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說說

實用的師說說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說說1.5W

隨着社交網絡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更新,越來越多人鍾情於在線上發佈說說,用以分享自己對生活的思考,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什麼樣的說說纔是獨特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師說說課稿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師說說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師說說課稿 篇1

韓愈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明人更列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初中,我們學過他的一篇文章《馬說》,借千里馬難遇伯樂,來比喻賢才難遇知己,難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憤懣之情發揮得無餘,富有現實意義。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他的一篇著名的論說文——《師說》。

一、說教材

1.教材的特點及在本單元的地位

《師說》是韓愈鍼砭時弊的代表之作。本篇是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語文》教材第三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不僅文言現象比較典型,而且具有較強的思想性,課本即範例,學習教材的目的在於讓學生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能將知識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因而指導學生學好本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要求中對學生“掌握古論文的論證方法和基本知識點”的要求及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A.基礎知識目標

瞭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積累“師、傳、道、受”等常用文言實詞和“之、其”這兩個常用的虛詞;兩個通假字;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常見的文言句式。

B.基本能力目標

掌握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培養文言文的記誦能力。

C.德育目標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針對本篇文言現象比較典型,且本篇爲教材規定背誦篇目,我將該文教學重點確定爲:掌握常見的文言詞語,文言文法及熟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爲:理解本文的論證方法

二、說教法

教法的選擇是要看對象的,本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根據本課的教材特點及相應的教學目標,結合所教學生的基礎實際,我採用以下方法教學:

1.教師範讀,學生誦讀,整體感知的教學方法:

2.介紹歸納整理相關知識點的方法,點撥詞句,幫助學生學會積累文言詞語。

3.針對現實中不尊師重道的現象展開討論,幫助學生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

三、說學法

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存在着一種不好的現象,就是,教師搞“填鴨式”教學,學生被動接受。對文言文學習,學生無所謂主動觀念,對文言文學習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學,不願意學。文言文學習停留在一種教師單邊進行的層面上。本着:“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要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的指導思想。我制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A.運用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

B.參照註解、動口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C.指導學生正確的誦讀,指導學生運用意義記誦法,理解性的記憶,實現誦讀與背誦目標。

四、說教學過程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地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首先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素質的培養、因材施教。

其次採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預習。印發資料,包括作家作品、寫作背景、文體介紹,讓學生對本篇有一定的瞭解。

第二、分解重點、難點。本課擬分三課時進行。

第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學習的內容確立課型。

第一課時:串講和點撥,以誦讀和字詞積累爲主;

第二課時:討論和分析,歸納文言詞語用法,理解本篇的寫法;

第三課時:閱讀鑑賞,熟讀成誦,擴展閱讀,學會知識的遷移。

爲加大課堂容量和訓練密度,藉助微機等輔助教學手段。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第一課時

一、作者簡介,背景介紹(略)

二、齊讀第1自然段:(力求背誦)

重要詞句分析,如古今意義,通假字、名詞的意動用法等;

三、竄講。

四、根據課文內容討論:(有些人認爲不靠老師、自學成才也是有的,那就是天才,天才是不用老師的。)

————明確,天才也不是“生而知之”的,他也需要有人教他說話、寫字等等,教他們的父母和他請教的那些人都是他的老師,連他自學用的課本、材料都是前人總結出來的經驗成果,嚴格說來也是他的老師。

凡是某一方面對我們有啓發、有幫助的人都是我們的老師。身邊的人都有其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我們對身邊的老師們也應尊重,互相尊重。

五、佈置作業,整理文學常識、第一段字詞;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上課所學,檢查作業完成情況:

二、自由朗讀第2、3、4自然段,竄講,提問,釋疑答疑:

重點句子解釋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賓語前置句,之,賓語前置的標誌)

②彼童子之師……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斷句,“非……也”構成否定判斷)

③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巫醫樂師各種工匠,士大夫之類看不起他們,現在士大夫之類的智慧竟然不如他們,難道不是很值得奇怪的嗎?)

④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聽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

⑤餘嘉其能行古道我讚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

四、討論、歸納本課特殊的文言現象:

此部分爲突破重點之環節,在上節課佈置作業的基礎上,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後以板書示出。加深學生印象,並透過此法引導學生學會自己發現並歸納文言現象,最終學會自主學習。這就是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透過前面的學習,達成了本課教學目標中的基礎知識目標,那麼,如何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其他幾個目標呢?根據本課的特點,我又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以期達成基本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五、討論、解讀課文:(學生活動爲主)

(1)思考本文是立論文還是駁論文?

明確:是立論文。並透過正反對比論證、舉例論證等論證方法來論證。說理性很強。

結合課文內容、結合現實中的例子展開討論,明確老師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如“吉林油田高中數學獲獎的學生對其老師的態度”。認爲老師應該謝謝他,沒有他老師也不會成名。讓學生評價。

-————明確:這位學生完全否定了教師在學生成材過程中的作用。應清楚的看待這個問題一方面,不能否定學生的主觀作用,他的個人天賦、個人努力;另一方面,不能否定教師的作用,也不能誇大教師的作用。

六、總結課文、佈置作業:

1.字詞強化訓練:佈置相關的解釋多義詞練習

(此練習的設計,是爲着學生能將知識合理地向課外延伸,實現知識的遷移)

2.寫作訓練:

(由於本課不僅有較強的知識性,而且還有較好的思想性,可以結合學生理解的實際,進行寫作訓練。而且,對本文思想內容的探究,也正體現了本課教學目標中德育目標的設計意圖。)

啓發學生思考:

作者論述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他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學者必有師”,明確指出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個觀點無疑具有積極意義。韓愈突破教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職責侷限,將其擴大到“傳道”、“解惑”,這在當時也是了不起的進步。

關於從師學習的途徑,也就是擇師的標準,韓愈針對上層“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念,明確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並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這些思想閃耀着民主、進步的光芒,鍼砭了當時上層社會只看門第高低,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師道觀念。這種思想在今天仍有發展的餘地。

學習本篇後,以“談教師的作用”爲話題,寫一篇文章,字數600字左右。

第三課時背誦指導、擴展閱讀(略)

師說說課稿 篇2

【說教材】

1.本課教材的地位、特點和作用:《真正的英雄》是初中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第五單元的課文,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它透過里根總統對在航天飛機升空過程中七位宇航員的犧牲的沉痛追悼,表現了人類的偉大的探索精神,表現出我們對未知領域的頑強探索。這種精神,讓每個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讓他們爲之深深觸動。同時,從里根總統所表現出的深沉的情感中,我們還可以感受到人類相親相愛的美德。文章對學生能起到薰陶感染的作用,能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

2.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加強對課文的朗讀,感受其中思想感情。 2.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人類的偉大,科技的進步。 3.激發學生探索自然奧祕的興趣,培養勇於探險的勇氣。

重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人類的偉大,科技的進步。

難點:航天飛機和載人宇宙飛船的知識

學情分析:初一的學生感性思維活躍,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對這篇具有震撼人心作用的演講詞,教師要給予學生朗讀方法的指導,使他們能夠從字裏行間緊緊抓住文章的內涵。在朗讀時既讀出真情,又讀出雄渾的氣勢。

【說教法】

1、朗讀法:反覆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討論與點撥結合法:以學生自讀爲主,教師給以必要的點撥,如課文中對七位宇航員身世的回憶及人們對宇航員的哀悼花的筆墨較多,航天飛機失事花的筆墨較少。要學習這種詳略得當的寫法。

【說學法】

當今時代是人類知識和資訊迅猛發展的時代,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已不再是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讓他們學會學習。古人也曾說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使學生掌握學法正是實現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爲教者必達到不教”的目標的方法。

本節課讓學生主動參與,相互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共同發展,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學法具體如下:

1. 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並能快速掌握文章主要情節

2. 朗讀法:反覆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3. 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指導學生重點難點的突破

【說教學過程】

1、理解、積累“陰霾、迫不及待、孜孜不倦、鍥而不捨、夢寐以求”等詞語。

2、瞭解悼詞的寫法,快速默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內容。

3、朗讀課文,領會悼詞的感情脈絡,體味文章豐富強烈的感情。

4、品味關鍵語句,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欣賞和理解能力。

根據大語文觀的要求,要求將語文課堂與生活、寫作聯繫起來,以深化對文章的感悟,提高學生審美、寫作的能力。再聯繫本文的實際情況,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熱情參與,團結協作解決問題,並且適當插入寫作練習。具體做法如下:

1. 情景設定法:充分發揮多媒體創設情境,使學生融於課文之中,體驗里根總統當時內心的激盪——對死難者的無限哀悼,對未來毫無畏懼的探索。

2. 朗讀法:透過反覆朗讀,帶着感情的朗讀,理解這篇演講詞的精髓。

師說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一)本課的地位與作用

本課選自江蘇人民出版社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六課《換個眼光看老師》的第一框題。

“換個眼光看老師”位於課程標準中的第二大板塊——“我與他人的關係”。本課不僅是該單元前兩課的拓展與延伸,同時也爲下面兩個框題的學習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能力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更加充分、全面的瞭解教師,積極與教師進行有效的溝通,正確對待教師的表揚與批評,從而進一步增進與教師之間的感情,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讓學生儘可能透過有效的方式主動與老師進行溝通和交流,提高與老師交往的能力,如學會換位思考等。

瞭解教師工作的特點,知道教師的工作是特殊的、艱辛的和富有創造性的勞動,從而更好的在日常的學習中瞭解教師、理解教師,與教師進行良好的溝通。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難點:瞭解教師工作的特點。

教師工作最大的特點在於每天和學生交往,其交往不僅僅是文化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心靈的對話、情感的交流。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他們的`興趣愛好、氣質修養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二、說學情

初中生正處於青春期,在處理與他人的關係中還需要進一步的引導與幫助,而教師則是學生在學校生活中相處時間最長的角色,深刻的瞭解教師及其工作特點,不僅可以增進師生情感,更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透過交流討論的方式,在活動中感悟和體驗,使學生加深對教師的瞭解度。

三、說教學方法

(一)教法

1、情境教學法。

2、啓發式教學。

(二)學法

1、合作學習法。

2、自我探究法。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中,我主要採用板塊式教學,即三大板塊:“關注老師”、 “體驗老師”、“感悟老師”。同時努力做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儘可能保持課堂氛圍活躍而不混亂。

誦讀短詩“風在水上寫詩,雲在天空寫詩,燈在書上寫詩,老師在黑板上寫詩。”(課本第63頁)並讓學生思考“教師”這一稱謂的由來。

詩歌匯入

活動一: 分組討論。找幾個組的代表發言,描述自己老師一天的工作生活。從老師所做的工作中我們知道教師工作的內容有哪些?

活動二:組織對話。根據我們這麼多年來與老師的交往,請你談談你認爲教師工作有哪些特點。(從工作對象、工作時間等方面認識)

關注老師

分組表演。讓學生自己扮演老師與學生的角色,表演一段你認爲平時可能發生的場景。

體驗老師

活動一:自由發揮。讓學生用一句話形容自己的每一位任課老師。

活動二:分組演講:我最喜歡的老師是____,因爲……

感悟老師

課堂小結部分讓學生自由完成,既可幫助學生鞏固本課的知識,又可培養其歸納與概括的能力。

課後作業:

1、每個人將你最想對老師說的一句話寫在紙上,下節課進行交流。

2、預習下一框題

總結講演

1、教師工作的內容

2、教師工作的特點

3、教師的多重角色

設計意圖:

1、簡明扼要

2.突出重點

師說說課稿 篇4

大家好,我說課的課題是《桃花源記》,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本節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語文第上冊第五單元《桃花源記》。本篇課文是一篇文言文課文,在教學中,我們應鞏固學生的文言常識和學法,並引導學生利用以往學習現代遊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的能力,來學習這篇文言課文。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於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爲線索,按時間先後順序,把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離奇的情節貫串起來,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及廣大勞動人民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嚮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他們已經能夠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同時這篇文章自身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着似有若無的神祕虛構的色彩,同時語言優美雋永,琅琅上口,值得品位。基於以上條件,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將第二課時定爲“美文美教”,把本課的目標定位以下的幾點:

知識目標:熟讀成誦並背誦課文。

技能目標: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會翻譯課文。

情感目標:瞭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麗、神奇和幸福。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啓發學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說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預習,根據註釋及工具書自行通譯課文,找出疑難問題,查找出作者及寫作本文的有關資料。

本課的教學重點:

1、準確地翻譯全文,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2、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本課作爲文言文課程學習的重點科目,因此我準備採用三個課時。

二、說教法和學法

自主探究法。是指學生在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題時透過註釋、工具書或參考資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學習。

交流合作法。是指學生在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討,以求得對知識點最準確、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學習的整體效應。

自主合作探究法:本課將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律並形成習慣。透過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活躍課堂氣氛。

三、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情境,激發興趣(約5分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始終抓住這點,透過不同的方法,調動學生的興趣。爲此,我是這樣設計匯入。ppt頁面中呈現出桃花背景(圖1),並播放歌曲《夢入桃花源》,要求學生思考歌曲中描繪的是一種怎樣的畫面。歌曲停止後請同學們交換心得,同學們回答的可能有不同,但最終會引導學生說出這是理想世界,世外桃源等等,如此便可引出本課,同時教師書寫下板書(桃花源記),同時ppt背景(圖2)變化爲本課標題。

(二)作者介紹,對詩人初步瞭解

在這裏我會對本課作者進行初步介紹(圖3),但並不會過多的去探討時代背景。因爲一味的向學生說明時代背景就會讓學生有先入爲主的觀念,在本課中的探討的部分不斷的去往時代背景上聯想,我希望的是藉助文章的徹底學習讓學生們因爲文章而去探索作者所處的時代,從而更加感受在動盪時期中力求的生活,更珍惜現在的日子。

(三)配樂朗讀,促進理解

這一環節的出發點是以誦讀促理解,以理解促鑑賞,以鑑賞促陶冶,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不過由於本課的學生是八年級的學生,在字詞理解上也會存在部分偏差,所以我首先會和學生一起梳理字詞(圖四),讓同學們藉助工具書來進行查詢,培養解決事情的能力。接下來我會播放名師名家的朗誦,讓同學們在聆聽的過程中感受。

(四)作品理解,文字翻譯(圖五)

在文言文學習中,作品的翻譯是很重要的,由於八年級的學生的心理和智力發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學習方法和獨立思考精神,這裏我準備採用學生小組討論的方法,將同學們分組,共同完成翻譯內容,若其中有組內不能完成的翻譯,之後有班級共同完成,老師點撥,在整個實現的過程中,老師只是起幫助作用,而非主導作用。在每一段的翻譯內容完成後,我會問學生這段內容中你發現了什麼?並和學生一起探討,最後給予結論(圖六)。

(五)賞讀課文、品說桃源之美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將充分利用中學生好想象特點,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真揣摩課文中所表達的形象,透過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在這裏我設計了三個句式“桃源之美,美在……”,“桃源之樂,樂在……”“桃源之奇,奇在……”引導學生從“美”“樂”“奇”三個方面走入文字,品讀課文,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創造性描繪。

由於學生是個靈活的個體,他們的思維無拘無束,語文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在課前,我讓學生預習課文,寫一段描繪桃源之美的文字。經過預習,課堂上學生們描繪了一個又一個優美的畫面。在互相傾聽中,他們提高了自己的寫作水平,也展現了自己的風采。

設計意圖:給學生一個思考的方向和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在賞讀中明白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敘事簡明,情節曲折,語言雋永。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創新和語言表達能力。

(六)總體感知

在對文章的認真學習後,我會再讓同學們回過頭來想想作者究竟是處在一個怎樣的環境下才能寫出如此的作品,我們最後再來和學生探究一下所處的時代背景(圖七)。最後對整篇文章進行總結(圖八)。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爲線索,描繪了一個幽美的世外桃源,表現了作者對黑暗社會現實的不滿,嚮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 同時最後也爲學生準備了一個桃花源記的視頻,設下問題這樣美麗的桃花源,你希不希望能夠居住在哪裏呢?一辯論賽形式展開。

師說說課稿 篇5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做一回服裝設計師》,下面我將從以下幾方面對這堂課進行設計。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做一回服裝設計師》是江西版八年級新教材第7章的內容,屬於“設計應用”學習領域。教材的主要內容是透過服裝整體風格的認識以及對着裝美的鑑賞,進行服裝設計。它將美術學習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繫,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高。

2、教學目標:

根據《美術新課程標準》中培養學生形象思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水平,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出發,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知識目標:⑴、瞭解基本的服裝文化。

⑵、瞭解服裝設計的基本知識。

能力目標:⑴、提高學生對着裝美的鑑賞和審美能力。

⑵、運用所學知識嘗試進行服裝設計練習。

發展目標:⑴、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⑵、培養學生的團體精神及合作能力。

情感目標:⑴、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心態、生活資訊和審美情趣。

⑵、在欣賞與實踐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教學重點和難點:

八年級學生已具備初步的造型能力和色彩的基礎知識,形成了自己基本的審美傾向,所以確定本課的重點是:服裝文化的基本知識和設計思路。難點是:運用所學知識嘗試進行服裝設計練習。

二、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強調師生的互動,因而採用製作的課件輔助教學,在教法上主要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1、情景體驗法:

教師和學生分別展示服裝的影視或圖片資料,體驗不同職業、款式、造型、色彩等服裝因素及文化意義,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服裝設計的興趣。

2、演示法 :

教師或學生對服裝設計的表現形式進行演示,可以讓學生比較直觀的學習用不同材料表現服裝設計製作的方法和效果。

(二)學法

主要是利用課件展示服裝設計相關的知識內容、圖片資料以及設計的過程,對學生進行“觀察、繪畫、剪帖”的方法給予指導。

三、說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首先利用視頻展示時裝秀片段,讓學生直觀感受服裝帶來的美感,讓學生髮現美。接着過度談話:(服裝,最初是爲禦寒而出現的,它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反映,也是個人的審美和素質的體現。服裝透過款式、圖案、色彩、面料和配飾等因素,反映出着裝者的時代、地域、民族、職業、生活信念和審美趨向。那麼,大家想知道怎樣合理的設計製作服裝,才能穿出自己的品位來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做一回服裝設計師吧。)

板書課題:做一回服裝設計師

(二)新課教學

1、感知課文,結合同學們收集的資料,並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問題:你喜歡怎樣的服裝?你還了解哪些職業服裝?)

2、教師利用課件簡單介紹服裝設計過程的幾個環節:

⑴、服裝的款式造型設計

⑵、服裝的色彩搭配設計:(同類色、對比色、近似色)

⑶、服裝面料的選擇:(如:棉質、柔軟等)

3、教師利用課件展示用各種材料、形式所表現的服裝效果的圖片,引導學生對本校設計服裝的課堂實踐:

⑴、效果圖的繪畫:

⑵、用簡練的線條勾畫人體的輪廓,用碎布或彩紙剪貼服裝。

⑶、根據自己的設計稿,利用手中的廢舊才材料進行裁剪製作。

(三)評價與欣賞

收集學生作品,讓學生把設計好的作品從以下幾方面來評價:

1、在這次服裝設計製作中,你主要側重哪部分的設計?(款式、圖案、色彩、面料和配飾)

2、在這次服裝設計製作中,你與同學的交流和協作方面有什麼感受?

(四)課後延伸

1、辦一個服裝設計作品展或以班爲單位進行服裝發佈展示表演。

2、能留心觀察周圍人們的着裝,感受服裝的美感。

3、運用所學的知識購買和定做衣服。

四、教學反思

課外我要求學生在對學生裝特色認識的基礎上,爲我校設計校服,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昇華,更加熟悉掌握本課內容,使他們留意並感受生活中的美感。

五、板書設計

做一回服裝設計師

一、服裝設計過程的幾個環節:

⑴、服裝的款式造型設計

⑵、服裝的色彩搭配設計:(同類色、對比色、近似色)

⑶、服裝面料的選擇:

二、服裝設計的表現形式、方法

⑴、效果圖的繪畫:

⑵、用簡練的線條勾畫人體的輪廓,用碎布或彩紙剪貼服裝。

⑶根據自己的設計稿,利用手中的廢舊才材料進行裁剪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