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我是人民小騎兵》說課稿

說課稿1.22W

一、教材分析

《我是人民小騎兵》說課稿

1、作品特點分析:《我是人民小騎兵》是吳光銳、齊景全、王小平作曲的一首木琴獨奏曲,由手風琴伴奏。結構爲復三部曲式。全曲由引子~A段(主題及其變化重複)~B段(變奏+華彩)~A段+尾聲等三部分組成。前24小節爲引子,其中第1至12小節是節奏型樂匯的重複。由ppp→漸強→mf→f→ff的力度變化模仿馬蹄聲。描繪一隊小騎兵由遠而近奔馳而來的形象。

牐犂智的A段(第25節~77小節),由a+a1兩個樂段組成,樂曲表現了小騎兵威武而活潑地揚鞭催馬的形象。

牐燘段(第78小節~156小節),樂曲表現小騎兵喜悅歡快的心情以及戰馬奔馳飛躍各種障礙的情景。

牐燙段(第157小節~結束)是A段的變化再現和尾聲,表達了小騎兵們克服困難、戰勝艱險後的歡快心情,描繪出戰馬遠遠離去的意境。音樂爲2/4拍,節奏明快,時而舒展,時而密集收攏,全曲採用樂節重複、音型級進、模進、變奏,旋律在低音、中音、高音區的上行、下行的連續進行,速度和力度的變化對比,以及顫音的運用等手法,表現了小騎兵挎槍騎馬奔馳在遼闊草原上的歡騰場面。音樂所描繪的小騎兵形象鮮明、栩栩如生。樂曲深受廣大小聽衆的喜愛,是一首趣味性強的好作品。

2、本課內容及知識、技能在學段、單元中的位置、關係和任務。

二、學情分析

1、 學生現有階段的水平和能力:在樂曲欣賞方面能夠準確的判斷樂曲的情緒,並且能感受到樂曲中用到的樂器。一年級的學生對分清這首樂曲段落想對又一定難度,我把這個樂曲又重新分段,分爲四大段。

A- 這段樂曲描繪了小騎兵騎着馬,揮着鞭在大草原上巡邏的威武形象。情緒是活潑、歡快的。

B- 小騎兵在美麗的大草原上和小夥伴擠奶並歡歌起舞的景象

C- 第三段音樂的情緒從舒展到激烈,表現了小騎兵騎着戰馬迎着狂風暴風雨奮勇前進。

D- 這一段的情緒和第一段相似,都是活潑、歡快的。表現出小騎兵們克服困難,戰勝暴風雨後的喜悅心情。描繪了戰馬漸漸遠去的情景。

2、課標確定本階段學生應達到的能力:分清楚樂曲的段落,並能夠判斷樂曲中的樂器。

三、教學目標

1、 教學目標:

(1)透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感受蒙古音樂的風格特點,指導學生欣賞樂曲《我是人民小騎兵》,聽辨主奏樂器

(2)透過本課的學習,瞭解有關蒙古族的風土人情,創造性的參與音樂活動的表演實踐活動

2、教學重點難點:讓學生感受蒙古音樂的風格特點並透過形式多樣的手段使學生分清音樂段落。並能夠感受每段樂曲所表現的內容,能小組合作進行舞蹈和打擊樂的編創活動。

3、重點、難點的解決方式:在分清段落的方式上,採用的解決方式是每段創遍一段簡單的舞蹈動作,來幫助學生記憶分清樂段的含義。

四、教具、學具準備:打擊樂器(雙響筒、串鈴、木琴)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

1、欣賞舞蹈《我是人民小騎兵》

師:今天呀,我們要去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遊玩,那裏的人民熱情好客,能歌善舞,你們想去嗎?(想)老師先不告訴你們到底去哪?讓我們先來欣賞一段那裏的小朋友跳的舞蹈,猜猜他的家在哪?(課件說明:出示舞蹈片段《小騎兵》)生:蒙古族

[運用課件播放一段蒙古舞蹈《小騎兵》,讓學生初步感受蒙古舞蹈及音樂的特點。]

師:對!蒙古族是一個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民豐富的生活。看,這是我們祖國國土的版圖,象一隻美麗的大公雞,圖中紅色的地方,就是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就主要分佈在這裏。內蒙古有美麗的草原,珍珠般的湖泊,草原上馳騁着勇敢的蒙古人,那裏牛羊、馬匹、駱駝成羣,水草肥美,天高雲白,一座座蒙古包就象天上的星星灑落在草原上,奔騰的馬羣給草原也帶來了生機。蒙古人的生活多姿多彩,他們喜歡騎馬、射箭、摔交更喜歡唱歌跳舞,每到節日他們穿上盛裝唱歌跳舞來讚美草原、讚美家鄉。那的人喜歡騎馬,被稱作是馬背上的民族。

(課件說明:播放蒙古人民善騎馬,射箭,摔跤,更能歌善舞的錄像資料)

[設計意圖:透過觀察蒙古風土人情的錄像,運用視覺和聽覺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加強對蒙古族的瞭解,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同時創設了一種情境, 爲欣賞樂曲《我是人民小騎兵》做好鋪墊。]

2、 小騎兵的故事:草原上的小騎兵們騎馬術個個都很棒,每天太陽剛剛升起!他就騎上自己心愛的馬兒放羊,奔跑在遼闊的草原上!你們聽這段樂曲小騎兵的心情是怎樣的?(課件初聽音樂)

二、欣賞樂曲

1、欣賞第一段(播放第一段音樂)

師:“這段樂曲表達了怎樣的情緒?描繪了怎樣的情景?”誰來說說?

生:~~~歡快的.~

師總結:“這段樂曲描繪了小騎兵騎着馬,揮着鞭在大草原上巡邏的威武形象。情緒是活潑、歡快的。剛纔細心的同學有沒有聽出樂曲中的採用的主奏樂器是什麼?我們再來聽一遍”(第二遍)

生:木琴

師:木琴的音色清脆、明亮,今天老師也帶來木琴,大家都來感受一下木琴的音色,並且來爲小騎兵伴奏。

生:跟着第一樂段再來一遍,並且用自己手裏的木琴爲樂曲伴奏。

[設計意圖:學生根據木琴的強弱變化再來表演不同的動作。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僅熟悉了木琴的音色,還能根據音樂的情緒、強弱變化模仿出騎馬的動作,從而感受蒙古舞的特點。]

2、欣賞第二段音樂

師:同學們跟着音樂的主旋律爲小騎兵伴奏的很好!小騎兵很開心!他和的小夥伴卓丹相遇在放牧的草原上,他們開心的擠奶,邊歌邊舞,舞姿是那麼的優美,你們聽!

(課件圖片2播放第二段樂曲)

師:你們感受到這段樂曲的情緒了嗎?

生:歡快的,表現了小騎兵在美麗的大草原上和小夥伴擠奶並歡歌起舞的景象

師:讓我們也來舞蹈起來!小騎兵在大草原上,看到天空的大雁,歡快的舞蹈!讓我們用提壓碗來表現小騎兵的歡快心情!(老師動作示範)讓我們一來試試,再跟第二段樂曲來一遍!(放音樂)

[設計意圖:教師在講述的時候讓學生和小騎兵都成爲故事的主角,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自己和小騎兵已經融合在一起了,創設出一種氛圍,激發情趣。讓大家隨着音樂共同舞蹈,熟悉旋律,同時用動作表現出這部分樂曲舒展的旋律特點。]

3、欣賞第三段

師:小騎兵又騎上自己心愛的馬兒,奔向草原,你們再來聽!小騎兵遇到什麼事情了?(放音樂)

生:遇到大風~~大雨~~

師:你回答的很準確,這段音樂的情緒從舒展到激烈,表現了小騎兵騎着戰馬迎着狂風暴風雨奮勇前進。”這段音樂你想用怎麼樣的形式來表現呢?是用主奏樂器木琴來加強音樂呢?還是用舞蹈來表現?你們可以自由的試試~學生自由表現。(再放一遍音樂)

[設計意圖:這一活動既培養了合作精神,又讓學生在表演中進一步體會小騎兵在暴風雨中行走的艱難,感受音樂情緒的變化。]

3、 欣賞第四段

師:“這段樂曲情緒和哪段相似?”

生:跟第一段和第二段相似,都表現歡快的情緒。

師總結:“第三段的情緒和第一段相似,都是活潑、歡快的。表現出小騎兵們克服困難,戰勝暴風雨後的喜悅心情。描繪了戰馬漸漸遠去的情景。

師:“表演第三段時除了造型、舞蹈外還可以加上什麼?”

師:這次表演加上小樂器,雙響筒、串鈴。我們來試試。誰先來試試?給大家表演一下你的想法”

[設計意圖:啓發學生加入雙向筒、串鈴等打擊樂器爲這一部分伴奏,從而完成整個樂曲欣賞。]

三、完整的欣賞音樂,並加上各段 表現形式

教師總結,師:“我們欣賞了樂曲(我是人民小騎兵),要向小騎兵學習不怕困難,敢於同困難作鬥爭的精神。最後我們完整欣賞樂曲,邊聽邊表演。”

[學生在不同段落加入不同活動內容,合作表演,從而鞏固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更清楚地區分出段落層次。]

四、教學反思

1、重點及難點的解決效果

本課的重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在樂曲不同段落與用不同的形式來幫助學生記憶分清樂段的含義。在整個欣賞過程中我用故事貫穿,每一部分以舞蹈表演爲主,透過加入打擊樂器,以及小組合作等多種實踐活動來表演。教師與學生有導有遊,避免了以往欣賞課教學中枯燥的讓學生完整聽,分段聽,機械式的討論欣賞,增加了情趣,用不同的音樂活動表現不同的段落,讓學生清晰各個段落的旋律與表現內容。

2、本課成功之處: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透過舞蹈、器樂伴奏等表演感受到了音樂段落的變化,學生清楚的分清段落層次。

3、本課失敗之處:舞蹈動作的創編如果能更加生動,體現出小騎兵的神氣活現會更好。

4、生成問題:學生在合作表演時,打擊樂器的節奏容易不穩,教師提醒學生注意的同時可以帶領學生一起敲擊控制好節拍。最後爲了豐富學生對音樂的體驗,我在這一部分讓學生透過欣賞歌曲《草原英雄小姐妹》,感受蒙古音樂的節奏特點,體驗並昇華情感。

5、今後調整思路:舞蹈動作可以創編更生動更有表現力的動作,豐富學生的感受和表現力。

標籤:騎兵 說課稿