字形

4.師範寫,生書空

5.生臨寫,師巡視。

五、寫話

在現實生活中,母親一定有很多讓你感動的地方,你能夠說說你感受的母愛嗎?你能夠把它寫下來嗎?

1.學生寫話

2.同桌交流

3.小組交流

4.請小組中寫得最好的上來講述自己的故事。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說“屏”》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五篇課文。這個單元所選的課文,主要介紹了中國在其悠久歷史,豐富文化中獨具特色的幾個精華,包括園林建築,名勝古蹟。共安排了五篇課文,其題材豐富多樣,主題集中,《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是比較規範的說明文,《橋之美》《說“屏”》則是帶有一定說明性的小品文。

《說“屏”》 是一篇比較輕鬆.隨意的小品式說明文。對於屏風,作者不是從專業者的角度,而是從欣賞者的角度,介紹了屏風的實用功能和藝術裝飾功能,作者的看眼點在於對屏風的使用和設定方面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藉此喚起建築師.傢俱師乃至使用者的注意,期望屏風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這篇課文特點鮮明,不能只把它當說明文來教,教學中應強調訓練學生的閱讀概括能力和蒐集篩選資訊的能力,體會小品文語言優美的特點。教學擬用一課時完成。

二、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 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屏的相關知識。

2.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說明對象及特點,提高說明文的閱讀能力。

3. 以屏風爲媒介,激發審美情趣,體會作者的感情。

4. 學習引用說明法,感受語言濃濃的詩意和韻味。

過程和方法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脈絡,把握說明對象及特點,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他們的說明文的閱讀能力和蒐集篩選資訊的能力。

2.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文章內容,初步體會作者的情感,揣摩語言,感受濃濃的詩意和韻味。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以屏風爲媒介,激發審美情趣,體會作者情感,培養學生熱愛和保護祖國文化的感情。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把握說明對象及特徵。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對屏的感情,揣摩語言,感受濃濃的詩意和韻味。

四、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學習說明已有一段時間,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說明文的知識,掌握了簡單的學習說明文的方法。《說“屏”》是一篇語言優美,比較輕鬆.隨意的小品式說明文。但很多學生對屏這一具體事物缺少直觀性的瞭解,因此,教學開始,教師可透過用多媒體展示屏風的圖片,增進學生直觀性的認識,同時激發學生對於屏的學習和探究興趣。文中幾處關於屏的古詩詞,學生不易理解,可在課前佈置學生查工具書理解詩詞大意。

五、教法和學法:

教法:“點撥引導法”和“讀——賞——移”三步教學法。

學法: 自讀法、自主探究法和討論交流的方法。

六、教學準備:

爲了拓寬課堂,實現生活、語文、課堂的對接,體現大語文觀,實現綜合學習,在上課之前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流程:

我的教學過程由情境匯入、學習新課、拓展延伸、佈置作業,四個板塊組成。

第一板塊: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新課標》要求我們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

興趣就顯得尤爲重要。鑑於此,我首先用多媒體展示《口技》中的句子引出屏的作用。要求學生說說屏的作用,初步感知屏。使學生主動自覺地進入下一板塊——新課學習。

第二板塊:學習新課,瞭解“屏”

這一板塊主要由我是記錄員,我是解說員,我是評論員,我是收藏家四部分個環節組成。

環節一:我是記錄員

在這一環節中我透過多媒體展示,讓學生了解課文作者,解決文中的疑難字詞。

1.介紹作者

陳從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築園林專家,並擅長文、史,兼工詩詞、繪畫。著有《說園》等。

2.解決字詞

字詞注音,根據意思寫詞語。(多媒體展示)

環節二:我是解說員

這是本課的重點,旨在突破重難點,從而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

在此環節,要鼓勵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學習訓練。

1. 感知文意

學生自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2. 成果展示

學生以解說員的身份,向大家講解課文介紹了哪些有關“屏”的知識?

學生獨立思考後回答,但由於理解能力的限制,回答還不夠全面,其餘學生交流、補充,然後明確。教師歸納,展示板書內容。

環節三:我是評論員

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和難點,主要解決兩個問題:

1.課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2.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對屏風的感情?

採用小組合作、自主探究,討論、交流的學習方法,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鼓勵他們在交流、啓發、展示自我中主動獲取知識,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

環節四:我是收藏家

學生展示蒐集的有關屏的詩句,教師補充。

第三板塊:拓展延伸、學習民族文化

我是推銷員

如果你是一名推銷員,要想推銷自己的商品,你認爲需要抓住哪些特點,運用什麼方法,怎樣說才能快速地售出你的商品?(扇子或燈籠)

在這一板塊,我先讓學生思考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沒有和“屏“類似的物品,併爲這件物品做最簡單的介紹。這樣的教學設計,其目的是讓學生養成積累的習慣,並能將所學的內容加以拓展,體會其中聯繫,從而實現知識遷移。

第四板塊:佈置作業

1.結合文章內容,爲“屏”設計一段解說詞。

2.從多媒體顯示的圖片中任選一種,寫一篇小的說明文。(要求把握物品的特徵,用途及歷史文化意義)

八、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突出了這節課的重、難點,起到了歸納、小結的作用。

說“屏”

說明內容:屏的作用,屏的分類,屏的設定

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說明方法:分類別、引用、舉例子

表達情感:嚮往、喜愛、讚美

說課稿 篇5

一、 教材情況

(一)課程標準依據

本課依據的課程標準是“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係”中“認識國情,愛我中華”部分:“瞭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理解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增強建設社會主義的使命感。”。

(二)內容及地位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第15課《努力實現社會和諧》的第三目內容,從建設“和諧社會”是實現“小康社會”的保證入手,着重講述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六個基本特徵,明確了構建和諧社會是一種新的發展道路的選擇,提出了人人都應負起責任,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共創和諧社會。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 知道“和諧社會”的提出及變化發展。

(2) 明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

(3) 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

2、能力目標:

(1) 培養閱讀、蒐集、處理和運用資訊資料的能力。

(2) 發展學生的觀察、感受、體驗和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能力,使學生的交往與溝通的能力得到培養。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 透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爲和諧社會建設出一分力,添一分彩。

(2) 增強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的使命感。

(四)教學重點、難點:

1、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六大特徵,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原因:當一提到“和諧社會”時,學生最容易想到的,只是“人與人”關係良好,其實和諧社會有六大特徵。要全面把握和理解這六個方面,同時知道這些基本特徵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而學生只有在弄清楚這六大特徵之後,才能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形成基本的認識,並積極投身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行動之中,因此很重要。

2、“人人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共創和諧社會”是難點。

原因:和諧社會雖然很美好,道理可能每個人都明白,但真正落實到自己的日常行爲之中,並持之以恆,真正發揚主人翁意識,對學生來說是一次考驗,也是一個難關。

二、 學生情況:

透過前面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我國現階段最基本的國情、國策和戰略,同時瞭解堅持正義,維護公平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構建和諧社會,學生理應能接受和理解,這其中必須要把握好過去、現在和未來三者的關係,滲透和貫徹可持續發展思想,對此學生可能體會不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激發他們的思維。相信學生對“和諧社會”這部分知識還是很感興趣的,教師要以此爲契機,促進他們的主動參與精神,使他們能夠真正全面投入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行動中去。

三、 教學方法

1、講“和諧社會”的提出和發展時,引導學生課前查資料,自主學習,這種教學效果遠甚於教師生硬的說教。

2、介紹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基本特徵時,列舉一些學生感性的實例,深入淺出的一一說明,這樣會加深學生的印象。

3、關於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主要採用講解法,同時啓發學生思考、討論,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他們認識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所有人共同的任務,需要人人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共創和諧社會。

四、 學習方法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主要學法包括閱讀材料、觀察思考、分析歸納,聯繫生活實際,積極與老師配合,以小見大,逐步認識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特徵等。

五、 教學程序

(一)新課匯入

師: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文化積澱厚重,博大精深,如“國泰民安”,“政通人和”、“安居樂業”等,就是以往人們對穩定和諧的社會的描述,“小康”、“和諧”更是體現了中華兒女對未來理想社會、美好生活的嚮往。

生:查一查“和諧”的含義,試着描述自己所理解的和諧社會是怎樣的。

(二)講授新課

1、“和諧社會”的提出及發展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

3、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突破和解決的方法是:

首先把六大特徵列出表格,讓學生對每一個特徵的含義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然後列舉一些學生感性的實例,深入淺出的給學生介紹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

比如介紹“發主法治”,就具體介紹一些民主制度、民主現象、法律法規和典型安案例等。介紹“公平正義”時,補充一些公平正義得到維護的事例,像目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成果等等。

這六大特徵是:

(1) 民主法治

(2) 公平正義

(3) 誠信友愛

(4) 充滿活力

(5) 安定有序

(6)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過渡:儘管和諧社會十分美好,可是從“一封來信”,引出在我們身邊還存在一些不和諧現象,再讓學生列舉還有哪些不和諧現象?我們應該怎麼辦?

4、人人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共創和諧社會

這是本課的難點,突破難點的方法是:

教師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資源連結介紹的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十項重要任務。 教師再啓發學生思考:

實現這十項任務需要哪些人共同完成?

最後學生討論,得出結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所有人共同的任務,需要每個人增強自己主人翁的意識,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共創和諧社會。

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進行總結:

(1) 在家庭中怎麼做?

(2) 在學校裏怎麼做?

(3) 在社會上怎麼做?

(三)課堂小結:

生:談談自己本節課最大的收穫。

師: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了和諧社會的提出及發展,掌握了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及其關係,明確了主動投入到共創和諧社會的意義,並能夠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爲和諧社會建設出一分力,添一分彩。同學們,建設和諧社會是我們共同的心願,讓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吧!

(四)鞏固練習(白本上)

(五)作業佈置:探究與實踐

校園是我們成長的樂園,某中學團總支開展了以“共建和諧校園”爲主題的系列活動,請你積極參與。

1、請你爲此活動設計一條宣傳標語

2、請你配合校團總支做一個關於“不和諧行爲”的問卷調查。

3、請完成倡議書。

六、 板書設計: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1、和諧社會的提出及發展

2、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

3、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

(1) 民主法治

(2) 公平正義

(3) 誠信友愛

(4) 充滿活力

(5) 安定有序

(6)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4、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共創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