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說課稿範文

說課稿1.62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輸送血液的泵——心臟》說課稿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說課稿範文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說課稿1

一、說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的第三節第一課時的內容。本節教學主要講述了心臟的結構和功能,知識點和難點較多,是這一學期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本節教學透過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培養學生的科學觀;透過對心臟的結構探究,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並認同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透過積極參與小組活動,體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這節內容爲學習“血液循環”奠定了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能夠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科學觀。

(2)能力目標 透過對心臟的實驗探究,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

(3)情感目標 明確體育鍛煉對心臟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

3、教學重點

(1)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2)心臟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4、教學難點 透過對心臟各腔室壁、瓣膜的觀察,而推測出其各自的功能,更好的理解心臟作爲“泵”的作用。

二、說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且好動,他們有很強的求知慾,想要了解自己的身體結構。他們透過日常生活經驗已經對心臟有一定的認識,但心臟的結構及其功能的知識比較缺乏。而這部分知識又比較抽象,因此,在教學中應儘可能多運用多種手段將教學內容形象直觀化。

三、說教法學法

1、教學方法:

直觀教學法、分析討論法、談話法等方法相結合

2、學法指導:

閱讀分析、討論、探究、合作學習

四、說教學設計思路

關於把心臟比喻成“泵”,可以用發動機或抽水機等進行類比,進而說明心臟作爲“泵”的作用。在心臟結構和功能的教學過程中,要準備充足的新鮮的豬心以及人的心臟模型並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思考。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思考,透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主動獲得有關心臟結構的知識並理解它們的功能,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強化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教師在課前把豬心解剖好,儘量露出四個腔,以利於學生觀察和用手觸摸心房和心室壁。在學生活動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根據心房和心室壁的厚薄以及有關瓣膜等的結構特點來推測各自的功能。

五、說教學過程

(一)類比分析,匯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出示爬坡的汽車、抽水的水泵和倒立的人體圖片。學生觀察圖片,分析比較,踊躍發表自己的見解,達成共識:心臟是人體內輸送血液的泵。司空見慣的相似的生活現象,使學生聯想到發動機、水泵和心臟具有相似的功能,有效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特定的教學目標——心臟。“心臟爲什麼是人體內輸送血液的泵?”自然萌生的問題,引發了學生探究心臟奧妙的好奇心。

(二)主動探究,獲取新知

1、 心臟的位置

組織學生快速做30秒原地高擡腿運動,引導學生用手感覺心臟的變化,根據感覺說出心臟在人體中的具體位置,最後多媒體出示“人體體腔解剖圖”。學生對“心臟在人體中的位置”具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卻很難用生物學學術語言準確表達。現場做運動,能夠使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透過體驗學習和表達交流,自主構建“心臟在人體中的準確位置”知識。出示人體體腔解剖圖,更加直觀、清晰,有效地強化了學生對心臟位置的認識。

2、心臟的形態、大小和方位的區分

引導學生分組觀察新鮮的豬的心臟實物標本:描述心臟的形態,猜測人的心臟大小,鼓勵學生想辦法擺出心臟在人體中的準確位置, 學會區分心臟的前後、上下和左右的方法。最後利用多媒體出示“人體心臟的外部形態”圖強化學生的認識。學生第一次觀察心臟實物標本,興致非常高,標本的直觀性能使學生輕鬆、愉快地構建“心臟的形態、大小”知識。學生在嘗試着擺出心臟在人體中的位置時,發現必須先區分心臟的各個方位,於是學生主動進行“區分心臟方位”的學習,充分體現了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在操作過程中,學生能發現問題並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不同程度地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3、心臟的功能

引導學生觀察心臟的結構組成,回憶肌肉組織的特性,推斷心臟的功能, 學生感受到了新知不新,學會用舊知去同化新知。透過分析心臟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指導生活實踐,明白合理參加體育鍛煉對心臟產生的積極意義。

4、心臟的結構

(1)學生分組進行觀察、參照書中圖辨認心臟的四個腔,及與心臟的四個腔相連的血管,在紙上畫出心臟四腔及相連血管簡圖,各個小組進行展示,學生在動手動腦、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了不同的學習體驗,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自主構建心臟的內部結構的有關知識。然後運用課件進一步強化,有助於學生對這一重要知識識記得更深。

(2)觀察房室瓣和動脈瓣

A、觀察房室瓣和動脈瓣的位置,引導學生觀察房室瓣和動脈瓣,說出其位置、猜測其作用。

B、實驗探究房室瓣和動脈瓣的作用

學生分組合作進行實驗探究:分別選擇不同的血管向內注水,觀察水從哪條血管流出。④各小組描述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推測水(血液)在心臟中的流動途徑,進一步理解心臟的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5、心臟的工作過程

出示心臟工作動態課件:

引導學生分步觀察心臟每跳動一次經歷的過程,提示學生注意每一個過程中心房、心室、房室瓣和動脈瓣的變化及血液流動方向。用多媒體演示心臟的工作過程,使知識變得動態、真實,給學生的進一步探索研究提供了感性材料。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描述,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瞭解了心臟的工作過程。

(三)歸納總結延伸拓展

學生表達交流自己在本節課中的收穫。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知識拓展,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堂後,又帶着問題走出課堂。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說課稿2

一、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人體體內物質的運輸是依靠人體循環系統來完成的。

本節課教學成敗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思考,透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主動地獲取有關心臟結構的知識並推測它們的功能,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強化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透過精心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開展討論,獲得知識,並將所學知識用於生活實踐。人體循環系統包括血液循環系統和淋巴循環系統兩部分。血液循環系統由心臟,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組成。其中心臟是推動血液在體內循環流動的動力結構,所以本節的重點是心臟的結構和功能。這節內容的學習爲學習血液循環奠定了知識基礎。

因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識目標:

1、瞭解人體心臟的位置。

2、理解人體心臟的活動規律。

3、掌握人體心臟的結構特點,以及與其相連的血管。

(二)能力目標:

(1)識圖能力的培養,透過觀察,識別人體心臟的外形圖,解剖圖和圖示的方位,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

(2)觀察能力的培養,透過指導學生觀察新鮮的豬心臟,觀看課件的有關內容,使學生掌握觀察心臟結構的方法和步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3)思維能力的培養,透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總結心臟瓣膜與心臟內血液流動的關係,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思想教育:

透過有關內容的學習,說明體育鍛煉對心臟的有利影響,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心臟潛力,增強體質。

(四)教學重點分析:

人體心臟結構和與其相連的血管關係複雜,它們共同構成血液流動的管道,心臟是促使血液在這個管道中流動的重要動力器官,掌握這部分知識爲下一節血液循環奠定了基礎。因此,心臟的結構及其相連的血管是本節課的重點。

(五)教學難點分析:

血液在心臟內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即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能倒流,這是由於心臟內具有瓣膜,心臟瓣膜只能朝一個方向開啓,從而控制血液在心臟內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而且,心臟瓣膜的位 置及其開啓,關閉與心臟內血流方向的關係是比較抽象和複雜, 是學生較難理解和掌握的。因此,爲本節課的難點。那麼如何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

二、 下面我來說說教法 :

1、自學導思法。

透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有利於學 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2、直觀教學法。

透過觀察新鮮的豬心臟,媒體動畫演示, 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逐步將學生從感性的認識引導到理性認識,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三、說說學法

1、指導觀察新鮮的豬心臟,圖片和媒體動畫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隨着老師的設問,學生自學教材,主動思考,小組討論, 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髮現並掌握知識內在的聯繫,總結出生物學的“統一”原理,並學會運用這種原理指導學習。

下面透過教學程序來談談教法、學法的具體運用。

四、教學程序

首先,創設情境,引入新課(約2分鐘)

1、課件展示,學生觀察課件內容,老師舉例說明汽車開動要用發動機,抽水要用水泵,人體內血液流動也需要動力,這就是心臟。設問:那麼心臟有什麼樣的結構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動力作用呢?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欲,從而引入新課。

其次,新知識傳授(約35分鐘)

1、學生活動:要求學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己的心臟搏動,初步瞭解心臟的位置。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胸腔透視圖,真實生動地展示心臟的位置,透過啓發式教學,引導學生觀察、思維,總結歸納出心臟的位置。展示人體心臟外形圖,觀察心臟的形態,識別人體心臟的各個方位。

2、識別心臟的各個方位後,透過觀察新鮮的豬心臟結合課件,講授心臟的結構。首先指導學生觀察,比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導學生回憶所學的人體四種基本組織,同時設問:從心臟壁的厚薄來看,心房與心室有什麼不同?左心室與右心室又有什麼不同?讓學生講出心臟的組成及心臟壁的厚薄。然後結合人體心臟解剖的課件,分部觀察人體心臟的四個腔,使學生明確左心房與左心室相通,右心房與右心室相通,左右兩邊不相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繼續觀察新鮮的豬心臟,找出與心臟相連的幾條大血管。同時教師邊講邊畫出心臟結構簡易黑板圖,肯定左心房連通肺靜脈,左心室連通主動脈,右心房連通上、下腔靜脈,右心室連通肺動脈。最後用課件展示心臟解剖圖,要求學生寫出心臟四腔及連通的大血管,加以鞏固。這樣,由分解到綜合最後形成整體概念,重點突出,使 學生掌握人體心臟的結構。

3、在學生掌握心臟的結構及其相連血管知識的基礎上,講授心臟瓣膜的位置及其開啓關閉與心臟內血流方向的關係,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難點,爲突破難點,我準備利用多媒體手段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首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文68頁,透過指導閱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然後,課件展示人體心臟瓣膜縱剖放大圖,指導學生觀察人體心臟瓣膜的位置與開關方向;緊接着課件展示人體心臟瓣膜橫剖面放大圖引導學生觀察心臟瓣膜的分佈及組成。設問:心房與心室之間,心室與動脈之間有什麼特殊的結構?透過觀察與提問使學生明白心臟中有房室瓣和動脈瓣,房室瓣位於心房與心室之間,只能朝向心室開,動脈瓣位於心室與動脈之間,只能朝向動脈開。

在此基礎上,爲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心臟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課件展示血液在心臟內流動的動畫圖,顯示血液在心臟內流動的方向與心臟瓣膜開閉的關係,同時設問:“同學們,從圖中我們看到血液在心臟中是如何流動的?心臟瓣膜在血液流動中起什麼作用?”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從而歸納出瓣膜的開閉與血液流動的關係: 即心臟瓣膜能控制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動,也就是隻能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能倒流。這樣,透過多層次,多方向的反覆觀察和教學,難點被逐一突破。

4、透過以上的學習,教師接着可提問:“人體心臟的功能是什麼?”從而歸納出人體心臟的功能是推動血液在血管中循環流動。然後又問:“體育鍛煉和適宜體力勞動對心臟有何好處?”對學生進行衛生保健的教育。

再次,課堂練習(約5分鐘)

爲了鞏固本節所學知識點,我精心準備了難度適宜,題量適中的練習,穿插在課堂教學中。在練習的形式上,讓學生以遊戲方式愉快參與,輕鬆投入,答對有電腦獎勵,答錯有電腦鼓勵,有的題目還讓學生親自上臺操作,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這種練習方式,注重學生的.認知心理,符合現代教學法的基本原則,使學生感到學習“易”、“趣”、“活”。

最後是課堂小結(約3分鐘)

課件展示心臟解剖放大圖,結合板書設計,請學生自己歸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板書是對教學內容的總結概括,我的板書設計見附表,這種板書設計突出重點,突出了知識點之間的聯繫,簡潔明快,體現了板書設計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導性與藝術性。

附說板書設計:

第三節輸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臟

觀察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左心房一一連通肺靜脈

1、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左心室一一連通主動脈

右心房一一連通上下腔靜脈

右心室一一連通肺動脈

房室瓣一位於心房與心室之間

2、防止血液倒流的結構

動脈瓣一位於心室與動脈之間

五、說教學思想

下面我簡要地說明一下,這樣進行教學設計的優點,以及理論依據。

1、注重生物教學的直觀性原則:充分利用模型、實物、特別是現代多媒體教學等直觀手段,動與靜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形象生動,突出重點,易化難點。

2、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原則:教學設計中有大量的學生活動,充分給予學生表現的空間,活動的空間,思維的空間,透過啓發式教學,逐步引導觀察和思維,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

謝謝!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說課稿3

一、說學情:

七年級的學生,由於身體和心理及認知的特點,往往聰明活潑好動,思維非常的敏捷,但也存在抽象思維略顯不足的情況,在課堂上,他們好表現,不喜歡老師的空洞說教,拒絕老師將思想強加給他們。因此,根據生物課程標準的要求,重點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生物學的任務。

二、說教材:

《血液循環途徑》爲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中的第三節的第二課時內容,課時安排爲一課時,在學習了血管,血液,心臟等知識的前提下,講述人體血液循環的相關知識,人體需要的氧氣和養料必須及時運來,並把產生的二氧化碳廢物運走,人體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而這些都必須透過血液循環來實現。因此,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

三、說教法

1導課:複習引入,體現溫故知新。

2突破重點與難點:

(1)啓發式——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2)直觀式——多媒體演示。

(3)探究式——發現問題,尋求規律 。

四、說學法

1、分組探究法。

2、歸納總結法。

3、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

4、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當堂鞏固。

四、說教學過程

(一)課 前 準 備 :

學生:閱讀科學家的故事——血液循環的發現。

教師:PPT

(二)導 入 新 課 :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心臟的結構,先來複習上一節課的內容,師提問:心臟由哪幾個腔構成?分別和哪些血管相連接?(房連靜脈,室連動脈,左室主動,右室肺動,左房肺靜,右房上下)

提出問題:我們既然已經知道了血液在心臟裏的流動過程,那麼血液又是怎樣在全身流動的呢,這種循環流動又有什麼意義呢?引出新課,這節課我們來探究學習血液循環的途徑和意義(板書:一、血液循環途徑),課前要求大家閱讀科學家的故事——血液循環的發現,是哪位科學家首先發現的血液循環?(英國醫生哈維)

一、PPT2展示(觀察與思考):

P63頁血液循環途徑模式圖,自主學習完成導學案探究任務一血液循環途徑及血液成分的變化,討論:

1、設想一個紅細胞從左心室出發,經血液循環回到心臟時,它經歷了哪些路徑?當它再次從心臟右心室出發,經血液循環重新回到心臟時,它又經歷了哪些路徑?這兩種循環是單獨進行的還是同時進行的?

討論:

2、體循環和肺循環中,血液成分發生了什麼變化?在哪兒發生的這種變化?血液在心臟和血管中的循環流動對於身體有什麼意義?(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學習,師巡視)

學生討論後師板書:

1、體循環: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全身毛細血管—上下腔靜脈—右心房。

血液變化:動脈血變爲靜脈血,血液顏色由鮮紅變爲暗紅。

2、肺循環: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

血液變化:靜脈血變爲動脈血,血液顏色由暗紅變爲鮮紅。

師板書:

二、 血液循環的意義:

爲全身組織細胞帶來氧和養料,帶走組織細胞代謝中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

三、PPT3展示:

提問:你能區分動脈血和靜脈血嗎?有人說動脈中流的是動脈血,靜脈中流的是靜脈血,這種說法對嗎?

師:爲了讓大家對血液循環有個直觀的認識,請看PPT3,超連結:動畫演示血液循環的途徑。

師:我們瞭解了血液循環的途徑和意義後,下面我們來做一個活動鞏固所學的知識,PPT4: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及物質交換填空,每一桌爲一個小組合作完成,師發一張紙,哪一個小組先完成就展示哪個小組的,大家評價展示小組的成果,並試着總結規律

四、過渡:

生活中大家聽說過心肌缺血、冠心病、動脈硬化等死亡率很高的心臟疾病嗎?知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心肌爲什麼會缺血呢?PPT5冠脈循環,請大家閱讀教材64—65頁冠脈循環,青少年正處於長身體和長智力的黃金時間,我們應該遠離菸酒,保護心臟,原因是什麼呢?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這裏有一個資料:酒內含有酒精,飲酒過量或經常飲酒,會造成酒精中毒,使心臟壁肥厚和擴張,心肌細胞中毒,嚴重時,可導致心肌細胞壞死,使心臟和血管受損,吸菸後造成心率加快,血壓升高,降低血液運送氧的能力,危害心臟。大量研究表明:冠心病心肌梗死發病率高低與吸菸的多少密切有關。每天吸菸超過20支者的心肌梗死發病率將提高3倍。

五、過渡:

對於不同條件下獲得的實驗數據,往往需要採用表格的形式記錄下來,這樣既方便記錄,又便於分析,展示PPT6:我們來進行一項技能訓練:設計表格,記錄數據,佈置任務:課下完成,每組三人,一人設計表格,記錄數據,一人測量並用陳述性的語言記錄,另一個爲被測量人,先測量被測量人的運動前的心率,再由被測量人進行如一分鐘跳繩比賽等運動,比賽結束後馬上測量比賽人的心率,完成記錄後,分析記錄結果,想一想,能得出什麼結論。

六、課堂小結:

請一生談這節課的收穫。

展示PPT8課堂知識反饋

七、板書設計

一、血液循環途徑:

1、體循環:左心室→主動脈→全身毛細血管→上下腔靜脈→右心房。

血液變化:動脈血→靜脈血;血液顏色:鮮紅→暗紅。

2、肺循環: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

血液變化:靜脈血→動脈血;血液顏色:暗紅→鮮紅。

二、 血液循環的意義:

爲全身組織細胞帶來氧和養料,帶走組織細胞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