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八年級歷史優質說課稿範文(精選3篇)

說課稿1.15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歷史優質說課稿範文(精選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歷史優質說課稿範文(精選3篇)

八年級歷史優質說課稿1

一、 概說:

英中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它是中國和西方兩條不同的歷史發展軌跡的必然交匯。它既是中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也是中國人民奮起抗爭、探索富強的開始,戰爭使得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又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準備了客觀條件。中國近代史發展的三條線索都可以在本課找到源頭,它決定了中國近百年的歷史走向,是本冊書中的重要章節。這節課的特點是內容龐雜,聯繫廣泛,既有貫穿古、近代的縱向聯繫,又有溝通中、外的橫向聯繫,還有戰爭、政治、意識形態之間的相互關係,理論要求較高。

本課主要敘述英中戰爭的起因和經過,共三目:第一目介紹了英中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形勢,揭示英中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第二目敘述英國和中國的禁菸運動,說明英中戰爭的直接原因;第三目略述英中戰爭的經過。(以上是對教材的分析)

教學大綱要求在學生的高中階段透過學習歷史,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透過學習歷史,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和辨證思想對社會歷史進行觀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和國際競爭的意識,提高人文素養。(以上是對教學大綱的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學生,高二學年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階段,透過初中和高一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思維,高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已大爲提高,學習歷史喜歡深層思考和理性探求。但是對知識的掌握上學生好沒有形成體系,還沒有達到一定的廣度;對歷史現象的認識還沒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問題還缺乏活度。(以上是對學生的分析)

基於以上分析、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我所確定的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是:

1、英中戰爭爆發的必要性和中國戰敗的原因。

2、評價林則徐。

主要採用了階梯設疑法,問題探究的模式。體現"一個爲本,四個調整"由淺入深,由難而易,層層鋪墊,步步推進,即考慮內容的邏輯順序,又顧及了學生的心理狀況,用有效的策略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從高度、廣度、深度、活度上開拓學生的思維,也有助於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

二、 教學目標說明

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

根據歷史教學大綱的要求,透過學習歷史,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透過學習歷史,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和辨證思想對社會歷史進行觀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本着體現"三位一體" 、"一個爲本,四個調整"的教學要求,所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目標:①知識點要求牢固掌握。②歷史概念的內涵要正確把握,外延要明確界定。③特別要強調構建知識的整體性、結構性和系統性,教師用多媒體打出知識點。

2、 情意目標:①認識資本主義開放性、擴張性的特點和侵略性、掠奪性的本質。②明白"封閉必然落後,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使學生從歷史的教訓中得到警策,認識改革開放對富國的偉大意義,激發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③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

3、 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英中戰爭爆發的必然性和中國戰敗原因的分析,學會運用聯繫的觀點辨證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透過評價林則徐,學會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正確地評價歷史。

以上目標與教學程序緊密結合,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實現。

三、 教學過程說明:

根據以上內容分析,同時針對中學歷史教學中存在一定困難的實際情況,以及以"一個爲本,四個調整"的教學思想理念爲指導,結合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英中戰爭爆發的必要性和中國戰敗的原因。設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過程是;

1、情景匯入、新課呈現: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一個這樣的問題:有人說:如果沒有林則徐領導的禁菸運動,就不會發生英中戰爭。這一觀點正確嗎?英中戰爭能否避免?爲什麼?這一設計是由於它是本節課的啓動環節主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激起同學們的興趣;而且由於本節課的思辨性很強,這個問題的設計正是圍繞着教學的重點、難點,一開始就使學生把思維集中在這兩點上,()問題的解決過程也就是學生掌握知識,深化思維,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過程。而且這樣設問比直接設問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的熱情,誘導學生思考的深入;觀點論證題是高考試題中常見的題型,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加以訓練,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答題技巧。透過給學生時間來討論,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爲下一個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

2、師生共同探討,深化思維、得出結論。

這是本課的中心環節。既要師生互動,又要生生互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都要充分體現。師生圍繞重點難點共同探討,層層推進,互相啓發。問題分三個回合展開。使學生拓展了聯繫的緯度,涉及了世界史資本主義的發展特徵,思維不斷拓寬和深化。這樣也就完成了本節課的智能層次目標,透過英中戰爭爆發的必然性的分析,學會了運用聯繫的觀點辨證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爲了給學生在大腦中留下深刻印象,把思考的問題重新整合一下,教師用多媒體打出英中戰爭前中國和世界的對比:

3、自主學習、獨立講解

在講英中戰爭的過程時,由於它不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學生應該瞭解的內容,教師完全可以放手由同學利用教師所做的課件獨立講解,這樣提高了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地理的空間能力,而且透過英中戰爭過程中林則徐等愛國將領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鬥爭的講解,進而完成本節課的德育層次目標。

4、鞏固練習掌握方法

教師設立一道思考題,應如何評價林則徐?教師指導學生掌握歷史評價方法,即把評價的歷史對象置於當時當地的歷史條件下,辨證地進行評價,強調史論結合。透過評價林則徐,使學生學會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正確地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方法。

5、概括總結

主要讓學生根據課件及板書提示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構建知識的整體性、結構性和系統性,揭示規律,掌握分析問題的技能和方法。

6、板書展示

主要呈現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內容,採用和討論的同步操作,加深印象,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課件呈現)

英中戰爭

英中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形勢——英中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略述英中戰爭的經過。

評價林則徐

四、 評價說明

透過本課教學,學生評價仍然要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評價內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學生評價

語言表達能力、學習興趣、判斷能力、認識問題的能力

評價歷史的方法

(一)、形成性評價:

評價結果與教學目標相結合,即圓滿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目標,學習中,學生態度端正,主動學習,討論合作,拓展思維。

(二)、階段性評價;

每個學生建立一個跟蹤檔案袋,跟蹤記錄,包括每次成績,課堂發言情況,自我活動情況等,還包括教師對學生的綜合性評價。

(三)、教師自我反思評價

教師自我反思評價是客觀、合理的自我總結,對於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體現了"三位一體" 、"一個爲本,四個調整"的教學要求,並注意了與現代資訊技術的結合,教學方法形成模式,體系完整,體現了新型的師、生關係,注意了學生的知識獲得過程。

五、 說課總結

本科主要以素質教育爲目的,結合教材的重、難點及歷史學科特點,注意落實基礎知識,並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着重對學生評價歷史問題能力的培養,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達到了歷史教學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八年級歷史優質說課稿2

一、 教材分析:

本課出自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歷史課本第二單元“近代化的艱難起步”。本課和前幾課聯繫緊密。中國在近代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國門被強迫開啟,中國各階層爲挽救民族危亡,從經濟、政治到思想文化、社會風尚,開始了一場深刻的變革。本課主要從“照相和電影在中國的出現”,“剪髮辮,改稱呼”,“易服飾”這三個題目介紹清末民初社會的變遷,突出了社會生活也隨着時代潮流不斷進步的特點。內容豐富多彩,都屬於實際生活的典型事例,理論性不強,意在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繫。

二、學情分析:

經過一年的歷史學習,八年級學生無論在學習方法還是知識的積累上,都有了初步的基礎,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識。這個年齡的學生抽象思維開始發展,但仍然相對較弱,仍以形象思維爲主,雖然參與意識很強,但卻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對生活習俗的認識只停留在表面,而不會對其內涵和歷史意義進行深度思考。

三、教學目標:

基於對新課程的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的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一)、知識與能力:

1. 知道照相術,電影在中國的出現和發展。

2. 瞭解民國初年剪髮辮,改稱呼的基本史實,並試分析出現的原因。

3. 瞭解中山裝、旗袍的基本知識,嘗試透過服飾的變化來確定社會發展變化。以此來培養學生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加工整理所收集的資料,組織開展主題活動彙報會,向全班同學彙報展示各小組探究的結果。

2、 教師在學生彙報活動中,及時引導學生思考,透過表象看本質,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社會生活變遷的原因。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學習中逐步認識到隨着社會的進步以及人類文明的發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類的生活必將發生重大的變化。中國社會接受西方傳入的照相和電影,剪髮辮,改稱呼以及服飾受西方影響發生變化等反映了時代發展的必然

四.重點難點:

【基於對教學目標理解及學生實際的瞭解,我將本課重點,難點確定如下:】

重點:知道照相,電影在中國的出現和發展;瞭解民國初年剪辮,改稱呼,易服飾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

難點:理解剪髮辮,改稱呼的原因和嘗試從服飾的變化中瞭解社會的變化與發展。使學生認識到這時中國社會的進步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五、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交流學習

(基於新課程改革培養學生探究式學習的能力與合作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的要求,確定此教學方法。)

六、教具選擇:多媒體

七、課前準備:

1、將學生分成三組:科技組、禮儀組、服飾組。

2、教師幫助學生制定自學提綱。

3、教給學生整理資料的方法。

4、推薦資料:《老照片》叢書、電影《西洋鏡》

八、教學過程:

(一)導課: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二)帶着問題,自學課文,檢測學習效果。

(三)成果展示交流。

1、學生展示交流學習成果。

2、教師提問,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並總結深化。

(四)、歸納拓展:

學生討論:爲什麼清末民初中國的社會生活會有如此大的變化?

教師糾正或補充、深化,提升學生的認識。

九、練習:中考連結。

強化訓練中考考點。

十、小結和板書設計相結合。培養學生歸納知識、梳理知識的能力。

十一、反思:

優點: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交流的能力,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不足:時間安排前鬆後緊。

八年級歷史優質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英中戰爭》是嶽麓版高一歷史(必修Ⅰ)《政治文明歷程》第四單元第一課內容,是教材專題四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鬥爭的開篇章。英中戰爭對我國的影響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國百年屈辱的開始,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在教材中具有開篇點題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l 能夠在合作的基礎上完成老師製作的關於英中戰爭爆發原因的幾組圖片上的問題,並理解戰爭的根本原因和中方戰敗的根本原因。嘗試理解英中戰爭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證關係。

l 能夠說出林則徐領導禁菸運動取得勝利,並知道林則徐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

過程與方法

l ①透過教師創設情景及學生參與互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和創造性,鍛鍊其合作及自主學習精神,並提高口頭表達的能力。②透過過逐步推想,深化學生對史事的理解,思考並分析列強出兵中國的真正原因。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l ①透過戰爭造成中國損失的討論,引導學生痛責思恨、激發愛國情感,強化學生的國家主權和國土資源意識。②聯繫香港地區割失和今天重回祖國懷抱的歷史,讓學生明白"封閉必然落後,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 使學生從歷史的教訓中得到警策,從而激發學生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3、教材重點與難點

重、難點①英中戰爭爆發的原因(中英兩國遠隔重洋,相距如此遙遠,爲什麼會在十九世紀中期爆發戰爭呢?而且,這一問題不僅涉及到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認識,還應進一步明確蘊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證關係,歷史發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證關係。還有第一次英中戰爭,中國戰敗,英國已取得了一些權益,那爲何還爆發了第二次英中戰爭呢?對此,學生容易產生疑問和困惑。只有分析英中戰爭爆發的原因,如戰爭前的中國與英國的形勢和虎門銷煙,才能讓學生深刻理解這場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②中國戰敗的原因 (爲什麼一個號稱"天朝上國"的大清帝國會敗給一個遠道而來的英國呢?這些問題是學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個重、難點問題。)

二、說教、學法

(1)多媒體輔助法:增加課容量,同時把繁雜的問題簡易化,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可提高教學效率。

(2)引導討論法:透過師生與生生的互動,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觀察學習法:所謂觀察學習法是指學生能主動地運用自己的觀察力從各種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歷史資訊的學習方法。學生在學習中可以透過觀察圖片,從中發現它們的特點、所反映的歷史內容,並與所學內容聯繫,如此爲學生的思維力的發展、想象力的發展,以及創造能力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說學情

根據高一學生的心理特徵以及我校學生的具體情況而採用以上的教、學法,即:同初中階段相比,高中學生的抽象能力和對某些歷史理論的理解能力都有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過高估計他們對歷史理論問題的理解能力。因爲大多學生在初中時都不重視歷史課的教學,歷史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師仍需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識,採取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的方法進行因勢利導,不斷啓發,點撥和矯正。

四、說教學過

1、匯入:歸納舊知識匯入,由溫故而知新。

2、探究(英中戰爭爆發的原因和中國戰敗的原因是本課重難點,在教學中主要透過看、讀、評、析、練來突破)

(1)看、讀:關於英中戰爭爆發的背景,教材只是一句話帶過,而這留給了學生太多的疑問和不解,爲了能讓學生弄清這一背景,我透過播放關於這一內容的圖片資料,讓生注意觀察,和讀圖片旁邊提供的材料,然後讓他們看圖說史,讓學生在觀察中自己總結出英中戰爭爆發的背景,以培養他們綜合概括的能力。同時過渡到下一個問題,虎門硝煙。

(2)評、析:"虎門硝煙"是英中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對於這一個問題,學生容易將它與英中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透過設定爭議問題,問"有人認爲,如果林則徐不禁菸,那英中戰爭就不會爆發,你同意嗎?"讓生思辨英中戰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證關係,歷史發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證關係。同時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使學生認識到林則徐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他捍衛民族的利益,是我們後來人學習的榜樣。

感:而對於"中國戰敗的原因"這一難點的解決,主要透過設定問題"爲什麼一個號稱"天朝上國"的大清帝國會敗給一個遠道而來的英國呢?"、"如果林則徐不被革職查辦,戰爭能取勝嗎?"讓生結合教材後給出的"解析與探究"的材料來進行分析,從多方面分析中國戰敗的原因。最後得出"落後就要捱打"的結論,激發學生的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愛國熱情。

英中戰爭的經過,由於在初中時已重點學過,在這就不在重複,只是透過演示《英中戰爭的形勢示意動態地圖》一帶而過。戰爭結果,中國戰敗,被迫簽定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這一內容和第二次英中戰爭後簽訂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主要透過連線題,讓學生了解各條約的內容。

過渡:第一次英中戰爭,英國取得了諸多的權益,法、美也藉機強迫中國與之簽定不平等條約〈黃埔條約〉和〈望廈條約〉撈取權益。但之後不久英法爲什麼又挑起了第二次英中戰爭呢?進入下一個"二次英中戰爭"."第二次英中戰爭"爆發的原因的講析,主要透過出示英國在中與洪都拉斯的正當貿易對比表,讓生觀察和創設情景來得出結論。經過略講。"第二次英中戰爭"的影響,主要透過組織學生的分組活動來完成。即:"成立兩次英中戰爭中國損失調查委員會"分成政治、經濟、國土、文物幾小組來行調查,從而從這幾方面來掌握兩次英中戰爭的影響。(活動內容讓學生課前準備,可以小品、歌唱、朗誦等多種形式進行)。透過這一活動實踐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歷史。

3、小結:結合板書設計,讓學生自己總結這節課所學的內容。

4、課題延伸:提供給同學們有關的網站,方便學生課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