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必備】說課稿模板集錦9篇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9篇,歡迎大家分享。

【必備】說課稿模板集錦9篇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水果是人類生活中最常見的,也是幼兒最熟悉的。透過這樣的材料讓幼兒來主動的探討和數數.培養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在我選擇“分蘋果”這個數學活動時,我是考慮到,老師們習慣於僅以幼兒認識事物是從具體到抽象這一特點爲依據,只強調直觀性,在活動中教師常運用教具演示,並以此爲基礎講解基本的數學概念,但實際上,幼兒數學概念的形成不是透過聽老師講、看老師演示所能解決得了的,必須透過幼兒自己親自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獲得的。“分蘋果”這個數學活動課,我將提供給幼兒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導,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兒真正在操作過程中去發現、總結出“兩數之間的多、大、少”的特徵。

二、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的認知、操作、邏輯思維能力在不斷提高。同時,他們不僅僅滿足於老師所告訴的、所傳授的,他們更希望透過自己的能力加以證實。因此,他們對動手操作數數比較感興趣。目前,我班幼兒已經基本能單獨數數,可能這堂課的要求會比較的低,但目的是讓孩子透過自己動手操作,能夠對數與數之間的“多、大、少”的概念有更深的理解。

三、目標確定

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的價值趨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導幼兒向最近目標發展區發展。在接觸中發現,大班的孩子喜歡探索,喜歡嘗試,對於動動,數數,非常感興趣,於是我啓發他們在操作後進行交流和討論,積累經驗,引導他們發現“分蘋果”的規律特徵。因此,根據《綱要》中數學領域的目標以及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於:

1、讓幼兒初步的理解兩數之間的“多、大、小”的概念

2、更進一步得理解什麼是點數.

對事物歸納總結的能力的提高,體驗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放在“培養幼兒發現、觀察比較、歸納事物的能力”,我決定從以下幾點來突破:

1、幼兒自己先自己來點數。

2、教師示範引導,幫助幼兒瞭解每排2個的基本特徵.這裏,我準備水果卡片若干,首先,我將6個蘋果按兩個一組,擺放三組,那4個梨,小朋友也就會按2個2個來擺放,然後,我再請小朋友對6個蘋果跟4個梨來進行比較.

3、幼兒再次操作

活動準備:

1、一張圖,6個蘋果,4個梨按每排2個用排列法排列2.卡紙做的蘋果和梨若干五、教學方法爲實現本次活動目標,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方法:嘗試操作法、語言討論法1、嘗試操作法: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強調讓幼兒親手操作材料,在實際的操作中探索和學習,獲得有關數學概念的感性經驗。幼兒只有在“數”的過程中,在與材料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纔可能對某一數學概念屬性或規律有所體驗,纔可能獲得直接的經驗。在這個活動中,我給孩子們投放充足豐富的操作材料:每個幼兒發6個蘋果卡,4個梨卡,讓孩子們每排2個用排列法排列,然後選幼兒上來講講他是怎樣發現蘋果比梨多幾個的。

2、語言討論法:在數學教育中,討論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但是,討論的時機選擇在操作的不同時間,就會對幼兒的具體操作及思維活動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活動開始時,我就引導幼兒先數數再討論,操作後再一次請幼兒討論6個蘋果比4個梨多,就是6比4多,也就是6比4大,(理解大、多、少的關係)六、教學流程:

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本活動的目標要求,我設計了以下幾方面的環節:

1、透過對水果的興趣進行談話,激發幼兒活動積極性。

2、啓發誘導,在自由操作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先引導幼兒觀察圖案鼓勵幼兒自由的操作,在自由探索中發現分類的方法。

3、幼兒再次操作。

4、遊戲活動,擴展思路加深印象。

七.活動延伸

讓幼兒在班裏尋找兩種物品進行比較,比如小椅子和桌子,男孩和女孩比較等讓幼兒加深多大少的理解八.活動反思在活動中能夠引導幼兒積極地參與,自己動手操作感知按2個2個排列的排列方法和規律,並對按順序排列的概念和規律有初步的瞭解,獲得直接的經驗。不足之處在於,只進行兩個物品之間的比較可能過於膚淺和簡單,也許再增加兩種物品的對比效果會更好。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大綱》的要求: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對閱讀能力提出這樣的要求“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

2、教材內容的特點和作用:《桃花源記》是試用修訂本初中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詩人“以文爲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園詩《歸園田居》所描寫的田園生活更美,更理想。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學的重點、難點:由於初一年級學生知識積累的有限,形象思維能力仍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難點可以這樣確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4、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積累遷移,培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德育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二、教學設想

1、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稅”般的社會,和平恬靜,怡然自樂。它是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徵。因此,我把本節課設計爲賞析課,以“美”爲突破口,開展教學,突出重點。

2、爲突破難點,我設計讓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啓發學生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現實的。

3、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CAI)課件創設情境,啓發學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才能。

4、課時安排:2課時

三、學法指導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習得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桃花源記》是一篇美文,只有讓學生熟讀成誦,纔可能習得語感,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優美意境。

2、想象法: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想象力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虛構故事,教學時引導學生髮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評價桃花源社會。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教師作爲啓發者和鼓勵者,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透過想象,主動參與學習,攝取知識,培養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主要是以朗讀爲紐帶,以桃源‘美’境爲主線,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爲核心。其教學基本流程如下:教師導:誦讀感知 —— 分步品讀 —— 積累遷移 。學生學:感受“美”—— 欣賞“美 —— 創造“美”。

具體操作如下:

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約2分鐘) 好奇心是想象的起點。這一環節主要是透過教師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創設情感情境,把學生帶入一個神奇的世界,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

二、反覆誦讀,整體感知(約10分鐘)從認識的心理過程來說,這一環節是學生的感性認識階段,它是學生進行想象的基礎。設計讓學生透過反覆誦讀掃清字詞的障礙,習得語感,積累感性材料。其具體步驟是:① 學生聽配樂朗誦,以此爲示範嚮導,讓學生進入情境; ② 學生自由讀,讀法自定,或朗讀,或默讀,甚至可以吟唱。這是尊重學生的“個體”認知個性,引導他們樂於去讀。此時,教師用幻燈片把一些易讀錯的字(如阡陌、語云、郡下、詣、驥、邑人)投影出來,供學生參考。③ 小組內互評,看誰讀得最清楚、流利。透過討論比較優劣找差距,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 “讀”後讓學生寫出一句話,把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感受表達出來,並與本組的同學交流,看誰寫得最簡潔。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三、分步品讀,理解、欣賞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約法20分鐘)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將充分利用中學生好想象特點,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真揣摩課文中所表達的形象,透過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一環節分兩步進行:

(一)帶領學生欣賞桃源的自然美。這一環節的設計以“桃源美景”爲核心,讓學生入情入境,展開豐富的想象;繪聲繪色,進行創造性的描繪。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首先讓學生個別朗讀課文第一、二段,啓發其他學生思考:漁人在河兩岸以及從山口進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樣的景色?並要求學生找出寫景的句子。接着,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風景的圖片,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出了怎樣的畫面?然後讓學生選一個自己喜歡的景點用下列句式進行描繪。句式:這裏的……美,你看(聽)……。教師注意對描述中詞句理解不正確的地方,予以指正,鼓勵有創造性的描述。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學生:聽了大家的描繪,我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圖,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透過教與學的雙向交流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二)引導學生體會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畫卷——社會美。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理解桃源的社會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將進一步引導學生髮揮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的內在美—社會美,深化學生的美感,形成初步的理性認識。具體的做法是:先啓發學生思考:“桃花源除了景美,還能讓我們感受到什麼美?”學生回答之後,在屏幕上投影幻燈片,讓學生以漁人或村人的身份講述這裏生活的美。目的是讓學生入情入境,去發現“美”,創造“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學生講述之後,進一步追問:這裏的首領是誰?衙門在哪裏?這地方爲何會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讓桃源中人樂不思蜀?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這裏沒有戰亂,沒有階級,沒有紛爭,沒有憂傷,處處恬靜,人們過着怡然自樂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樂的美妙生活畫卷。此時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利用這一點讓學生把全文再誦讀一遍,使學生加深對桃源“美境”的體驗。在學生還陶醉在環境幽美、其樂融融的桃源勝景時,進入下一步的學習。

四、整合評讀——理解評價作者的理想

這是教學的難點,主要透過啓發思考和學生自己的討論來突破,同時使用多媒體幻燈片輔助教學,提供背景資料。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內涵,透過想象誘導學生的發散思維,從中得出有規律的認識,即上升爲理性的認識。具體的做法是:先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第四、五段,然後要求學生根據我提供的背景,聯繫歷史知識思考,並分組討論:這麼美的地方它存在嗎?你有什麼根據?如果不存在,作者爲什麼要這樣虛構呢?此時我根據學生反饋的資訊,對學生的思路、表達等方面點撥。並進一步對學生進行理想的啓迪和薰陶,啓發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陶淵明的理想社會能實現嗎?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怎樣的社會?

五、歸納總結

學生透過前面的學習,對文章的認識已從開始的感知形象過渡到理性的認識。此時由學生自我總結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透過問題的形式啓發學生思考: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談學習這一課的感受,也可以談學習方法等等。在學生正感受到“收穫”的滿足感時,我讓學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選擇,把“收穫”變爲創造。這三件事是:① 選一段你最喜歡的文段有感情地讀給全班或本組的同學聽 ② 用你的筆畫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畫好之後,如果學生願意,就透過多媒體投影儀展示給全班同學看。③ 製作知識積累卡:可以摘抄文中優美詞句,也可以把本節課的心得體會、學習的方法寫出來。這一環節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讀出,或者用繪出,或者用筆寫出,使課文蘊涵的美育價值在學生的讀、寫、畫中充分顯現出來,實現“美”的再創造,培養創新能力。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以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

六、課後延伸

現代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教是爲了不教。”從認知心理來說,這是學習的必然,也是能力的延伸。因此我將透過佈置課後作業,把學生對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課外,開闊視野,瞭解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閃光的藝術魅力。具體說就是要求學生課後選讀以下詩作:《桃花源詩》(陶淵明)《桃源行》(王維)《桃源圖》(韓愈)《桃花溪》(張旭)《桃源行》(王安石)。

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桃 自然美 : 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 人間

源 社會美 : 和平恬靜 怡然自樂 樂園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一)說設計意圖:

《沒有牙齒的大老虎》這是一個情節有趣,形象鮮明突出的故事,故事中透露着老虎的愚蠢和狐狸的聰明,容易吸引幼兒的學習興趣。

(二)說活動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活動的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

1、觀察與狐狸拔掉老虎牙齒有關的圖片,透過自主閱讀理解故事內容。

2、透過看一看,學一學,說一說,演一演,理解狐狸和老虎的心理活動。

3、教育幼兒懂得接納自己、接納別人。有安靜傾聽的意識,願意參與閱讀活動。

爲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完成活動內容,我作了以下準備:

人手一本小圖書圖片大圖書

三、說教法。

教育心理學認爲“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觀察法、提問法、表演法等教學方法。利用觀察法是因爲這個年齡段的幼兒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屬於典型的具體形象性思維。從幼兒認識事物的特點和語言本身特點來看,在幼兒園語言教育中貫徹直觀性原則非常重要。以看圖片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兒的視聽器官,能使教學進行得生動活潑,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採用提問法是因爲提問能引導幼兒有目的地、仔細地觀察,啓發幼兒積極思維。我運用啓發性提問讓幼兒將看到的具體形象的圖片用語言描述出來,是解決活動重點的有效方法。提問法是語言活動中都能用到的方法,透過提問觀察並回答,讓孩子更方便的理解故事的內容。表演法讓幼兒在透過學習對話的同時演繹故事中不同角色的話,更容易的使幼兒理解不同形象的心理活動,方便孩子理解故事的發展情節以及故事的內容。

四、說學法。

遵循幼兒學習的規律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在《綱要》新理念的指導下,整個學習活動,始終以幼兒爲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爲現在的“我要學”。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說說、玩玩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幼兒將運用觀察法、表演法等。觀察法是幼兒透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幼兒透過觀察圖片直接獲得印象。表演法是幼兒在學習中理解故事形象的心理變化,是幼兒練習說話的好機會。

五、說活動過程。

結合幼兒園教育工作原則和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1、出示主要角色圖片,激發幼兒看圖書的興趣。

2、師幼共同閱讀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3、引導幼兒想想大老虎沒有牙齒後,故事的結局。

一、分別出示有牙齒和沒有牙齒的老虎圖片,引起幼兒興趣。

興趣是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關鍵,開始部分我就以一個孩子們熟悉的角色吸引了他們的眼球,並且透過一個提問直接進入了課題:小朋友,你們知道老虎最厲害的地方是哪裏?後來它的牙齒爲什麼會沒有的?到底是爲什麼?(透過猜測,看圖書知道真正的答案)

二、師幼共同閱讀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1、找出小狐狸不怕大老虎的圖片。提問:你從哪裏看出來狐狸不怕大老虎?學醫學它的樣子。爲什麼它不怕大老虎?

2、閱讀第三到第九幅圖片。提問:狐狸想了一個什麼樣的好辦法?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它們的對話。小狐狸爲什麼要送糖果給老虎?老虎喜歡吃嗎?從哪裏看出來?一個一個的問題拋給孩子,讓孩子在自主閱讀中知道故事的發展,透過表演的形式理解故事的內容。

3、找出圖片10~13,提問:老師把老虎找大夫的故事講出來,請小朋友們找找是那幾幅?爲什麼大夫不願意幫大老虎拔牙?透過傾聽知道大家都怕大老虎。

4、共同閱讀最後兩頁故事,提問:小狐狸是怎麼樣走來的?又是怎麼樣幫大老虎拔牙的?透過講述和表演的形式理解故事的內容。

三、引導幼兒想象大老虎沒有牙齒後,故事的結局。

透過討論的方法想象沒有牙齒後大老虎會怎麼樣?由此引導孩子創編故事的結局,培養了孩子的想象能力。

四、延伸活動:

把自己的想法畫下來,並講給其他的小朋友聽一聽。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分蘋果》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上)第40-41頁的內容。從教學知識角度來敘述今天的內容是“的數是10的加法和10減法”本課的知識是本冊教材的重點。它是在學生學了9以內加減法的基礎的進一步升入學習。原教材與新教材比較可以看出新教材的《分蘋果》這課,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始終讓學生作爲活動的主體全身投入活動中。遊戲是貫穿本課的一條主線從遊戲開始在從遊戲結束。

二、說教學目的難重點

1、知識目標:初步學會得數是10的加減法和10減幾的減法。

2、能力目標:正確計算10減幾和的數是10的加法。

3、情感目標:透過活動使學生感知數10的組成生活處處都有數學,透過遊戲使學生愉快中學習。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透過小組遊戲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集體資訊。

教學重點:數是10的加法和10減幾的減法是本課的重點。任何方式的活動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學會的數是10的加法和10減幾的減法。

說教學難點:1、10減幾的減法計算是本科的難點。說他是是難點的原因有兩個方面<1>學前教育加法的力度大,減法的力度小、學生計算減法的基礎薄弱。<2>學生年齡小做減法的思維過程難度比加法大。

三、說教法

(一)把“問題情境化”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

教學來源於生活,生活處處有數學把問題情境化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化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的聯繫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獲得豐富的直接經驗,是學生學習數學激發求知慾,增強自信心的重要途徑,爲此根據學生好奇好動、好勝的特點。選擇了貼近學生的材料“分蘋果”“吃蘋果”“貼樹葉”。....把要學的知識與生活背景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透過情景問題去掌握數學知識形成能力,發展身心品質。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數學學習世界。

(二)、加大活動力度提高教學力度

六七歲的兒童好動,好奇心強、興趣以調動。但他們注意力不能持久。意志力薄弱。讓學生長時間計算的將注意力集中在教學符號上,必然會感到單調和乏味。影響知識的吸收和掌握,根據學生這一特點和認識規律,結合教學內容,我設計了一系列的學生活動全課學生有兩分鐘左右的時間不在動,其餘時間手、腦、眼、口都在活動。例如“分蘋果”“考一考”使學生身心多種器官協調並用。把學生真正推向學習的主人翁位置。極大激發學習積極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在“做”中學,“做”中得到鞏固,“做”中學會應用,“做”中做到發展。

(三)、評價方式多種多樣

1、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請輕學習結果。這也是新教材的評價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注意考察學生在學習活動是否積極參與數學學習過程,是否樂於與同學進行合做交流,是否有學習興趣,真誠,不受謊話。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2、注意評價方式多樣化,課堂採取同桌評價,小組評價,集體評價。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是教師的權威作用淡化,同時也是一種鞏固知識的方式。

3、評價起點不同,學生入學不僅各方面的能力、態度、習慣和數學知識基礎不同,個性差異很大。教師要根據每一個學生的不同的情況給學生恰當的評價。

四、說學法

1、動手操作

透過學生擺一擺,做一做等活動獲得數學知識,本節課讓學生動手分10個蘋果,使學生感知10的分解。再透過指名上分,使學生思維規律化、有序化。最後,透過對比觀察完成10的分解合成。這些都是在操作中進行,操作中完成。

2、在遊戲中學習

透過“吃蘋果”、“貼綠葉”、等遊戲,有意引導學生在小小遊戲中操作,爲學習時間而“動起來”,例如“打靶”等在緊張激烈的比賽中,孩子們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這種競爭意識是孩子們漸漸養成不服輸,敢於向空難挑戰的學習習慣。同時小組遊戲中,又加強組織和紀律觀念,增強集體榮譽感。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協調發展起來,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遊戲引起學生強烈的興趣,使學生漸漸變成“樂之者”,一步步走向“樂學”大門。

五、說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出示課題。

拍手引出課堂內容,板書課題。

2、分蘋果

學生拿出10個學具蘋果把它分成兩堆,學生任意放,看看有幾種方法,比一比誰的方法多。這一組練習的目的,感知10的分解,活動貼近生活,學生操作一分鐘左右,目的是培養學生觀察,做事有順序、有規律。教師板書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9 8 7 6 5 4 3 2 1 0

讓學生觀察後提問,哪一組與哪一組可以合起來,變多爲少,這就是一種學習方法的教學。

10 1 2 3 4 5 9 8 7 6 5

教師和學生總結出得數是10的加法

2、吃蘋果

我設計吃蘋果即學習10的加減法,10個蘋果吃了幾個,還剩幾個。怎樣算式表示。教師板書減法算式

3、記憶10的加減法,

學完新知識給學生記憶的時間,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系統的記憶一下很有必要,爲後面的整理複習做鋪墊,有使知識系統化。

4、 鞏固新知識。

兩個遊戲鞏固了10以內的加減法,重點練習,活躍課堂氣氛,把整節課推向。......。

5、說板書

板書簡明同時又是一圖四式的教學埋伏。

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魚是我們人類的朋友。在兒童的世界裏魚兒是他們最熟悉和喜歡錶現的對象,透過看影片、做遊戲、動動手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嘗試用彩色筆、中國畫顏料、油畫棒、彩色紙等多種材料繪製、製作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的熱帶魚。鼓勵學生大膽表現與衆不同的魚兒造型,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的形成和發展。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透過引導學生欣賞、觀察各種各樣的魚兒,感知魚的外形和色彩,感受魚的美,並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繪製和裝飾魚兒,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難點——能用繪畫、撕紙或剪紙等多種方法表現水中游動的魚,並注重色彩的搭配,拓展學生對魚的表現能力。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已基本掌握了美術工具和材料,對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會用線條和色塊來表現他們所知道的東西。現在的孩子以獨生子女居多,他們接受資訊的途徑很廣,思維活躍、想象豐富、聯想奇特,他們以自我爲中心,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現畫面;好奇心重,愛表現自己,但動手能力較差,只能用簡單的工具和繪畫材料來稚拙地表現自己的想法。而《用彩墨畫魚》這節課就是讓他們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的想法,符合學生髮展的特點。

三、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情況的把握,確定本課教學目標:

認知領域:引導學生欣賞美麗的海底世界,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來表現熱帶魚。

操作領域:學會運用剪、貼、畫、拼貼等手段繪製魚,鍛鍊學生的動手能力。

情感領域: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得到美的薰陶,在動手製作中懂得珍惜自然,愛護生靈,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及保護自然的責任感,激發學生對人類生態保護的意識。

四、教學法分析:

1、觀看影片激發學習興趣。2、欣賞圖片知道魚的形狀。

3、做魚的遊戲活躍課堂氣氛。4、示範魚的繪製方法。

5、創設情境激發創作潛能。

五、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過程的設計

1、動畫引入,激發審美期待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見過大海呀?是啊,蔚藍的大海一望無邊,當海面上波濤滾滾的時候,海底卻是另外一番景緻。想不想跟隨老師一起去美麗而又神奇的海底世界周遊一番呢?”教師充滿誘惑的語言緊緊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適時播放影片《海底世界》中的精彩片斷。吸引學生的視覺、聽覺,使他們進入情境,讓學生留戀、嚮往。同時也把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出來了。在欣賞的過程中讓他們自己去觀察海底世界,直觀又生動,欣賞完畢,讓學生說說海里的主角,學生爭先恐後,將課堂氣氛推向第一個高潮。接着揭示今天的學習主題——《用彩墨畫魚》,從影片到課題,從學生的興趣,到勾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求知慾望,遵循了學生的心理特點,使學生保持對繪畫的興趣和着手錶現物象的衝動。

2、觀察發現,感知魚兒形狀

用課件展示一張不同形狀的海洋魚組成的畫面並問是由哪些形狀組合而成的?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帶着問題去觀察,再結合自己的觀察來說一說。當鼠標移動時不同幾何形外輪廓都會變色,這樣雖然畫面色彩豐富,但學生卻能發現這些魚都是有什麼形狀組成的,在這裏反覆強調魚的不同幾何形狀,從而讓學生直觀掌握了繪製魚的方法。概括成各種簡單的幾何形進行組合,稍作裁剪或裝飾,再給它們穿上美麗的花衣裳就能創造出許多美麗的海洋魚兒來。兒童的造型方法生動、變形、誇張,甚至抽象;讓學生對結構有所認識,以兒童所特有的天性,繪畫語言會更生動,更具表現力。

3、演魚賞魚,走進魚兒世界

孩子都有表現自己的慾望,讓學生用肢體語言來表現一下魚,這一環節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爲學生在接下來的過程中將魚表現得更加生動打下了基礎。接着課件展示讓學生在音樂中欣賞大量海洋魚的美麗圖片。我特地採用課件製作的方法將圖片欣賞設定由黑白色到彩色漸變,這樣就讓學生在無形學會了透過現象認知色彩,激發了他們的創作慾望,在大量感知的基礎上激活原有學生對繪畫的製作方法,問學生:“你會用什麼方法來表現魚兒呢?”“用彩色筆、油畫棒畫;用彩色紙剪貼。”根據學生回答我歸納出:塗色繪畫、色紙剪貼。針對所總結的方法做演示補充說明,如:還可以用樹葉等綜合材料來做,讓他們進一步對今天所學內容加以認識和掌握。我們的教學首先應考慮的是孩子對生活經驗的積累,根據孩子接受技能的特點而採用上述方法。

4、畫魚、剪貼魚,展開創作過程

讓學生看着《海底世界》影片畫面,提出“你準備採用哪些方法來表現你心中的魚?你想要表現的魚是什麼形狀的?它穿的是什麼花紋的衣裳?”這三個要求來進行創作。然後讓學生把自己繪製的美麗魚兒貼到教師分發的繪有美麗水草和珊瑚的海域的大紙上,學生也可直接畫上去。在此過程中繼續播放剛剛大量的海洋魚圖片,循環的圖片欣賞,讓學生在充滿愉快感的藝術氛圍中進行創造,有所參考,拓寬視野,活躍思維,讓他們在無形中受到了美的薰陶。製作過程中鼓勵學生把多種方法結合使用,畫出做出和別人不同色彩和形狀的魚兒,展開比賽,這樣就激勵學生創新、提高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六、課堂評價

1、評魚析魚,分享創作快樂

師生共同欣賞黑板上學生創作的美麗海景,先讓學生互評自評你覺得哪條魚最漂亮?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品評:色彩的搭配是否合適、形狀的變化是否生動、材料的運用是否獨特。然後師生互評,教師肯定學生的評價,優秀的作品及時給予表揚,不理想的作品加以鼓勵,提醒在以後的作業中要注意克服這些缺點,揚長避短。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個小小心靈對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構思之大膽,手法之自由,盡情宣泄之色彩,不受任何約束,這正是兒童作品最動人、最精彩的價值。

2、擴展延伸

教師談話:同學們,剛剛我們用眼睛欣賞了海底世界的美,又用雙手創造了海底世界的美,下去之後請同學們找找我們身邊還有哪些地方有表現魚的圖案,它們是用什麼方法表現的?上網查閱更多關於魚的知識。

最後教師總結談話:海底世界非常美麗,這是大自然賦予我們人類的瑰寶,我們在感受它美的同時更有責任去保護它,那怎麼去保護呢?請同學們下課後去收集這方面的資料,大家一起討論一下。

這樣讓學生懂得珍惜自然,愛護生靈,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及保護自然的責任感,從而激發學生對人類生態保護的識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坐井觀天》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第十二課。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青蛙和小鳥爭論天的大小,告訴我們像青蛙這樣目光狹小,所見有限,還自以爲是,是不對的,《坐井觀天》位於本單元四篇課文中的第三篇,上承《撈月亮》、《狐狸和烏鴉》下跟《小馬過河》。它處於由知識的學習向知識的運用轉化的過渡位置,因此,它是本單元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中的一步棋子,是從掌握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架橋樑。

教學目標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7個生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着重理解坐井觀天、大話、無邊無際等詞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坐井觀天這個成語比喻意思。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課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鳥的對話是教學的重點。理解坐井觀天的寓意是教學的難點。

創新點

爲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可採用以下方式來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1)圖文結合,理解詞意,學生模仿動作,理解詞意;(2)做實驗,體驗觀天。學生用紙圈成筒體會青蛙之所以認爲天只有井口大,是因爲高高的井壁擋住了它的視線,從而揭示寓意;(3)藉助情境,動畫演示小鳥漫遊,體會小鳥見多識廣;(4)設計跳出井口,啓迪學生創造性地想象,深化認識。

二、說教法

根據寓言故事的特點及本課的語言特色,教學中,以青蛙與小鳥的三次對話爲線索,以讀代講,以讀促學,讓學生在讀中悟情明理。引導自由閱讀,自由表達,打好自主學習語文的基礎。再有,低年級學生喜歡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爲貼近學生實際,可採用簡筆畫、錄像、動片演示等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依據新課標的精神,我運用了談話法、對比法、表演法、實踐法等教學方法,激勵學生全面參與,主動學習,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說學法

新課標要求,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會產生兩個飛躍:一是由學會變爲會學,二是由被動地學變爲主動地學,達到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的理想境界。這樣,學生的主體精神被大大激發,其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學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本課時,指導學生自由選用讀、說、背、演等學習方法,結合比較朗讀、想象情境、直觀理解、做實驗等學習方法,真正達到教是爲了不教這一教學的最高境界,在閱讀習慣方面,着重培養學生解疑閱讀,學會自學,學會積累的良好習慣。

四、說練習

積累和運用是新課標強調的又一重要內容,在這個環節中,以學生的發展爲出發點和歸宿點,精心設計練習,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1)學生聽老師範讀,聽學生朗讀,在聽中感悟語言;(2)動畫演示小鳥漫遊各地後,讓學生練說,抓重點詞讓學生練說,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後練說;(3)個別讀、齊讀、小組讀、分角色讀、比賽讀、引讀等形式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4)佈置學習課後續寫青蛙跳出井口後的故事,延伸課文的內涵,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五、說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新課標和教材,體現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訓練爲主線的教學思想,體現以讀爲本,以讀促學教學方法,注重看、聽、說、讀、練的教學思想,可安排兩個課時完成。下面具體說第一課時的教學步驟:

(一)啓發談話,引入新課。從學生實際生活中,所見到事物談起,說自己認爲天有多大,引入課題,釋題質疑。

(二)圖文結合,理解詞意。藉助圖片動畫弄懂落、井沿,在簡筆畫中貼圖找青蛙與小鳥的位置。

(三)指導朗讀,啓發想象。重點引導體會問號和感嘆號的語句所表達的不同語氣,從小鳥漫遊的畫面想象走過的地方,領悟出小鳥眼界寬,看得多,見識多。

(四)突出重點,解決難點。(1)透過動作表演理解課文;(2)透過捲紙筒觀天,懂得青蛙認爲天只有井口大的原因。

(五)總結學法,引導自學。檢查效果,完成練習。

(六)角色表演。假設情境,創造思維,練說:青蛙跳出井口的情境。

(七)歸納總結,提示寓意。

六、說板書設計

一個好的板書,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把課文的思路、教師的教路、學生的學路融爲一體,本着板書爲教學服務的目的,在板書中,我利用簡筆畫和圖片吸引學生,理解課文,提示寓言,板書如下:

12、坐井觀天

天無邊無際

看得多

見得多

天井口大

看得少

見得少

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分與合》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1~5的認識和加減法”單元中的“分與合”教學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1~5各數和掌握了5以內數的順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是要引導學生掌握1-5各數的組成和分解。培養學生對數字的喜歡喝理解,最後能夠自己得出各數的組成和分解。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透過把物體分成兩部分的活動中,探索並掌握2—5各數的分與合,進一步加深對2-5各數的理解。

2、使學生經歷由具體到抽象認識數的.分與合的過程,體會分與合的思想,培養初步的觀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逐步發展合作學習的意識,對分與合的聯繫有初步體會,初步形成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和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本科的重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在掌握5以內數的組成過程中,形成“分”與“合”的思想

本節課的難點:形成“分”與“合”的思想,爲以後的加與減的學習打基礎。

四、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情景教學法、發現法和實踐操作法。透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分一分,合一合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發現出有次序有條理的分法,自己發現分與合的聯繫,從而從而掌握一些自己整理知識的方法。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今天老師給小朋友上課,大家歡迎我嗎?小朋友們怎麼歡迎呢?來,表示一下。(學生熱烈鼓掌)謝謝你們的掌聲!小朋友們在鼓掌時是怎麼拍手的,誰來示範一下?由鼓掌引出兩隻手先分開來,再合起來,然後又分開來,再合起來才能拍響。在數學王國裏呀,也經常用到分與合的知識,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數的分與合。從而寫出板書。《分與合》

設計意圖:由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鼓掌引入新課,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還能夠讓學生對數學感到親近、自然。

二、展開教學。

(一)4的分與合。

1、拿出預先準備好的四個桃子,讓同學把4個桃子分一分,分成兩部分?

(學生拿出發的桃子紙片,在小組內嘗試着分一分,再組織全班交流,師根據學生反饋情況 得出結論:4個桃分成1和3; 4個桃分成2和2; 4個桃分成3和1。

2、那我們把4的三種分法先按順序排一排,再請大家相互說一說。(師邊說邊在相應的手勢圖下板書)

(板書: 4 4 4

/ / /

3 1 2 □ □ □)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動去操作不僅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同時也鍛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對小朋友進行表揚和誇讚的同時設下疑問:請小朋友反過來想一想,幾和幾可以合成4呢?(或者說幾和幾可以組成4呢?)(1和3可以合成4。2和2可以合成4。3和1可以合成4。) 小組討論然後指明回答,其餘小朋友在組內說說

3、手勢變變變。小朋友們真聰明!下面我們來做個小遊戲吧!這個遊戲是要考考大家的眼力如何的,大家都準備好了嗎?(操作:彎曲大拇指,4指呈 /型,看到老師的手勢,你想說4可以分成幾和幾嗎?也可以說幾和幾合成4?將手突然反過來,這下呢?)分法沒有變,怎麼看到的結果卻不一樣了呢?(因爲手反過來了。)

哦,現在呀,4可以分成3和1,4可以分成1和3,我們可以放在一起記住它。第二種分法呢?(還是2和2)師:爲什麼還是2和2?(因爲原來左邊是2、右邊是2,所以反過來看是一樣的。)

設計意圖:透過手勢變變,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反應速度,同時也更容易讓學生掌握本節課的內容。

那麼你想知道5的分與合嗎?

請小朋友拿出老師發的花片紙在小組內分一分,看看5可以分成幾和幾?幾和幾可以合成5?3、學生操作,老師指導。

4、學生反饋,老師板書:

(板書: 5 5 5 5

/ / / /

4 1 1 4 2 3 3 2)

5、你會這樣說嗎?

5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1和4??4和1可以合成5,1和4可以合成5??

三、拓展練習。

1、完成第1題。

(1)自己說說2可以分成幾和幾?3可以分成幾和幾?

(2)完成書上練習。

(3)請學生說出分與合。

2、遊戲:出手指遊戲。

(1)教師說明遊戲規則:我們一起來做出手指的遊戲好嗎?我出一次,小朋友們出一次,然後再說出兩次合起來是幾?如:師:我出1,生:我出2,2和1可以合成3。

(2)說一說其他的數。

(3)同桌玩玩說說。

(4)我們改成拍手遊戲好嗎?師生拍手說。然後同桌之間相互說。

3、完成第3題。

1)出示玩具卡車:看誰最聰明,在卡車的窗戶上寫出最合適的數。

2)學生自己填寫,教師巡視。

3)請學生將自己填寫的讀給大家聽。

(4)找規律: / 3 2 1 / 4 3 2 1

4 5

1 2 3 1 2 3 4

有沒有什麼規律?

4、完成第四題。

1)照樣子畫一畫,誰能說說它有什麼規律?OOOoOOOo

(2)請小朋友們完成第二題,邊做邊想想有什麼規律?

(3)照樣子接着畫下去。交流訂正。

5、完成第五題。

認真寫數。每個數寫三遍。

三、小結:

你學會了什麼、學到了那些本領?

把今天學的回家說給爸爸媽媽聽,好嗎?

說課稿 篇8

嫦娥

——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

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

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是人教版新課標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第29課《古詩兩首》中的一首古詩。這一課時是透過學習嫦娥的故事,讓學生對我國博大精深的民間故事有所瞭解。

今天聽了湛江市第八小學周老師上的這一課時,受益匪淺。周老師能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以學生爲本,以課爲本,透過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把握故事主人翁嫦娥獨居廣寒宮的心境。

一、以故事引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首先周老師在黑板上抄寫了這首詩。然後提出:關於嫦娥的傳說,民間有兩種版本,有哪位同學可以自願上來給我們講講嫦娥的故事呢?透過這一環節,把學生帶進了情境中,完成了完美的匯入過程。

二、讀中感悟,感受主人翁的心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周老師首先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並在黑板上標出斷詞的位置,同時爲難以理解的字詞註明含義。然後要求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感悟詩。提出:有哪位同學可以給我們翻譯一下這首詩歌?同學們透過自主學習,感悟詩意,在周老師的引導下,說出了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這一環節,完全符合新課標自主探究學習的要求。同學們說出自己的理解後,周老師及時進行小結,並板書,在詩句的後面寫下詩句的意思,同時要求學生認真做好筆記。講解完整首詩後,要求學生反覆地朗讀詩句及詩句意思。在朗讀過程中,周老師很注重學生的語調,透過那低沉的語調體會嫦娥孤獨寂寞的心情。

三、及時鞏固,輕鬆而高效。

周老師要求學生邊想象情境邊朗讀,體會詩意。提出:請幾位同學分別到講臺上指着詩句來串講詩句的意思。我覺得這種方法十分好,可以及時檢查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詩歌的意思,而且,透過學生自己表達出來,印象更爲深刻。這種及時鞏固,輕鬆又高效,值得我們學習。

四、拓展練習,實現學法遷移。

周老師在學習完本課時後,提出:相信同學們還知道許多有關我國的民間故事和神話故事,現在,我想請幾位同學上講臺來給大家講講你知道的故事。同學們有的講《七仙女》、有的講《精衛填海》、有的講《地藏菩薩》……,這一環節,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了師生間很好的互動,落實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並透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更多的故事,實現學法遷移。

聽完這節課後,我想向周老師提一點意見,如果周老師能夠運用電教媒體或者其他教學工具效果會更好一些,那樣更直觀,比如像“屏風”這樣的詞,若有圖片,同學們會更容易理解。

總而言之,周老師教學準備充分,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突出,教學方法合理新穎,課堂上能構建出師生良好互動、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與溝通的良好氛圍。這節課是一節成功的課。

說課稿 篇9

第二節質量

從容說課

“質量”一詞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常見,而且在不同的地方其含義也不同.透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明確物理學中“質量”的含義.

本節將質量的概念以“物質的量”“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來作爲標準使學生理解,是考慮到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因此在“質量”的概念上不作過多的講述.在第一節的基礎上,理解“物質的量”與“物質的多少”是比較容易的,必須使學生明白:這不是質量的定義.

本節課還介紹了一下天平的使用,應該給學生詳細地介紹天平的使用和使用時的注意事項,由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天平.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質量的概念及其單位.

2.瞭解質量是物質的一種屬性.

3.透過實驗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能力目標

1.透過實際操作天平,培養學生自己動手的能力.

2.透過使用天平,學會測量固體的質量.

3.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標

透過天平使用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教學重點

1.質量的單位及其換算關係.

2.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應注意的事項.

教學難點

1.對質量的單位形成具體的認識.

2.質量的單位換算、科學計數法的應用.

教學方法

觀察法:形成對質量概念的初步認識.

比較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質量的概念.

實驗法:培養學生自己動手的能力.

教具準備

投影儀、天平、砝碼、鋼尺、鋼釘、鐵塊、鐵錘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教師出示課前準備好的鋼尺、鋼釘、鐵片、鐵錘、玻璃杯、琉璃球,列舉教室中的桌子、椅子等.

[師]老師列舉的這些東西,我們給它一個統一的名稱該叫什麼呢?

[生]這些東西都是物體.

[師]鐵釘、鐵錘是用什麼做成的,教室裏同學們用的桌椅又是用什麼做成的?

[生]鐵釘、鐵錘是用鐵做成的,桌子、椅子是用木材做成的,鋼尺是用鋼做成的.

[師]如果我們也給鋼、鐵、木材一個統一的名稱是什麼呢?

[生]鋼、鐵、木材都是製造物體的材料叫物質.

[生]我明白了,物體是由物質構成的.

[師]非常正確.物體是指具有一定的形狀、佔據一定的空間、有體積的實物,而物質是構成物體的材料.

[師]同學們用的課桌、椅子及教室的門都是由同一種物質構成的,老師這兒的鋼尺、鋼釘是用鋼做成的,鐵塊、鐵釘及鐵錘也是由同一種材料——鐵做成的.那麼桌、椅和門,尺和釘有什麼不同呢?

[生]它們的形狀不同,大小不同.

[生]它們的用途也不相同.

[師]還有什麼也不同呢?

二、新課教學

1.質量

[生]門、桌、椅中用的木材不一樣多.

[生]鋼釘和鋼尺中用的鋼的多少也不一樣.

[生]應該說是物體中含(用)的物質的多少是不同的.

[師]物理學中,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做質量(ass).質量用“”表示.同學們說我們剛纔列舉的那些物體中還有什麼不同呢?

[生]物體的質量不同.

[師]大家表現得非常好!大家想想,我們日常生活中哪裏聽說過質量這個詞呢?

[生甲]××電視質量優.

[生乙]保證質量.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質量和那些質量相同嗎?

[生]不同,今天所學的質量表示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而生活中提到的質量表示品質的意思,不可混爲一談.

[師]好,剛纔我們學習了質量的概念,總結了它所代表的含義.接下來,我們看看質量這個物理量有什麼特性.

我們還以這把尺子爲例.

[師]首先,我們把它弄彎,質量發生變化了沒有?

[生]沒有.

[師]爲什麼呢?

[生]因爲尺子弄彎以後,裏面所包含的鋼這種物質是不會變的,而且鋼的含量也沒變.

[師]很好,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是什麼呢?

[生]物體的質量不隨物體形狀的改變而改變.

[師]然後我們給這把尺子加高溫度,讓它熔化掉,質量變了嗎?

[生]沒有.

[師]爲什麼呢?

[生]尺子熔化了,就是說這把尺子由固態變爲液態,但裏面所含鋼的量不會有所變化,因此質量不變.

[師]那麼我們又可得出一個什麼結論呢?

[生]物體的質量不隨物體形態的改變而改變.

[師]把尺子交給同學,讓大家往後傳遞這把尺子,在傳遞過程中,尺子發生什麼變化?

[生]空間位置發生變化.

[師]尺子的質量變了嗎?

[生]沒有,因爲雖然尺子的空間位置發生了變化,但尺子本身所含的鋼的量沒有變,因而尺子的質量沒有變.

[師]我們又可得出一個什麼結論呢?

[生]物體的質量不隨物體空間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師]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質量的屬性,大家總結一下.

[生]質量是物體的一種屬性,它不隨物體的形狀、形態、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師]大家總結得非常好.我們知道,質量是物體的一種屬性,質量有大有小,既然有大小就會有比較,有比較就要有單位,那麼質量的單位是什麼呢?

[生甲]千克.

[生乙]不對,是克.

[生丙]不對,是兩、斤.

[師]大家說得都對,質量的單位很多,而且各國都有自己的一套單位,這樣交流起來很不方便,1900年,國際計量大會統一出了一套國際單位制.在國際單位制中,質量的主要單位是千克,用字母“g”表示,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輔助單位:如克(g)、毫克(g)、微克(μg)、噸(t).

剛纔同學們說的斤和兩是我國的質量單位,大家知道我國的質量單位和國際單位之間的換算關係嗎?

[生]1斤= 0.5 g 1斤=10兩

[師]很好,在國際單位制中,質量的單位換算是以千分制遞進的.大家可以根據這一點,再聯繫你的日常生活中的實際經驗,想想質量的單位換算應是什麼關係呢?

[生]1噸=1000千克 1t=1000 g=103g 1千克=1000克

1g=1000g=103g 1克=1000毫克 1 g=1000 g=103g

1毫克=1000微克 1 g=1000 μg=103μg

[師]現在請同學們關注我們教材中P9的“小數據”,瞭解一些物體的質量.誰知道這些物體的質量是以什麼爲單位的?

[生]在小數據欄的最上一行標有“g”,因此,數據欄中的數據都是以“千克”爲單位的.

[師]請同學們從數據欄中查出氫原子和一元硬幣的質量,並將其單位換算成以克(g)、毫克(g)、微克(μg)爲單位;查出新生兒及成人的質量.將其換算成以“斤”爲單位;查出大象和輪船的質量,換算成以噸(t)爲單位.

(請三名同學分別板演,全體同學練習,教師巡視指導,最後講評)

氫原子:=1×10-27g=1×10-27×103g

=1×10-24g=1×10-21g=1×10-18μg

一元硬幣:=1×10-2g=1×10-2×103g=10g

新生兒:=3g=3×2斤=6斤

成人:=60g=60×2斤=120斤

大家:=6.0×103g=6 t

輪船:=107g=107×10-3t=104t

[師]哪位同學可以說說自己的體重是多少?

[生]我體重差不多五十五公斤,就是55 g.

[師]同學們的體重是用什麼測出來的呢?

[生]有專門測體重的體重計,也可以用磅秤來測.

[師]同學們還了解有哪些測質量的工具嗎?

[生]有檯秤、戥子電子秤,它們各自有各自的用途.比如,菜市場用檯秤,藥店用戥子,商店、超市用電子秤.

[師]實驗中用什麼呢?知道嗎?

[生]天平(托盤天平和學生天平).

2.天平

[師](出示天平)同學們先來認識天平.

(也可以用投影儀將天平的結構圖放大,便於學生觀察)

[投影]托盤天平

天平的最下部分是底座;從底座向上看有一根橫樑,在橫樑的中間有一刀口把橫樑支撐起來,使它可以自由擺動;在橫樑的中間還有一個向上的指針;靠近指針尖端有一個分度盤;在橫樑的右端有一個調節螺母;此外還有兩個天平盤,用刀口和支架支撐在橫樑的兩端:每架天平還有自己的一套砝碼.

[師]同學們在使用天平測質量,操作之前必須熟記下面的要求.

[投影]

(1)每個天平都有自己的稱量,也就是它所能測的最大質量.被測物體的質量不能超過稱量.

(2)向盤中加減砝碼時要用鑷子,不能用手接觸砝碼,不能把砝碼弄溼、弄髒.因爲手上有汗泥,將砝碼弄溼、弄髒後會使砝碼生鏽、損壞,其質量會發生變化.

(3)潮溼的物體和化學藥品容易腐蝕天平托盤,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盤中.

[想想做做]天平的使用方法

[師]現在同學們可以按照教材中的提示,透過閱讀天平的使用說明書,測量幾個物體的質量,學會天平的使用.

(學生分組活動,教師巡視指導並參與學生的活動,最後同學們交流、總結天平的使用方法)

[生]天平在使用前必須先調平.首先將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後將遊碼撥到標尺的零位,調節天平的平衡,螺母使指針指在分度盤的正中間或指針左右擺動的角度相等時,天平就平衡了.

[生]在使用平衡螺母調平時,如指針向左偏,則應將平衡螺母往右擰;反之,若指針向右偏,則應向左擰.

[師]調平衡後,怎樣用天平測質量呢?請同學們繼續發表自己的看法.

[生]調平衡後,天平不能再動了.測物體質量時,一般要將被測物體放在天平的左盤,砝碼放在天平的右盤.估計物體的質量後,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添加砝碼,如果最小的砝碼不能使天平平衡,就要使用遊碼.

[生]仔細觀察指針的擺動情況,若左右擺動的幅度相等或指針指在分度盤的正中間,則天平再次平衡,砝碼盤中的總質量加上游碼指示的質量數,就是被測物體的質量.

[師]同學們表現得非常出色.天平的調節和使用我們用下面的順口溜表示出來,看合不合適.

[投影]天平的調節和使用(36字)

底座水平、遊碼撥零、橫樑調平、左物右碼、加碼從大、切勿手拿、大否小定、遊碼補平、求和爲秤.

[生]爲什麼使用天平時物體要放在左盤,砝碼放在右盤,換過來不能測嗎?

[師]這個問題同學們一起討論.

[生]我認爲左碼右物也能測出物體的質量,只不過砝碼放右盤時,增減砝碼符合一般人的操作習慣,操作方便而已.

[生]我也認爲左碼右物能測質量,但是計算結果時,應從砝碼質量中減去遊碼的質量,纔是被測物體的質量.

[師]關於天平的使用,誰還有問題要補充?

[生]測量結束後,砝碼應用鑷子放回砝碼盒中,遊碼也要撥回到零位.

[生]還有在取放砝碼的過程中要輕拿輕放以免損壞天平的刀口.

[師]同學們表現得太棒了!如果都清楚了,同學們可以繼續用天平完成教材P11中的測量內容.

[想想做做]

[師]同學們按教材提示的方法分別用天平測出物體前後的質量,並進行比較.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指導,參與學生活動,最後交流結果)

[生]將塑料瓶剪成碎片後的質量與瓶原來的質量相同.

[生]白糖和水的總質量和將白糖溶於水後的質量也相等.

[生]透過這兩個實驗能得到的結論是:物體的質量不隨形狀、狀態的改變而改變,充分說明了質量是物體本身的屬性.

三、小結

這一節的重點主要是質量的測量和天平的使用.質量測量時必須分步進行,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例如測液體質量時不可避免地要測出“空杯的質量”.但先測還是後測有很不同的意義)天平的使用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使用之前的調節,手調螺母,眼看指針,腦要判斷;二是測量,也就是使橫樑恢復平衡,應加減砝碼,移動遊碼.

四、動手動腦學物理

答案略

五、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