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色彩的明度說課稿

說課稿3.27W

色彩的明度說課稿1

一、說教材

色彩的明度說課稿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制義務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12冊8課,課題爲《色彩的明度》。本教學內容以兒童繪畫爲題材,啓發兒童進行欣賞學習,並進行創作。本課選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兒童繪畫作品,這些作品是內容美,形式美和色彩美三者有機結合的優秀作品,由於是同齡人的作品容易激起學生的共鳴,很適合學生欣賞、討論、評述和學習。

本人對教材的理解是:學生已經進行了四、五年的美術課堂訓練,體驗了簡單的美術創作的樂趣,這個時候安排學生欣賞同齡人的優秀美術作品,對兒童形成正確的審美觀有所幫助,也可爲兒童今後的繪畫創作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本課課題《色彩的明度》,採用了兒童易於接受的描述性語言,活潑、自然、親切。

(一)本課的教學目標 :

1、學習色彩的明度知識,對“明度”一詞有較準確的理解。

2、掌握色彩的明度的變化的處理方法,並能在繪畫中運用,提高學生用色的造型的能力和技巧。

3、掌握色彩的明度對比知識,培養審美情操,激發學生運用豐富的色彩去創造藝術美和表現生活美。

(二)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1、重點:傳授色彩的明度知識,掌握色彩的明度處理方法,提高學生運用色彩的技巧,體驗色彩的美感。

2、難點:讓學生接受色彩的明度對比知識和對色彩明度進行操作,並在繪畫實踐中運用。從知識到應用是一個較複雜的轉換過程。教學中要抓住這個重要環節,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從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的理解。

我在本課中,透過教師講解(理論學習)——分組嘗試(色彩感知)——分組評述(理解把握)——創作體驗(實踐領會)四個活動環節,這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從看到說到畫,學生很自然就完成了知識在實踐中的轉化運用。

二、說教法說學法。

本節課着重體現學生、教師爲雙主體在教學活動中互動交流相互促進發展的和諧統一。教師作爲一個引路者,只起着帶路作用,例如當學生欣賞一幅作品時,教師用提問的方式給學生以方向(提問包含各個方面:你喜歡這幅畫嗎?這幅畫畫了什麼?這幅畫有什麼特別的地方?這幅畫給你什麼感受?)。然後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談一談,甚至可以摸一摸,聞一聞,討論討論,再說出自己的看法,同時還安排讓學生自己體驗不同工具材料作畫的不同感覺。總結爲一句話就是:困惑時給予啓發,阻塞時給予點撥,上臺階時給予鋪墊,攀登時給予鼓勵。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覺發現新知,探索新知,參與知識形成,能力形成的全過程。

三、說教學設計

創設情境,欣賞匯入。學生進入教室就開始不附加任何要求的欣賞活動,可以讓學生輕鬆、快速的進入情境教學的課堂。

講授新知,理解知識。這一過程中,我充分注重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邊講解邊讓學生親自動手,感受新知識,爲下一步的運用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學生在感知的過程,嘗試到了探索奧祕的快樂,因此,學生都非常興奮,自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由“扶”到“放”,自主探究環節。葉聖陶先生說:“當教師像是幫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能放手就放手。”這個環節在欣賞作品的同時,理解色彩的明度變化在繪畫中的應用。透過教師的三個引導提問,由簡單到複雜,各有側重,富有層次。整個教程中,教師始終處於客體地位,學生的自主探究被推到了主體地位。教師只在關鍵處啓發,點撥,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領悟到知識的真諦。同時,由扶到放的過程中,始終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由對畫面內容形象的理解到對錶現特色的理解,由對錶現特色的理解到對自己感受的激發,由表及裏,從感官的運動到思維的活動。在此過程中不但讓學生掌握欣賞的基本方法,還透過引導分析,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繪畫的內容來自於生活,但是可以跟生活不一樣(高於生活),每個人都可以大膽的用自己的喜歡的方式表現所看到的和所想到的。這也就很自然的爲教學的難點的突破奠定了基礎。

全面欣賞,嘗試材料環節。要達到學生掌握知識,最終發展能力的目的,學生的思維就必須經過反覆多次,循序漸進的實際應用。本課安排了學生兩次親身感受,加深對色彩明度的理解和把握。

個例感受,文化交流。這裏將它作爲一個例子展示,並且讓學生嘗試進行介紹,主要是讓學生有一個粗淺的視覺體會,並不強求學生的理解與認同。

創作體驗,知識深化環節。最後,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欣賞體會,選擇自己喜歡的繪畫工具材料,進行創作活動。時間安排雖然很短,但作用只是讓學生在欣賞後再進行繪畫創作的親身體驗,讓課堂不僅僅結束在40分鐘內,而是延伸到課堂之外,延伸到學生今後的每一次美術學習中去。

四、說教學理念

本節課是基於美術新課程標準而設計的。所貫徹的基本理念是:從講授中明確知識,在欣賞中開啓智慧,於評述中形成素養。即讓學生在老師的講授中學到色彩的明度的基本理論,在欣賞同齡兒童美術作品時,體會色彩的明度變化給物象帶來的美的感受;於美術創作中親自感受色彩的明度變化的奧祕;於作品評述中昇華對色彩的明度知識的理解。這個教學理念透過以下方式實現:

1、全參與學習。所有的學生都可以自由表達對某一幅作品的獨特的感受並親自嘗試。

2、全變式表達。繪畫和語言都是藝術,用語言來表達對繪畫作品的感受,同樣一幅畫,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若干種不同的表達,這也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從說到畫,表達方式產生轉變,知識的掌握也自然產生深化。

以上是我對《色彩的明度》一課的理解和把握,不足之處,還請諸位領導和老師批評和指正。

色彩的明度說課稿2

各位專家老師:

我說課的題目是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美術第六冊第一課。《色彩的明度漸變》一課旨在讓學生掌握明度漸變的基本知識和調色方法,體味明度漸變產生的立體感、空間感和節奏感,是色彩知識系統學習中的一個環節。什麼的明度漸變?其實明度漸變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現象,對於司空見慣的現象人們往往會忽視她的審美價值,而本課則對這種現象進行分析並歸納總結出明度漸變的概念及規律,讓學生體驗到她的美,進而想表現這種美,創造這種美,認識到生活中處處都有美的存在。

【設計理念】

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根據美術學習活動方式分成四個學習領域,即“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本課屬於“造型表現”領域。按照新課標要求,“造型表現”領域的學習不再是單純的以知識技能的傳授爲目的,而是應貼近學生年齡發展特徵與美術學習的實際水平,透過各種美術媒材、技巧和表現過程的探索及實驗,發展學生美術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現能力。這堂課就是圍繞着新課標的要求進行的。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強調感受、體驗和遊戲性,看、畫、做、玩融爲一體,有效地使學生從美術學習過程中體驗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完善人格。教學時,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學生走進色彩世界,理解什麼是明度,什麼是明度漸變,並透過各種探究及實驗活動,讓學生學會明度漸變的調色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更貼近生活,貼近感性認識,引發學生表現的慾望,從而突破重點和難點。

【學生分析】

明度漸變是色彩的調色練習,具有濃郁的美術專業色彩,對於本課的授課對象——正處於兒童發展期的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太過專業的色彩知識傳授顯然不適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因此本課的設計上強調直觀性,旨在幫助學生理解明度及明度漸變的概念,作嘗試性的調色遊戲,採用遊戲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在蘇教版美術第五冊的學習中,學生學習了原色和間色的知識,已經有用顏料調配色彩的經驗。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透過觀察比較,實驗探究,讓學生理解概念,掌握技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精神和耐心細緻的學習態度,豐富他們對美術的感受和理解,提升審美水平。

【教學目標】

1、透過學習色彩的明度及明度漸變的知識,使學生理解什麼是明度,什麼是明度漸變,並瞭解明度是所有色彩都具備的屬性。

2、透過調色練習,掌握明度漸變的調色方法,體會漸變的繪製要領。

3、體驗明度漸變所產生的縱深感、節奏感和立體感,引發學生學以致用的興趣,能運用明度漸變的方法創作圖案畫,裝飾生活,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色彩表現能力,讓學生感受用色彩裝點生活的樂趣,激發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重點】

認識什麼是明度,什麼是明度漸變,掌握明度漸變的調色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明度漸變的調色技巧,繪製富有趣味的明度漸變圖案,用明度漸變的方法裝飾生活。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a、實物投影儀、PPT課件。

b、彩色氣球若干。

c、鉛化紙、調色盤、水粉顏料、水粉筆、水杯、抹布。

學生準備:

a、墨鏡。

b、用於調色的水杯若干。

c、水粉顏料、水粉筆(或毛筆)、調色盤、抹布。

d、鉛化紙、廢舊材料、剪刀、膠水等。

【教學過程】

一、遊戲匯入

1、遊戲一:找原色、間色

展示一組彩色氣球(紅、黃、藍、橙、綠、紫),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設問:上學期我們學習了原色和間色的知識,這些氣球中,哪些氣球的色彩是原色,哪些是間色,你能告訴大家嗎?

學生回顧所學知識並回答:紅、黃、藍是原色,橙、綠、紫是間色。

2、遊戲二:找明暗

a.這些氣球中,哪個氣球的色彩看起來最明亮?哪個看起來最暗?(學生回答:黃色的氣球看起來最亮,紫色的氣球看起來最暗。)

b.(將黃色氣球另置一邊)除去黃色的氣球,哪個氣球最亮?(學生回答:橙色氣球較亮)

c.(將紫色氣球另置 一邊)除去紫色的氣球,哪個氣球最暗呢?(學生回答:藍色氣球較暗。)

d.剩下的兩個氣球,哪個亮,哪個暗呢?(學生回答:紅色氣球看起來比綠色氣球亮。)

根據學生的回答,依次出示相應的氣球。

3、遊戲三:排色遊戲

現在,我們把這些氣球按顏色的深淺排隊。你能將氣球按從淺到深或從深到淺的順序排排隊嗎?(請學生到講臺來擺放氣球)

4、小結:原來色彩也是有明暗的。

(設計意圖:氣球是兒童熟悉和喜愛的物品,以氣球爲載體進行原色、間色知識的複習,具有直觀的視覺刺激,讓學生覺得親切又好奇。找明暗遊戲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初步瞭解色彩的明度屬性,而排色遊戲即按明度關係排列起來構成色相的明度秩序則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不同色相呈現出的不同明度。)

二、講授新知,實驗探究

1、明度的概念

色彩是有明暗的,我們把色彩的明亮程度叫色彩的明度。明度是全部色彩都具有的屬性,任何色彩都有它特定的明度,都可以還原成明度關係來思考,如我們素描、黑白照片等,學生欣賞(課件展示圖1、圖2)

圖1 圖2

2、體驗遊戲:墨鏡看世界

所有色彩真的都可以還原成明度關係嗎?讓我們來試試看

a.體驗一:帶上你的墨鏡,看看我們的教室,看看身邊的同學,看看你的美術書,透過墨鏡,你發現了什麼有趣的現象?

教師總結:墨鏡裏的世界雖然失去了絢爛的色彩,卻呈現出層次豐富的黑白灰,這樣看來,所有的色彩都有它特定的明度,都可以還原成明度關係。

b.體驗二:戴上墨鏡看看剛纔“排好隊”的氣球,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回答:我看到彩色氣球變成灰的啦,而且顏色從深逐漸變淺。)

(設計意圖:此環節明確了明度的概念,學生透過墨鏡觀察身邊事物,擯除了色相的干擾,親自感受色彩所具有的明度屬性,更能深刻理解什麼是明度。觀察“排好隊”的氣球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什麼是明度漸變。透過體驗,學生意識到從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會有新奇的感受,別樣的啓發。體驗遊戲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了更強烈的期待。)

3、實驗探究

教師提出問題,請學生透過實驗的方法找出問題的答案。小組合作進行實驗,一部分小組解決問題a和c,另一部分小組解決問題b和d。

a.實驗一:

①提出問題:怎樣使杯中水的色彩變淺?(課前已準備染好色的水的杯子)

②小組實驗探究並進行討論,得出結論。

③小結:使一種色彩變淺,可以在這種顏色里加白色顏料或加水。

④小組派代表闡述經過實驗並討論後得出的結論,並將實驗結果展示給全班同學——將三個透明杯並置擺放(一個杯中裝的是色彩未變淺的水,一個杯中裝的是加水使色彩變淺的水,一個杯中裝的是加白色顏料使色彩變淺的水)。

請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觀察並討論:同一種顏色,加水能使顏色變淺,加白色顏料也能使顏色變淺,兩者有何不同?(加水使色彩變淡,加顏料使色彩變亮。)

b.實驗二:

①提出問題:怎樣使杯中水的色彩變暗?(課前已準備染好色的水的杯子)

②小組實驗探究並進行討論,得出結論。

③小結:使一種色彩變暗,可以在這種顏色里加黑色顏料。

④小組派代表闡述經過實驗並討論後得出的結論,並將實驗結果展示給全班同學——將兩個透明杯並置擺放(一個杯中裝的是色彩未變暗的水,,一個杯中裝的是加黑色顏料使色彩變暗的水)。

c.實驗三:

①提出問題:怎樣使這組杯中水的色彩逐漸地、有規律地變淺。(每組放置三個裝有相同色彩的水的杯子)

②小組實驗探究並進行討論,得出結論。

③小結:在色彩中逐步加大白色的分量,色彩就會逐漸地變淺,白色的分量加入得越多,色彩就變得越淺。

④小組派代表闡述實驗結果,並將實驗結果進行展示(圖3)。

d.實驗四:

①提出問題:怎樣使這組杯中水的色彩逐漸地、有規律地變暗。(每組放置三個裝有相同色彩的水的杯子)

②小組實驗探究並進行討論,得出結論。

③小結:在色彩中逐步加大黑色的分量,色彩就會逐漸地變淺,黑色的分量加入得越多,色彩就變得越暗。

④小組派代表闡述實驗結果,並將實驗結果進行展示(圖4)。

(設計意圖:實驗探究以問題爲驅動,以解決問題爲主題,學生自由實驗探索,親自去看一看、做一做、試一試、說一說,學生在動手中思考,在操作中找出失敗的原因,加深認識,總結出結論,從而對問題加以解答,理解知識點。這一環節是由前面知識點到最後落腳點的一個過渡環節,讓學生在實驗中掌握明度漸變的概念,再進一步延伸到明度漸變的調色方法的學習上來。)

圖3 圖4

4、欣賞感受,體味美感

a.明度漸變的概念

在色彩家族中,白色最亮,黑色最暗,我們在各種色彩中逐漸加入白或黑,這些色彩就會產生明暗的有序變化,這種色彩深淺的逐漸變化我們稱之爲色彩的明度漸變。這就是我們所要學習的色彩知識-----明度漸變。

b.欣賞明度漸變作品。教師談話:讓我們一起感受明度漸變的圖案美、秩序美、造型美、色彩美……這裏老師收集了一些美麗的圖片,請同學們欣賞。(播放課件,教師稍作解說。圖5~12)

c.賞析學生作品。教師談話:剛纔我們欣賞了藝術家們繪製的明度漸變作品,真是美不勝收。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小朋友們的作品,看看他們又有怎樣精彩的表現。(圖13~20)

(設計意圖:在教師引導下有目的地欣賞優秀的明度漸變作品,給學生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和美的享受,讓他們在欣賞的過程中進行聯想和創造思維活動,開拓思路,激起興趣,爲創作表現做好鋪墊。)

圖5 圖6 圖7 圖8

圖9 圖10 圖11 圖12

圖13 圖14 圖15 圖16

圖17 圖18 圖19 圖20

5、教師示範,技法練習

a.教師在投影儀上演示:在紅色顏料裏逐步添加白色,每添加一次白色並調勻後,即在白紙上塗好,逐步形成以紅色爲基調的明度序列。

邊講邊演示:

①顏色一次要調出足夠的量,最好能調成奶油狀。

②水分要控制好,不要加太多的水。

③顏色調勻後再塗,筆要沿着圖形的邊緣畫。

提醒學生:每次加入的白色顏料的量應近於相等,否則色度變化就會過於跳躍或過於緩慢。

(設計意圖:學生在“找明暗”、“墨鏡看世界”和作品欣賞的過程中已獲取了對明度及明度漸變的較爲深刻的認識,在實驗探究中知曉了怎樣使色彩產生明暗的變化,那麼如何完美地表現心中的構想呢?教師的示範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方法,清晰具體的演示,詳細到位的講解與提醒,重點突出,使學生獲取明度漸變調色與繪製的技法。做好這一步,將使學生的創造構想變得容易實現,同時也消除了學生的畏難情緒,爲學生樹立信心:“不是很難嘛,只要注意幾個要點,我也能畫出來”,從而使教學難點得到解決。)

b.技法練習:同桌兩人爲一組以同一色相爲基調,進行明度漸變的調色練習,一人做使色彩逐漸變淺的練習(加白色),另一人做使色彩逐漸變暗的練習(加黑色)。練習完成後,將兩張練習並置擺放,共同體味明度漸變所產生的特殊美感。

(設計意圖:初步的嘗試,使學生對明度漸變有更深入的認識,知曉水分、顏料加入要適度,漸變的過程不宜跳躍或過緩,色彩的選擇要慎重(尤其是黃色),循序漸進地掌握調色和繪製技巧,爲更好地完成後面的作業打下基礎。)

三、自由創作,趣味表現

1、作品欣賞,開拓思維

課件展示富有趣味的明度漸變作品(圖21~23),讓學生感受到明度漸變表現形式的多樣。

(說明:透過作品欣賞,開拓學生的視野,新奇的表現形式讓明度漸變變得豐富有趣,讓學生有高漲的創作熱情。)

2、創作表現

創作一幅有趣的明度漸變作品。

作業要求:

a.可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業,也可獨立完成。

b.構思巧妙有新意。

c.認真細緻地完成作業。

教師輔導:教師在學生作業時巡迴輔導,對學生出現的問題,特別是共同存在的問題要及時地引導糾正。

(設計意圖:本環節是本課的最終落腳點,是教學目標的具體化。學生根據自己對知識點的理解進行個性化創作,體驗美術造型活動的樂趣。教師依據學生不同的作業特點,提出好的建議,不僅能使創作更加完善,而且有助於學生美術技能的提高。)

四、作業展評,課題延伸

1、展示各組作品(圖24~34),師生共同對作品進行賞析。

a.教師充分肯定學生的創作:大家學習了明度漸變的知識,掌握了明度漸變的調色方法,創作了漂亮有趣的作品,同學們的想象力真的很豐富。

b.學生自評、互評:

說說本組作品體現了明度漸變的哪些特點嗎?(縱深感、立體感、節奏感)

作品哪一部分最讓人滿意,哪一部分有待改善?

你最欣賞哪件作品,說說這件作品的優點與不足。

c.教師對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有針對性的點評,提醒學生在今後的美術學習需注意的方面。

(設計意圖:新課標提出“爲促進學生髮展而進行評價,鼓勵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提高美術學習的興趣和能力”,本環節在各組作業完成後,將所有作品一起呈現出來,讓學生欣賞、比較,在欣賞中看到別人的優點,也看到自己的優點,在比較中“比”出他人的缺點,也“比”出自己的不足,而針對作品提出的改進意見則是對自身能力的鍛鍊和提高,提升了學生的欣賞、判斷、概括表達能力,樹立他們的自信心、成就感。)

2、課件展示自然界中的明度漸變(天空的色彩、荷花花瓣的色彩……)和明度漸變在生活中的運用(車身裝飾、服裝面料……),鼓勵學生用明度漸變裝飾生活、美化生活。

(設計意圖: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美術學習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植根於生活的藝術纔是有生命力的藝術。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嘗試用所學色彩知識美化生活,以自己的知識能力改變生活,提升生活質量享受自己對美的創造帶來的成功喜悅,從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動力。)

標籤:明度 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