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輸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臟》說課稿範文

說課稿6.73K

作爲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輸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臟》說課稿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輸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臟》說課稿範文

《輸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臟》說課稿1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生物學下冊第四章第三節一一《輸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臟》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程序等方面,說說本節課的教學設想。

一、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人體體內物質的運輸是依靠人體循環系統來完成的。

本節課教學成敗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思考,透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主動地獲取有關心臟結構的知識並推測它們的功能,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強化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透過精心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開展討論,獲得知識,並將所學知識用於生活實踐。人體循環系統包括血液循環系統和淋巴循環系統兩部分。血液循環系統由心臟,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組成。其中心臟是推動血液在體內循環流動的動力結構,所以本節的重點是心臟的結構和功能。這節內容的學習爲學習血液循環奠定了知識基礎。

因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個方面:

知識目標:

1、瞭解人體心臟的位置。

2、理解人體心臟的活動規律。

3、掌握人體心臟的結構特點,以及與其相連的血管。

(二)能力目標:包括:

(1)識圖能力的培養,透過觀察,識別人體心臟的外形圖,解剖圖和圖示的方位,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

(2)觀察能力的培養,透過指導學生觀察新鮮的豬心臟,觀看課件的有關內容,使學生掌握觀察心臟結構的方法和步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3)思維能力的培養,透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總結心臟瓣膜與心臟內血液流動的關係,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思想教育:透過有關內容的學習,說明體育鍛煉對心臟的有利影響,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心臟潛力,增強體質。

(四)教學重點分析:人體心臟結構和與其相連的血管關係複雜,它們共同構成血液流動的管道,心臟是促使血液在這個管道中流動的重要動力器官,掌握這部分知識爲下一節血液循環奠定了基礎。因此,心臟的結構及其相連的血管是本節課的重點。

(五)教學難點分析:血液在心臟內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即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能倒流,這是由於心臟內具有瓣膜,心臟瓣膜只能朝一個方向開啓,從而控制血液在心臟內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而且,心臟瓣膜的位置及其開啓,關閉與心臟內血流方向的關係是比較抽象和複雜,是學生較難理解和掌握的。因此,爲本節課的難點。那麼如何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

二、下面我來說說教法:

1、自學導思法。透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2、直觀教學法。透過觀察新鮮的豬心臟,媒體動畫演示,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逐步將學生從感性的認識引導到理性認識,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三、說說學法

1、指導觀察新鮮的豬心臟,圖片和媒體動畫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隨着老師的設問,學生自學教材,主動思考,小組討論,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髮現並掌握知識內在的聯繫,總結出生物學的“統一”原理,並學會運用這種原理指導學習。

下面透過教學程序來談談教法、學法的具體運用。

四、教學程序

首先,創設情境,引入新課(約2分鐘)

1、課件展示,學生觀察課件內容,老師舉例說明汽車開動要用發動機,抽水要用水泵,人體內血液流動也需要動力,這就是心臟。設問:那麼心臟有什麼樣的結構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動力作用呢?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欲,從而引入新課。

其次,新知識傳授(約35分鐘)

1、學生活動:要求學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己的心臟搏動,初步瞭解心臟的位置。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胸腔透視圖,真實生動地展示心臟的位置,透過啓發式教學,引導學生觀察、思維,總結歸納出心臟的位置。展示人體心臟外形圖,觀察心臟的形態,識別人體心臟的各個方位。

2、識別心臟的各個方位後,透過觀察新鮮的豬心臟結合課件,講授心臟的結構。首先指導學生觀察,比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導學生回憶所學的人體四種基本組織,同時設問:從心臟壁的厚薄來看,心房與心室有什麼不同?左心室與右心室又有什麼不同?讓學生講出心臟的組成及心臟壁的厚薄。然後結合人體心臟解剖的課件,分部觀察人體心臟的四個腔,使學生明確左心房與左心室相通,右心房與右心室相通,左右兩邊不相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繼續觀察新鮮的豬心臟,找出與心臟相連的幾條大血管。同時教師邊講邊畫出心臟結構簡易黑板圖,肯定左心房連通肺靜脈,左心室連通主動脈,右心房連通上、下腔靜脈,右心室連通肺動脈。最後用課件展示心臟解剖圖,要求學生寫出心臟四腔及連通的大血管,加以鞏固。這樣,由分解到綜合最後形成整體概念,重點突出,使學生掌握人體心臟的結構。

3、在學生掌握心臟的結構及其相連血管知識的基礎上,講授心臟瓣膜的位置及其開啓關閉與心臟內血流方向的關係,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難點,爲突破難點,我準備利用多媒體手段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首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文68頁,透過指導閱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然後,課件展示人體心臟瓣膜縱剖放大圖,指導學生觀察人體心臟瓣膜的位置與開關方向;緊接着課件展示人體心臟瓣膜橫剖面放大圖引導學生觀察心臟瓣膜的分佈及組成。設問:心房與心室之間,心室與動脈之間有什麼特殊的結構?透過觀察與提問使學生明白心臟中有房室瓣和動脈瓣,房室瓣位於心房與心室之間,只能朝向心室開,動脈瓣位於心室與動脈之間,只能朝向動脈開。在此基礎上,爲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心臟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課件展示血液在心臟內流動的動畫圖,顯示血液在心臟內流動的方向與心臟瓣膜開閉的關係,同時設問:“同學們,從圖中我們看到血液在心臟中是如何流動的?心臟瓣膜在血液流動中起什麼作用?”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從而歸納出瓣膜的開閉與血液流動的.關係:即心臟瓣膜能控制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動,也就是隻能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能倒流。這樣,透過多層次,多方向的反覆觀察和教學,難點被逐一突破。

4、透過以上的學習,教師接着可提問:“人體心臟的功能是什麼?”從而歸納出人體心臟的功能是推動血液在血管中循環流動。然後又問:“體育鍛煉和適宜體力勞動對心臟有何好處?”對學生進行衛生保健的教育。

再次,課堂練習(約5分鐘)

爲了鞏固本節所學知識點,我精心準備了難度適宜,題量適中的練習,穿插在課堂教學中。在練習的形式上,讓學生以遊戲方式愉快參與,輕鬆投入,答對有電腦獎勵,答錯有電腦鼓勵,有的題目還讓學生親自上臺操作,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這種練習方式,注重學生的認知心理,符合現代教學法的基本原則,使學生感到學習“易”、“趣”、“活”。

最後是課堂小結(約3分鐘)

課件展示心臟解剖放大圖,結合板書設計,請學生自己歸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板書是對教學內容的總結概括,我的板書設計見附表,這種板書設計突出重點,突出了知識點之間的聯繫,簡潔明快,體現了板書設計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導性與藝術性。

附板書設計:

第三節輸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臟

觀察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左心房一一連通肺靜脈

1、心臟的結構和功能左心室一一連通主動脈

右心房一一連通上下腔靜脈

右心室一一連通肺動脈

房室瓣一位於心房與心室之間

2、防止血液倒流的結構

動脈瓣一位於心室與動脈之間

五、教學思想

下面我簡要地說明一下,這樣進行教學設計的優點,以及理論依據。

1、注重生物教學的直觀性原則:充分利用模型、實物、特別是現代多媒體教學等直觀手段,動與靜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形象生動,突出重點,易化難點。

2、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原則:教學設計中有大量的學生活動,充分給予學生表現的空間,活動的空間,思維的空間,透過啓發式教學,逐步引導觀察和思維,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

《輸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臟》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下冊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要求是:讓學生了解心臟的構造以及人體血液流動的循環模式和流動的動力。

本節內容緊接着上兩節的課程內容設計的,血液是人體內物質運輸的載體,管道是血管,那麼輸送的動力是什麼呢,就是我們這節課探討的問題。學生自己能夠感受到心臟的跳動,進而就能大概知道它位於身體的位置,那它是什麼構造呢?其實他們並不清楚,我們可以透過實物或模型的觀察,讓學生對心臟的構成有個直觀的認識;繼而啓發學生心臟是如何推動血液流動的,可以透過插圖或模型來詳細檢視,來了解人體整個血液循環的模式。

(過渡:教學的基本前提是爲了學生而進行的教學,其根本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因此需要我們充分的瞭解學生的特點。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二、說學情

初一年級的學生對人的身體構造有一定的認識,但還不夠清楚,本節的心臟結構和血液循環路徑比較複雜,過程抽象,對於初學者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的設定問題,來啓發和釋疑,另外充分利用實物、模型教具等教學資源,爲學生清晰地展示,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個深刻的記憶,這樣有利於教學的順利開展。

(過渡: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和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我確定了本課時如下的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描述心臟的結構特點和功能;闡述心臟結構和功能的相適應原理;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能區分動、靜脈血。

【過程與方法】

利用實物、模型以及課件來認識心臟的結構,以及結構與功能的相適應特點;透過視頻、課件等學習,對血液循環途徑獲得直觀的感知;透過磁性教具的運用,學生深入思考,分析血液在循環過程中的成分變化,區分動、靜脈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本節課程的學習,體驗生命的存在,並有意識地將所學知識落實到鍛鍊身體、保護心臟、預防心臟病的行動上來,形成珍愛生命的意識。

(過渡: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心臟的結構與功能;血液循環的途徑。

【難點】

體循環與肺循環的途徑及其相互協同的關係;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變化。

五、說教學方法

爲了解決重點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同時考慮到初中學生的認知現狀,本堂課中主要採用模型建構法教法、情景教學法、觀察法和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下面詳細闡述我的說課重點—教學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共分爲四個環節。

(一)新課匯入

首先提出問題:人們用哪些體徵指標判斷一個人還活着,[設疑]。接着創設情景:分別感受平靜狀態下和劇烈運動之後心跳的頻率;進而引發學生的思考:自己對心臟已有的認知及想要繼續探究的內容。

因爲心臟的結構認知是這節課的重點,透過這樣的設計可以激發學生探究心臟結構的興趣,並引起學生對心臟功能(爲血液循環提供動力)的求知慾。

(二)新課講授

根據教學內容,我將本環節分爲3部分。

第一部分:觀察心臟的外形,識記結構。【板書】

透過觀察心臟樣本的外形,辨別前後,真實感知心臟壁的厚薄。並透過播放視頻,讓學生模仿學習解剖心臟,觀察並記憶心臟的各部分構造。在教師的引導下分組討論心臟的結構和功能的關係。

經過以上的步驟,學生分清心臟四腔的大致位置,並透過互相討論瞭解結構和功能的相適應原則,從而突破本節的重點;整個過程沿着觀察模型—解剖心臟—提出問題—互相討論的路線進行,學生之間互相討論,並親自接觸心臟和解剖心臟,增加了在課堂上的參與性,加深了對心臟結構的認識。

在形成一定的知識基礎上,再來學習第二部分:心臟的功能。

第二部分:探究心臟的功能。

首先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心臟的功能,學生歸納:心臟是血液在血管內流動的動力來源,心臟就像一個輸送血液的泵。

接下來透過電動模型來演示心臟收縮舒張時心房心室的變化,幫助學生理解心臟是如何邊工作邊休息的,同時進行學法指導:以一種活動替代另一種活動是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此外結合教材第62頁圖4-39,理解心臟的工作休息模式,並讓學生描述心臟的工作過程。

透過以上的探究學習,讓學生深入認識心臟的功能,也爲第三部分的講授提供支援:爲血液循環提供動力。

第三部分:血液循環的途徑。【板書】

透過播放血液循環途徑的短片,讓學生對循環有個整體的認識;另外讓學生再透過自制的磁性教具分別擺出血液循環的體循環和肺循環途徑,再結合前面學過的心臟內部的血液流動,將體循環和肺循環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循環的整體。另外教師提出動、靜脈血的概念,提示學生兩者的區別主要是含氧量的不同,並透過課件或視頻來展現二者顏色的不同,然後讓學生用不同顏色來標出在血液循環中兩者的不同途徑,進而完善血液循環圖,加深學生對血液循環的認識與理解。

透過對血液循環的學習,讓學生對心臟的結構及功能有了很好的認識,明白結構與功能的相適應性,從而同時解決了本節的重點與難點。

(三)鞏固提高

接下來,透過互相問答和做習題進行知識的鞏固;另外進行課外拓展:健康的心臟對生命有重要的意義;血液循環的異常對疾病的影響。

(四)小結作業

課程最後我採用提問的方式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歸納和梳理,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更加系統的認識。同時讓學生課後製作一幅血液循環示意圖,下節課進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