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八年級語文《記承天寺夜遊》說課稿

說課稿8.91K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八年級語文《記承天寺夜遊》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語文《記承天寺夜遊》說課稿

八年級語文《記承天寺夜遊》說課稿1

【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記承天寺夜遊》是語文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於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4個字,卻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讀完本文後最深的感受是四個字:景美、情閒。

景美,那人清麗淡雅的月夜,是透過比喻烘托、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等豐富的筆法描繪的。

"情閒",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經四年,過着流放的罪人生活。難得的是,蘇軾在美麗的大自然中寄託了一份難得的閒情,這份閒情,固然有悲涼、失意,也有灑脫、曠達!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的解讀。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註釋、工具書理解內容;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掌握字詞,理解大意。

2.品寫景句,學習寫法。

3.理解"閒人",體會"閒情".

三、重點與難點

1.重點:品寫景句,學習寫法。

2.難點:理解"閒人",體會"閒情".

【說教法】

主要運用朗讀教學法、啓發對話教學法、情境創設法。透過創設情境,賞、讀有機結合,突破重點。透過知人論世,緊扣文字,以讀促悟,突破難點。

【說學法】

指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法,知人論世學經典法(解讀文字的方法)。

【說程序】

現代心理學認爲,學習過程是學生主動探索,改進自己已有認識與,建構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因此我將教學過程設計爲課前準備階段、課堂教學階段。

課前準備階段:

1.生字正音。

2.藉助註釋、工具書翻譯課文,質疑。

3.蒐集背景、作者資料。

(設計意圖:遵循課標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也遵循先學後教的教學規律,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課堂教學階段:

(一)匯入:利用音、畫、語言創設"月夜"之情境。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二)初讀:感知文章內容,以讀促學。透過多種形式讀的訓練,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設計意圖:"教學千法讀爲本".多重形式的初讀訓練中,熟悉了文章的內容,爲譯讀做準備。)

(三)譯讀:師生共譯;譯讀結合;梳理文意。

(設計意圖:譯、讀結合,重視了文言文教學的特點爲和字詞積累,也實現以讀促思。)

(四)賞讀

1.賞月景:第一步:情境賞讀;第二步:賞讀結合。

(設計意圖:賞、讀有機結合,突破教學重點。)

2.悟閒情:第一步:知人論事,緊扣文字探閒情;第二步:以讀促悟,結合自己對"閒人"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會和感悟。

(設計意圖:學生讀時不同的輕重、高低、急緩處理,表現不同的情感。實現以讀促悟。)

拓展遷移階段:

1.說——假如此刻,東坡大師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將對他說什麼?

2.背——積累、體驗和培養語感。

學生在文章內容提示下,背誦全文。

3.讀——實現課內探究向課外探究的延升。

推薦閱讀:王水照的《蘇軾傳》,餘秋雨的《蘇東坡突圍》。

【說教學效果】

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了內容、品味了語言、體悟了情感。

因受到年齡、閱歷侷限,難點"閒人"的理解難免膚淺、片面。但學生帶着思考、困惑走出課堂的同時,也帶着"一文三讀"、知人論世學經典等解讀文字的方法,帶着被激發的閱讀探究的興趣,在教師推薦的課後閱讀中進行新一輪的自主探究。

八年級語文《記承天寺夜遊》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記承天寺夜遊》是語文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於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4個字,卻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本文語言簡練而又極富表現力,可以說是寫景抒情的精品。對於陶冶情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來說,本文是學生學習的典範。

(二)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兩年的學習,對於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但對文言文閱讀分析還不夠到位,特別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懷的文言文,在學法上還要加強指導。因而,這一課的教學既有學生自主探究的一面,又有教師具體指導的一面。

(三)教學目標

美國教育學家布盧說過:“科學地確定學習目標是教學的首要環節。”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創造是現代教學理論的基本觀點。以此來指導教學,課堂教學的目的和任務就必須是使學生從低效、沉重、苦悶的學習重負下解放出來,不但使他們學會,而且要使他們會學、樂學、善學。因此我根據教材、學情特點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識記常見的文言詞語。

2、欣賞文中清幽寧靜的意境,背誦全文。

3、結合文章的創作背景,品讀“閒人”含義,體會作者樂觀曠達的胸懷。

(四)重點難點安排

重點:理解用比喻句描寫庭中月色的好處。

難點:體會作者自嘲自解達觀的人生態度。

二、說學法

從知識獲得的途徑來看,學習分爲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學法上我引導學生以發現學習爲主採用朗讀法、圈點勾畫法、質疑法、討論法以探究的方式由表及裏地自主學習。

1、朗讀法:漢朝學者董遇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讀者與文字的對話,是理解的基石、積累的捷徑、語感的源泉。學習文言文難就難在詞句古奧難懂,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朗讀。

2、圈點勾畫法:學生學習過程中難免遇到生字難詞,尤其是文言實詞和虛詞,需要圈點勾畫出來,反覆誦讀、品味,才能深入地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

3、質疑法:學起于思,思起於疑,疑則誘發探究,透過探究,才能發現真理。讓學生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錄下來質疑問難,透過生生、師生交流得以解決。

4、討論法:討論法以學生自己的學習活動爲中心,讓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爲主動獲得知識,在學習中真正處於主體地位並養成合作、探究的習慣。

三、說教法

教學方法是教法與學法的有機統一,教法與學法具有一定的對應關係,學法決定教法,教法制約、影響學法。因此我以啓發式教學爲主,運用朗讀法、練習法、比較法、討論法,力求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氣氛中快樂地學習。本課使用教具爲多媒體課件。

1、朗讀法:教學千法,朗讀爲本。葉聖陶老先生談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時曾經說過,“習文言,必先熟讀若干篇,勉強記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誦才行。”也就是說,學生對文字的感知是透過讀來完成的。

2、練習法:對於字詞句的難點,我採用練習法來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培養學生使用圈點勾畫法與質疑法的習慣。

3、討論法:培根說:“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教師盡情地展現自我的教學機智,利用文中的一個詞語或一個句子,給學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層浪,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敏捷的思維能力和多向思維能力,還有效地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4、教具使用目的:多媒體課件能提供豐富的資訊資源,可以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習效率。其優點是審美效果比較直接,缺點是作用的效果缺乏深度。本課使用課件的目的在於渲染氣氛,補充相關資訊,從而激發學生思考,爲學生提供充分的思維時間和空間,並將鬆散的教學片段連綴成整體展現出來。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列舉一些詠月的詩句

學生活動:舉出曾經學過的有關月亮的詩句

教師補充並匯入:李白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些詩句表達了思鄉、傷己、念友之情。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去領略月夜美景,去感悟別樣的心境。

(二)有關作者與寫作背景

出示幻燈片,簡介蘇軾資料。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時博通經史,21歲時中進士。因不滿王安石的“新政”,自願外放,先後歷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

蘇軾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藝術家。作爲“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僅創作數量很大,而且以氣勢縱橫,變化多姿,暢達明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寫作背景

本文是蘇軾於元豐六年(1083年)黃州貶所所作,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並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並不甘願做“閒人”。因貶得“閒”,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並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三)、整體感知。

教師活動:

1、播錄音範讀課文,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

a、朗讀的節奏

b、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以練習的方式,檢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

3、學生作示範性朗讀,然後讓學生互相點評。

4、學生以4人小組爲單位,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

5、以小組彙報的形式,把在討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無法理解的字、詞提出來,在堂上共同解決。

(四)、研讀及賞析。

教師活動:

1、根據文章中包含的要素,簡要概況全文的內容?

2、文章是如何描繪月色的?試把文章中寫月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並說說有何特色?

3、文章的最後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認爲文中的“閒人”包含了哪兩層意思?

4、這篇文章體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學生活動:討論上面問題並明確

(五)課堂小結:

1、學生談自己本節課的收穫。

2、教師小結:《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透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六)、佈置作業

月光,曾激發過無數詩人的才情,留下許多傑出的詩篇。請同學們收集一些描寫月亮或月色的詩句,摘抄到語文字上。

八年級語文《記承天寺夜遊》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於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0餘字,卻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本文語言乾淨利索而又極富表現力,可以說是寫景抒情的精品。對於學生陶冶情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來說,本文是學生學習的典範。

二、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經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於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能很容易接受這篇短文,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理解、背誦、創新的學習活動中來。

三、教學目標

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具有獨立閱讀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文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爲:

1、知識目標

反覆誦讀,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瞭解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品味樸素自然、意味雋永的語言。

2、能力訓練點

透過誦讀,培養語感。培養用樸素的語言表達感情的能力。

3、德育滲透點

學習作者曠達的心境,培養自己良好的個性。

4、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懷曠達之美。

四、重點與難點

重點: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寫並體味意境。

難點:體會作者曠達樂觀的心境。

五、教學方法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問答討論法、創設情境法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六、學法

採用探究式,合作式學習方法,使學生自主的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裏地理解文言文。

七、教學程序

1、匯入新課:

2、簡介背景,放課文範讀錄音,提示學生注意正音。聽後回答:用文中詞語簡述作者的思路。這樣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

3、學生朗讀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應反覆進行,本課採用輪讀即一人一句,個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爲樂,做到五分鐘內至少讀三次。

4、在反覆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分組合作分析問題。將學生每6人分爲一組共同分析以下問題進行交流:

①作者何以夜遊?

②何以至承天寺?

③他爲何不去找別的朋友?

④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見到何種景色?

⑤可見其怎樣的心情?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的學習。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動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巡視適當點播。每組推選一名發言人明確以上問題。這一個環節之後,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初步的把握,爲了由淺入深體會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點,還需仔細品味課文,引導學生體會描寫的高超。

5、細讀寫景的句子,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一幅月夜圖,進行交流。這時教師深入學生當中,及時掌握情況。畫好後請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生對照圖畫結合想象描繪一下景色。組織全班同學評論。再與原文比照體會文中景色描寫的精練、生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該句比喻的妙處。找出句中的比喻關係,體會描繪了一種怎樣的景色。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於緊張分析中精神得到緩解,興趣再一次被激起。結合他們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潔、恬靜並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點內容的分析。

6、當學生還沉浸在文章所描繪的美景中時,教師設疑,引起學生更深入的思考來突破本文的難點。在此設計一個討論題:文中“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相符,因爲並非每夜都能見到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學生分組討論後會明白,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在哪裏,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處”點明這一真諦。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緣由。在此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追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中的“閒”應怎樣理解?學生就很容易體會蘇軾樂觀豁達的心境了。

7、拓展練習

你贊同蘇軾的人生態度,處世之道嗎?自由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

8、作業

①蒐集有關月亮的詩句。

②爲蘇軾和張懷民在寺庭步月時設計一段對話。

③背誦全文。

9、板書

寺庭步月——事

庭中月景——景寧靜淡泊

樂觀豁達——情

八、說課綜述

總結以上幾個環節的設計,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由表及裏,與學生的認識規律相符,透過這一課學習,學生不僅感受到月夜美景,還感悟到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分析過程中,學生愉快的合作學習,多角度的展開思維活動,並且學會了辯證的看待問題,與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是利於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